天桥艺术中心室内设计--2017第七届中国国际空间设计大赛获奖作品

发布时间:2017年8月29日 分类:建筑环境作品 浏览量:2754

项目名称:天桥艺术中心室内设计
D82821 D82821 transparent !important transparent !important; border-style: solid solid solid !important solid !important;">

项目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天坛公园西侧

设计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设计主创:张明杰 张晔

设计团队:郭晓明 江鹏 邸士武 许丽伟 张明晓

设计顾问:周庆琳 饶良修 李存东 史丽秀

项目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

项目总造价:1.2亿元

设计说明

本案的设计深入挖掘天桥文化,将天桥元素与剧场功能完美结合;同时,强调空间使用的多功能性,使各剧场满足不同观众需求,增强经营灵活性。设计过程大体分为:准备预热阶段、概念设计阶段、方案设计阶段和技术分项设计阶段。

准备预热阶段

天桥历史悠久,只有了解天桥的发展历程和基本概况,才能把握天桥艺术中心的总体设计风格,找到市井文化和高雅剧院之间的结合点。我们从时间、空间、民俗学、社会学和政策文化等方面对天桥的发展历程进行研究。

从时间上看,天桥最早建于元代,是天子祭天、祭先农经过的桥,故此得名。元代,天桥一带就有经营饮食业的蒸饼户,经营旧货的穷汉市(亦称“补拆市”)等;明嘉靖年间,天桥地区形成了固定门类的商业街;清朝时期,由于满汉分居,汉族被迁移至前三门(前门、宣武门和崇文门)外,形成了贩卖日用百货和食品的自由市场;民国初年,东龙须沟和正阳门瓮城商户被迁到天桥附近居住,在此经商。

从空间上看,按老天桥的区域划定,天桥东到天坛,南到永定门外沙子口,西到陶然亭,北到珠市口大街以南,这样的布局视野开阔,格局清晰。

从民俗学角度看,天桥形成了市场、戏园子和书茶馆等。1910年至1935年间,天桥先后建有戏园子二十余家,专门演出河北梆子、京剧、评剧、哈哈腔和皮影戏等。天桥的剧场早期为席棚,后期改建为砖瓦结构。

从社会学角度看,天桥地区的社会结构很有特点:一方面,它是最下层民众的生活聚居区;另一方面,清廷明令禁止在内城开设娱乐场所,天桥就成了市民娱乐区兼商业区。

从政策文化角度看,2009年,北京市崇文区提出文化创意产业规划,要大力发展“天坛文化圈”,其中有“一坛四楼”的传统文化修复设想,即以天坛为核心,外围是前门箭楼、永定门城楼、左安门角楼和明城墙角楼;同时建议再加“一线”,变成“一坛四楼再一线”,即借前门外大街改造为步行商业街的契机,将前门、五牌楼、天桥和天坛连成一线。

天桥艺术中心位于北京紫禁城中轴线南侧沿线,东临天坛公园,南接天桥百货商场,北临德云社。经过重新规划,这里已经形成一个规模化、集群化的演艺区。

在做这个项目之前,我们对广州歌剧院、无锡大剧院、上海大剧院和国家大剧院这些国内一线剧院的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汇总与分析,从剧场地域、观众厅功能、设计语言、建筑声学和电气声学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

以国家大剧院为例,它的外形像一个蛋壳。一个简单的“蛋壳”,里面孕育着生命,这就是设计灵魂:外壳、生命和开放;“蛋壳”外层喷涂了纤维素,可以减弱下雨时产生的噪声;音乐厅安装了GRG声扩散装饰板,歌剧院采用了金属透声装饰网,观众厅的座椅下还设计有送风静音均流的风口等。我们对同类大剧院的形态、造型和材料等进行研究,为天桥艺术中心的设计奠定了基础。

概念设计阶段

天桥艺术中心建设规模为10万平方米,我们为它的总体设计确立了三条故事线索,分别为“鸟”“鱼”“花”。其中,1600座歌剧舞剧院以“云中鸟”为线索,1000座戏剧话剧院以“水中鱼”为线索,400座实验剧场和300座多功能剧场以“丛中花”为线索。

通过故事线索和剧院主题的确立,我们将概念设计阶段大体分成三类:一是跟视觉影像有关,如剪影、光影和视错觉;二是跟综合心理体验有关,如本我、自我和超我,以及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三是跟潜意识和梦境有关,如追梦、造梦、圆梦和梦的解析。这三类信息都是有关人的心理和生理体验的,即“印象”。由此,“天桥印象”概念确立。

方案设计阶段

这个阶段考验的是设计师对设计语言的驾驭能力,以及对空间、材料、色彩、光感和结构的综合平衡能力。

在平面空间规划方面,“天桥印象”分为“硬性”的空间记忆和“软性”的生活情景记忆。“硬性”的空间记忆将层次分成三类:一是剧院公共空间,采用印象派的绘画手法,以再现“天桥印象”;二是公共空间里面包含的一些小空间,如售票处、休息处和小超市等,这些小空间以院落的形式出现;三是专业剧场空间,如以“云”为主题的1600座剧院,以“雨”为主题的1000座剧院等。

“软性”的生活情景记忆包括四个重点空间:

古戏楼大堂。古戏楼是天桥艺术中心的标志物,整体设计理念是经典传统。它以正乙祠戏楼为原型,规格是12米×12米×3米,主体用钢结构搭建,覆仿木纹贴,绿色无污染。戏台位于大堂、300座多功能剧场与400座实验剧场之间,是公共空间与小剧院空间之间的过渡空间,可举办小型演出、培训、商业活动和展览展示等。

天桥文化内街。设计师采用剪影和印章的概念,对天桥的天际线进行提炼,作为设计的要素之一。在照明设计方面,横向桥体以自发光形式处理,强调桥体形态;纵向桥体底面安装筒灯,为地面提供基础照明。天桥文化内街可以举办小型演出、展览展示和文化交流等。

1600座剧院。该剧院以“云”为主题,耳朵的轮廓线实际上是一个天桥屋檐剪影的效果,从具象的天桥轮廓逐渐幻化为抽象的声学界面。曲线GRG吊顶将整体动势与面光等要素结合,波纹状的GRG墙面构成吸声与反射交互的墙面,曲线优美如流云。

1000座剧院。该剧院以“雨”为主题,采用两段式的处理,用竖线条表现雨丝的肌理。第二层池座部分是天桥古屋檐与古琴的渐变幻化形态。在两个剧场中,具象与抽象的渐变幻化成为主要设计语言,通过古今不同的影像变幻,展现“天桥印象”的含义。

技术分项设计阶段

在材料专项设计方面,设计主要选用米黄石材、青白石、红色锈蚀钢板和灰瓦,让现代流动的空间流露出老天桥的韵味;在照明专项设计方面,利用玻璃肋结构隐藏灯具,让人见光不见灯。

混响时间和频率特性是描述多能厅混响感的指标,也是区别不同用途厅堂的声学指标。在建筑声学专项设计方面,设计师对多功能厅的混响时间进行模拟。结果表明,中频500Hz混响时间为1.0~1.2秒,预测效果与设计值相同,可以满足声学效果的需要。根据不同的使用功能,可以转动不同材质的墙面,调整混响时间,以达到最佳音响效果。

我们对广告标识也进行了精心设计,在细微处体现“天桥印象”这一概念。在节能专项设计方面,设计采用 ABB i-bus(智能建筑控制系统)恒照度遮阳系统,将自然光引入室内,起到节能环保的作用。此外,建筑采用Low-E彩釉玻璃,在夏季能阻挡67%的热量进入室内,在冬季则能阻挡67%的热量流出室外,起到隔热保温的作用。

设计师简介

张明杰

工作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环艺院

工作年限:15

擅长风格:现代

主设项目:天桥艺术中心、检测认证综合实验楼、常州新北万达广场室内步行街、万达学院、中国文字资料博物馆、昆山文化艺术中心影视中心、大同机场、首发大厦等。

获奖经历:作品“首发大厦室内设计”获得2011第十四届中国室内设计大赛“学会奖”办公工程类金奖。CIID2013年度中国优秀青年室内设计师称号。

来源:中装新网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