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陶瓷设计工作室2018届本科生毕业作品展
发布时间:2018年6月27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1490
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2号楼(图书馆)一层
展览现场
展览作品
薛立松
/
《观·诉》
在每个人的内心其实都对某一种行为或者事态有着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和做法。在生活中的很多行为做法有很多是不得已、不可以、不能够、甚至无可奈何的做法。以陶瓷材质为依托,诠释了陶瓷的“温度”,更意在表现的是内心与情感上的“温度”。以“杂取各种”、“合成一个”的方法从新塑造了“本我”的形象,向“已知观者”和“未知观者”展现了新的一面。更多的是传达一种感受和那一刹那的感觉。将作者本身所沉淀的感受与想法进行一个对外界的视觉、感知的交流与传达,希望观者能够在观看作品的同时感受到人体每个部位所承担的“思想”与“叛逆”。强调表现自我感受以及个人主观情感,将艺术设计不仅仅存于表面,更深层次的表现在现实生活中,称之为“精神的现实”。在对立统一中的客观矛盾着手,将作品的阐释“相对而言”。
何婧文
/
《众禽众兽之身,万事万物之灵》
通过抽取传统精致手工艺织锦图腾在细节上对龙凤的表达,并结合日用瓷的器型对纹样进行再设计。物件与物件时间的关联也通过纹样组合联系,其中的跳色设计增强产品的个性与趣味性。依据日用瓷的器型进行整个纹样的打破重组,将平面化图像与三维立体造型设计结合,突破传统视觉习惯,营造全新的视觉享受和食用体验。
李政
/
《砂意》
“黑砂”源自春秋战国传承至今,器型古朴,素雅大气,不着任何釉色,吸附性强,具有诱人的艺术魅力。
蔡佳臻
/
《隐秘而伟大》
我总会找到你,最先找到的是掉色的影子。我开始想象你的轮廓,和你隐匿的无数沟回。一个个念头穿梭其间,却突然仓皇而逃。它们穿过细沙,越过白墙,躲进高塔……直到灯光昏暗,它们循着影子,滑入深谷。你却芳踪难觅……
陈静瑜
/
《Déco En Céramiques》
该作品的灵感来源是在美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盛行的装饰艺术运动(Art Deco),该运动以繁杂的装饰风格为主,作者将当时的流行艺术元素从建筑、服装中提取出来并且转化到陶瓷当中,制作出了一套几何感与装饰感并存的餐具。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也是新女性运动的高峰,代表女性主义的招贴海报是作品颜色的灵感来源。
李若瑜
/
《言笑晏燕》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万物消逝不可阻挡,而生命力如安逸的燕永不消亡。为什么不在温柔言谈中笑着面对呢?
于雪艺
/
《Whicce》
一套女巫主题的二人份西式餐具,作品取材于五个经典著名的西方女巫传说:奇奇莫拉,喀耳刻,绿牙珍妮,女巫贝尔和赫卡特。
陈天逸
/
《瓷上语境》
我的瓷片是一种绘图日志,或者说,是对图像碎片的记忆与重构。《瓷上语境》是一种日常的行为,是作为一个画者每天面对的功课。来自各种途径的图像信息,我用瓷片的方式记录下来,无论身处何地,成为一种习惯。事实上,将那些来自于我这一年来生活摄影,速涂甚至一些突发性的想象转绘在瓷片上,或者就是随手创作的小画。每一个瓷片上,有着人物、静物、山水风景等内容。
谭萌萌
/
《unreal imagery》
作品的灵感来源于海洋生物,有趣的图案和生动性以及自然的偶然性打动我,在制作的过程中我把每次的失败和经验总结然后再继续,我运用了彩色泥浆的装饰方法进行试验,色彩的叠加晕染使最后每个成品也形成了一个个偶然的生动的个体。
侯玥
/
《形 • 象》
这组陶瓷雕塑是我用泥条盘筑纯手工制作完成。创作灵感不止源于我的学习经历和一直喜欢的艺术家的感染,还有我个人成长中的一些审美追求。作品的呈现过程是把脑海里收录的视觉经验和文学思想形象化的转换并以三维的实体表现出来,这其中也结合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自我观念的注入。
张诗源
/
《一点压力》
细碎的行为悄无声息的在诉说这带有一点苦味,一点甜味,一点别扭,一点欲望,一点释然的压力。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