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美术学院建筑环境艺术系2019届空间设计教研室“新·实·践”本科毕业设计作品展
发布时间:2019年6月16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3460
古意为因—场域聚集—空间叙事—物化为果
古意为因
“因”是传统文化基因的承载。介于重视“物态”基础上“意象”的文化表达,包含东方审美的文化气质、思维、观念,以及生活行为方式的传递,亦导致“因”成为设计中不和或缺的文化语境。
场域聚集
自然与场域的边界是一场文化述说的喃喃细语,也是文化物态的有力回归,场域的活太化是文化深度的表现,注重场域语言的表达是不同空间设计主题的流转方式,成为一个个鲜活的、有意味的时代载体。
空间叙事
空间叙事的特性在于打破空间的失落,营造出直击人心的画面定格,注入鲜明的特征,构造和解剖式的空间轨迹,叙述生活空间行为的多样态表现,情景叙事是空间叙事的脚本,深化其内容成为空间的运动轨迹。
物化为果
注重毕设问题意识为先导的物化,一定建立在“知·思·解·行”的设计思维维度,也是读什么获取问题;问什么提出问题;怎么做分析问题;如何做解决问题,以终极图示化物态呈现为基准。
团队成员:胡智越 王佳琦 沈志伟 解建国
指导老师:胡月文 周维娜 周靓
设计说明:
以禅意文化叙事空间为设计主题,立足于“坐·立·游·行”的行为空间叙事思考与探索,寻求中国传统绘画的古风与古意,将传统生活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落笔于“梵境”、“品茗”、“闻香”、“琴韵”、“听雨”五个主题,是“现世与非现世”之间的一份穿行,更是在同一片苍穹下时事更迭的生活真意表述。
团队成员:傅昱橙 徐大伟 田楠
指导老师:石丽 周维娜 张豪
设计说明:
大皮院38号内遗留的两栋苏联式建筑承载着不少人曾经的记忆,而场地内居住的居民们的生活状态却又十分糟糕,我们想要在通过人们对改革开放初期生活回忆的方式来改善居民生活状态,同时通过公共场合遛鸟活动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活动
团队成员: 何玉琳 卢琳 徐钢
指导老师: 胡月文 周靓 周维娜
设计说明:
探索校园语境下人与人之间的多维度社交状态,以人体坐、卧、倚、靠为特征的交互,形成了公共家具特定的设计语言,传递校园语境功能特性;区别于传统公共家具缺乏行为多样性的单一形态模式,以“伴”为主题的可移动流线模块化设计,其中形态的“散与合”是由“初识”到“熟知”的青春互动;切实感知人与人之间有尺有度或无间的校园社交情感状态。
团队成员:刘雨琳 孙菲 刘浩然 黄臻
指导教师:周维娜 胡月文 周靓
设计说明:
希望通过开放当地茶文化形成文化产业链和开发当地旅游业的方式,植入新的业态,留住人流,和空间改造同步,增加对空间功能多样性和文化内涵,如文化展示空间,文创产品和体验活动带动青中村的经济发展,从而起到艺术扶贫的作用
小组成员:杜晓鹏 吴苑 李禹天 王聪
指导老师: 周靓 周维娜 胡月文
设计说明:
“厝”是闽南语房子的叫法。“厝落”=“错落”是建筑依附于场地形态的错落关系。本次设计主要受“闽南风”建筑风格的影响,运用闽南当地的建筑材料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现代化艺术馆,意在使人们能够重新拾起对当地老房子文化的重视。在空间设计中更多的注重与当地文化的融合,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以及人对空间尺度的感受和光感体验。
团队成员:洪梦莎 王琼建 江子印 唐小渡
指导老师:石丽 张豪 濮苏卫
设计说明:
每一个孩子都像是从外星来到地球的天使。给予他们足够的接纳、尊重和守护,则体现了整个社会的温柔。尤其,是对于特殊儿童。
b612——心心特殊儿童发展中心建筑更新改造计划聚焦于智力残疾儿童,充分立足于其实际需求旨在将原来破败陈旧的心心特殊儿童发展中心改造成一个功能实用多样,氛围童趣温馨,陪伴成长的建筑空间。
团队成员:陈田枫 汪灵悦 廖雅琪
指导老师:张豪 周维娜 石丽
设计说明:
想像着是否儿童的未来活动有另一种更特别的可能性,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世界各地对城市空间的需求飙升,地下正在成为下一个城市发展的前沿。
探索性对于儿童而言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的存在,当地上面临种种问题的同时,我们更应当开拓新的方式去打造全新的友好型体验方式。不断去思索与激发在地下空间实现更具趣味性的儿童环境的可能性。
无雾霾不拥挤更探索还有全新体验的绿植区,准备好带着孩童造下移动了吗?
团队成员:李阳 吴思凡 邓姝琪
指导老师:张豪 石丽 濮苏卫
设计说明:
为了保护未成年身心健康,疏导未成年心理压力并提供合理的宣泄场所,带来新型趣味体验的同时,给未成年提供一个可以放松自己的场所,促进未成年健康成长,并破除人们在心理辅助与咨询方面的偏见。
团队成员:冯可儿 秦月 石桂霖
指导老师:周维娜 张豪 石丽
设计说明:
意在向人们展示多维空间下人与人、社会、自然、文化相互交融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存在的价值。该展示空间的设计意义在于发现并提出关于“传”的各种问题,并且给予参展者导入向上的价值观,引发人的深度思考
团队成员:宋潇 蔡炜镇 杨少勋
指导老师:周靓 周维娜 胡月文
作品说明:
对城市微空间存在的失职空间优化且满足旅游人群需求的组合插件。将旅行人群在旅行路线上串联起来,从而提出一个旅行文化串联的概念。解决小空间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空间功能优化的功能。
团队成员:严静仪 彭佳煜 耿晓丽
指导老师:石丽 张豪 濮苏卫
设计说明:
为青年艺术家打造一处艺术空间环境,提供更多的交流空间和生活空间,同时也为半坡地区建造新的地方标签
团队成员:张京伦 韩强强 慕青
指导老师:石丽 张豪 濮苏卫
设计说明:
基于中国当前人口老龄化形式加剧及家庭模式的改变的趋势下,养老问题及相应的功能空间设计需求亟待解决,本次的设计提出创新型互助型养老空间模式探索设计的概念,互助型养老为老人的新型养老模式,有别于普通养老机构的管理式养老,让老人能够更加轻松地生活在我们的适老型空间里,除此之外,我们设计使用医养结合的方式,为老人的日常医疗需求提供保障,在理疗和护理方面为老人提供服务。
团队成员:陈薪竹 李优
指导老师:濮苏卫 张豪 石丽
设计说明:
本设计的主旨在于给爷爷奶奶的家乡盖一座他们的新房子,结合老人的需求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在原宅基地上建起一栋“温暖”。本设计改变建筑原有形态,以回廊为纽带,将代表老人与儿孙的两栋建筑连接起来,架起一座家庭的桥梁,同时将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相结合,以回廊为界限,塑造出传统庭院和现代庭院两种空间形式,整体设计依据厦子房—“房子半边盖”的关中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从意义上来讲,回廊象征着老人与儿孙之间的亲情的纽带,它将这个整体一分为二,却又将这两部分连接成整体。
团队成员:童文静 孙思远
指导老师: 濮苏卫 张豪 石丽
设计说明:
针对城市流浪人群遍布各地的特性,我们提出流动组合式救助站。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流浪人群数量进行投放救助站的空间比例,将会在更加需要的地方多设置救助空间。针对流浪人群的特性进行分类,划分出短期、中期、长期三类人群,将三者安排到不同形式的空间组合中去。救助站也会根据不同的地区地块环境的不同进行不同形态的搭建,此次以集装箱为单元进行推广式扩建,因地适宜。
团队成员:任思哲 宋雨丹 孙若男
指导老师:周维娜 胡月文 周靓
作品说明:
通过对关中民居建筑形式语言的探究,以西美新校区国际艺术家工作室为设计语境,与其功能内容相融合,浓缩出“爿墙之间”的设计语汇,是传统建筑特性元素与现代艺术功能之间叠加的诠释与脚注。运用爿墙的元素将空间划分为不同的艺术专业需求板块,以有机开放的庭院将多样化艺术空间并联,形成丰富多样空间的同时,又赋予艺术工作室实至名归的艺术样貌。
团队成员:金鑫 周璇 吴劭元 周泽圣
指导老师:周靓 胡月文 周维娜
设计说明:
长久以来,人们的生活环境随着生活方式变迁,构成我们对一个区域、地点的识别与记忆。当城市高速发展,这种由时间积淀而成的认知过程便发生了巨大变化:崭新建筑组成的城市形态会让人在瞬间兴奋,但它们中的很多因为大同小异而缺少特点和生活气息。同时,快速的发展会导致建造者忽略日常生活中细腻和真实的需求。当这些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居住者和居住环境之间便产生了一种距离。这时我们希望建立一种所谓的”记忆型居住空间”,能够满足现代人群居住、娱乐、体验游览等多重功能的记忆文化场所。
团队成员:侯逸文 孙嘉可 付毅 张天佶
指导老师:濮苏卫 石丽 张豪
设计说明:
本次设计是基于西安市的著名禅文化地标——古观音禅寺所做的禅文化拓展空间设计。拥有千年历史的古观音禅寺如今成为了网红旅游胜地,其狭小的建筑体量却无法提供如此庞大的禅修的社会需求,为解决这个问题,同时让来访者更好的感受禅文化,我们在观音禅寺的周边进行了禅意空间的拓展,共分为三个设计节点:用于居住的民宿区——行居舍;用于赏景的景观区——观果台,以及提供禅食的素食斋,三者与古观音禅寺一同构筑起当地的禅文化平台。
团队成员:肖楚 韩涵 姚佳妹 张雨菲
指导老师:周靓 周维娜 胡月文
设计说明:
本设计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基地选址在一座新时代戏台周围,在设计过程中,对老戏台做了保留改造。以戏台、学社与陈列为一体的多维文化体验中心,意在通过专业教育、观览与休闲娱乐的过程中促进传统戏曲文化传播,唤醒我们及后代人关于戏曲的记忆,让北路梆子传统文化焕发该有的生机活力;同时希望可以带给经济落后的村庄一条新的文化发展道路,为此我们需要“忆出好戏”。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