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2016级环境设计专业“其间” 景观设计课程设计作品展
发布时间:2019年7月27日 分类:课程设计
浏览量:1986
环境设计
“ Spatial Restructure ”
展览日期:无限
展览地址:虚拟空间站
本次展览由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设计系16-1班举办,展览主题为“其间”。其间,亦指空间,亦指时间,亦指于某个特定的维度之间。生活随着时间在每一个细节上发生着改变,不止于空间环境,不止于行为意念,我们虽生活在时间和空间的序列之中,但一直不乏对于不同维度的探索和思考——空间是否可重组?时间是否可转化?维度的界限是否能打破?我们在不断地尝试与追寻。
将这个30米左右高的空中高层景观,看作是一个像苔藓一样不断在吸收建外Soho稀缺公共功能的区域,并给它们提供一个相对自由选择楼层对应以及位置的方式让这个商住社区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推移,自己去形成一个相对不同的形态,进而真正成为一个同时提供可以让该片区的人沟通交流的地方,从而让每一个人获得更多的与景观、建筑产生互动而建立起的情感纽带与链接。
通过形体体量细化,线性几何形体既作为空间分割,又对立于空间中,圆形的形体是空间趣味性增强,缺失的洞口使空间相互渗透,路线的交织与选择指向未知的边缘,多重空间形体的叠加下让人感到现实选择,从而产生主观的思考与认识。通过五感与景观的融入让人真正体验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中思考。
我们以"艺术文化生态壁龛"为主题,旨在通过艺术、文化、生态三个角度来对大山子社区进行空间重构。在整体提升改造的基础上,以中国接受世界艺术文化的时间为契机,结合旧城自身蕴藏的艺术文化,采用微更新的手段对社区进行空间改造。提取艺术进程当中符合社区行为功能的艺术元素进行并置和串联,演化形成艺术轴线、集市、立体绿化、回收系统四个空间类型,以艺术激活社区。同时希望艺术在社区的渗透,营造良好的艺术教育氛围,让艺术融入生活,形成一个文化传承、活化延续的生态型空间。
该方案选取“孵化器”概念,将一个建筑本身楼板变化、延伸,与周围环境产生联系和交流的同时利用落差空间、单元模块、立体绿化的表现手法和生态循环系统等技术,将空间重构串联,打造成一个生态、办公、科研、商业、娱乐一体化的空间。让入住品牌独立发展,自我成长,共创中关村科技未来。
“思线”,“思”译“挂思、思考”,反映史各庄城中村人们对于家乡的挂思及对自身未来的思考。“线”与整体细流心境线索相串联,借“初入北京”的迷茫、“适应过程”的怅然、“融入北京”的豁朗三种渐进心境,进行场地元素转译。同时,“线”又通“县”,反映城中村主题人群的家乡来自各个省市的县城,对北京有着似树影交叠般离合交错的情感,对于“家”总有着一定的院落情节,以北京四合院为元素为北漂游子打造家的温馨。
中国人最不愿意面对的一种情境,就是背井离乡。"井"就是村口的所有人共用的一个水源,它是一种象征,这是代表你的根你的家乡,这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小井沟村就是这样的一个村庄,但是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慢慢在奔波中忘记了家乡的"井"。此次小井沟村改造设计从"井"中提取元素,将家乡的这份特殊符号融入到设计中,进行空间的重构,并且结合当地特色,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串联起乡村,打造一个让年轻人能够"背井归乡"的小井沟村。
最后一公里是新时代事物的代名词,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的需求是空间重构的意义所在。空间重构的本质是对新技术、新文明、新时代的的重新构造。由于人类文明的快速发展,导致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让已有的空间不再满足人类的正常需求。而拓扑结构的设计便能很好的表达我们的思想,新的技术需要与旧的空间形成空间上的拉扯,不断的寻求变化,丰富我们的生活空间。
废墟是毁灭,是葬送,是诀别,是选择。时间的力量,把葱郁压积成苍墨,人类的行为,便在大地上刻下痕迹;岁月的巨轮,在车道间辗碎凹凸,轮回的重碾,又将墟土重新焕发生机。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因此废墟是归宿,更新的营造以废墟为基地。因此废墟是起点, 废墟是进化的长链。我们将破碎的矿区重新规划,在保留原有特色建筑上进行再设计,赋予全新的功能面貌,将四种场地类别统一组合,塑造独树一帜的特色矿业体验区。
通过修补城市绿地,改善人居环境,创造一个以相互交流、休闲为主的空间,激发当地的人群活力。将园内分为夜间生活区、居民休闲区、高校交流区、开放空间四部分。设计结构为“一核,一点,两带。”“一核”即小剧场,“一点”为场地内的至高点,“两带”是根据场地范围,进行设计场,大致形成两层景观序列。
园中通过地形改造,结合火车历史遗迹,场地内部形成一处至高点,可登高眺望远处地铁,仿佛当初火车驶过,人们在等待列车到来,并且与开放空间的构筑相望。开放空间设计与高铁线相结合,设置构筑并赋予多种功能。
在丰台区的大钟寺地区,曾经是个富饶、令人骄傲的地方,现在是个老城区,这里的桥下空间是一个灰色空间,我们意打造一个时间老城,在快城的北京,我们打造一个慢城市,让一个老、青、少都适合活动的空间。
在这个空间的中心部分六个老榆树,根据此设计了一个中心活动区域,在这个中心活动区域设计了看书、活动、静坐、中心区域,一层通二层设计了一个观光区域,在周围,设计了上世纪的记忆区域既露天观影区域,桥下根据传统元素皮影设计的儿童游乐区,滑板区域、彩色走廊、车轮悠闲区域,在调研的时候发现了有停车的需求,我们在北方的三角区域设计了停车场。
本次景观课程设计,同学们通过对“空间”与“时间”的探索、解构、转换与重塑,最终以线上展览的方式呈现,作品可能还不够成熟和完善,但包含了同学们丰富多元的视角。希望借此机会,表达我们对于设计的理解与思考,与您交流共进。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