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2019届研究生毕业设计作品展
发布时间:2019年5月14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2914
2019中央美院毕业季于5月10日正式启动,研究生毕业展也于同期开幕。毕业季以“未来考古学”为主题,发起美院人对未来百年学院的想象,精选最具“未来想象力”、“人文精神”、“硬核技术”、“央美气质”的文稿,并铸成“时间胶囊”。
城市设计学院2019届研究生毕业生共29人,毕业作品在校园展厅展出,展览将持续至5月31日。
今天的世界正处在深刻变革的时代,人类的知识增长极每十八个月倍数增长,现在功能如此强大的计算机在即将出现的量子计算机面前笨拙的像个算盘。今天,任何以过去延长线去思考未来都有可能犯下历史错误,创新思维是时代诉求。
百年前的先生们是我们眼中的经典,我希望二百年后的你们亦会是别人屏幕中难忘的瞬间。我相信,在这个校园里播下的种子,注定会迸发出喜悦、力量以及富有活力的能量,学习让我们保持年轻,梦想让我们充满活力,希望你们建立终生学习的教育理念,做时代的开拓者。
作为中央美院精神的传承人,你们圆满完成了人生中重要的里程,希望你们怀揣感恩的心,铭记母校给予的教导和力量,坚守“尽精微、致广大”的校训,从中央美术学院出发,走上精彩人生的新里程。
(名字按字母排序)
作品是一件以艺术疗愈为目标的功能性艺术作品,作品获得中国科学院和陆军总院神经外科的支持,结合了新媒体艺术、计算机科学、脑机交互、医学等。作品目标:利用可穿戴脑电波设备,将病人的实时脑电波进行可视化,以此帮助处于微意识情况下的植物人进行视觉康复刺激,并帮助家人在亲情交流的情况下了解植物人的脑部活动。
一个海岛,生活着一群农民,春夏秋冬,以海为生。岛上人们生活简单而又多样。
新的夏天又要到来,他们即将乘船出海,在飘摇的小船上,感受着危险与希望。
“沟通思想,共创未来”的主题,以“沟通”为出发点,设计“共创”的环节:人-人,人-机器,人-人工智能。其中“人-人”是整个概念设计的迭代点,从出发到回归,借由5G时代的最新科技,人得以用原子化的方式获取信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新和机遇”。设计尝试步步穿透“场馆层-场景层-体验层”的感知维度。
《何典》是清代用吴方言撰写的长篇滑稽讽刺小说,作品以此为蓝本,创作一本当代插图小说。书中综合了中国传统故事书图文叙事结构,如绣像图,章回目插图,绘卷等。文字改写为更适合现代人阅读的半白话语境。图画上,传统与现代视觉相结合。作品试图探究中国传统图像故事书对当代绘本创作的影响与思考。
树木是非常熟悉的存在。他们总是在那里和我们面对面。树总是存在的,因为总是在同一个地方,所以比起重视树的想法,我们更加熟悉树。平时因为太熟悉而认识不到树,而认识树的时候正是他们发生变化的时候。到那时,我们才会认识树木。本人的工作是季节变化的,树的颜色故意。就是让人们看到颜色后面隐藏着的树木的存在。
山间吹风,雪落融水,自然在一呼一吸间展示着规律。山水画中展示着的山水秩序是自然规律的集中展现,通过提炼山水画中的秩序美感作为动态字体海报的设计语言,将静态的山水画中隐藏的动态规律用流动的方式展现出来,以文字设计为媒介重新将被割裂的诗书画连结。
树木都看清了自然界中发生的现象,我认为他们的神经就像是电脑的储存卡。 我想用照相机把人们难以看到的自然的瞬间和各种各样的风景像照相机镜头那样保存在树的内框中,把斯泰恩做成像素描那样的形式,相同的框架里存在着多种多样的个性,就像一个社会存在各种各样的特征。 我认为树木把自己看到的记忆储存在年轮中。
城市中漂泊多年的末尾和燕子在家乡村庄中偶遇,两人在记忆与现实间、日常与仪式间感知并经历着故乡的坚守与变化。历经一系列的意外后,最终彼此温暖,决定回归这片温良的土地。
常伴身边的事物身上有关于我们的记忆与故事。莫兰迪是一位念旧的艺术家,一生与瓶瓶罐罐为伴,对他的艺术我感慨万千,想向大师致敬,通过最常见的纸,带大家走进瓶瓶罐罐的世界。将对他的艺术的感受带入陈设空间之中,让空间增添一抹色彩,也希望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通过此作品让大家对拥有的平凡事物多一份珍惜之心。
文房四宝不仅仅体现着传统文化,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当下,面对人们提出的新需求,文房四宝迎来了新的发展。如何将文房四宝再设计并紧随时代,是我一直在关注的问题,我希望从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中寻找元素,并将其与现代语境结合,以求设计出既体现时代特色,也满足大众的需求的系列文房产品。
此装置位于新机场的中轴空间上,与北京中轴线形成对应关系。8个不同尺度的方盒,分别展现了中轴线上8个最具特色的空间与主题,观众进入其中可欣赏到对应节点的实时影像,以及由此节点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延伸而出的北京风光,同时可观看到不同时空下的城市映像,将往昔、当下与未来联系起来。
《迁寻》讲述了一群群迁徙的动物追寻一朵彩云彩云最终迎来一场甘霖的故事,使读者在翻页中感受个体与群体、个体与宇宙运转的关系。认识规律、发现规律,从而找到自己与世界独自对话的方式。
在传统文化中芭蕉代表着友谊,在宗教文化中芭蕉代表着轮回寓意永生。在作者童年里,门前的芭蕉,春天发芽,夏天结着干涩的果,或许有幸叶子被割下用来垫着蒸几个玉米粑粑,秋天枯黄,冬天被砍去枝干不见踪影…坚硬的水泥路带给人们便利,而这再也长不出土的芭蕉却如那回不去的童年。
短片是围绕80年代末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对普通家庭造成的深刻影响来展开。国家高速发展,集体与个体的冲突与矛盾必然显现。短片凝结了作者对这一历史阶段的观感与思考:个体的底线、个人与国家永恒的矛盾、商业社会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冲击等诸多隐蔽感受,它们逐渐变成真切可感的影像储存在《山羊之歌》中。
延续毕业论文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中的艺术作品所提到的“光晕”与故事的关系这一命题的毕业创作。以神话再述为理念,把细碎的神话故事中所应用到的零星关键角色描绘为一个多线性角色剧场,以不明确的线性图像绘本为辅助,让关着在以故事为主的半封闭空间中,探索属于大众的神话故事。
主题:北京城市中轴线中心、中正思想的艺术再现;原理:以北京城市中轴线文化内涵的探索为切入点,从周易卦爻空间形态的推演入手,通过对易经六十四卦之十二辟卦的空间形态呈现,逐步推演、层层递进,从而形成乾卦居中,坤卦居于外围,其他卦象依次排列,由周边向中心汇聚的立体空间形态。
本作品以传统皮影为材料,以身体的语言表达,呈现生命的循环不息。我在作品中表现了人类生命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形态,他们交织于生命的洪流之中,沉沉浮浮、循环往复、生生不息。这是一种对未来未知的恐惧和祈盼,而重生是这里的重点,它是生命的本质。同时,我更希望它可以预示着传统的皮影艺术的“重生”。
传统和现代之间仿佛两个对立面,传统文化面对大众文化的冲击陷入困境,其复兴设涉及到的是当代社会中文化的再生产问题。鲍德里亚把后现代社会看做是无数物品所构建出的符号社会,符号或许能够成为联结传统与现代的桥梁。本作品试图重构剪纸符号,以探寻其在当下的可能性。
迁:迁徙,流动,线。居:居住,静止,点。当代的人们由于工作等的原因,经常在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内不停奔波,一年下来,在家待的时间只占很小的部分,在外也处于不确定的环境,因此缺乏与人的交流和对“家”的依恋。所以我以差旅人员的需求为蓝本,设计了这个差旅者的社区共居公寓,期望以此尝试启发人们的思考。
作品以不同人生阶段下的“亲密关系”为例,用首饰语言探讨人的社会关系及身份构建。作品记录了人因行为接触而产生的身体痕迹与负形,试图以此将亲密关系中的“距离”概念,进行视觉化呈现。因而首饰于关系主体而言,承担了审视、描述与记录的功能;于观者则具备了推测、还原和反观的属性。首饰,终于再一次参与“丈量”。
信息时代的发展,信息量越来越大,传播速度越来越快,静下心品一杯茶变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心的浮躁让人变得麻木,丢掉了本就具备的敏锐与平和。一杯茶下去,茶气会使人慢慢静下来。静下来后人便能够有效的思考并以一种欣赏的眼光去看周遭的世界。你会发现你与周围环境,不管动物,静物,还是植物,你与它们开始有了交流。
基于对项目所在的场地空间特性与肌理研究,提取村落建筑语言中独特的造型与空间处理方式,进行南山居苗寨客栈的整体环境艺术设计演绎。独特的屋顶造型设计,延续场地肌理,并且提供内外双层的空间体验,强化游客在环境空间中“游”的概念。并且公共构筑体,为村落居民与游客更多的活动空间和社交平台。
从磁州窑随性潇洒的图案中,再设计出新的黑白语言。当代语境下的磁瓷图案,希望能连接古今两个时代人们对自由的共同向往。
ATTACHING是基于人工智能和以大数据分析为基础进行设计的一款概念性沉浸式情境体验交互娱乐产品装置。当人靠近时它能实时感知人肢体和声音发出的信号,并能做出与之相应的互动动作和语音回馈,同时灯光感应装置会根据不同的感应强度和声音频率营造出不同强度不同色调的空间氛围,为体验者带来沉浸式的娱乐体验。
建筑外观用“云上泡沫”这一概念,表达对2025年大阪世博会提出的“未来可持续发展”主题的态度。泡沫美丽易碎,云朵虚幻缥缈,用含蓄的态度对世博会的“可持续”主题提出质疑。展厅设计成“游戏场”,利用游戏机制,使观众从另一视角感知地球环境的变化。如果按照人类现在对环境的保护态度和力度,可持续的未来在哪里?
食和性是人类最本质的欲求,也是生命绵延的要因。
本主题意在探究食和性之间的情感通道,用情欲演绎生命对食物的欲求。
作品《何弥缺?》通过师法残缺美的意象营造,尽可能地剖析及理解残缺美的精神含蕴,尝试借助纯粹的残缺符号与陈设艺术设计进行有机结合,力求创作一个饱含残缺气韵的,具有在现代生活物质满足之外的纯粹的精神追求的陈设艺术产品。设计灵感来源于自然之物的残缺,溯源文人对于残缺美的精神追求。
自然的运行离不开秩序和规律,而物种的诞生却往往来自混乱和毁灭。新生与毁灭的周而往复,以及秩序与混乱的对立统一构成了宇宙中最基本的“道”。本片基于一个虚拟时空中的方形有机体,通过内在元素的不断演变、颠覆与重构,形成一部由数字几何形态构成的动画交响诗,试图去表现宇宙中秩序与混乱所交织出的内在生命美感。
人们以视觉、听觉、触觉等作为感知的主要方式。对于利用这些感知,如何能把最好的体验感带给用户以及设计概念的新型思维,是本次研究的重点。本作品利用TUI与人之间的交互性质,以非叙事媒体的创新形式呈现出复合的感官体验。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