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版画系2018届本科生毕业作品展
发布时间:2018年6月21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1428
我是挻佩服版画系的老师们的,今天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毕业生作品,可谓形态各异、精彩纷呈。要知道,虽然它们是毕业作品,但细想起来,同学们在进入导师工作室之前,都是上的以造型基础为主的写生课,而老师竟然仅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将这些写生型的学生改造成了极富创造力和鲜明个性的人。学生们是幸运的,你们既受到严格而又系统的专业训练,又享有极大的前所未有的开放与自由。我在羡慕你们的同时,也希望你们将版画系的精神带到社会上、带进工作当中去。
造型学院版画系主任 王华祥
第一工作室
指导教师:(按姓名拼音排序)黄洋 刘丽萍 张烨
演生 I 45cm×45cm 水印木刻
作品说明:
内心的情绪变化是如此隐晦、微妙,让自己也琢磨不透,无从表达,像一个变化无方的生命体。我想以这些同样不明确的色块,叠压出这个生命体在我脑内的浮迹浪踪——模糊却明确、微弱而强烈,像是由腹中孕育的胎儿生长为透明的枝叶,忽而穿插层叠如羽翼似云朵。最后,我在某一刻将它们缓缓流淌的形态定格。
指导教师:(按姓名拼音排序)黄洋 刘丽萍 张烨
《镜域》系列之“月光”1 45cmx45cm 水印木刻
作品说明:
人们总是去寻找世外桃源,寻找一个让自己安静下来的内心世界。在通过圆镜这一通往域外的窗口,去往圣地的路途中,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
指导教师:(按姓名拼音排序)黄洋 刘丽萍 张烨
天怒之一 80cmx80cm 水印木刻
作品说明:
天怒的创作主题是来源于生活中发生的某些不公,不善,羞耻,污秽之事都狡猾地逃脱了天理的审判。当事人没有了敬畏之心,丢掉了道德准则,天当怒。观者的麻木冷漠,弱者的畏惧不言,天当怒。怒是为唤醒麻木之人,震慑不洁之心。
指导教师:(按姓名拼音排序)黄洋 刘丽萍 张烨
问影之一 60cmx80cm 水印木刻
作品说明:
作品想营造一个荒谬,虚无的梦境,在那里万物交融,一切都介于似与不似之间,利用变幻不定影子告诉我们依赖外物而生,无以得到自由,同时引发自己对生命的思考。看似静谧的画面,却隐藏着自己对未来的迷茫和无所心安的恐惧与悸动。
第二工作室
指导教师:(按姓名拼音排序)唐承华 张战地 周吉荣 祝延存
《影》 150cm×150cm 凹版
作品说明:
作品表现了网后面五个不同的头像,由不同色调搭配打乱呈现出来,通过网格后面不一样的头像来传达一种对画面的感受和情绪。我借助了脑后的形象和网格来丰富自己的画面,因为从脑后观看的那种感觉对我来说更神秘,更接近我情绪的表达。
指导教师:(按姓名拼音排序)唐承华 张战地、周吉荣、祝延存
《大鼻子》 尺寸不定 床头板 麻布 棉布 麻纸 蜡
作品说明:
印着铜版画的麻纸裹着路边捡到的床头板撕扯的布上,印刻着床头板上同样的铜版中的大鼻子形象,这几个大鼻子是我的精神自画像。
指导教师:(按姓名拼音排序)唐承华 张战地 周吉荣 祝延存
《黄源章回忆录》 尺寸不定 交互数字影像
作品说明:
本作品从我外公的回忆录出发,图画与文字彼此遮蔽,对立而又互相依存。文本在此通过物质载体向精神界不断延伸,难以传达的回忆在此间聚集而又消散,而这个过程,需要每个观者主动且耐心地找到属于自身的平衡点。
指导教师:(按姓名拼音排序)唐承华 张战地 周吉荣 祝延存
《消逝》 50cmx60cm 铜版、丝网、亚克力雕刻
作品说明:我的毕业创作是将废弃的屋子和烟火绽放或消失的瞬间所结合在一起。形式是铜版、丝网和机械雕刻相结合。废弃的屋子,是对过往的反映,对回忆的记录。烟火是美好和悲伤的结合,就如同一间废弃的屋子。我将这两部分组合在一起,一部分用黑白,一部分彩色,每件作品都将会是回忆录,记录着我的生活情绪。
指导教师:(按姓名拼音排序)唐承华 张战地 周吉荣 祝延存
《琛伢子》 尺寸不定 数字影像
作品说明:
围绕一个自闭症少年及他家庭拍摄的纪录片,双屏影像,一个是对于琛的个体描写,另一个是他与群体的交流和在社会环境下的某种存在。个体与群体,本我与自我,理性与非理性……是我所思考的问题。
指导教师:(按姓名拼音排序)唐承华 张战地 周吉荣 祝延存
《矗立的木,草丛,河流和隆起的山石》 200cmx200cmx180cm 松木 丝网版综合材料
作品说明: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自然中的山石,河流,草木,置身其中可以给人一种超越本身的宏伟之感。追求自然荒野,不如说是追求与现代周边生活相对立的审美特质——与“精致,现代,秩序”对立的“粗犷,原始,无序”。
指导教师:(按姓名拼音排序)唐承华 张战地 周吉荣 祝延存
《话语》 尺寸不定 影像 装置 丝网
作品说明: 通过和我每天生活中遇到的人沟通,在不预设的情况下谈及各种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记录声音,照片,视频等信息,在沟通结束后,让对方写下一句最想说的话,将这些不同的话语最后以书籍的形式呈现。作品最后的呈现中使用影像,紫外线灯,亚克力板,版画纸,透明片等综合材料,是一件装置作品。
指导教师:(按姓名拼音排序)唐承华 张战地 周吉荣 祝延存
《倒置三联画》 100cmx200cm 油画 拷贝纸
作品说明:
这组三联画构图是根据格列柯的变体,画中的人物是根据视频和照片创造而来。
指导教师:(按姓名拼音排序)唐承华 张战地 周吉荣 祝延存
《患者》 尺寸:不定 材料:铜版画
作品说明:通过自身情感的解析来进行画面的推进,通过对于自身情绪的比较,画面中造型与质感的选择,形象的提炼,来让自己更加清楚地认识“自我”。
第三工作室
指导教师:(按姓名拼音排序)李晓林 孔亮 王华祥
《当时的我》 30cm×30cm×4 木版套色
作品说明: 我沉溺于回望过去,喜欢把记忆的一部分拿出来思索和讨论。但是有时我会想“这记忆是真实的过去吗?”回忆这件事就像第二次进入一条河流,以重建的、无关过去的新的体验,把当时的我和现在的我拉到一起,我在望着“他”,“他”也在望着我。画面中的意象不论是人、树、云朵、星星还是烟雾,都是糅合了当时的我和现在的我,在童年的幻想消逝之前,因对望而存在。我们耽于过去,也困于童年回忆,尝试将其拆分,看看它由什么构成,既期望回忆崩塌也期望重组。
指导教师:(按姓名拼音排序)李晓林 孔亮 王华祥
《游系列》之一 90cm×110cm 木版套色
创作说明:我创作的这一系列荒诞,块状,从动,符号化的充满隐喻的木刻作品如同谜语,通过观众在观看时对画面逻辑的解谜,试图探讨某些在当今盛行的消费主义下的隐性群体性社会问题,包括麦当劳社会下基层劳动者的自我消费行为,垄断体制下人们企图逃离体制的表演式反抗,生产流水线上的理性的非理性化陷阱和科层制中的操控金字塔。
指导教师:(按姓名拼音排序)李晓林 孔亮 王华祥
《麦当劳社会下的自我消费》 90cm×120cm 木版套色
作品说明:
我创作的这一系列荒诞,块状,从动,符号化的充满隐喻的木刻作品如同谜语,通过观众在观看时对画面逻辑的解谜,试图探讨某些在当今盛行的消费主义下的隐性群体性社会问题,包括麦当劳社会下基层劳动者的自我消费行为,垄断体制下人们企图逃离体制的表演式反抗,生产流水线上的理性的非理性化陷阱和科层制中的操控金字塔。
指导教师:(按姓名拼音排序)李晓林 孔亮 王华祥
《月光城》之一 37cm×50cm 木口木刻
作品说明:
这是处于另一个时空的理想世界,我将人的尺度和秩序感投入到无限的自然空间中,在时间建筑与肉身之灵中寄托我对自我与世界,内与外,时间与循环的思考。是我内心隐秘世界的真实写照,也是对我自身形象的投射。由沙粒凝结成的建筑象征着时间的钟塔,永恒的建筑也处于逐渐消逝的边缘。在看似平静的表象下一切都处于沉睡与惊醒,永恒与变幻,存在与死亡的一种临界状态。
指导教师:(按姓名拼音排序)李晓林 孔亮 王华祥
《新寓言系列》之一 50cm×60cm 木刻综合材料
作品说明:
木刻是最直接的语言,一刀下去即分黑白,它既是手艺又是通往灵性的通道。所以我用木刻来表现一个存在我脑海里已久的世界,它漆黑空玄,孤寂又动荡,甜蜜又苦涩,时间也不曾流到这里。寓言在静止又在上演……运用古典的手法是希望传达一种永恒,那些爱与欲望、战争与破坏、宽恕与怜悯、无畏与牺牲,它们一遍遍在历史上演,仿佛时间都静止臣服,人们心底里的东西从来没有改变,最终留下的,没有背景,没有山峦河流,也没有时间缓缓流动,只剩下这些老掉牙的故事:去追求心脏的奥芝国的铁皮人,坚定勇敢的独腿锡兵,陷入混乱的巴别塔中的人们……
指导教师:(按姓名拼音排序)李晓林 孔亮 王华祥
《生》 45cm×60cm 凹版
作品说明:我一直是个很隐藏自己情绪的人,不太擅长表达。这组创作更是一个自我的反思。手的姿势会无意中传达情绪与内心最深处所隐藏的事物。同时寂静诡异的画面也是我所喜欢的气氛。这组创作更像内心痛苦、迷茫挣扎的自己。《生》: 想抓住美好的事物却又抓不住。
指导教师:(按姓名拼音排序)李晓林 孔亮 王华祥
《忏悔系列》 尺寸不一 凹版
作品说明: 自我意识得比较晚,在生活中被许许多多的问题困扰。习惯于“优秀”,努力获得好成绩,想把自己变完美,使家长满意,受他人喜欢.......这些蒙蔽了真正的自我,我逐渐意识到自己又自私又功利又畏缩又脆弱,最要命的是,迷失了方向,找不到自我。这些画就是一个自我寻找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对自己的反思和否定,不断地批判,直面自己各个方面。这个过程很痛苦,很焦虑,我害怕把自己丢了,有时候那种批判让我感觉自己一无是处……绘画是这个过程的镇痛剂,我每天都画,得以在绘画的世界中得到抚慰。
第四工作室
指导教师:(按姓名拼音排序) 李帆 武宏
《DISPLAY》 36cm×24cm×6cm 数码版 综合材料
作品说明:以自己的自动绘画作品作为基础,提取画面中的元素来进行二次创作。将画面中的元素裁剪分离出来,然后将剪下来的图形以“X、Y、Z轴”为基准拼接出三维模型。并以此为参考,从而制作出若干个立体的零件。再将由此方法来获得的“零件”,以潜意识进行拼接。此作品仅为我某一时段的个人意识,这些意识零件还可以有无数种组合方式。本人出于对拼装模型板件和说明书的喜爱,于是采用了此形式来进行结合创作,以此加强作品的“可拼装”这一特点的可读性。
指导教师: (按姓名拼音排序)李帆 武宏
《妈妈,花开了》 200cm×130cm 地毯
作品说明:这作品,将只剩雌蕊和雄蕊的玉兰花蕊形象用火烧在了地毯上面。地毯用于区分内外,意味室内。室内,即房屋从过去被视为是女性的空间。因此只能呆在家里的女性在家隐秘透露着怎样的愤怒,是我们无法知道的。用火烧毁柔软的地毯,并留下痕迹。剩下伤痕的部分不再是柔软的,而是变得坚硬起来。
指导教师: (按姓名拼音排序)李帆 武宏
《这就是为什么要在铅笔上安橡皮,因为人会犯错。》 225cm×80cm 复写纸
作品说明:这是1927年电影《大都会》中的机器人MARIA,是机器人首次以具体的形象出现在大众面前。机器人的定义至今都没有统一的标准,其根本原因是机器人涉及到人的概念,成为一个难以回答的哲学问题。机器人的出现,将会取代人类劳动,这可能将是人类欲望中的进化模式,或是寻求永生的方式。当我们逐渐相信机器人能够给我们更好的生活、安排与决策,它将会成为权威,被视为完美的象征,从而是否会逐渐成为我们新的信仰对象......这与宗教式信仰不同的是,它是一种发明,来自我们的过去以及我们的经验。经验是需要经过反复实验才能被检验是否有失误,因为人是会犯错的,这就是为什么要在铅笔上安橡皮。
指导教师: (按姓名拼音排序)李帆 武宏
《翻译过程中的遗失》 70cm×22cm、41cm×22cm 热敏纸、墨、酒精、咖啡
作品说明:翻译是将一种语言信息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语言信息的过程。当使用一门新的语言时,我们同时也接触了一种全然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然而,即使在最理想的情况下,翻译也无法达到完美的境界。比如,一篇英语文章和中文译文之间不存在内涵意义和外延意义的一一对应。意义在翻译的过程中,或发生改变,或被遗漏。
我的生活与翻译存在多种共性:我小时候辗转于多个国家,在这种成长环境下形成的多语身份使我对语言有了额外的审美体验,拓宽了我的世界观,但同时也让我感到非常的混乱,找不到归属感。
本作品通过翻译中的遗失内容,试图表达自己在成长过程中体会的遗失感与混乱。从左侧起,每幅作品分别代表人的九种不同情感:“喜、怒、哀、乐、恐、爱、嫌、憎、欲”,选择了因多种原因在翻译过程中必然会出现遗失内容的文学题材,采用热敏纸与酒精的化学反应把原文擦掉后以自己的观点进行了翻译。作品中使用的所有文学题材均出自我个人的经历与回忆,希望能通过作品与大家共享语言的美感。
指导教师:(按姓名拼音排序) 李帆 武宏
《无法逃脱的真实世界》 尺寸不定 影像
作品说明:剧情来源于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的记忆片段,通过内容上和外形上的转换最终串联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片中角色在指引下努力试图打破现状控制的同时,逐渐意识到自己只不过是处在剧情中的一名角色,尽管知道了一切但结果不会有任何改变。
指导教师: (按姓名拼音排序)李帆 武宏
《恐栗尤美》 尺寸不定 综合材料
作品说明:作品灵感源于我对疾病恐惧的心理,借鉴了癌细胞、血管、防毒面具的形象。我面对作品的每一个面,都当做一副独立的画面去表达,然后将其组合出整体的形象,并通过编程和导电新材料给作品赋予“呼吸”能力,让其在虚实不同的视觉效果间不断转换。作品希望将自己所恐惧的事物和自己战胜恐惧的过程,通过美的形式表达出来,从第三人称的视角告诉自身,我所恐栗的事物是尤其的美丽的。同时也希望观者从美的角度作为出发点感受作品,体现作者自身艺术生死观的思想核心。作品通过3D建模构建雏形,后经过分解刨面图,激光切割材料,绘画,粘合组装,通电排线等过程制作而成,过程中不断加深自己对艺术生死观的思考认识,面对自己这些所绘图示的心态也有了很大改变,我认为这也是一个艺术自愈的过程。很多艺术家的艺术生死观值得我去学习,比如艺弗里达,在面对生命与病痛话题彻底释怀,乐观的面对,从艺术的角度,从美的角度,去表达它欣赏它。
指导教师:(按姓名拼音排序) 李帆 武宏
《愿保存一生的回忆》 尺寸不定 综合材料
作品简介:这个作品是以我不断搬迁个人的经历创作出来的。随着迁徙很多物品已经丢失或损坏,这些本应该是重要的回忆。为了不再丢失,将这些保存下来的物品进行合适的整理,并且丢失的物品进行再制作做旧。
指导教师:(按姓名拼音排序) 李帆 武宏
《被遗弃的人们》 尺寸不定 凹版
作品说明:外部环境强烈地影响着人格的形成,面具之下是曾经的生命。我们应该享有对自身的知情权。绘画常常被作为交流情感的辅助工具,所以希望通过高度自主的绘画方式,在没有预设的,模仿,象征,言语的游戏中,建立起特定领域的新秩序,以此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对本我窥其一二。
第五工作室
指导教师: (按姓名拼音排序)康剑飞 武将
《二十四笑I》 30cm×40 cm 纸本水彩
作品说明:随着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高速的发展,以及直播平台、短视频社交软件的出现,为每个人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本组作品的素材便来源于此。戏谑、荒诞之余,从某种程度上呈现了这个时代的人的价值取向与道德困惑。
指导教师: (按姓名拼音排序) 康剑飞 武将
《暗中问答I》 100cm×50cm 数码微喷
作品说明: 作品通过线与线的交错,黑与白的重叠营造出一个独属于自我的空间,这个空间中存在的一 切看似矛盾却又和谐,它们产生于自我之间的交流,像是在暗中进行的一场问答。
指导教师:(按姓名拼音排序) 康剑飞 武将
乐园-人间 38.5cm×50cm 凹版
作品说明:世界对于我,仍是陌生而未知的,超现实与神秘主义对于我有着超凡的吸引力。我一直在探寻内心不可名状的“幽微之境”,它来源于对不可见事物的观看以及永恒的主题:音乐,灵性,苦难,死亡,孤独,怀疑和自我认知。
指导教师: (按姓名拼音排序)康剑飞 武将
《那个夏天,就像青春一样回不来》 120cm×120cm×3 纸本铅笔
创作说明: 城市化的进程使我儿时的地方变得面目全非,再加上这几年来北京求学,使我对故乡更加陌生,成了一个“外乡人”。飘忽不定令我不安,我只是把它们用绘画的方式留存下来,给我这个不是外乡人的“外乡人”一个慰藉。
指导教师: (按姓名拼音排序)康剑飞 武将
《无止之一》 58.5cm×76.8cm 纸本 针管笔手绘
作品说明:日以继夜的重复动作下,创作状态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转换,一笔一划都是不同时的我对于我所处世界的体会。过去、现在、未来,由手中至心中,瞬时即变,但是它们的痕迹归为一体。落笔时,既是停止也是新的开始。
指导教师: (按姓名拼音排序)康剑飞 武将
《印·记》 110cm×110cm×2 数码打印 丙烯
作品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我把大学四年中拍的一些照片整理打印出来,用丙烯在这些照片纸上重温当时的感觉和记忆。作品取名“印·记”。既有打印,印刷的版画系思维,又含有创作者印象回忆的个人情感。
指导教师: (按姓名拼音排序) 康剑飞 武将
《三天》 尺寸不定 漫画
作品说明:在科技高度发展的时候,人们一边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利,也无形中失去了很多生活。三天这部漫画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在一家三口之间的故事。母亲,继父和女儿分别有自己最渴望的事物和最激励避讳的结局。但是现实往往就是这样,有时候太过急功近利,得到的就越是自己不想要的。
指导教师:(按姓名拼音排序) 康剑飞 武将
《告别》 尺寸可变 影像
作品说明:工具提高效率,而当工具全面渗入,工具与人的主体性关系却发生了异化。现代都市空间亦如此,两者的关系由人进入、主动感受空间的状态变为进入空间并被其驱使往另一空间流动的被动局面。人在空间中“漂泊”无以落地。
指导教师: (按姓名拼音排序)康剑飞 武将
《水仙花开》purple(分)- 04 268cm×197cm×13cm 玻璃、灯材
作品说明:在网络发达的时代,流行文化在网络的推动下越来越多元化,通过电子产品的荧幕获取信息已成为常态。同时,越来越多人以数字多媒体为工具,向公众表达自己的观点、审美以及态度。由此,我想以灯箱装置为载体,并融入版画的可复制性,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介的碰撞中,寻求更好地来表达自身观点和审美的可能性。
指导教师: (按姓名拼音排序) 康剑飞 武将
《春天——蛇形棒》 100cmx50cm 布面丙烯
作品说明: 毕业创作,我带来了2018年这个春天里画的画,表现的都是我身边的平凡事物。一切的事物本质是无常的,无所谓平凡与伟大,重要的是人自身怎么看,从这方面来说,平凡之物并不平凡,因为它暗藏着无限的美妙,只待有心人来发掘。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