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2018届本科生毕业作品展(二)
发布时间:2018年6月21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2657
精微磨砺、传承中国之艺术精神,
匠心营造、铸就中国之建筑未来。
建筑学院院长 朱锫
十一工作室
姓名:胡冰璇
指导教师:曹量 丘志 王小红 刑凯立
毕业作品:北京亮马创客联合体建筑设计
作品简介:此次设计位于北京燕莎亮马河畔的亮马花卉市场,该市场与燕莎商圈国际定位化不符,拟新建一个创客联合体。基于亮马河北侧适于观景的宽阔视野,我将联合办公沿河的长条形复合空间沿河布置,并将原有的花卉市场移入地下,创造一个地下庭院作为其入口,并添加商业功能为周边办公人员及住户提供餐饮服务。
姓名:苏伟东
指导教师: 王小红 丘志 邢凯立 曹量
毕业作品: 北京亮马创客联合体建筑设计
作品简介:该作品创客联合办公空间以坡屋顶为主的体量。办公空间是以退台式的共享办公空间为主。主要目的加强人与人之间交流,人与场地关系,建筑与场地的关系为主的设计。
姓名:吴雅哲
指导教师:曹量 丘志 王小红 邢凯立
毕业作品:城市公共空间——北京亮马创客联合体建筑设计
作品简介:建设城市广场,改造花卉市场于广场之下。建筑为一个大型空间容器与广场相对。利用墙体与通高空间引导人群,同时上层平台增加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交流,打破传统空间界面。
姓名:张馨月
指导教师:曹量 丘志 王小红 刑凯立
毕业作品:北京亮马创客联合体建筑设计
作品简介:我这次毕业设计的方案基本上是在讨论将花卉市场作为核心空间,并且利用这个特殊“坡”的空间形式的所表现的花卉市场来激活我整体建筑的可能性。我的整体建筑也是基于城市调研,服务于城市,服务于市民的方案。
姓名:黄雨曼
指导教师: 曹量 丘志 王小红 邢凯立
毕业作品:北京亮马创客联合体建筑设计
作品简介:我的设计是探讨未来创客办公人群在城市工作生活的方式。利用基地的现有花卉市场的功能加上河边的景观空间共同构成的城市景观来激活基地的办公商业的活力,用灵活的空间布置给予创客办公人群自由开放的办公空间。
姓名:黄彪
指导教师:曹亮 丘志 王小红 邢凯立
毕业作品:北京亮马创客联合体建筑设计
作品简介:设计强化场地属性,保留原有的花卉市场功能,通过场地设计,将景观,人,建筑,有机的融合,使城市中的人不知觉的进入场地中,建筑作为一种介质,拉近场地南侧城市与河的关系。让这个通透亭子般的建筑能够契合场地景观气质,能够建立一种场所。
姓名:李莫非
指导教师:曹亮 丘志 王小红 邢凯立
毕业作品:北京亮马创客联合体建筑设计
作品简介:设计基地选在北京燕莎亮马河畔的亮马花卉市场,拟新建一个创客联合体。
亮马花卉市场位于北京燕莎亮马河畔,其单一的业态与杂乱的现状与燕莎商圈的国际化定位格格不入。场地相对复杂,设计也主要是围绕场地的多方面因素而展开。
姓名:洪梅莹
指导教师:曹量 丘志 王小红 邢凯立
毕业作品:北京亮马创客联合体建筑设计
作品简介:设计基地选在北京燕莎亮马河畔的亮马花卉市场,拟新建一个创客联合体。
亮马花卉市场位于北京燕莎亮马河畔,其单一的业态与杂乱的现状与燕莎商圈的国际化定位格格不入。场地相对复杂,设计也主要是围绕场地的多方面因素而展开。
十六工作室
姓名:高俊
指导教师:David Porter 何可人 刘斯雍
毕业作品:首钢高炉改造设计
作品简介:一个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城市,利用精心挑选出的城市景观,让所有参与马拉松的跑者亲身感受到整个城市的魅力。没有任何一项运动可以像马拉松一样,具有非常奇妙并且令人激动的特点,这也是这项运动风靡全球的重要原因。正如像布达佩斯马拉松组委会赛事主管阿尔帕德.科奇所讲述的“我们希望参加比赛的跑者,可以涵盖几乎所有的性格和年龄。和马拉松一样热的,还有马拉松经济,它是全方位推动地方经济迅速发展的特别推动力。在这样的前提下,利用好集装箱元素改造好首钢高炉内部空间具有非常好的实际意义。
姓名:钟朗
指导教师:何可人 刘斯雍
毕业作品:记如水,忆似火——首钢体育综合体设计
作品简介:首钢有着一段火红的岁月。火红的激情,火红的皮肤,火红铁锈,还有火红的心。钢铁的提炼来自于火的煅烧,那火的炽热,是每一位首钢人心中的炽热。首钢有着一曲似水的留念。如水的奔腾,如水的包纳,如水的一往无前,如水的安静平和。铁水成型,淬火时翻腾的水面,热腾的蒸汽,钢铁冷却的声音和如今安静的冷却池,是老首钢深情的载体。水与火,看似矛盾的两者,却又在首钢的环境下显得合理,亦如首钢作为大院,在中国城市形态背景下,异类却又合理。在承留首钢的大院文化为前提下,作品设计了一个社区中心为基础的体育综合体,意图在多元的环境下能延续大院文化氛围。建筑分为两个体量,通过水与火两个主题分别解析不同空间形式---记与忆。记者如水,是包容和并纳的空间。忆者似火,是宣泄与释放的空间。
姓名:侯百慧
指导教师:何可人 刘斯雍
毕业作品:图像制作实验室
作品简介: 北京首钢原厂区的城市工业遗产改造,首钢带给我们的是时间沉淀后的视觉痕迹和空间的不完整性。我希望通过对首钢的改造,来研究人的行为活动对视觉空间的影响和重要性。我选择对筒仓及周边建筑进行改造,给人们提供一个“图像制作实验室”。人们可以参与图像的产生及后续的图像研究和再创作,最终经试验提供出新的成品图像。我们可以将我们的故事分享,我们共同为这个世界提供一种零散的、非线性的记录。
姓名:李宜伦
指导教师:David Porter 何可人 刘思雍
毕业作品:工业实验音乐生成器——原首钢烧结厂改造
作品简介:噪音源自于工业生产,而如今的首钢园区人去楼空,噪音的这个非物质的遗物也便消失不在。但是在如今的电子音乐制作人手里,任何的噪音也是可以被再编制成为音乐的。这种音乐往往重在纪录和采样,通过收集旧器物,通过敲击等方式使它们再发声,然后通过录音和采样,结合电子音乐的编曲手段,来制成“取自世界”的音乐。而取自“首钢”的音乐,也就具备了相当的场地精神,我的项目意在提供给音乐制作人们一个这样的发生器空间,让他们在废旧园区里去探索,收集,采样并再造,最后呈现在观众们的眼前。也就是一个集声音采样,音乐编曲工坊,办公交流,讲坛,音乐教育,音乐媒体和现场演出的综合空间。在以音乐的形式再造和传承首钢工业场所精神的同时,让人们了解实验音乐和音乐制作人编曲创作的完整过程,宣传电子音乐文化。
姓名:韩钰
指导教师:何可人 刘斯雍
毕业作品:钢铁工厂中的儿童博物馆
作品简介:通过流动空间连接和环绕旧有工业设施,使之成为一个活跃的整体,激活废墟。充分考虑新建筑与旧工业设施的关系,在互动与和谐的基础上产生对比,营造适合儿童活动的环境和氛围。
姓名:霍奕彤
指导教师:何可人 刘斯雍
毕业作品:四维剧场
作品简介:在时代背景下探讨未来工业遗产设计发展的可能性。根据基地的实际情况探讨工业遗产与非工业功能和周边环境与人口的关系。同时也是一次叙事性空间、剧情与流线关系的讨论。
姓名: 任子墨
指导教师:David Porter 何可人 刘斯雍
作品简介:抽去工业之后的首钢作为城市的一部分还存在那些价值?首钢需要以新的形式重新运转,探寻工厂之中非工业的部分,构筑新社区的同时映射已有的传统,进而实现对工业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思考,当城市的生活尺度被拉回到首钢,两者能否、并将以怎样的方式并置、共存?工业尺度下的城市空间序列如何构筑?
姓名:牟晓
指导教师:David Porter 何可人 刘斯雍
毕业作品:重生—煤仓里的种子
作品简介:城市农场主题综合体设计
姓名:左丹
指导教师:何可人 刘斯雍
毕业作品:首钢儿童游乐园
作品简介:这是少年们的乐园
耸入云端的高炉,触不可及的空中桁架,巨大的内胆,望不到头的铁梯一千个少年心中,就有一千个冒险城堡,就有一千个对她一探究竟的蠢蠢欲动的梦 , 我仿佛看到少年们在奔跑,尖叫,小心翼翼在黑暗摸索,在一扇扇门前徘徊,在找到宝物时兴奋的大叫长期在大人们的翅膀下的他们,终于有机会面对自己勇敢的心有机会成群结伴,在这巨大的迷宫里探索,触发友谊、团队、和胆量不断前行
姓名:刘乾钰
指导教师:David Porter 何可人 刘斯雍
毕业作品:北京地平线——首钢筒仓改造
作品简介:随着城市向外扩张,被高楼大厦包围的首钢老厂区已变为市区内的一块飞地,我设想将北厂区的8个筒仓建成一个城市公园及市民活动中心,通过起伏的山丘与高耸的筒仓,在无休止扩张的北京城里形成全新的地平线。
十七工作室
姓名:刘欣
指导教师:侯晓蕾 栾雪雁 钟山风
毕业作品:《桥聚·瞧剧——浸没式景观剧场》
作品简介:设计选址在北京东直门北桥下。其功能分区多样;人群混杂隔阂大;区块割裂明显。
在场地中发现了戏剧性的空间,使几种人群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我提出了“浸没式戏剧”概念,使每个群体都能沉浸在“剧场”中。
姓名:王缘
指导教师:侯晓蕾 栾雪雁 钟山风
毕业作品:《Matrix——移动景观构筑》
作品简介:方案通过可移动构筑单元与地面、空间轨道的有机结合,弥合城市流动人口与固定人口的外部生活空间的边界。灵活流动的构筑单元组成贴合需求的个人与群体景观场所——在大楼核心服务系统的规划下,可移动的的植被墙,实用性、娱乐性构筑对场地进行合理的分割与重组。根据时刻变化的使用者群体的需求,一个个共享空间在场地中组合而成。
姓名:周天浩
指导教师:侯晓蕾 栾雪雁 钟山风
毕业作品:脉与织——以慢行系统为核心的公园绿地整合与开发
作品简介:以北京市和平里地区,柳荫公园及青年湖公园所在场地为设计基地,探讨边界问题,并研究慢行系统在整合城市不合理空间等问题上所能起到的作用。
姓名:刘亦安
指导教师:侯晓蕾,栾雪雁,钟山风
毕业作品:《游源——功能主义未来公园》
作品简介:基地位于北京市水源八厂所在的街区,面积为10.3公顷。现状中每个小板块没有营造出共同的社区大环境。我将多种基础设施并置,以一种开放友好的模式面向从个人、社区到城市的各个层级,形成具有磁石效力的社区新环境。
姓名:赵子龙
指导教师:侯晓蕾 栾雪雁 钟山风
毕业作品:《Moment——朋友圈的事件哲学》
作品简介:事件发生时,形形色色的人汇聚一起,围绕共同的话题,关注的不再是彼此的身份,而是事件本身。通过景观和艺术重置或有意识的再造一些局部和场景,展示和陈列居民的“朋友圈”,在居住者维护经营的过程中,事件应运而生。
姓名:李子奕
指导教师:侯晓蕾 栾雪雁 钟山风
毕业作品:《城市展廊——超现实的景观映象》
作品简介:场地拼合了商业建筑、居民区、胡同三种差异巨大建筑类型,这里的公共空 间缺乏公平性和合理性。我用红色控制点恢复了古代胡同格局,在尺度上进行三者的统一。并加强场地中的“➕”形。建立一个新的结构体系,缝合区域。
十八工作室
姓名:丛啸宇
指导教师:李琳
毕业作品: 回响——以央美百年校庆及毕业季为背景的庆典空间
作品简介:2018年为中央美院建校100周年,以校庆契机进行活动策划以及庆典空间设计,空间为活动服务,活动为人群服务。
姓名:李策
指导教师:李琳
毕业作品:空间梦游者——自媒体创客住宅
作品简介:自媒体时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而年轻人作为自媒体人的主体,到底什么样的办公空间和居住空间是真正适合他们的?如何在有限的未定义空间内实现无限的自定义行为?这是我想要在我的方案里探讨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姓名:梁志豪
指导教师: 李琳
毕业作品: 共生机体——新型工业艺术游乐馆
作品简介:作品试图探讨的是,关于工业与艺术的结合,如何互利共生,变成一个工业与艺术共生的工业机体,创造新型的复合空间,转化出潜在的价值,最后激活片区,让停滞不前的九龙半岛焕发新生。
姓名:李慧鹏
指导教师:李琳
毕业作品:“石叠”图书馆毕业设计
作品简介:18工作室在历时一个学期的学术研究后,确立了“便利店”概念的毕业设计研究课题项目,每人根据自己的研究,对“碎片化”、“自主化”的时代背景下,便利店所具备的特征进行总结和提炼,并以此作为自己毕设的设计主题,而我的主题,便是“联合”。“联合”是我从互联网经济学中提炼的名词,是将逐渐碎片的功能重新整合的手段。而如今的便利店已经不再只是销售商品的场所,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混合型社区功能的代名词。由此引发了我对于图书馆功能的思考——新型时代背景下的图书馆不应只是阅读空间,更应该是辐射整个周边社区的综合建筑体。博尔赫斯语:“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天堂,是纯净自然的极致之地,而在自然中,极致完美的图形是360°圆周。而为了使这份“完美”能在平面上无限延展,由此抽象成等大小的正六边形。并将其平铺在基地红线当中,用功能的面积占比对区域进行划分,便得到了图书馆的基本外形。
姓名:李晨澍
指导教师: 李琳
毕业作品: 废墟代谢——后工业时代下的城市革新
作品简介:由于城市大跃进式的发展,建筑废料日益增加,而我国现有的建筑废料处理办法竟然是填埋为主。基于这样的现状,我试图去找出一种方式可以缓解废弃物带来的压力并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去畅想一个未来城市。它更像一个吞噬机器,不停吞噬现有以及未来将生产出的建筑垃圾,加工获得骨料,并通过中心控制计算需求量制造预制模块。然后通过吊车或者大型机械臂以及无人机定点运输安装,最终形成一个超高层可生长的竖向城市。
姓名:肖天植
指导教师:李琳
毕业作品:生长的边缘—环铁艺术区迁移计划
作品简介:该作品制定了一个将环铁内的艺术区整体迁移到环铁南侧的规划,试图用渗透的建筑方式将建筑融入当地环境中,从而让艺术活动能融入生活,改变生活,进而为当代艺术区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姓名:房潇
指导教师:李琳
毕业作品:又见黄桷——重庆工业文化演艺体验中心
作品简介:关键词:工业记忆,如何以艺术的生动形式与展演活动纪念一个文明时代的过去?目的为研究如何在快速发展的城市中使后发展地区在艺术的介入下焕发新生,内容为以重庆发电厂更新为核心的九龙半岛激活计划。
姓名:李春蓉
指导教师:李琳
毕业作品:汽机轰鸣——重庆发电厂汽机间更新计划
作品简介:从汽机间改造出发,旨在将它打造成集电磁体验、美术馆、室内攀岩、邀请艺术家装潢房间的酒店、太空舱酒店、夜场、发布会场、回转火锅和艺术家工作室Loft等为一体的艺术电磁城,为九龙坡居民甚至重庆市民“重新发电”。
姓名:蔡成凯
指导教师:李琳
毕业作品:“菜市场 +”和平里十四区便民服务中心
作品简介:根据北京老旧社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社区周边问题,设计了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并探讨以这种模式为模块植入在老旧社区作为一种可能性且具有可复制性。
十九工作室
姓名:汪涵
指导教师: 丁园 吴祥艳
毕业作品:“一木一浮生”——城市生态墓园与数字多媒体的结合性探索
作品简介:传统墓葬更多在强调逝者占据的位置,但墓园更应该是给逝者亲属提供缅怀和追忆的场所,因此,如何应对公墓中过度饱和的现状,为人们提供更加舒缓的氛围重新定义分离与新生的意义,是本次设计主要探讨的内容。
姓名:沈星逸
指导教师:丁圆 吴祥艳
毕业作品:循着钟声刻度-老山城市公园改造设计
作品简介:基地位于石景山区,长安街西延线,毗邻石景山政府核心区,与石景山游乐园、八宝山墓园相邻,根据三山公园整体规划与城市景观系统分析,该基地将作为城市地标、城市观景台、城市中央绿地三大属性。将老山作为石景山文化地标符号,构思城市事件,借助景观设计创造感知体验,从视觉、听觉的初步感知到行为驱使,形成文化记忆。将景观改造作为城市事件的驱动部分,为文化的、艺术的、社会的城市事件提供发生地。以城市意象-符号拼贴-感知序列的分析方法,排演城市生活中景观体验的可能性,从需求导向到场面塑造,制造一种从被吸引到游离再被拉回的景观体验。
周而复始的钟声、城市仪式的刻痕、微观声音的感知装置,老山将从生命、社会、自然的角度讲述时间的往复轮回。
姓名:林岳鸣
指导教师 :丁圆 吴祥艳
毕业作品 :花园街——长安街延长线街道景观设计
作品简介:石景山路位于石景山区中心,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目前街道环境单一,沿街有宽15至25米的无法进入的绿地,毫无利用率。如何将石景山路设计成为兼具休息和集会功能的城市空间,成为区域的中心,是花园街方案探讨的主题。
姓名:张凯文
指导教师:丁圆 吴祥艳
毕业作品:《律动—石景山音乐文化景观方案设计》
作品简介:从音乐的角度看待设计并运用这一元素进行设计,旨在希望能在为使用者服务之外景观绿地依然能够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引领真正的时代潮流。
姓名:杨雪颖
指导教师:丁圆 吴祥艳
毕业作品:《空中漫步——石景山游乐园改造》
作品简介:石景山游乐园拥有北京唯一一座摩天轮。我的设计概念就利用了这一独特的意象,结合场地现有的高差,架起一座空中景观桥,解决游乐园主入口人流疏散问题。通过设计,广场能供人停留玩耍,在空中漫步,与“云彩”互动,进入“另一个世界”,进入到游乐园的气氛中。
姓名:李浩廷
指导教师:丁圆 吴祥艳
毕业作品:一个飘浮的墓地-八宝山人民公墓公园化改造
作品简介:在设计中,墓地会被重新定义。公墓的形式不再是白化的青山,当租约到期的墓碑会逐渐被园林化的墓葬空间取代,公园和墓地会并存在场地之中。遗体焚化后的骨灰会被安葬在一个裝置里,裝置在一个时间段后会自然分解,回归大自然。在场地里有三个漂浮的墓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纪念场所。它有別于传统的机制,裝置里的骨灰不占用一个人的空间,可以减少墓地建在地面的面积。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