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2019届家居产品设计专业(传统造物研究教研室)本科生毕业设计作品展
发布时间:2019年6月25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2520
展览时间
2019年6月6日-2019年6月25日
展览地点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一层、校园展厅
毕业教师组组长
田海鹏
第一教研室导师组
刘文涛、江帆、张从云、冯兮、吴嘉玉
第二教研室导师组
冯阳、宋瑞雪、唐然、孙祎童
毕业生作品
刘雯雯
《第二生命》
倒锅人对废铝制品进行回收并二次加工,使其重获新生。所制作的又是生活化的器具,这种传统的回收再生的循环系统引起了我对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思考。
越来越多的物品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对物,我们渐渐丧失了尊重与留恋,换来的是极其简单的置换或者丢弃。
无论产品多耐用都会走到生命尽头的那一天,因此,任何不能被自然降解的产品都能回归到现代回收系统中被重新利用,融入到其他有价值的产品中去,是我们新的义务。
高齐
《无题》
墙,常被直白的考虑如何被装饰,如何衬出其他事物。而墙本身又有着太多象征,它极其直观却无法直观。作品《无题》就是以这一现象为出发点,将光源藏在墙的内部,改变光与墙的关系,以静谧、藏匿的审美角度探索空间与光,整套方法像是提供一张白纸,一块屏幕一样,为设计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作品《无题-1》中隐藏在洁白的墙面内部示意方向的动态光点既是系列之下的衍生。
曾阅迪
《成玉 BECOME JADE》
在对岫岩县玉文化及玉雕工艺的大量背景调研与材料试验后,筛选了在调研过程中拍摄的大量照片,选择了矿山,拱桥,烟囱,运输带四个形象进行简化,产生了五个几何实体,试图打破传统设计思维中从功能角度出发的设计制作观念,在工艺与材料上选择了岫岩县特有的“非遗”传统玉雕工艺“素活”和岫岩县产量最大且废料产出量也很大的“甲翠”玉石材料,几个作品的材料也是通过长时间在废石场挑选后决定的。
玉器设计在设计与制作过程中都存在很多不可控因素,这正是玉器产品独一无二的生命力所在,是其他材料和工艺所不具备的。希望使用者可以通过这一作品感受到玉石材料独特的美感和生命力,体会到作品背后所蕴含的记忆与情感。
陈春峰
《宋椅》
以承袭了宋式家具梁架结构较好的明式家具四出头官帽椅的制式为基础,用宋代文人字画中对家具的审美视角进行当代诠释,造出的家具清刚而体胖(pan),是气度和实用性的融合展现。
豆梓
《存手艺——传统手工艺气味品牌》
如今绝大多数传统手工艺品失去了原有的社会属性和功能价值,只能作为一种独立艺术品收藏或在博物馆里供人欣赏。当它们逐渐退出日常生活品的队列,也意味着将被渐渐遗忘。
拟一个气味品牌《存手艺》,将传统手工艺的味道提取,制成各种日常用气味产品,尝试一次传统手工艺与商品市场经济时代的温柔触碰,为传统手工艺在当代的存续发展提供一个新可能。
符玉
《共感》
从躯体化症状患者视角出发,以呼吸频率测量情绪的方法,将使用者的情绪外化成随身包,运用手机APP收集情绪数据并向包内装置发送运动指令,通过不同情绪特定的仿生运动,来提醒使用者自身的情绪变化,达到减少躯体症状发生的效果。包内装置开启后,在情绪稳定的情况下,它会跟随你的呼吸进行“呼吸”,整个包包就如同生长在你身体之外的一个器官,随“心”而动。
高爱文
《疙瘩花开一瞬间》
从美丽的疙瘩花到精美的扎染作品之间有着更为有魅力的一瞬间,但又常常被人忽视。设计师通过结构的运用和灯光的加入,将这一瞬间的美变成了永恒的美。
何春芳
《三合椅》
中国传统竹制器具的衰减及被替代和竹匠手艺的日渐式微及竹原材的功用缺失和长期处于“无用”状态。作者试以一个村落作为切片尝试研究广义及普遍性的乡村竹器发展状态及去向,并试图发现其新的可能性及可行的传承与创新方法。
黄羽
《革生系列》
此作品是采用环保仿皮革材料为广绣提供新载体,同时以广绣艺术语言呼吁人们用其他材质及手段代替野生动物皮革的反思性设计。
赖星睿
《禹迹——未来考古学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痕迹》
假设将时光后推至9102年,并以“未来人”的视角考察当下中国城市的面貌——今日的高楼均已沦为废墟——那时的人们将会以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现今所生活的这片土地呢?本作品通过将自身置于未来的方式,对当下进行考古——我将来自于燕郊两处遗址的出土物进行归类、整理与研究,并以博物馆的形式将其陈列于其中,使其从垃圾转化为“经典”,形成一种另类的反差,从而为人们提供一种看待当下的新视角,重新思考当下中国的城市化与拆迁现象。但结论究竟是什么并不该由我提出,因为它们存在于每一位观者的心中。
李亮
《环》
作者提取了传统竹制鸟笼工艺中的“圈”和竹材的弹性等特点,通过传感技术来实现交互,结合了现代生活理念和审美趣味,设计了具有全新使用方式的日常照明产品,并以此来探索传统工艺和自然材料在现代技术及现代城市生活语境下的延续、生存和发展的具体方式。
产品使用方法:使用者通过按压上层竹片,由于竹子的韧性和弹性特点竹片受力后弯曲,松手后压力消失,竹片又回到原来的位置,使用者通过操作整个过程来实现控制灯的开关和亮暗。
李雨桑
《暖局》
如果把人类的群体性心理需求比作温度的话,那么开展社交活动正是人们相互取暖的过程。暖局是一套聚点式的取暖坐具,取暖规则是一人入座,无法获取温度,多人入座才可获取温度,人数越多温度越高。希望产品带给使用者身体升温的同时,也带去其情谊上的升温。
刘瑞津
《Wizard Pothook》
该产品是一款硅胶材质的吸盘式挂钩,共有十一款不同的颜色,分为紫色、红色、黑白灰三个色系。具体的形态来源于作者本人所写的一篇童话故事中的小巫师形象,充满童真童趣。
马婧阳
《Linker/连接者》
你是否还记得在母亲腿上“滑滑梯”,在父亲支起的身体下“钻山洞”的日子呐?亲子之间的身体互动能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父母的爱与存在。生活中,身体总是作为被支撑、被服务的对象。但身体不仅是享受者,也是创造者。当身体进入作品中时,肢体的互动触发有趣的感知。在这个由身体支撑、塑造出的空间里,孩子在父母的身侧挤过、穿过孔洞与父母拥抱、钻出来亲吻彼此……他们构建着彼此更亲密的联接,编织着一个个有趣的故事。
申思苑
《我们在大地上开始生活》
探讨一对恋人该如何对抗生活中时刻存在的分离,并最终向终极分离——死亡延伸。作品由一个时钟与两个感应装置组成。时钟的运转模式分为两个阶段,在恋人们生命结束之前,两人在一起的时刻,钟的指针走动并记录在一起的时间量,两人分开时则停止走动。恋人们生命结束之后,时钟开始倒转,直至将两人在第一阶段积累的时间量完全消耗,则时钟进入永恒的停走状态。钟的表盘是月球正面照片进行数字化映射之后形成的三维形态,月亮带有永恒的时间属性,象征自然,且被观赏。指针象征人类的毛发,取自生命。毛发在凹凸的表盘上转动,指向具有随机性和去单位化,象征恋人们对时间颇具情绪化的感知。
王杰
《香·暖·竹》
“香”:传统竹编熏笼用于熏香衣物。“暖”:竹子有着作为天然材料的温暖。设计作品为衣架,可旋转的框结构增加了搭放衣物的空间,作品底部有传统熏笼形式为衣物熏香。现代生产下的标准化加工和手工的结合,用天然竹材的不同加工工艺,构成不同于传统的新的结合方式。
王曼樾
《感官餐具》
“食色,性也” “饮食者,天理也”。进食是每个人每一天都必不可少的行为,也是唯一需要全方位调动五感来参与其中的艺术行为。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素食作为一种健康观念正在被人们越来越多的认可和接受,素食文化在我国由来已久,当医者将道教的养生素食去神秘化之后就越来越多的被大众所接触。早在宋朝,素食馆就牢牢抓住了老百姓对肉食欲望的心理,从口感、味道、外观等方面将素食仿荤,带给人们食荤的感官体验,使得在荤素饮食文化下的大众更多的愿意去接受素食,这种心理中也许掺杂着时代因素,但在当今社会,仿荤菜对素食食材的深度加工和我们想在素食中获得最大程度健康的诉求相悖。
王伟
《拜拜包系列》
作品讨论泉州祭拜仪式这一民俗文化的语言转换。与当代“潮”的概念接轨,提出一种发展的可能性。将老奶奶们“设计”的拜拜包重新设计。
谢臻
《包装》
废旧物品处理的困扰引起了我对旧物价值和意义的思考,旧物除了基本的使用价值外也具备一定的美学价值、情感价值等,旧物作为“新”材料的运用相比传统意义的材料也更具有故事性和生活性。我用有序的方式对人们日常产生却很容易随手丢弃的废旧包装进行收集、记录和编织。它们看似是普通又无用的生活旧物,却也是复杂而真实的生活记录。
张丰翼
《窄床》
过度消费带来的戒断体验让人叫苦不迭,剁手吃土更是为自己所下的最后通牒。如何才能平衡物欲追求与收入水平呢?不必担心,照顾到您经济条件有限,调整尺寸,就可以获得同等的舒适享受。即便是床这种私人用具,调整到纤长到尺度,亦可以为您妆点庸常生活。
张立强
《一石,两语》
《一石,两语》设计作品旨在以文房绘画用品作为载体,将石材本体的自然观感结合传统的石雕加工工艺与现代工业加工工艺融合到同一件物品之中,在实现其具体实用功能的同时,让使用者感受到传统手工艺的魅力与价值,端石观砚、研墨绘色、收纳放置的使用过程也给传统的绘画方式增添几分仪式感。
张天博
《组合柳柜》
柳编作为山东的传统手工艺,当传统陪嫁的柳编笸箩筐不再适合现代的生活,如何用更能让人接受的方式传承和发展这种特殊的陪嫁习俗,把现代设计和传统的嫁妆相结合,让嫁妆得到它应有的重视。
用几个造型相近的柳编收纳筐组成一组可以叠加的矮柜,外形近似葫芦,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调整层数,也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分开单独使用。
张文婷
《重塑》
将旧毛衣拆解通过机器加工将其变成单一形态的毛线套,是一种重塑。曾经红极一时的偶像明星重新以练习生的身份出发参加选秀节目,也是一种重塑。
赵洁
《优质假脸》
由脸基尼作为出发点自娱自乐,缓解自我怀疑及自我否定的性格缺陷。
赵若晨
《“无从下口”》
如果,刀叉碗筷全都不是现在的样子,吃东西会不会有其他可能?这一系列看上去不像是餐具的“食器”,让人“无从下口”。共同挑战“进食”这件事,重新考虑食物、餐具与我们的关系,探索一下新的“食”生活方式。
赵旋汝
《∅》
传统的蜡染所给人的感受是质朴的,单一深沉的的色彩,繁复的纹样本身与现代家居设计风格似乎格格不入,但是恰恰是这种毫无关联的矛盾性,就是对于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结合一种大胆的尝试。将这种朴实的技艺所传达的感受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如今复杂的社会关系,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使现代人疲于奔波,而苗家人那种简单质朴的生活方式恰恰是城市人所缺失的。灯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并不想仅仅是设计一款传统灯具。将灯具与屏风相结合,也是作为功能性的一种融合,随着光线的变化,人们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与环境进行对话。
朱仪丹
《The Lightness of being》
小时候,我怕自己太瘦变成风筝飘走。长大后,我做梦都想着自己能瘦的像风筝一样轻,可是我却真的无法承受这份太轻的,漂浮着的生命……身体就像是没有线牵起的风筝, 不过是生命的实体部分,总有它可以承受的和自己应该有或者想要有的样子。
安子震
《Re primordial—当代原始造物》
通过新型粘土材料设计的一组家具,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家具进行重复塑形,表达一种艺术语言上的“去工业化”的乌托邦式构想.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