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大学艺术学院(建筑学院)2017级建筑设计蓝印花布厂房改造课程作业展
发布时间:2020年1月7日 分类:课程设计
浏览量:1926
我们尝试做一次有限制的建筑改造。这对于从来没有了解过改造建筑的我们来说是一场挑战,但我们欣然接受了,并尝试着去完成它。
最后我们在不断的学习和尝试中,完成了自己的改造任务,也因此收获良多。就像大师从来没有告诉过我们,他们是怎么样在甲方的严苛要求下带着镣铐走钢丝的,以及他们从来没有忘记对建筑本身的追求一样,我们也希望能有一颗在严格要求下仍然能追求建筑艺术的心,这仅仅是个开始。
——建筑17级全体同学
因原厂房老旧且不适应如今人们参观使用,所以本次设计旨在改造厂房以增加其功能和使用。主要改造了原厂房的功能分布,使其更加符合游人游览参观,并且在原厂房的北边加建了一个供游人使用的建筑,两建筑通过一个过渡空间连接。本次改造融入大量中国传统元素以及蓝印花布的特征,在场地上多开人工湿地,以环保排水存水,并且使用大量先进技术材料,使其更加符合环保节能的特点。
设计以蓝印花布为出发点,从立面入手融入新元素,将原本功能单一的旧厂房改造成展览生产一体化的新建筑。为了与周边老旧低矮的民居相融合,建筑形式采用了四合院的形式,将晾晒场围合在中间,便于行走在建筑中的游客从各个方向观赏到晾布的独特景象,更好地在游客心中烙印下蓝印花布的美好。
此次建筑设计的初衷与灵感,来自家乡扬州的标志性建筑——文昌阁,其周围的商圈采用仿古式的亭台楼阁以及挑檐飞宇,与文昌阁琴瑟和弦相得益彰,而此次二甲蓝印花布厂房改造便是对这一意象的尽力复刻,白墙灰瓦亭台马头墙,古代经典元素与穿越小半个世纪有着深刻文化底蕴的厂房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层层叠叠而上的体块既丰富了空间情节,又能增大空间与室外交流的可能,由此衍生出大量的室外空间供人们在其中游玩娱乐休息,此时建筑早已超脱其本身遮风挡雨供人工作的职能,向着”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的更高境界迈进。
改造设计不同于一般建筑设计,它既要求对原有建筑(形式,结构,文化意义)
适当保留有要被赋予新的功能与意义.本方案将相邻两座厂房进行一体化设计:通过功能与流线的联系与贯穿,立面与屋面的连续性表达以及空间上的穿插,将新旧厂房融为一体在结构方面,旧厂房保留老式的行架结构,新厂房则采用新型轻钢结构,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指标与抗震能力在构造设计方面,尽可能使用原有构件进行改造,并适当引入新型材料与其交织,体现新与旧的延续性坡屋顶开大面积天窗并安装光伏电板,最大程度的接纳与利用阳光。
本次蓝印花布厂房改造位于南通市二甲镇,此次设计在保留原厂房的基础上增加了一部分建筑,提取蓝印花布中“花”的元素,并将其运用到到方案生成中。“不变”是原厂房内的结构保持不变,将内部空间进行灵活地分隔,“变”是将原厂房老旧的外表皮加以改造并加建展览部分的建筑,使得人们对蓝印花布有更深入的了解。“变”与“不变”演绎出的是对蓝印花布文化的思考,这样的变奏空间也正是对蓝印花布非遗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以蓝印花布的原料蓝草叶片的形态为原型,国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黑白二色为配色,用花岗岩、木材等传统材料进行建造,目的是打造出便于使用,空间丰富,同时又能体现出文化内涵的建筑,来改善工人们的工作环境,激发更多人对于蓝印花布的兴趣,发扬传统文化。
该设计为一蓝印花布印染厂厂房改造,设计在不改变原厂房的基本结构和大体样貌的同时,对原来生产流线重新组织并适当安排其他功能区间。新建筑对原厂房坡屋顶的沿袭以及建筑之间的斜框架玻璃结构与原厂房风格相协调统一。
该建筑设计旨在让更多人了解蓝印花布的工艺生产过程。方案设计从印染文化出发,汲取与蓝印花布相关的元素,融入外观设计中,同时充分采用绿色建筑技术,以打造出更加绿色自然的生态空间。
本次方案设计以主题“蓝印花布”为设计灵感,借助蓝印花布的纹样蓝白分明以及布料柔软的特点,在造型与功能上围绕主题创造出丰富独特的空间;设计将历史元素融入了建筑,将旧厂房与新展览馆有机结合,旨在通过改造为原南通蓝印花布工厂带来更好的发展并发扬南通传统工艺文化。
此次厂房改造设计主要目的是改变印染厂原有面貌,使其与现代工业化社会相结合,既能保留原有蓝印花布文化,又能推陈出新,焕发新的活力。在设计方面,保留原有厂房,在北侧加盖,通过新的外部装饰与内部原有的布置模式的对比,给人新的体验。
场地在南通二甲镇,风景优美,水系环绕。在这个镇上,开着好几家蓝印花布印染厂,曹裕兴印染厂就是其中一家。由于厂房建成时间久,已见破败,所以对厂房的改造升级刻不容缓。厂房原址在村子中央,靠近主干道交通便利。在本次设计中,为了使建筑融入周围环境,采用了四合院式的坡屋顶。但为了“老瓶装新酒的感觉”又在立面用材和配色上做出了改变,在空间组合上考虑了现代的手法。
南通二甲蓝印花布印染厂厂房位于南通市通州区,这里承载着蓝印花布的历史文化。场地附近多为村庄,北邻风景优美的二甲河,可以充分利用景观条件。改造以原厂房为基础,增加展览、办公和研究等空间,使传统工艺生产便捷。同时,为使建筑融入周围环境,采用原有的坡屋顶,并将其承重骨架结构简化为外部的木构架装饰,以增强不同功能分区之间的联系。立面风格简洁现代,通过新旧结合的方式,使改造后的厂房与周围民居有所区别、不失特色。
场地位于江苏省南通市二甲镇,原址是为一个蓝印花布工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蓝印花布技艺,急切的需要市场与文化内涵的拓展。建筑场地处于一个两条道路的交界处,交通便利,方便游人和村民游玩。本次设计中,为使建筑融入周围环境,采用传统坡屋顶和新式结构,但为使建筑与周围民房区别,又能体现“老而新”,在空间组合上采用现代手法和立面考虑上采用古制的手法。
蓝印花布对应着一个已逝的年代——一个用木头,青砖,油灯,线装书,团扇,青瓷,儒家的礼仪等等构筑起来的年代,一个将自己的青春牢牢勒紧的时代。对她最好的纪念便是继承。
蓝草是蓝印花布制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材料,它为蓝印花布带来了沉稳古朴分的色彩。本设计就以蓝草为设计灵感,从蓝草叶中提取元素作为设计的图元,采取分支式结构,使建筑各功能即可充分联系,又能保证一定的独立性。分支式结构产生的空地可作为交通空间或用来晾布,提高了空间的利用率。场地北部设立的蓝草种植基地,使建筑功能更加完整,前来游玩参观的顾客也可全面的体验蓝印花布的制作流程。
提起蓝印花布,就会想到江南的小镇,那里烟雨朦胧,小桥,流水,白墙,灰瓦,晕成一幅水墨画。挥之不去的,是那片因晾晒而倾泻的一抹蓝
本次设计以蓝印花布晾晒方式为设计灵感,建筑顶部如蓝印花布般向四方延展开来,整体设计简约朴素,与周围自然风景相互映衬,呈现出蓝印花布历史的渊源与现实的浪漫,将旧厂房与新建筑通过屋顶部分融于一体,体现出“时空的交织”。
本次设计是对南通市二甲镇曹裕兴染房的改造,设计初始,通过实地调研,加深了对蓝印花布生产制造的理解。我将蓝印花布的图案引为设计的构思,用建筑作为载体,更加突出蓝印花布的文化特性。通过对建筑形体的划分,可以得到4个小矩形,由北向南由加建部分向旧厂房过渡,即在整个流线上出现新旧的感觉,创造出一种时光流失的氛围,唤起人们对于蓝印花布的回忆,凸显蓝印花布的历史悠久,呼应主题。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