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18届陶瓷系本科毕业作品(二)
发布时间:2018年6月18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1374
清华美院陶瓷艺术设计系
2018届本科生毕业作品展
6月13日 - 7月7日(周一闭馆)
9:00 - 17:00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3F
6月14日,陶瓷艺术设计系2018届共有十名本科生参加毕业答辩会,会议由白明教授、李正安教授、章星副教授、王辉副教授进行评审,刘润福老师主持,同学们分别就自己的论文和创作作出精彩汇报。会议进行十分顺利,最终十名同学全部通过答辩。
白明、李正安教授
章星、王辉副教授
接下来我们将分两期微信为大家呈现同学们的精彩作品。
毕业作品
本届毕业生的创作涉及当代陶艺雕塑、装置,日用瓷设计几个大方向。主题十分多元,有对自然的关注、对文学的探索、对个人情感的表达,亦有对当下社会问题的思考,能够反映出同学们广泛的兴趣和开阔的眼界。可贵的是,经过四年的同窗学习,每位同学都展现出对陶瓷工艺的不同理解和应用方式,形成了个人想法和创作语言。
余梦彤
指导教师:白明
尊重距离是维持澄澈关系的前提,而距离是一个节点问题,一个“度”的问题,它并非静止,没有标准,是一种私密的体验,一种微妙的尊重与控制,这种距离甚至产生在个体内部,通过自我抽离来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关系,即有恰当距离的关系。
某一刻晌午的水下,日光下澈,鱼影石上,这是一个与我异质的世界,鱼与我的自在是水的隔离所保持,一旦打破这个距离,此刻的清透润泽,鱼之于我巨大的神秘则瞬间消解,由此及彼,人与人、与万物之间的相处与欣赏大概如此,充分尊重了这个距离,或许才是最坦诚而紧密的接触。
- 作品《异质的晌午》-
邹英博
指导教师:章星
作品灵感源于作者在北京大红门地区的生活记忆。上世纪80年代起,大红门成为以浙江温州人为主的外来人口聚集地,他们逐渐将大红门一带发展为北京的服装集散中心。随着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工作的推行,近年来大红门地区的商铺大量关停,这些人纷纷离开了他们奋斗的地方。相较于昔日的喧闹与兴盛,如今的大红门已变得凋敝冷清。我以这些劳动者的形象为创作中心,运用蒙太奇的表现手法,将拆除的砖瓦碎片、与这些人生活有关的物品、大红门地区的影像、文字报导等元素加以提炼组合,筑起我记忆中他们的样貌——身负重担并劳累地前行。
- 作品《如此生活三十年》-
高岑
指导教师:李正安
我以日用瓷为载体,将插画艺术引入陶瓷设计,从人工的质感、抽象手法和内涵寓意的角度上考虑两者的结合点,以此来丰富陶瓷的装饰效果,也能为器物本身增加一种内在语言。针对插画的绘制选取了三种不同的媒介质感,分别是水彩、错版印刷和杂色颗粒。同时,陶瓷本身的可塑性也与插画这种复杂多变的元素相适应,并且可以通过对造型和空间的营造来加强外表装饰带来的冲击力。
- 作品《寰宇之子》-
马瑜蔚
指导教师:白明
成年人更喜欢玫瑰,因为玫瑰开出什么样的花朵总是不可预见的。”托卡尔丘克在《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中如此写道,玫瑰到底会开出怎样的花朵,或伸展、或繁复、或饱满,那一定会是生命的形状。在社会共知里玫瑰代表着热情和浪漫,那玫瑰也会开出爱情的样子吧。沉醉在玫瑰花瓣的重复制作中的自我满足,寻找着爱情和生命的形状。玫瑰花瓣描绘出一个浪漫的梦境,有时间流逝的痕迹,有对未来的憧憬,在人与物的交流中寻求自我,等待着,寻求着,值得期待的。
- 作品《玫瑰开出爱情的样子》-
胡慧玲
指导教师:王辉
我的作品以云为原型,我希望能表达云带给我的抽象感觉,也能有云的具象的形式美感。所以我的作品有两种不同的形态。
我用泥片的层叠交错,制造一种动态变化的视觉效果,期望表达出云的变化的瞬间印象给我带来的感觉。相较于云带给我的抽象感受,在云的众多具象形态中,我选择了山这个造型,我希望美丽的事物能像山一样巍然屹立,久久不变。
变化,和永远不变的变化是云的存在方式。我希望可以抓住最美的刹那,把瞬间变成永恒。
- 作品《是瞬间?还是永恒》-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