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18届环境艺术设计系家具设计毕业作品(一)
发布时间:2018年6月18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2054
前 言
传统高校,每班动辄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大班授课方式,在教育资源极为有限的年代,灌输式的授课方式,曾经以高效率、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快速的培养着社会的建设者,同时也扼杀了人们的创造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一教育方式显然不适应当今呼唤创新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时代要求。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教学理念。小班授课,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培养思辨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如何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真正独立的思维能力,成为当今大学教育探讨的教学课题。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思考是一种生活状态,学习和思考不应只是在课堂中,在上课时进行,而是随时随地进行的一种生活习惯,这种随时学习和思考习惯的养成将使每个人受益终生。
新的教学理念需要相应的教学空间和硬件提供支撑。清华大学现有的教学空间大部分为老式的建筑形态,一条幽暗的走廊,两边是能容纳四五十至七八十人不等的教室,教室内桌椅老旧,一排排朝着讲台固定摆放,难以移动,和普通高中无异。单调的缺少生气与活力的教室,极少的公共空间使教学楼难以成为学生喜爱的,具有吸引力的,能够满足师生随时学习的场所。
清华大学为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对已有教学空间进行改造和调整,美术学院家具设计研究所也积极配合,参与到此次教学空间改造之中,2018届环境艺术设计系本科毕业设计家具设计研究方向就以清华大学第三教学楼改造为题,探索公共空间中,家具对于多种学习行为的满足的各种可能性。
本次参与家具设计选题的共有六位同学,在五个多月的毕业设计学习阶段,在指导教师于历战、刘铁军的精心指导下,每位同学经过艰苦的努力,全身心的投入,不但完成了室内空间的设计,还完成了用于公共学习空间的家具实物作品共计17件,在此呈现给大家,接受公众的评判。
本次毕业设计的家具制作得到了吉荣家具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指导教师:于历战、刘铁军
毕业学生:左思扬、郑啟劲、李婉莹、李嘉艺、赵依晗、谭婧
家具制作:河北吉荣家具有限公司
展览地点:清华大学美术学院B区美术馆4号展厅
展览时间:2018年6月13日-7月5日
NO.1
名 称:家具在大学公共学习空间中的作用研究
作 者:左思扬
指导老师:于历战 刘铁军
设计概念:
本次改造的场地地点为清华大学第三教室楼三段三层区域的公共空间部分。通过重新划分教室与公共空间的面积比例,并在公共区域植入不同类型的学习模块,以满足新教学模式下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
建筑设计概念—插入的盒子
为了使原有的教室空间满足新的教学模式,桌椅的布置上摒弃传统课桌椅以讲台与黑板为主体的单向排布方式,全部改为围合式的排布方式,便于在课堂上激发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与交流。
如果说课堂是一个开放的交流讨论学习型空间,那么与之相对的公共空间就需要置入大量能满足学生单人及双人自习交流等私密性较强的学习行为的功能模块,于是,完整的空间就通过功能块的置入,保证了安静不被打扰的学习需求。 如果把空间整体比作一个尺度较大的未经修饰的大盒子,那么这一个个小的独立空间的营造更像是在大盒子中根据不同的需求置入小盒子,空间设计概念——插入的盒子便由此产生。
家具设计概念——可延伸的家具
功能性:多向使用、组合使用。
此次家具设计的初衷就是希望改变人们意识与思想中对坐具固有使用方式的认知。椅背与扶手不再是使用方向的限定,加宽的扶手延伸成为了坐具的桌面部分,满足了使用者短时书写与使用笔记本电脑的需求,单侧向的扶手同时也给家具之间的组合带来了可能性。此外,跨坐、斜身坐等非常规的使用方式,也被赋予了可能。
▼
空间方案推敲
△ 清华大学第三教室楼三段三层原建筑平面图
△ 清华大学第三教室楼三段三层改造后平面图
△清华大学第三教室楼改造后平面功能划分
在空间的整体功能布局上,位于教室前侧的大部分区域大多置入不同功能的自习模块以保证可以满足不同类型的自习。同时这些功能围合也保证了使用者的私密需求;而平面图的中心部分则规划出两块面积较大的较完整的休闲讨论区域,以满足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的需求。同时这种较完整空间的介入,打破公共空间走廊狭窄的劣势,为较课间大人流的驻足与停留创造了条件。
△ 清华大学第三教室楼改造后视觉联通示意图
原建筑狭窄幽长的走廊使得空间内部采光较差,空间整体压抑灰暗。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将部分走廊两端的墙体置换为可拉伸的磨砂玻璃门,在满足课堂学习私密不被打扰的同时,又保证了走廊及公共自习区域的采光,纵向打破了走廊的悠长形态,使得空间中的使用者的视觉感受也得到了延伸。
▼
立面图
▼
空间效果图
▼
家具草图推敲
▼
家具概念推敲
△家具与人的使用关系
△家具组合形式
△ 学习功能模块示意图
▼
制作过程
▼
效果示意图
▼
展览现场
NO.2
名 称:公共空间与家具一体化设计
作 者:郑啟劲
指导老师:于历战 刘铁军
设计概念:
为顺应国内高等学校一流学科建设方案,以多样性学习模式为目标对清华大学第三教学楼的公共学习空间进行空间与家具设计与改造。
针对清华大学第三教学楼目前整体建筑老化、公共空间缺失、空间布局不合理、家具与空间脱节、整体使用不利于多样性学习行为等问题,本次改造以公共学习空间与家具一体化设计为出发点进行整体设计,并挑选三件家具进行实物制作。
▼
空间方案推敲
△空间方案发展过程
△空间功能分析
▼
家具方案推敲
△整体家具发展阶段一
△整体家具发展阶段二
△实物家具设计阶段一
△实物家具设计阶段二
△实物家具设计最终阶段
△多种组合方式
△桌凳一体两用椅最终方案
△家具尺度与使用
▼
制作过程
▼
展览现场
NO.3
名 称:家具设计对空间情感营造的探究
作 者:李婉莹
指导老师:于历战 刘铁军
设计概念:
三教三层的公共部分大多集中在两侧教室间类似于交通空间的部分,它不仅承担着交通空间的作用,也是学生们进行社交活动的功能空间。
建院本来的方案就是折线空间,在教室的形态上也打破了之前的形状,空间处理上通过折线创造出有节奏的空间感,我也想继续这个概念,通过折线创造出多变、有活力的空间氛围。
在建院改造的折线方案的基础上,我认为在其公共空间中的结构柱与立面、地面、天花并没有联系,较大体量的结构柱有些突兀。并且布置的讨论休息区位于交通流线间,感觉使用者在这个区域不太能呆得住,基于这几点,我的方案的概念是翻折的曲面。
首先先规划出使用者横纵两个方向的最简短的流线,将两个流线划分出的区域进行重合,其中红色的部分便是相对静态的空间。通过不同颜色的铺装区分动静两个部分,而在这之中置入一个变化的折面,通过折面将动静两个方面相连,并且串联其地面、立面、天花。
在相对静态的区域,折面翻折下来形成固定家具或是短墙,同时适当压低天花的高度,营造出更为静态、私密感较强的空间体验。而在白色的区域,它更多的是作为交通空间,而翻折的折面在这之中则作为天花或者翻折下来形成一些范围较小的固定座椅。配合不同功能性的区域,折面围合出符合其功能性的不同空间感。
而在家具设计上也想延续折面这个概念,一同营造出变化丰富的空间体验,所以家具的概念是一张纸折出的坐具,而在之前的调研中,大家更倾向于可以随意围合的桌椅,所以家具的座面选择直角梯形,可以形成更多不同空间感和组合方式。单人座椅、双人座椅和单人桌椅选择了不同的翻折的形式,且它们之间可以相互拼接。
本来想使用钢板制作但是为了减轻自重和形态的变化采用10mm和5mm的白色原刚,座面使用五厘板外包粉色皮革增加一定的舒适度。
▼
空间方案推敲
△平面推导图
△平面图
△分析图
△剖透视
△室内概念图
▼
家具设计过程
▼
效果图
▼
实物图
▼
展览现场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