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2019届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毕业设计作品展
发布时间:2019年6月3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2890
作者:周华敏、布兰登、徐青
指导教师:陈伟、丁凯
作者:阚程蕾 林洛迪 杨鑫
指导老师:马江伟
作者:赵爽
指导老师:马江伟
《Pangolin》是一款偏向于解密探寻类游戏,主角是一只穿山甲,需要玩家来操控它寻找地图中温暖安全的“火堆”。虽然游戏中没有憎恶的猎手或是可怕的陷阱,但是我依然希望等待我们以及动物们的未来是温暖安全的“火堆”。
作者:吴琛 吴鹏 姚逸韬
指导老师:丁凯 陈伟
作者:李登帅、郝杰、章静
指导老师:崔轩成
在创作过程中我们选择了用3D打印技术来呈现主要影像的载体人头,3D打印技术下材质的轻薄更方便了我们利用鱼线进行吊顶处理。作为非实物的网络社交世界,我们选择了人头的正脸部分来实现非实物网络社交世界的具象化。我们选择用后脑勺部分代表人的思考,后脑部分通过收集人对完美的不同定义进行处理集合,并通过数据网线传递到网络社交世界中,最终汇成了一个“完美”人的自己。千人千面,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原理,我们在影像制作上选择了抽象处理,抽象化社交软件的配色,网络社交的键盘行为以及网络社交下用户的情绪变化,希望这种抽象处理不局限每个人对完美的定义,让观展者有自己的一个理解。为了伪装成未来科技的既视感,我们参考了赛博朋克的色调处理,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对LED灯条进行了编程,并呈现出来数据传输的状态。对于作品的细节处理,仔细观察网线有的开花,有的则是保留了完整水晶头,是对网络暴力的两种对立反应,继续或者离开。错综复杂的网线则代表着虚拟网络世界的未知复杂状况。我们还利用了短焦投影做了背景的融合,虚拟影像的数据流和灯带。
作者:林珊珊 章婷
指导老师:方梦阳
查理利用天敌巧妙的偷到了蛋,并且孵化它,他精心照顾着这个来之不易的小家伙。每天把小家伙关在巢穴里,出去找食物,小家伙看到外面别的企鹅成群结伴的出去觅食,心里很憧憬,但是查理不允许他踏出这个巢穴。日复一日,他实在太好奇外面的世界了,于是他想乘着查理不注意的时候,溜出去,但被发现后(出现两条分支)
1.大企鹅发现小企鹅试图出逃,引出回忆
2.小企鹅在洞内禁锢发生的变化
作者:李冰
指导老师:方梦阳
作品内容改编自爱伦坡的《黑猫》,将主人公置身于一个游离在梦境与现实中的环境里,在他所认为的梦里,自己因为小时候的一些事情性情时而变化,在这个时候他曾虐杀过一只黑猫,现实中心理医生告诉他事实并非如此只是他做了一个噩梦,但是他总被现实和梦魇所困扰,在这个时候就要读者做出选择,究竟是噩梦还是现实,这两个选择意味着结局的不同。
作者:周佳琦、宋思佳
指导老师:朱宇宙
作者:刘峥钰、王倩雯
指导老师:朱宇宙、王子乔
作者:苏韵
指导老师:朱宇宙,王子乔
作者:赵艺雅、杨静怡
指导教师:马晓翔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南艺在校同学获取各类信息的渠道基本都是通过微信群,但是群聊形式单一,内容琐碎,并没有很好方式为大家解决此类问题。《“艺蓝鲸互动平台”APP》主要是针对南京艺术学院在校师生及工作人员而设计,此软件可以为用户提供各类便捷服务。
《“艺蓝鲸互动平台 ”APP》是根据南京艺术学院在校生的日常需求而设计的,主要分为三大板块“首页、生活圈、个人中心”,及八项内容:校园店铺、名人讲座、校园活动、旧物交换、校园头条、校园问答、失物招领、周边游。
作者:居易峰、韩毅(传媒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李佳钰、张黄宇、陈涵律、郭天华(工业设计学院展示专业)
指导老师:周剑(传媒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虞英(工业设计学院展示专业)
作者:杨嘉琪、孙健瑾
指导老师:盛瑨
提取文化元素,图案、符号化,结合八卦文化内涵,将文化理念可视化,并且通过意向性图形和颜色的元素表达,与观者达到共鸣。结合纸雕层叠式的空间表达和可升缩的空间动态表现的特性,对空间的布局排列进行艺术加工,让空间中的元素内容不再是简单的堆砌,变得有其存在的规律和节奏,以及更富有层次的空间表现。
GIF展示
作者:陈冬瑾 陈硕颖 李鹏辉
指导老师:曲志华
作品包含虚拟和现实两个部分:虚拟部分利用VR头显设备呈现了根据这三个器物分别制作的三个虚拟场景,在互动中达到寓教于乐的游戏效果。现实部分利用三维建模并且进行3D打印了九件器物作品,每一件都配有专门的手电筒,在照射下器物上的纹饰纹样能够发光并清晰地显示。用这种互动方式吸引观众参与,并学习中国传统器物文化。
作者:葛雨竹、蒋锦梅、姚春生
指导教师:朱轶灵
作品的装置部分用透明瓶子作为基本元素,将神灵异兽用装饰手绘的方式加以描绘,以“收妖瓶”的形式来容纳神灵之气。同时将神灵生活的环境用水墨的手法来描绘,也放入瓶中。使得瓶子既承载了纳景器,又是得以窥见神灵的通道。而由上千个瓶子所构筑的外形是抽象化的“山”和“海”,并结合用上述手绘画面所做的水墨影像,让观众产生一定的联想。
作品以一种新的姿态进行中国传统经典重现,根据时代特征,将其重新表现。那么我们就可以用影像装置的形式“望见”远古的神灵,这是一次现代感与传统化的契合与交融。
作者:费惠东
指导教师:马晓翔
《诗意》提供给观众一个趣味的互动环境,建筑内部有可触发的感应设备,将原本肃穆的建筑气氛演变为互动形式下新的领地。当观者走入建筑时,会触发红外感应设备,从而引发影像在墙面的投放,观者离开触点,建筑内部的墙面则恢复到星光闪烁的状态。 该作品将中世纪、文艺复兴、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建筑艺术融汇于现代科技艺术中,让人们沉浸于艺术氛围,让观者在回首过往艺术的同时,对新媒体装置艺术有了更好的了解。
作者:章晖 刘阳
指导老师:严宝平
作者:熊祎建、刘阳、孙宏刚、章晖
音效:Raccoon
指导老师:严宝平
作者:潘星、马嘉蕾、陶雅芝
指导老师:周剑
本作品内容以纪实小说《二十四个比利》和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为基础创作。小说主要是讲述了主人公比利人格分裂的故事。影像内容中的洋娃娃、罐子、烟斗都是对于比利来说人格分裂的关键因素,被提炼作为影像的核心。变化的影子代表了不同人格的个性特征。
作者:王玉、陆玲子、蔡炳媛
指导老师:盛瑨
为了增强用户的沉浸感,我们利用超现实的方法组织画面的元素,例如平静的梦境中在海上弹奏的钢琴、喜悦的梦境中天漫天飞舞的海洋球,恐惧的梦境中幽灵船上飞过的巨型鲨鱼,还有在悲伤梦境中在摩天轮下自杀的小丑等。虽然元素组合是天马行空的,但是物体固有的形状和材质我们还有会选择性的保留,让体验者还是感觉到它们原本的真实性。在情节的制作中考虑到年龄比较小的体验者我们概括简化了恐惧和悲伤的梦境,比如我们将小丑倒下的画面转变成黑场之后骤然响起的枪声,让观众多了一份自己的想象与思考。
我们相信个人的情绪和生活常引导着梦境的发展,很多人在白天出现的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出现在夜晚的梦境中;而梦境的产生也在一定程度上继续影响着人的情绪,很多人会在睡醒之后继续想和梦境中的内容,而这也进一步影响着人此时的情绪。
情绪和梦境之间互相影响,随着对方的变化而产生变化。所以,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作品让人们能够在意识清醒的情况下感受自己潜意识的梦境。
作者:张梦驰
指导老师:朱宇宙 严宝平
作者姓名:李鑫阳 王夕钰 王雨晴 施想
指导教师:肖宁
作者:丁雪、丁樾玥、耿书芹、蒋冰琳
指导老师:徐倩
《听·见》是一件可变性极高的作品,作品的形态在随着参与者的互动而不断的改变,每时每刻都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也因为人们的参与使得作品的意义更加完整。
《听·见》分为4个交互部分,每种交互方式融合在一起使作品呈现不同的感官效果:
1、互动传声——在装置的外立面上装有16个收声口,靠近收声口时,蓝色的呼吸灯光亮起,引导人们去说话。在任何一个收声口说话时,通过小球的鼓出随机地将声音传递出来,并且在外立面上产生不同的颜色变化。小伙伴们可以去找寻对方的声音,与之进行互动交流。
2、可视声波——在作品中间的空地上放置有两个传声筒,每个传声筒随机控制着装置中泡沫小球的运动变化。观众可以在管口说话,装置中的泡沫小球会接收到观众的声音而随机被吹动,在小空间中形成各种各样的画面,将声音转化成可视化的图形。观众也可以在空间中面对面的对话,互相观看对方声音产生的图像。声音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产生随机的图形符号,也实时地向人们传达抽象的图像画面。
3、魔性绘画——小球通过声音不断地被吹动,经过长时间摩擦产生的静电,让装置内侧的泡沫小球吸附在透明板上,当参与者用手触摸时,泡沫球会根据不同的静电程度,而呈现出不同的效果。参与者可以在透明板上挥动自己的手,绘制专属独特的图形。配合夜晚灯光的效果,宛如一整幅抽象巨作,实现“千人千画”景象。
4、灯光艺术——所有互动方式产生的声音以及周围的环境声都能够给灯光带来律动变化,灯光根据声音的频率产生律动感,当空间中的声音越来越多,灯光产生的律动效果越强烈,更具科技神秘感。不仅让装置外部空间中的人和内部空间中的人产生互动和交流,也让装置与环境产生交流互动。紧密地将人、装置、环境联系在一起。
作者:余中宝、吴凌云、宋昊平
指导老师:崔轩成
编辑:陶芸 董美均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