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2019届品牌设计工作室毕业设计作品展
发布时间:2019年5月25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2108
品牌设计工作室
品牌设计 隶属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致力于视觉设计的商业应用性研究,教学目的在于以不断创新的创意传播手段来塑造和推广品牌,同时探索商业模式的新创意,培育孵化原创品牌。工作室关注视觉应用(文字、图形、媒介)与品牌塑造等领域,关注设计与人文(地域)、设计与商业(市场)等方向。
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品牌设计方向成立短短几年来,完成了多个毕业设计作品的版权转让和创意孵化,学生作品也在“学院奖”、“大广赛”等国内赛事上获得奖项。
《脆鱼工厂》多媒体
| 作者: 唐明亮 Tang
| 指导老师:邓源、李竹芳、钱磊
脆肉鲩,产于中山市东升镇。多年的发展,已有一套科学养殖模式和消费市场。但因不注重品牌宣传的缘故,存在品牌形象在新一代消费者模糊的问题。作品旨在用插画形式表述脆肉鲩养殖过程,让新一代消费者认知脆肉鲩品牌。
《米七和基基的相馆》照片
| 作者: 薛绮雯 易敏勤
| 指导老师:邓源、李竹芳、钱磊
《米七和基基的相馆》用摄影讲述分别来自深圳和岳阳的两个人的生活状态,通过夸张的视觉表现,侧面反映出两个城市的文化和形象,让人们能轻松的认识深圳和岳阳。
《小民大侠》纸媒
| 作者: 邓文欣
| 指导老师:曹雪,邓源,李竹芳,卢天玉
小民即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普通老百姓,大侠是指身怀绝技,有勇有谋,大公无私的武林高手。前者是你我也是身边的所有人,后者则传奇而神秘疏远,而这二者在佛山却又是一体的。“小民大侠”想表现的正是这一现象,让人们在影视作品的偶像形象外,更具象地体会佛山武术文化的现状。
《亚公竹篮》纸媒、综合材料
| 作者: 郑琛怡 Zousn
| 指导老师:曹雪、邓源、李竹芳
“亚公竹篮”是一个情感型展览,通过借用故乡竹篮为情感载体,描述亚公以靠编织竹篮养家糊口的往事,以及我对故乡和亚公的一个情感印象。用以小见大的方式,展现广宁朴实的生活文化和故乡情怀。
《横沥汤粉品牌升级》vi
| 作者: 李振嘉 Craig
| 指导老师:李竹方、邓源
随着人们物质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餐饮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的餐饮店铺都是遇到了“产品很好,销量不好”的这种尴尬场面,现在餐饮行业只靠产品好质量好已经不行了,未来的餐饮行业发展的趋势,除了拥有一个好的产品之外,也需要拥有有一个好的品牌。该作品通过重新塑造传统汤粉店铺的品牌形象,建立起与年轻人连接的桥梁,唤醒店铺的活力,赢取回损失掉的市场。
《碎片化的记忆》纸媒
| 作者: 肖乐 TiAmo
| 指导老师:李竹方、邓源
“碎片化的记忆”是一个关于名俗回忆的一个辅助工具,因为每个人看事物的角度都是不一样的,生长的环境距离即使很接近,但是想法和认识是不一致的,不一味的将自己认为的民俗画出来让大家回忆故乡,不局限他们对故乡的印象,而是让年轻一辈根据自己对名俗文化的色彩记忆或动作记忆绘制自己新的民俗味道,让他们在了解游戏之余,画出自己印象中的民俗风味和了解故乡的民俗文化。从而传承民俗文化。
《吐出一颗香蕉树》动画视频、冲气模型
| 作者: 何杰夫 Jeffhe
| 指导老师:李竹方、邓源、钱磊
这个作品是基于我对于萧条且剧变的故乡产生的无力感与撕裂感创作而成。形式主要是以怪诞风格的插画与对于故乡的真实摄影相结合,加以动画来叙述我对与故乡的现状而产生的无力感与撕裂感。上图的故事主要简述了我小时候给灌输的故乡特产香蕉,但现在故乡的香蕉树几乎见不到了而是遍地长起了城镇化下的“产物”。对此本来“吃腻”香蕉的我却想变回一颗香蕉树。作品希望通过呈现自身对于故乡的无力感与撕裂感,来与公众产生当下真实的共鸣。
《大妈主义》纸媒
| 作者: 黄钰莹 何瑄
| 指导老师:李竹芳、邓源、刘平云
通过研究“大妈”这一群体的时尚审美和生活态度,我们发现了她们集结了自信、自我和自由于一身,永远有着强大的精神力,我们将这些独特又闪光的特质视为一种“美学”,并为其命名为“大妈主义(damaism)”。基于“大妈主义”,我们以“大妈”身上总是“如同爆炸一样释放出庞大的能量”为核心符号,通过视觉语言提炼,设计出系列“爆炸”主题海报和介绍“大妈主义”的宣传手册。
《守望》纸媒,绘本
| 作者: 李守相
| 指导老师:李竹芳、邓源
《守望》是一本面向所有年龄段的绘本,描绘的是我的姥爷年轻的时候经历的磨难和向着新生活努力的行动。意在传输永不言败的精神,和触发各个年龄层的人对故乡的情感。
《故乡典当》H5
| 作者: 杨嘉辉、林琳 Lin
| 指导老师:李竹芳、邓源、刘平云
“故乡典当”是一个虚拟的典当铺。在这里可以思索离开故乡丢失的情感,物品,衡量这其中的得失人们背井离乡,离开故乡,在城市生活打拼,故乡是原生地,我们在这里所有的一切都是最深刻的,当铺充当着兑换平台的存在,重新重视那些被人们忽略的事物。
《借问渔村何处有》视频、纸媒
| 作者: 刘嘉丽 Carrie
| 指导老师:邓源、李竹芳
以前深圳是一个繁华的小渔村,而现在,高楼林立,几乎看不到渔村的影子,现如今仅剩几个渔村仍保留着。渐渐地,从我们这辈人开始,我们几乎对深圳渔村是没有任何记忆和印象的,深圳渔村的记忆就快要消失在我们这辈人的心中……希望通过这套视觉能够唤醒人们对深圳渔村的记忆。
《呓语家常》平面设计
| 作者: 丘伟导 Via
| 指导老师:李竹芳、邓源
作品从插画艺术出发,通过对故乡民俗和承载兴宁客家人文化的场景进行描绘,传达兴宁客家地区独特的文化,记录在时代发展下已经渐渐淡化的特色文化,用画面还原故乡,再通过多媒体技术,为插画在传统文化的表达尝试更多的可能性。
《吕丁日记》纸媒
| 作者: 石文卉、钟佩珊 Jenny
| 指导老师:李竹芳、邓源、卢天玉
通过对口岸放学的多数学童普遍采访和个别家庭的深入采访拍摄,从学童视角的第一人称,绘画他们生活的视觉日记。剖析故乡认知的特殊性,用趣味的儿童表达形式使得更多的人了解映射出,以“我”为原型的这类“他乡是故乡”的深二代身份认同和深圳跨境学童的独特现象。
《中日友好绿皮书》纸媒
| 作者: 王雨晨 WangYuchen
| 指导老师:李竹芳、邓源
《中日友好绿皮书》是一本记录大连——沼津“中日跨国家庭”日常生活和文化的介绍书。跨国家庭在沿海地区的数量尤为众多,在大连,已经成为了融入大连特色的社会现象。本次毕设的主体是生活在日本的中日跨国家庭,在可以接触到更多外来信息的今天,了解中国与外来文化的碰撞更为重要。
《赶海拾趣》纸媒
| 作者: 许靖 Skylar
| 指导老师:李竹芳、邓源、卢天玉
“赶海”是老大连人们维持生计的重要生活方式,如今更多的成为这座城市喜闻乐见的休闲方式。大家围在海边,一边唠家常,一边拾海货就是海边人简单快乐的生活方式。通过插画的形式描绘赶海拾贝这一场景,展现的大连赶海故事。
《米反》纸媒
| 作者: 余娴倩 Jenny
| 指导老师:李竹芳、邓源、卢天玉
“粄”字是由米反二字组合形成的,是客家美食中的一大特色,粄作为客家美食的一种,也是传统客家女人手艺传承的体现,它也能代表着客家女人的精神特征。作为一个文化现象,它记录了客家文化的缩影,也记录着客家女性形象的文化载体。通过插画设计进一步让更多的人了解惠州,了解客家美食,了解客家女人,借此找回传统文化的意义。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