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文化性保护:遗产地的场所精神和社区角色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27日 分类:设计图书 浏览量:1646
本书首先反思国际遗产保护领域,20世纪末以来出现的文化性保护新思潮。
在1964年《威尼斯宪章》确立的基于文化遗产历史见证作用、而对其“历史信息”进行真实地“历史性保护”的基础上,以1994年“世界遗产全球战略会议”、1994年《奈良真实性文件》、“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操作指南》等会议及文件为标志;在文化相对主义、地域文化价值发现等影响下,国际遗产保护领域新的思潮关注于遗产地具体社群、物质和非物质元素共同承载的地域多元文化性保护,也即本书所阐明的“文化性保护”视野。
在书中,作者通过大量遗产地案例,如中国遗产地五台山、丽江古城、平遥古城、广东连南瑶寨、福建永泰庄寨建筑群,以及日本白川乡合掌造、妻笼宿、高山市、飞騨古川、川越、鎌仓等进行的田野地调查,用以辅助证明书中提出的文化性保护视野的重要性,以及在此视野下文化人类学、文化地理学研究方法用以解析“遗产地场所精神”建构过程、承载元素,及其与社区居民的互动关系。特别是借鉴上述日本世界文化遗产地和历史城市中,以民众参与为中心的保护方式(日本称作“古い都市保全町づくり”),探讨新视角下遗产地社区住民在在保护管理政策体系下的位置,以及应当扮演的角色。
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和积淀的文化财富。这些文化财富内在的文化精神对于向中国这样延续的文明而言,持续不断地作用于人们的思想与精神,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判断。但作为物质遗存,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它们原有的意义或已湮灭在历史长河淘洗和沉积当中,它们的物质遗存则随着岁月的斗转星移而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和活力,基于对这些物质遗存在形成过程中所反映了历史、文化特征,基于这种对历史与文化的认知已成为今天人类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这种历史与文化知识被视为人类经验的宝贵财富。作为这种知识和信息载体的历史与文化的物质遗存成为保护的对象,成为人们认识历史文化延续或建立新的文化精神的物质源泉。
澳大利亚人曾在《巴拉宪章》中提出了一个文化遗产价值框架,他们认为文化遗产之所以成为需要保护的对象,是因为它所具有的文化的重要性(cultural significance),这种文化的重要性体现为它对于过去、当代和未来的世代所具有的审美、历史、科学、社会和精神的价值上。这种文化遗产价值观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同。从世界遗产层面包括文化景观、文化线路等遗产类型的出现直接强调了文化价值;从遗产保护界自身而言,历史城镇的、工业遗产、20世纪遗产的保护也都更多的涉及到对文化价值本身的认知和理解。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和越来越积极的多方面、多层级的参与进一步推动了对遗产文化价值的认知和理解。可以说基于传统的历史、艺术、科学的遗产价值认知已逐步被文化价值的观念所包容,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进入了一个关注于文化价值的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体现为社会对于遗产保护的广泛参与,社区在相关文化遗产保护的决策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这种特征也反映了社会、社区文化自觉的过程。
文化遗产与现实社会之间存在着两种可能的基本关系,一种是遗产作为现实生活的物质环境,如历史城镇、村落,保持着使用功能的建筑、文化景观等,它们与当代生活和社区保持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另一种如考古遗址则可能是对已经消失的古代文明的发现,这样的遗产与现实生活之间并不存在密切的关系,但它们作为社会的共有财富,文化遗产保护所获得的利益应当由社会共同分享,无论是在知识还是物质利益的层面,都应当注意到这种公共性。
徐桐博士的著作《迈向文化性保护:遗产地的场所精神和社区角色》对文化遗产、文化价值、场所精神、社区等重要问题从理论到实践案例进行了多角度、深层次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背后更为深刻的不同观念的碰撞。相关案例的讨论也是徐桐博士这一著作的亮点。文化遗产保护是侧重于实践的学科,许多观念的问题是基于实践提出,并在实践中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得到不断完善的。徐桐博士的这一著作会促进我们更多的思考。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城乡规划系讲师
清华大学博士后、日本东京大学博士,日本都市计画学会、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会员、全日本中国留学人员友好联谊会(全日学联)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保护与城市设计、文化遗产保护。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等在内的纵向基金多项、参与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作为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观察团代表参加第38、39、41届世界遗产大会,参与撰写《世界遗产大会观察报告》;参与五台山、蜀道等申遗课题研究,主持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规划编制课题10余项。
1. 文化遗产的“历史性保护”
2. 文化进化论视角下遗产的“文化见证”价值
3. 文化相对主义视角下的“文化承载”价值
4. 遗产地的“文化性保护”
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遗产地文化性保护的“场所精神”视角
1. 遗产地的“场所精神”
2. 遗产地场所精神的构建与支撑要素
3. 遗产地场所精神的特征
4. 遗产地“场所精神”对传统遗产保护视野的拓展
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遗产地文化性保护的研究视野与案例分析
1. 遗产地“场所精神”的文化人类学研究视野
2. 遗产地“场所精神”的文化地理学研究视野
3. 五台山:文殊信仰的建构与传承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遗产地文化性保护视角下的“社区”核心角色
1. 遗产地保护中广义利益相关者的角色
2. “场所精神”视角下的遗产地“社区”角色
3. 场所精神与地域活化:日本遗产保护“社区参与”的经验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徐桐 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9年12月
ISBN 9787112241484
定价 55.00元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