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准杯”2019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决赛获奖名单及作品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29日 分类:竞赛资讯
浏览量:3987
11月23日,“基准杯”2019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决赛评审在基准方中成都创意中心举行。本届竞赛共有1904人报名参与,覆盖14个国家及地区的238所高校的优秀学子。六位业界专家组成评审团,在400余份提交作品中评选出12组优秀作品进入决赛。从中脱颖而出的12组选手汇聚成都基准方中创意中心,进行了紧张的决赛讲演答辩。本次大赛评委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徐卫国,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唐芃,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张昕楠,大连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于辉,RSAA设计集团合伙人庄子玉,基准方中执行董事长周颿在现场对参赛作品进行了精彩点评。
本次竞赛还邀请到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杨青娟,西华大学土木建筑与环境学院副院长舒波、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副教授曾艺君作为高校嘉宾现场观摩及点评。另外基准方中集团高级董事李强,集团董事杨恒,集团副总经理张菁以及成都三公司总建筑师李进等领导也出席了决赛现场。
竞赛以“城市水岸艺术馆——映射城市气质的氛围空间”为主题,旨在讨论建筑与城市、建筑与周边环境及建筑与城市文化的关联与影响。这次竞赛我们希望参赛选手以城市为背景,通过一座坐落于城市水岸的艺术空间,反应这座城市的文化、历史、生活方式,同时传达出不同城市的城市气质;同时,这座艺术空间也是市民及游客感受城市的媒介,是承载带有城市特质故事发生的容器。
决赛现场气氛热烈,各组选手对作品进行了精彩的阐述。同时每组作品都制作了精美的手工模型,将停留图纸中的建筑图片和技术图纸转变为实体模型,更加直观的为评委及观众阐述作品的建筑细部及建筑语汇。
各位评审专家以认真严谨的态度,在建筑方案、建筑构造、现场汇报等多方面对12组作品进行了专业的打分和点评。专家评委对此次竞赛进入决赛的12组作品予以了较高的评价,对选手创新的思考方式,图纸表达方式及汇报表现给予了赞扬。竞赛选手对建筑的理解、对文化的解读和思考深也为评委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经过6小时精彩热烈的选手阐述与认真严谨、公平公正的评委打分,在决赛12名选手中,评选出了一等奖1组,二等奖2组,三等奖3组及优秀奖6组。
改造的船厂位于苏州阳澄湖镇美人腿,距离阳澄湖主景区约 10min 车程。船厂西靠佃泾河,所处地理位置优越,周边工厂目前已经废弃,整个场地缺乏生机。此次改造的目标是唤醒该区域活力。因此,在改造过程中,我们选取借鉴灯塔与船帆的意向,旨在为附近居民与游客带来温暖与回忆。为达到效果,建筑表皮采用膜结构,骨架与厂房结构相互脱离。内部设计则尽量维持原本工厂的氛围,可移动的单元模块将适应多种使用模式,以满足更多需求。
设计尝试以一个水岸艺术空间反应宁德独有的历史文化,展示大黄鱼之乡的滨水生活以及珍贵而式微的编木工艺。宁德地区的编木拱桥是一个独特的桥梁品类,工匠借助精巧的编木法,用标准木构件实现了大跨拱结构的搭建。这种初见于北宋的编木工艺根据浙闽地区的水系特质与船运需求演化出了独有而精美的结构,在宁德一带的桥匠世家中祖辈流传了下来,但在现代技术的冲击之下这种工艺已日渐式微。设计将为这些桥匠提供一个传承展示编木技艺的场所,并结合现代材料和技术对编木结构进行转译重构,将其建筑化并运用在滨水公共艺术空间的营造之中。设计选址宁德市蕉城区三都澳水岸的旅游区,结合本土特色渔猎产业,在编木工艺展陈的基础上,打造以体验为核心的复合型城市水岸艺术空间,同时,以浙闽板苗编木结构的当代转译使建筑本身也成为这座闽地城市独有的工艺展品。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拥有悠久的历史 ,“山水城林”的城市格局从古代画卷到今日都市一直演变。如今南京城内的新老都市并置的场景呈现出一种多个时代的山水城林共存的场景,尤其是南京古城墙和玄武湖等承载历史记忆的要素同样具有当下的生活意义,这里是南京居民的日常生活的场所,也是外来游客对南京城的直接印象。它们唤起了居民的各种生活回忆,也给其他城市的游客带来强烈的文化冲击。我们选择城墙解放门 - 太平门之间靠近玄武湖侧的一个地段,该地段是沿湖唯一对外开放并展现城墙内部空间的部分,我们试图通过对这一空间的重新设计,塑造出新时代的城墙景观。建筑表皮可展开的艺术空间,将新旧交融、山水城林的城市特点并置并联系。建筑本身长 100 米,其 100 米表皮展开后形成100-200 米的新的尺度,描绘出新城不同环境下的南京城墙边的水岸画卷。
建筑的功能从山水城林出发,基于玄武湖边日常丰富的活动和可能的游客的活动,形成包含容纳各类活动的空间,并展示了南京城市的文化和市民的记忆。
青岛是一个自带“水”属性的一座城市,青岛滨海宜居的环境也是这个城市独有的特色,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在部分沿海地域的城市天际线并不是很高,几乎沿着远处山体的变化而顺应改变。我认为,虽然青岛是个宜居的城市,可能大多人所想到的任何事物都离不开“老年”这一层面。但是在我眼里更吸引人们的地方在于它的活力与包容性。此次设计的出发点在于强调水平向的延展,结合“山”“水”的意向,进行的体块形体推敲。而建筑特点又展现了人们在不同活动空间的不同感受,和空间与空间之间虚无而又紧密的联系。最好的建筑是这样的,我们深处在其中,却不知道自然在哪里终了,艺术在哪里开始,运动也随之而来。建筑既是美学观念的表达,也是形象、价值和力量的体现,过去我认定有无重力的物体存在,而现在我已经可以确信建筑就是无重力的,是可以飘浮的。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再大风也只是弯弯腰而已。
21 世纪大城市无休止向外发展扩张而占用越来越多的土地,然而城市空间却松散广漠,济南也如此。基于济南即将往北扩张,欲实现携黄河发展的时政背景,我们以此为切入点,经过调研,发现黄河济南段存在诸多的城市问题,两岸居民由于交通发展慢,硬件设施落后、地理生态等原因,存在着明显的心理落差,黄河犹如一条巨大的鸿沟将城市断裂开来。由此,我们拟定在矛盾尤为尖锐的洛口浮桥片区建造一座结合交通、农业科普、幼儿活动、休闲娱乐等功能的城市交流场所,以“结”为概念,提炼其交织流动的特性及对未来美好希冀的精神内涵,创造交流空间以将黄河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拉近两岸的距离,定义新型与河共存的生活方式,将城市连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本设计场地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浙东运河畔的高桥镇,浙东运河作为京杭大运河的延申,在历史上承载着重要的交通功能,也催生了一批类似高桥镇这样的水镇。
在对场地进行研究之后,我发现沿岸分布着 10 座大小功能不一的庙宇,这些庙宇的神灵与运河息息相关,也在居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两岸的百姓至今仍对其十分虔诚,很多时候跨越运河的目的就是为了去供奉神灵。因此对居民和神庙的关系进行了观察和统计,并利用墙这一空间要素将两岸的 10 座庙宇串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张衔接运河两岸的网络,而后在这一网络的基础上生长出诸如展览、服务、剧场、休憩等多样化的功能空间。
我希望通过这个设计能够使得昔日的通途、今日的壁垒再度焕发出活力,这也就是这出“衔河记”的目的所在。
作者:于雷 朱勇杰 学校:Lawrence Tech University 华中科技大学
作品名称:COASTLINE CALLERY ——高密度城区背景下空间复合利用研究
作品名称:Reboot,Eco-Industry 4.0——重启,生态工业 4.0 时代
作品名称:忆古泉·涌新生—泉文化复兴背景下的泉池空间模块化重塑
“基准杯”2019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是基准方中面向公众,第一次举办的全国性高校建筑竞赛。基准方中期望通过不懈的努力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将“基准杯”打造成在高校中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建筑竞赛,挖掘高校中有潜质、有才能的建筑师。此次竞赛的圆满举办,将会助力基准方中在未来更好的为青年学子提供交流与学习的平台。
本次设计竞赛作品正在基准方中艺术空间展出,届时欢迎社会各界莅临参观,展览从即日起持续至2020年1月20日截至。
相关: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