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美术学院生活设计工作室2015级社会创新设计课程实践作品
发布时间:2018年9月7日 分类:课程设计 浏览量:3023
剖析——让感知成为“具象”的可能
写在本次课程作品展前面的话
设计活动中所有涉及到情感及心理体验的表达,实质都是一方感知向另一方感知的传递,一种感知向另一种感知的转换。这时,我们可以将“感知”的传递与转换,作为设计活动中“人(使用者)”与“物(产品)”沟通的通道来看待。感知的传递与转换是不可量化的,但可以通过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视角,对设计感知传递方式的组成构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分析。
无意识设计是一种被日本设计界广泛运用的设计方法,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深泽直人提出“无意识设计”至今已有二十多年,在日本设计界及设计教育界,其基础理论的发展与运用都趋于完善。同时,无意识更是服务于产品语义,仿生设计,叙事设计等具体设计类型的操作工具。无意识是设计活动在感知层面,做到合情合理的必要条件,其各种设计手法所涉及的各类理论,更是作为设计教学中评价教学作品行为逻辑与心理逻辑合理性的重要依据。如果将无意识作为一种设计方法,倒不如将其作为所有设计活动中,关于感知传递转换的操作原理与依据,会更为准确恰当。
对无意识设计方法的类型分析,如果仅仅做到分出类型的阶段,是没有办法探究到无意识作为设计方法的内部构架,与组织之间具体的运作关系;更没有办法成为行之有效的设计教学操作指导。当我们在进行类型分析时,组织的类型所涉及到的下一层级逻辑关系,才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将组织关系构架的模型元素剖析到不可细分的“细胞”单元,是达到探究原理与构建方法的“基准层”,而这一最为基准的层面,同时具有向周边学科与其他知识领域建立相互关联与延伸的最大可能。
从精神分析学无意识产生的过程与特征角度;《设计的生态学》一书中深泽直人反复提及的“客观写生”“Found Object重层性(寻找关联)”与吉布森提出的“affordance可供性”;以及直接知觉与感知的关联与区分解读。我们对无意识设计进行四种类型的区分:
第一类 客观写生:以直接知觉的方式感知事物所发散的信息,并将感受的体验以“客观写生”的方式在设计活动中做出准确而直接的反应,因此我们遵循《设计的生态学》一书提出的词汇“客观写生”对其命名。直接知觉与可供性可以形成感受方与提供方的相互对应关系。这里要补充的是,设计生态学的“可供性”特指知觉的直接感受层面,《情感化设计》一书,诺曼所提的“可供性”则泛指设计领域更为宽广的人机体验。
第二类至第四类都有共通的特征:即对事物的感知由信息层延伸到了无意识层,并在无意识层寻找合适的关联,与产品所散发的信息或无意识对接(Found Object重层性)。所不同的是,第二类 无意识嫁接:事物的无意识作为“嫁接”的方式与产品的某一类信息或某一种无意识进行结合。结合的目的要么服务产品的功能,要么服务产品的感知:服务产品的功能则表现为设计师通常所用的 “功能附加”与“功能整合”“仿生设计”等功能性的设计手法;如果服务感知则是我们最常见的“语义设计”,“拟人设计”等作为设计修辞类的设计手法。同样要补充的是,我们拿大家耳熟能详的各类设计手法做例子,并不代表这一类无意识设计完全与之重合,而是这些类型手法的操作原理和理论依据。
第三类 主体感知替换:设计师利用其他事物的无意识经验,对产品原有主体认知或感知的替换或覆盖,这与第二类的区别在于,第二类采用的是嫁接的方式,置换进来的的无意识仅是服务产品主体的部分属性与无意识特征,而第三类则是对产品主体认知与感知的改变和颠覆,对产品原有形象记忆的质变,这一类大多通过五感间的转换得以完成。在设计手法中也常称之为“通感设计”。深泽直人设计的排风扇造型CD机便是很好的例子,依赖听觉来感知的音乐,当拉下CD机拉线开关,音乐就像排风扇吹出的风一样,轻柔地飘了过来。
第四类 个体观念强化:它与前三类不同的地方在于,前三类的设计目的都是服务于产品,这一类则是服务设计师个体的感知。产品的功能与使用属性已被降低到可有可无的位置,因此这类设计往往被许多人归结到装置艺术。这类个体观念强化的设计作品,从展现方式上或许会被归属为装置艺术,尽管这样,我们还是很坚定地将这类作品放在产品设计的范畴加以剖析,因为其抛弃了产品使用功能等门类规范束缚,已经将“人与物”关系的感知变得单一而存粹。在这一类无意识设计中,设计师从 A 事物与 B 事物中提取的无意识加工后,塑造出造型或功能会倾向 A 或是 B 的产品,但这种倾向的目的仅是寻找便于其观念附着的记忆载体。 在更多情况下,设计师会呈现出一个由 A 与 B 的无意识所构建成的新体验物 C,构建全新体验物的目的,是希望强化的观念不被原有的无意识经验干扰。
类型的划分是相对的,而非绝对。这一点我反复对学生加以强调:因为从不同的研究视角有不同的类型划分依据,会导致不同的分类方式与类型种类,这是其一;其二,在现实的设计活动中,类型之间的相互交叉也是极为常见的,与学生们一起细分日本设计师近400余件作品时,发现有许多设计作品的出发点是依据直接知觉的“客观写生”,但在设计的过程中选择寻找关联,这样的目的与益处是,让产品的感知体验变得更为丰富;同样有一些作品,存在着这样微妙的特征,从寻找关联出发,最终以可供性的明显特征,通过直接知觉完成使用体验,正如深泽直人评价自己的设计是“不假思索”的设计那样。之所以称之为“微妙”的特征,是因为设计作品在最后的视觉呈现上,已经完全或几乎完全隐去了另一事物无意识的特征,将无意识的特征精炼到可供性的直接知觉境地。
通过三届生活工作室课程教学,对《设计的生态学》的研读与实践,从探讨无意识设计的具体操作步骤,直至深入其最细微的单元组织构架与置换的原理。看似抽象的感知及其类型构架,在对最细微组织单元的剖析过程中变得逐渐“具象”。每一届的研读对感知的运用与操作都是一种不断的完善,并对设计教学积累的知识体系,也是一种不断修正中的继续前行。
很可喜地看到这届学生的研读实践作品,对无意识设计的方法掌握更趋于成熟,在处理手法上更自如。希望以后更好!
张剑
2018年9月7日
《酒心巧克力蜡烛》
方良芳
蜡烛本身的质感以及淡淡的奶香味道,都和巧克力有着一些相似性。当看到融化过程中的蜡烛形态时,让我不经想起了儿时吃过的酒心巧克力。
一个锥形的巧克力色蜡烛。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烛芯周围的蜡烛会先熔化成液体状态,熔化慢的外壁包裹着里面的溶液时,仿佛变成了一个酒心巧克力,当外壁也开始熔化,液体流出,就如同酒心巧克力中的酒浆流出一样,这时,它不仅是一个可以照亮周围环境的蜡烛,还能让人感受到酒心巧克力的甜美。
《放大花瓶》
冯哲
根据人对物体形状的知觉规律,在花瓶顶部设置圆环并且将瓶口部分进行物理放大,制造一种花被放大的视觉效果,即使事实上它并没有被放大,也仿佛能够把花看的更仔细了。
《斜影夜灯》
冯哲
一盏球形夜灯,底部为一个椭圆托盘,可以随手放置一些小物件,同时托盘的形状就像是球形夜灯斜斜的“影子”。
《家》
欧阳玲
桌面上总是会有一些零散的小物品,这些物品孤零零地躺在桌面上,如果我给这些小物品盖一座小房子,是不是就能保护它们了。小房子分为四个尺寸,可以用来保护不同的物品。远远看去,我的桌面上好像有一个小村落,带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风中的愿望》
欧阳玲
每次过生日吹蜡烛,吹完蜡烛那一刻仿佛刚许下的愿望真的就会实现。吹蜡烛的心情,满怀希望,憧憬与满足。但是愿望它到底去哪了呢?可能随着树叶一起飘去它该去的地方了吧……
《百叶窗收音机》
陈锦溪、卢钟波
当你转动调节音量的旋钮时,百叶窗开始慢慢转动,声音播放出来,随着张开的角度越来越大,播放的声音也随之变大。收音机本身借鉴百叶窗的结构并非是设计的本质,通过预设,让感官上的听觉转换为视觉,此创新的交互模式给人带来一种惊喜感。
视频链接:https://v.qq.com/x/page/l0779kzs9ry.html
《杯子刷》
陈锦溪、卢钟波
我们在洗杯子的时候,总是下意识的用手指去洗杯子,用手指触碰到杯壁或杯底进行清洗之后我们会觉得洗干净了,因此我们做了一个像手指一样的海绵刷子,使用这个刷子洗杯子的时候就像是手指在洗杯子。
《牛奶盒米袋》
王奕钧
倒出的大米就像流动的液体一样。为表现固体到液体这一转变,用透明的牛奶盒子的造型作为小袋米的包装。撕开奶盒,空气进入后,固体的米砖便松懈下来,而后流出的大米就像洁白的牛奶一般。
《饺子形抽奖便利贴》
吴畅
中国北方在春节包饺子时会在饺子里包一两个硬币,吃到硬币的人是幸运的、被祝福的,也可以说是“中了奖”。将这一传统习俗与抓阄抽奖联结。饺子皮外形的便利贴背面有一个田字格,人们在使用时可以写任意的字来代表抽奖结果。最后对折,变成一个个包着未知的纸饺子。方便快捷的变成了抓阄抽奖箱。
《肥皂盒》
石晓彤
我们在挑选肥皂时,总会把肥皂拿起来,仔细闻一闻肥皂的味道,我想突出“闻”这一行为,使其更容易嗅到肥皂的气味。我在肥皂盒的顶面开了一个圆孔,让人们在买肥皂时闻这一个的动作更加顺畅。
肥皂盒一共有七款,分别有牛奶味、海盐味、绿茶味、鸢尾花味、柠檬味、香草味、香橙味,每种味道会有其专属的色彩。
《恐龙雪糕》
张梦莹
挖雪糕中的“挖”是我们中国文化对吃雪糕的行为和状态的定义。当小朋友在挖雪糕时,挖着挖着发现底部有什么凸起来,可能会很好奇,将雪糕挖完时,突然发现盒子底部凸起来一个恐龙化石的图形,可能会感到非常惊喜。同时小朋友可能会想起自己很喜欢的挖土寻恐龙化石的游戏,在吃雪糕的愉悦满足上更增添一份了惊喜感。
《柔软底部的打火机》
张梦莹
将打火机硬的底部变成柔软的材质,使用者无法从外表辨别材质。当使用时,打火机的底部与手接触,按压发现是柔软的触感,希望使用时能给使用者带来惊喜、安心的使用感受。
《生菜指示贴一》
李舒云
在书刊手帐中,指示贴是一层层来贴着书,在三明治汉堡中,生菜也是一层层地夹着,而指示贴和生菜同样也是凸出来的。寻找两者的关联性,当我们日积月累标注好重点,把书刊手帐合上的时候,就会得到一份美味的精神粮食。
《生菜指示贴二》
《香水加湿器》
陈楚涛
将加湿器做成香水刚要拿出盒子时露出上面一部分时的形态,强化加湿器喷雾喷出的瞬间就像香水喷出喷雾一样,给人一种芳香的心理感受。
《黑白渐变的铅笔》
赵泓川
这是一个将黑芯铅笔的笔杆做成从黑到白的颜色渐变的设计。一方面,当人们需要用铅笔向他人指示纸上的内容时,颜色渐变的方向性使笔变成一个明显的指示箭头,让他人能迅速集中注意力到笔的深色端并看到被指示的内容;另一方面,铅笔在被消耗的过程中,黑色的感觉在笔上逐渐地褪去,呈现出一种美丽的“消失”过程。
《棉花糖》
张文慧
通过运用冰淇淋的蛋筒卷作为棉花糖的固定器,就像蛋筒盛住了一朵云一样,从视觉上刺激你的感官感受,冰淇淋的蛋筒卷在营造出了一个清凉、软绵触觉的同时,也服务回棉花糖本身所附有的甜味。
《杯与碟》
吴伟力、冯哲
咖啡杯与咖啡碟总是相互配套的使用。《杯与碟》改变现有的造型,借由视觉和触觉去体现这种契合与配套:在彼此接触面设置凹凸纹理,从视觉上具有一致的装饰感,而在随手放置时,纹理能够起到一定稳定放置的作用,从而带来一种新的使用体验和感受。
《趣味蛋托》
谢信男
鸡蛋原本是易碎的物品,仿佛放在任何地方都不安全,如果能做一个盛放鸡蛋的器具让鸡蛋放在上面后会变得“坚硬”起来,或许就会让人觉得安心许多。把蛋托与厨房里随手可放鸡蛋的器具进行晃动,提取器具的特征并做出凹陷的结构,让鸡蛋放上去后就如同坚硬的把器具砸凹了一样。消除了鸡蛋让人感到不安的同时又给鸡蛋增添了一点趣味性。
《渔·肥皂盒》
林雨昕
肥皂总是滑得不行就像条不安分的鱼,而肥皂盒正是能把这条滑溜溜的鱼牢牢捉住的渔网。作品从肥皂盒滑的属性出发寻找关联,通过裁剪片状防水泡沫制造出渔网的视觉效果,同时这种充满弹性的材料也复制到了渔网弹力的属性,当使用者将肥皂放上趋于平整的肥皂盒表面后,在重力影响下泡沫会下陷这时才真正展现出渔网的样子,在柔软又坚固的网兜之间肥皂就像条安静躺着的鱼。
《“打蛋器”吸管》
朱喆
观察到人们喝饮料时有用吸管搅动液体的习惯。然后我将吸管的一端做成像一个迷你打蛋器的造型,当我们在用吸管搅动饮料时,就会与脑海中用打蛋器搅拌液体的印象联结起来,产生趣味性。
《闹钟表》
林楚、黄伟宁
我们常会把手表立置在桌面上更方便的瞄时间,当快到时间时我们会把手表拿起来看。那时的时间对于我们来说是重要的,它并不仅仅是手表而是放置在桌面上的一个时钟,让时间更加醒目,我想强化放在桌面看时间时的手表给人带来的感觉,让它静置在桌面上时更具有存在感。对于时间,闹钟是一个标度,我把手表做成闹钟的形式,让它能够在时间上设置提醒,不会忽略重要的时间。当它静置在桌面时我们自然而然认为是一个闹钟,当它戴在手上时又不会显得突兀。
《止痒药水瓶》
邱琪琪
从日常涂蚊虫叮咬的花露水或之类的止痒药水出发,在涂擦行为节点上,药水与皮肤的接触做到细腻柔软,与人原有挠痒动作产生相同的映像。当偶尔放在桌面时,由于一遍水平面的设置,令人不自觉产生一种刚刚好。前面细头是软质海绵,容器盛放止痒用药水。
体积较小,日常中放进包包中便于携带。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