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百思德”杯新锐设计竞赛获奖名单及获奖作品
发布时间:2019年8月30日 分类:建筑环境作品、竞赛资讯
浏览量:1723
可食景观与社区农园相伴而生,从早期的保障食品供应的基本诉求,到后来随着社会发展折射出的人们对食品问题焦虑、可持续发展、公共空间的忧思等,两者都互相不可或缺。全新的设计命题“社区农园&可食用花园”将为农园和花园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也将为国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助力,参赛者将兼具艺术性和科学性的巧妙构思融入使用者的表征和深层需求,使具备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多元属性的新型景观跃然纸上,引人思考。
截至2019年4月15日24:00前(北京时间),2019年“百思德”杯新锐设计竞赛有473人申请注册报名。截至2019年6月15日24:00前(北京时间),竞赛组委会共征集到近百份作品。经过数月焦灼等待,竞赛组委会历经两轮紧张评选,最终推选出金奖1名、银奖1名及铜奖2名。让我们把热烈的祝福送给这些天之骄子。
本次竞赛以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华东(国际)风景园林产业城的场所条件为设计背景资料,竞赛的基地位置由参赛者在指定地块内任选,位于湖面的东面,占地约350㎡。
将“社区农园&可食用花园”作为主题,在符合场地条件的有限地块面积内表达对社区公共空间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以原创设计,在小尺度场所内展现社区农园与可食用花园。要求体现出设计的逻辑性、巧妙的艺术与科学性,强调设计造价的合理性及建设成本控制,并考虑现场落地施工的操作性及后期维护管理的便利性。
金奖(1名)
奖金50 000元人民币及奖状
银奖(1名)
奖金20 000元人民币及奖状
铜奖(2名)
奖金5 000元人民币及奖状
(以上奖金均为税前金额)
主办单位
《风景园林》杂志社
支持单位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风景园林专业学位工作委员会
协办单位
安徽省百思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本次竞赛的评审委员会设评委会主席1名,评委会委员6名。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风景园林》编委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教授、系主任,东南大学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风景园林》编委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学者,上海四叶草堂青少年自然体验服务中心理事长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媚道设计主持规划设计师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教授、系主任,《风景园林》副主编
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唐克扬工作室主持建筑师,《风景园林》编委
第168号作品:里外田园
No. 168:The Trufarm Show
参赛者学校:华南理工大学/同济大学
参赛者:怀露,刘艾,周宇超
Schools: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ongji University
Participants:HUAI Lu, LIU Ai, ZHOU Yuchao
该作品设计角度新颖,体现出城乡互动和线上线下互交的时代意义。作品的图纸表达体现出严谨的逻辑,清晰的思路和深入的研究,同时也考虑到了今后使用与运营的各种场景。在生态技术的运用方面可以再发挥和挖掘。
设计关注农园背后的食物问题、人地可持续发展、公共空间交往诉求问题,通过设计建构起农园中人与场地的关联,并营造丰富的功能体验,并融入产业背景,促进线上线下交互与实时管控,将当代生产生活方式渗透入农园空间。契合“里外”的主题。设计思索有一定深度,设计手法较好契合主题,且可操作性较强。
该方案对社区农园进行了批判性思考,利用最新科技,巧妙地把郊区中真实的农园和城市中虚拟的社区农园联接在一起,同时拓展了社区农园的模式,既建立了虚拟影像的社区园圃,又通过居民参与购置园艺产品的方式,让社区园圃进入家庭;这是一个想象力极为丰富的创意作品。
本方案考虑了专业领域的“里外”和设计作为一种个人集体行为的“里外”。虽然手段稍显粗糙,概念陈述还有待深入,这种“社会性设计”的意识值得鼓励。
第133号作品:编织社区农园
No. 133:Weaving Community Garden
参赛者学校:华南理工大学/南京林业大学
参赛者:韦晗雨,邓可,翁旋荧
Schools: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Participants:WEI Hanyu, DENG Ke, WENG Xuanying
该作品基于缜密的多维度思考,充分考虑了不同时间和不同环境中,阳光,雨水,温度,使用者与植物之间的动态关系。分阶段的实施计划也体现出基于社会现实的理解和较强的策划能力。在生态技术方面可以再发挥和挖掘。
设计以“公共空间与人共同成长”为主题,追溯阻碍社区农园存在的最核心问题——土地权重、运营管理、灌溉水来源、种植田布置,提出了“三生”社区农园模式的概念,将运营参与模式、生态技术理念和物质空间模式相结合。尝试探索可推广式社区农园的微缩模型,从社区特征、现存问题、生态系统、居民生活方式与喜好等角度出发,思考社区公共空间的未来发展。
该方案认为水和植栽是社区农业的核心要素,通过适当的组合,形成了布局规整但空间丰富的设计,创造形态独特的社区农园。
该方案在概念、形式、表达和实际操作潜力四方面相对比较平衡。相对于其它入围作品,该方案也是唯一表现出对于“建构”的起码敏感性的方案。
第53号作品:模数花园
No. 53:Modular Garden
参赛者学校:华侨大学
参赛者:李昱泽,张博伦,王泽华
School:Huaqiao University
Participants:LI Yuze, ZHANG Bolun, WANG Zehua
该项目设计思路清晰,模块化组合灵活性强,空间分区富有错落和层次感。可适用于各类不同的场景和不同的活动需求,对种植植物及水循环利用系统也有深入的研究和清晰的表达。
设计致力于将传统农业生产与城市化进程相结合,融入数字化、可视化、无土栽培等科技种植手段,以及模块化种植、建造理念与花园式的景观表达方式,营造可食用、交互式、可持续发展的都市农业景观。结合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和模块化温室的搭建,并搭载数字化智能化管控平台,此外将设计运营融入作物产销经营链,实现了农园创收一体化,较好地表达了城市社区农园生态、智慧、交互的核心内涵。图面效果佳,设计表达充分。
该方案颠覆了对于社区农园的“固有印象”,以建筑物的形式,创造了一个运用高新技术的生产、展示和游憩的农园综合体。
评选中出现了若干模数种植花园的方案,这个方案相对显得成熟一些,具有较高的实现可能。不足之处,依然在于缺乏足够的创造性和必要的理论基础。
第16号作品:拼贴“箱”土——社区可移动农园
No. 16:Mobile Community Edible Garden
参赛者学校:合肥工业大学
参赛者:张译文,徐玲玲,朱程鹏
School: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articipants:ZHANG Yiwen, XU Lingling, ZHU Chengpeng
项目富有趣味性,参与性和公益性,考虑到了不同时间和不同使用者的多种场景,总体构思清晰,表达工整。在建筑和生态技术维度上还有提高的空间。
设计针对城市生态因素消减、农产品安全、社区交流互动的现实问题,以“拼贴”、“箱子”为主要设计元素,通过景观优美的社区农园营造、多样化活动的引入以及科技要素的植入打造了“可变”的农园景观。该设计能够关注农园及其背后的社会问题,视角具有一定深度,设计构思较有创意,图面表达新颖活泼,能够较好地契合设计主题。
此方案很有新意的提出了全邻参与的社区可移动农园,集游戏性、趣味性和科普教育相结合,给社区农园提供了便捷的和多样性的使用方式,很好的改善了邻里关系和创造了新型的生活方式。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