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设计学院2019届公共艺术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作品展
发布时间:2019年6月16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3343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2019届公共艺术专业本科毕业作品展
展览地点:江南大学美术馆/设计学院一楼
展览时间:6月11日—6月17日
前言
本届公共艺术毕业指导以“创造价值和前瞻性思想”为工作思路,探索了以造型为基础、媒材为手段、空间为对象,聚焦于社会贡献和艺术创新的课题内容,共计完成了39件套毕业设计作品,以理论与实践并举的方式全面展示了本专业的教学特色与实践成果。
参展作品介绍(以学号排序)
作者姓名:刘景1061615101
作品名称:《上古怪谈》—山海经系列壁画的创新设计与研究
指导教师:吴可玲
设计说明:在万物有灵的华夏土地上,在广瀚的三界之中,有一些极富灵性的神兽悄悄出现。本次课题的设计概 念是依据古本《山海经》所作,选其《山海经》中 异兽录部分进行福兽形象的再设计。作品以陶泥浮 雕壁画的视觉形式呈现,使《山海经》更加有现代 化形式感,也更加符合现代化审美。
作者姓名:孙雪阳1061615103
作品名称:《暖》—空间艺术研究设计
指导教师:周阿成
设计说明:成长就是我们变成熟、变更好的过程,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感受着时光的流逝,见证着社会的变迁、祖国的日益强大,个体的成长更是社会这个整体的最直接反应,从而我们成就最好的自己,汇聚最温暖人心的力量。
作者姓名:汤雨蓉1061615104
作品名称:《追寻》
指导教师:张赟 周阿成
设计说明:由于城镇化的一定弊端,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一个大的群体,引起了关注和思考。留守儿童促成了设计者对公共艺术新的理解,创作以留守儿童情感为载体的公共装置作品,旨在设计出兼具观赏性和获得留守儿童认同感的公共艺术装置。以鸟为造型破石而出,象征冲破禁锢,也意味着希望这些孩子能在社会的关爱下勇敢追寻自己的梦想,无所畏惧。
作者姓名:胡家倩1061615105
作品名称:《共生》
材料:竹,石,藤
指导教师:张赟 周阿成
设计说明:本次课题是以浙江省金华市箬阳乡琴坛村为研究基地,通过公共艺术的方式介入乡村,对村落的整体环境进行规划和设计。我的设计是其中的一部分,是具有生态观念的装置艺术。作品把竹,石斑鱼,石头等当地的特色元素融入作品,采用竹编工艺,体现当地的生态特色景观,表达生态保护的观念,凸显当地地域文化特色,提升乡村空间的地域文化感染力。同时带动当地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真正让艺术带动“共生”发展。
作者姓名:袁铭1061615106
作品名称:《双生》—综合媒材的创新设计与应用
指导教师:吴可玲
设计说明:以西西弗书店门前的大橱窗为例进行再设计。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两个不同的人就有着两个完全不同的内在,许多人即使是有着个性鲜明的外在,也同样会有着他人不知道的内在,就好像同个故事的不同演绎版本一样,对立却又统一的存在于同一个人物身上,所以通过材料以及装饰将这种矛盾与冲突以直观的展现出来。
作者姓名:李启1061615107
作品名称:《家》海洋主题雕塑——沿海空间公共艺术设计研究
指导教师:周阿成
设计说明:该作品是将收集的青岛海边沙滩的垃圾,覆盖在寄居蟹造型雕塑的海螺表面,再整体翻制成玻璃钢材质的雕塑作品。作品中,寄居蟹选择的寄居环境代表了现在的海洋生物所处的生存环镜。将垃圾覆盖在海螺上翻制成玻璃钢,作为一种雕塑语言表达着白色污染的现状,也可以更好的表达垃圾在海滩上的造型状态,使观众更清楚近距离的看到海洋污染,引起对环境问题的反思。作品想要传达垃圾对海洋的污染对海洋生物的危害,引导群众反思自己,更加重视海洋环境保护。
作者姓名:刘筱晨1061615108
作品名称:《从前慢》—怀旧空间艺术设计研究
指导教师:周阿成、张赟
设计说明:本次设计方案基于对琴坛村的整体规划,以公共艺术形式介入当地村落,展现当地生态特色、人文特色及历史风貌等等。个人单项作品《从前慢》与总体规划主旨一致,以怀旧语境及装饰的手法制作出十二幅浮雕,并将其比作钟表,展现出客家人一日的作息生活,体现当地的历史文脉和精神面貌,表达怀旧之情,传递文化内涵,吸引并引导游客关注客家特色文化,推动当地的旅游业发展。
作者姓名:黄瑾1061615109
作品名称:《陶延柏香》——当代综合材料陶艺的创新设计研究
指导教师:谢恒强
设计说明:本设计在中国传统古老陶瓷艺术的造型基础上,改造设计出造型新颖且富有材质美感的陶艺作品。根据崖柏根雕艺术的自身特性与其艺术价值,将崖柏根雕艺术融入陶艺作品中,将两者各自的优势特点巧妙地结合,设计出造型独特且具有思想内涵和审美品格的当代紫砂陶艺作品。
作者姓名:宋璇 1061615110
作品名称:《无常》—新媒体艺术介入传统媒材艺术空间的设计研究
指导教师:赵昆伦
设计说明:在2米距离内,所有移动行为都会被传递到作品的传感器中,从而使形态具有偶发性的翻转变化。作品旨在强调过程的发生,通过编程、机械、感应等综合技术手段,思考人对环境和事物的影响,并探索了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方式。
作者姓名:刘奕凡1061615111
作品名称:可交互的公共装置设计研究——关于性别刻板印象与平权的空间互动设计
指导教师:周阿成
设计说明:现在社会和媒体都一直在呼吁和提倡女权,但实际上女权的意义是平权,是男女平等,而不是让女性地位高于男性。在性别不平等大环境下,并不是只有女性受到不公平的对男,男性也因为环境造成的刻板印象而承担不需要承担的事情。但是社会和媒体舆论都弱化了这一方面的声音,所以想以此为作品创作的出发点,更多的去探讨性别不平等和性别刻板印象中男性所面对的问题。
作者姓名:邓思琪1061615113
作品名称:《感知》—空间艺术设计研究
指导教师:赵昆伦
设计说明:作品以莲为设计素材,其中圆形为莲叶、金红色圆盘为莲花、球为露珠,通过机械、感应、水景等创新媒材工艺的制作,以动态雕塑的形式展现出灵动的设计语境,营造了纯净自然的氛围,给观众以多感官的艺术体验。
作者姓名:董家煊1061615114
作品名称:新类型公共艺术对社区的微介入模式研究—《穿·透》社区产品装置艺术设计
指导教师:范晓莉
设计说明:该社区产品装置艺术是由墙面装置与地面展示两部分组成。通过对当代社区通勤现状和问题的研究,选取通勤鞋作为艺术设计的载体,旨在鼓励社区中的通勤者在通勤过程中能够穿透繁忙生活的束缚,在紧张忙碌的工作之外拥抱生活,积极地探索自然找寻乐趣。作者亲自深入产品设计的各个制作环节,成功设计并制作了两款新型通勤鞋的样本,基于此进行了多层次的系统装置艺术设计。第一层次,墙面上设计了四个独立相框,分别组成四幅综合材料装饰画,表达一只鞋如何穿透种种束缚,最终挣脱束缚获得自由的意图。第二层次,将通勤鞋进行层层剥离,通过艺术化手法设计展示装置,剖解通勤鞋的设计过程,体现一双优秀的通勤鞋如何克服设计和技术的难点脱颖而出。第三层次,通过具像化手法将设计过程直观地展现在社区空间里,展示了产品装置艺术的最终完成结果,意在鼓励社区的通勤人群通过对设计过程的了解和体会,引发其对社区生活的思考和憧憬。
作者姓名:谢超1061615115
作品名称:《逆风》—当代玻璃艺术研究
指导教师:唐宏轩
设计说明:迎难而上,坚持不懈的顽强抗争精神是当代需要的。最美的不光是结果,奋斗过程中的不屈姿态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作者姓名:顾佳楠1061615116
作品名称:玻璃思维—当代公共艺术思维下的表现形式探索
指导教师:唐宏轩
设计说明:如今社会的大多数的焦点都会在特殊人群例如残疾人士,孕妇等,而这些人群也正是我们所需要关注,理解和关爱的,所以在这一次的毕设课题选择中我选择了聋哑人士这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无法向我们正常人一样通过语言进行交流,大多数通过手语进行思想的交流与表达,手语也正是我毕设课程表达的主题,通过对英文单词“TALK”的手语呈现,表达一种聋哑人渴望去获得交流,去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关怀。
作者姓名:赵毅博1061615117
作品名称:“自然”的相似—公共艺术视野下的媒材设计研究
指导教师:唐宏轩
设计说明:在公共艺术的角度运用玻璃的材料同时使用光影和透视与折射的手段表现出人与自然地关系。内部为一个婴儿的负形,外部位椭圆的蛋形,里面的但就像是我们人类而外面的蛋就像是我们所处的地球,整个作品表现出在严酷的宇宙环境中被我们所处的地球所保护着的关系。
作者姓名:刘振帅1061615118
作品名称:新类型公共艺术对社区的微介入模式研究—《气味旅行》基于微笑人口计划的交互装置
指导教师:范晓莉
设计说明:该艺术作品是由装置机械本体及控制系统组成,通过3种传感器检测参与者呼出气体的温度、湿度、风速等气体数据,将气体数据转化为天气数据,并且与全球城市进行比对,确定天气数据最为相近的一所城市,通过具有城市属性的精油雾化并扩散出让人愉悦的芳香气息。参与者通过深呼吸的方式,在咫尺间完成了一场愉悦的气味全球之旅,以彻底人工的方式打造了一个反乌托邦式的大自然,让参与者通过深呼吸互动提升幸福感的同时进行反思。
作者姓名:周飒爽1061615119
作品名称:《欣新向荣》——关于公共艺术助力新农村建设研究
指导教师:张赟、周阿成
设计说明:本设计课题为琴坛村实际项目,通过公共艺术设施的规划设计助力琴坛村的新农村建设。本次展出作品为公共艺术规划中的导示设施,作品以竹子为原材料、以流动的曲线造型来体现琴坛村优美的自然生态特色,同时,曲线造型犹如浪漫琴坛的爱情,优美动人;犹如琴坛人对家乡的思念,魂牵萦;犹如琴坛人对未来的憧憬,一帆风顺;也符合“浪漫琴坛”的发展定位。
作者姓名:谢航宇1061615120
作品名称:《破茧》——综合材料艺术设计研究
指导教师:谢恒强
设计说明:本作品尝试将BJD元素融入传统雕塑的创作中,希望通过借用超现实主义的创作语言,来探讨人们内在与外在的联系,同时也希望为传统雕塑创作带来更多趣味性。
作者姓名:黄文浩
作品名称:《间·时》—公共艺术在乡村空间的应用
指导教师:张赟 周阿成
设计说明:作品是基于浙江省金华市箬阳乡琴坛村设计的乡村公共雕塑,灵感来自于当地民俗对歌和采茶活动,结合客家传统服饰元素,还原本土的风俗民情及生产活动。公共雕塑穿插于山林空间中,融入琴坛村的自然风光之中,宛如情景再现。
作者姓名:刘歌1061615201
作品名称:《成长》—个人情感在观念雕塑中的表达
指导教师:周阿成
设计说明:运用三维扫描技术,将作者的形象完整录入电脑,进行变形。再通过雕塑的方法将其重新呈现。将传统雕塑与三维扫描的形式结合,通过对自身形象的“复制”,揭示了自身所受到的数码技术的深刻影响。把此刻自己的状态永久的定格下来,也反映了时代影响下自身的成长和变化。
作者姓名:陈沿含1061615202
作品名称:朦生—光影软雕塑介入生命艺术的研究
指导教师:龙俊
设计说明:将光影与软雕塑结合展现,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试验,转化为对生命艺术的探索以及对环境问题的深思。树蓬勃向上生长,枝条却被人类现代文明的遗滞品蚕食,鸟类生物便只能逃避到阴影之中,引发观者思考。
作者姓名:何之君1061615204
作品名称:新类型公共艺术对社区的微介入模式研究—《一期一会》公共艺术社区微介入
指导教师:范晓莉
设计说明:该艺术作品是集视觉、听觉、嗅觉为一体的多感官交互装置,彩色的管道中隐喻日常生活中人们面临的各种压力与所处的困境。设计前期作者采访了无锡市不同的居住小区,深入到社区群众中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调查,采集了不同人群讲述生活压力和困境的音频片段,通过对压力内容进行大数据分析,解析出能够缓解不同压力的多感官方法。通过聆听思考,伴随着管道释放出舒缓的青草、雨后等自然香氛,播放虫鸣鸟叫等自然环境中的声音,参与者得到可以留下记录自己困境及压力的纸条,选择粘贴展现或封存。封存的纸条将被保留,带入下一个社区进行持续互动体验。该交互装置旨在通过暗喻,让参与者感受平静,享受生活,释放内心压力,引导人们探索身边幸福,珍惜人与人、人与社区、人与环境、人与时空的相遇和相处,珍惜一生也许只有一次相见的美好。
作者姓名:高菁1061615205
作品名称:《存在》—从浪漫主义出发的空间艺术设计研究
指导教师:张赟
设计说明:表现“自由的具体的心灵生活”――强调个性的解放,自我的向内探索和心灵的自由结合。本课题意在回归传统精神,从浪漫主义出发,以空间为存在方式,探寻能量的转化机制与存在主义,从而探讨“美”的理念。
作者姓名:高珊1061615206
作品名称:《经年》—关于传统技艺的媒材艺术设计研究
指导教师:龙俊
设计说明:将平时比较常见的平面化的形式,进行从“墙中画”到“墙中窗”的演变,观者可以通过接触这样一个作品把从密闭的墙体上的作品当成一扇小窗户,像是通过它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在一定程度上,从视觉上使得室内空间变大,延伸出了更多的可能性。
作者姓名:傅天1061615208
作品名称:《影》
指导教师:史一飞
设计说明:通过将手影动作和所投映影像的联想实体化,最终结合摆放的位置与光影结合形成一个新的空间进行展示,结合有关主题的视频拍摄剪辑,表现信息时代信息过度侵略并且影像自身的这一转变过程。
作者姓名:刘觐赏1061615209
作品名称:《归-女娲补天》—陶瓷造型艺术研究
指导教师:谢恒强
设计说明:本作品以“女娲补天”为灵感来源,在考虑所要表达的主题概念与瓷雕手法整体搭配的同时,尝试在造型的设计中加入超现实主义的手法,运用传统图腾和元素进行三维重组,融入整体造型之中。并在CG文化中提取了最具代表性的符号化标志,表达其超然物外,脱离尘世的境界和“超现实”这一概念。
作者姓名:陈芷珊1061615210
作品名称:《隙》—基于“迷失自我”思考的装置艺术设计研究
指导教师:周震
设计说明:本设计以对迷失自我的思考作为出发点,基于他者即自我的现状来探寻价值趋同的原因;基于现实的焦虑和虚拟社交的狂欢的对立关系来探寻心理残缺与外界以及自身之间的关联。
作者姓名:朱慧莹1061615211
作品名称:《幻梦》—结合现代童话元素的媒材艺术设计研究
指导教师:史一飞
设计说明:以安房直子为代表的现代童话在融合现代精神文明的基础上,用陶瓷雕塑这一传统媒材来表现形式,呈现出对人与自然,生命与死亡,过去与未来的深度思考,用童话的方式反映现实,以成人思维达成儿童化的幻想。
作者姓名:李学柳1061615212
作品名称:新类型公共艺术对社区的微介入模式研究—《陪伴君》承载记忆与温度的社区公共艺术设计
指导教师:范晓莉
设计说明:会同村是珠海市保存较好的一个古村落,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会同村渐渐成为一个城中村。大部分原住民往市中心迁移,同时也有许多怀揣着梦想的年轻人住进来,低廉的房价和陈旧的设施使得会同村成为了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社区,也成为了年轻人在城市中奋斗的港湾。“陪伴君”是一个基于传承社区记忆,提升社区温度的社区公共艺术。作为社区发展的见证者,“陪伴君”被设计定义为引路人、执扇者、分享者、观望者、大力士、席坐者和劳动者等不同的角色,它们散落在社区的各个角落,成为社区公共空间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们从社区的记忆中走出来,向我们诉说着不同人群的温情故事,又无声地陪伴着现在的居民,延续着社区的历史与记忆。
作品姓名:郑佳佩 1061615213
指导教师:史一飞 作品名称:《云中蝶.画中曲》—现代“动漫手办”工艺与敦煌壁画飞天文化结合
设计说明:敦煌壁画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传承的方式进行保护将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展现出来实现对其的“活态保护”,将现代“动漫手办”公艺与敦化壁画飞天文化结合,从中汲取经验、善加利用制作出属于我们得敦煌飞天。
作者姓名:郑昊1061615214
作品名称:《三难困境》—后现代主题的手办设计与塑造
指导教师:吴可玲
设计说明:随着科技高速进步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便携电子产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开始过度依赖电子产品和网络,时代的熔炉将我们与电子产品化为一体,被原本的工具所束缚。假想高科技发展的后现代背景下,当我们站在以抛弃正常价值观、理想人性的第三视角选择其一:失去与电子网络的沟通、失去一切现代科技给你带来的便利、失去与身边人的交流与情感,任何一种选择都会变得艰难、矛盾,“三难困境”的产生形成一种警示。
作者姓名:华蔚楠1061615215
作品名称:唤醒服务
指导教师:周震
设计说明:该作品描述了著名的沉睡于海底的拉莱耶克苏鲁苏醒的一刻。在静谧的海沟底部,巨大克苏鲁于岩石裂缝中露出半张面孔,仅仅半张面孔就已与附近的沉船残骸形成大小的鲜明对比。它的表情充满了仇恨,瞳孔下喷涌出的蓝色火焰成为了海底最醒目的一道光线。粗壮的触须蠕动着,摸索着,刚刚苏醒的克苏鲁抬起了它最有力的一根触手,凝视着它,仿佛在思考自己下一步的方向。
作者姓名:徐桢1061615216
作品名称:《考工记》
指导教师:周震
设计说明:最具无限可能性的媒材,就是人本身。我们的成长,是不断改造的过程,最终要符合于合格的标准。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最终合乎的标准,一定是正确的吗?
作者姓名:邵飞1061615217
作品名称:《出·淤泥》—具有社会视角的公共雕塑研究
指导教师:赵昆伦
设计说明:作品由五盒铁钉,六十五米螺纹钢,六百余斤紫砂泥,四十五罐自喷漆和众多现成品,通过手工、装置等综合手段制作而成,以装置雕塑的形式和人文关怀的思想关注了特定人群的生活状态。
作品姓名:屈博文1061615218
作品名称:《遇见你》—基于VR技术的新媒材艺术设计研究
指导教师:周震
设计说明:在这个社交网络大肆发展的时代,传统的面对面社交似乎逐渐弱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冷漠。人在社交网络中的状态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在虚拟空间中再一次,遇见你。
作者姓名:郑梓彬1061615219
作品名称:《浮》—新媒介艺术设计研究
指导教师:赵昆伦
设计说明:作品重点关注环境问题,在传统媒材中植入了磁悬浮的技术方案,通过装置艺术的形式营造出极具沉浸感的作品语境。
作者姓名:陈奕飞1061615220
作品名称:《客家·印象》—客家民俗陶瓷艺术设计研究
材料:高岭土、油泥、树脂、植物等综合材料
指导教师:谢恒强
设计说明:以典型的客家民居围龙屋为创作基础,以围龙屋两堂两横一围建制为参考,选取世界客都梅州当地高岭土为创作材料,以手工泥板成型为塑造手法,并经1200℃高温烧制成型。
作者姓名:欧阳乐健1061615221
作品名称:《拖延症》—基于启示意义的空间装置艺术研究
指导教师:赵昆伦
设计说明:本作品是基于空间装置艺术为主要途径,通过具有社会视角的主题设定, 以新媒材的思路和手段形成具有沉浸感的装置气氛,探索艺术和技术,生 活的互动关系。让观众可以反思运动于我们个人的重要意义。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