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美79班《展示设计思维》课程设计作品汇报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17日 分类:课程设计 浏览量:2399
2019年10月15日,美79展示设计专业的同学们将自己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博物馆展览(地点:紫荆操场)”方案在美院A座进行集中展出,每个同学都力图提高设计精度,将方案落到实处,设计出高质量,低成本的展览场地与过程。
课程共32学时,通过同学们的不懈努力,在范寅良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场地测绘,设计3D方案,计算机建模,实体模型制作和现场展示设计等工作。最终提交设计方案11套,尽管展览最终因故未能落实,但在最终作业展示中吸引了大量清华师生的观赏和建议,每个同学都参与了设计的全过程,收获颇多,受益匪浅。
从时间的纬度上看待“可持续发展”,通过固定的观展路线形成的空间的变化,给观者带来特定的感受。
展览大致分为三部分——前、中、后段。由观展路线的推进,空间由中变小再变大。形成了前段逐渐变得压抑紧迫,让观者逐渐看到今天社会仍存在的许多问题;中段封闭黑暗,通过空间的压迫感让观者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与肩负重任,后段开阔明朗,与中段形成强烈的空间对比,让观者仿佛从困境中看到了新的希望,而这个希望,正是加入这个活动中来,用实际行动奉献自己。同时前中段的空间由一面面投影幕布隔断,大面积的影音画面与数据,在拥挤窄小的空间里,更能给观者带来最深的触动。
而在白天展停时,整个展览又是一个沉入地下的破碎沙漏,孤单,寂静,引人深思,在阳光与自身结构的组合下,形成的破碎的光影,也不会让人安静反思当今的社会现状。
美好家园The better home
美好家园实际上是存在人们的脑海之中的,换言之,美好家园是存在于人们的理想之中,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同时构成美好家园的元素与构成人们周围的世界与物体的元素是一样的,并且正是因为依赖着我们所生存的世界,我们才能去构建一个美好家园。因此我使用脚手架构建整个主体,并在夜晚使用射灯照明,在黑暗之中显现出一个若有若无,仿佛在虚空之中的家园。
因为这种拼接结构可以比较自由的增加、减小改变形状,因此在主体房屋内部可以放置部分展品(主要分三大板块),主体装置周围会用同样的脚手架搭建小型展览墙。
场地半径:20米外围高度:2米通道宽度:1.8米平台间落差:0.5米
场地为凹陷式圆台,圆台上有联合国地图纹样,十七个展台在场地上,象征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全球的责任。
曲折的通道将场地裂开,象征尖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对联合国的影响;同时意味着,解决这些问题的道路之曲折;通往中心正式进入场地,象征要解决这些问题 , 必须深入研究它们。
利用金属薄片反射率高、可塑性强的特点,制造眩光的效果。
营造的氛围:
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是全球问题,它们尖锐地存在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展览现场希望通过户外强光在金属薄片上的反射,凸显展览主题中十七个目标的问题的严重性,营造出刻不容缓的局促氛围。烟雾制造朦胧效果。灯光解决夜间光线问题。对于可持续发展问题,十七个目标每个目标背后的问题都是复杂的,我们应该拨开云雾去一点一点理清它们,而不是为了口号强硬去解决,要考虑和妥善解决与之有关的千丝万缕的关系和问题。
夜间,场地中心会出现一个直径约3米的地球全息投影,考虑到21:00后的紫荆操场光线很弱,全息投影作为装置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场地内的人辨认方位。
场地烟雾分两种,一种是密度比空气小的,放在展台附近,这种烟雾往上飘;通道和场地四周的烟雾用密度比空气大的,这种烟雾往地面飘。
整个活动由17个小方盒构成,分别为17个目标展示空间。每个小方盒底盘为4.5*4.5m,高4米,呈悬浮状,底部有1.5米高钢架支撑。通过底部支撑撑起17个相连的小方盒,体现十七个目标相辅相成,相互支持。
内部放置声控灯(感应灯),单个小方盒内参与讨论的学生越多,整个小方盒就会越亮,使整体17个小方盒都处于一种活跃变动的灯光状态下。
通过灯光变化体现同学们移动讨论到每个目标的讨论热烈程度,使学生有参与感的同时可以关注到灯光较弱(讨论不太热烈)的目标话题,从而移动讨论,加强对该目标主题的关注,达到本次活动目的:17个目标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把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以五大部分划分,即:生存→基本条件→进步追求→未来展望→携手共进的生活水平不断变化、进步,不断追求理想的生活状态。所以用门的形态体现逻辑上的层层递进。
共28扇门,每个门之间间隔不等。在操场以60度的方向倾斜,整体朝向西北方向,入口在操场的西北角,营造神秘矩阵。这些门分别代表17个主题,由开始到结尾门洞通过的难易程度逐渐降低。通过穿过门洞的互动形式来对17个目标进行抽象的阐释。让参观者通过身体去理解其中的含义。通过相似的型的叠加产生一种奇异感和震撼感,但同时不断变化的不同形态的门洞增加趣味性和丰富性,营造在神圣气氛下的趣味感。
整个平面分成了7个圆环,将本次的17个主题分解组合成了7个部分,七个圆环之间相互嵌套又互补融合,象征着主题之间相互联系又有自己的独立性。
展厅的主要形式是通过光线,人,影子之间的互动联系形成隐秘的暗示,在光线充足的白天,七个圆环形成了良好的互动空间,此时展厅和展品处于“具象”状态。反之光线不足时“具象”的物体影藏在了阴影中,面对自己的影子容易激起人们的反思,照应主题——夕惕若厉。
这次展览的规划除了设计,更要考虑天气、施工和价格等现实因素。从一开始的冰块方案到最后便于实施的泳池方案看似毫无关联,但没有前者的铺垫就不可能出现后面的方案。泳池作为一个非常简洁的方案,用最直接的方法吸引观者,表现主题。因此在模型的制作上,我更注重模型本身的表达,而非现实性。
交错塔楼意旨可持续的目标是交错上升,不是一条一帆风顺的道路,整体一共四层,让人们可以一个不同的视角从紫荆放眼。立面做半透明窗户的细节,有一种隐匿之感,内部人的投影交织于半透明窗体之上,引发路人的注意,有想进入的欲望,并且半透明窗体同时起到切割内部平面的作用。
该设计以空间的开放性为主要特征,很大程度上的保留了学生在草坪交流的功能;其次以小型装置控制整个空间,使得人能在其中有充分的融入感。整体设计呈中心向外发散的圆形。分为三个区域和一个中间活动区域。整体为直径60m的圆,中间留有直径9m的空地。中间放置一个直径4m的充气灯球。装置每行放置7个,共168个。三条主要通道用灯带隔离开。
装置由底座,支架,风扇,气球三部分组成。随着学生手动开关,使气球展现一个如同呼吸的状态。风扇装配有灯,灯光在夜晚能够形成如灯海一般的景观,展现独特浪漫的氛围。
装置底部配有一块展板,内容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海报,紧扣主题,引发参与者的思考。
活动主题:“SDG与我”——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积少成多最终很可能发生不可思议的结果。
灵感来源:蒙德里安和大地艺术——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提出是深度地思考后精炼概括出来的;想要既有稳定感又有乐动感、既有陌生性又有亲和力的气质。
展览主题“万物有爱”取自英文“Nature, you, I”的意译以及谐音,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密不可分,同可持续发展主题相契合。展览通过48个独立装置的拼接形成一个整体,装置高度不尽相同,表面附有白色薄纱,当微风拂过,表面就会呈现出如波浪一般灵动流畅的效果。在空旷的操场上,密集的虚空间的集合能够给人以充实而又通透的感觉,半透明的薄纱给展览增添了温和且多变的光影,更具有自然的气息。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