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风景园林本科2017级梁希班《建筑设计3》课程设计成果展--市民中心-展览馆设计
发布时间:2020年5月12日 分类:课程设计 浏览量:929
本课程是风景园林专业17级梁希班建筑设计课的第三个建筑设计课题,也是最后一个建筑设计课题。此前该班两个建筑设计课题均为小型建筑,本课题是梁希同学第一次进行中型公共建筑设计。
在设计不同阶段,设计者会遇到的不同的问题,教学中希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探讨来推动设计的进行。设计场地选择位于城市之中,带有一定自然环境和地形的地段,通过对较为复杂的场地研究,探究设计地段中各种要素产生的原因,分析存在的问题,加强对人的生活、行为和场地空间关系的理解,以此引发设计。中型公共建筑在空间组织、结构布局、交通流线、建筑造型和外墙材料等方面的处理方式上不同于小型私人建筑,教学过程中针对这些问题安排专门训练以推进设计。对于建筑与环境的问题,不仅仅停留在景观设计方面,而是强调建筑内、外空间在功能、交通组织、空间、景观上的互动关系,强调新建建筑和场地对于城市空间的影响。
此次设计场地选择北京元大都遗址公园惠新西街段,小月河北侧非核心保护区中。分为A、B两个地块。A地块位于地铁站西侧,现状是天利宏市场,场地北临北土城东路辅路,南临小月河河岸,南北两侧高差近4米。市场建筑充分利用地形,采取错层方式将菜市场、小商铺布置在建筑中的不同高度的平面中。但建筑造成了北侧街道和河道的阻隔。B地段位于该段河流西侧,现状为一座跨河餐厅,北侧是办公楼。该餐厅将河道与西侧道路完全隔离开,破坏了城市景观的连续性。为降低设计难度,原场地建筑拆除。设计中重点在于处理好新设计的建筑和场地与不同高度的街道和河道关系,通过新的设计建立起良好的城市空间。
设计名称:菜市场的新生
设计说明:
本设计以问题为导向,针对天力宏菜市场现存问题进行社区综合体的的改造设计。分别采用了建筑立面改造,河岸两侧景观沟通,开设独立入口及置入城市性广场等多种设计手段,使原有的一个使用率较低的菜市场,变成了一个受人欢迎的,热闹的城市社区综合体。在这个综合体中各功能体块较为独立,并和河岸及河对岸有着良好的对应关系,充分体现风景建筑的特点,与城市和风景相互融合,城市性质的广场和内核广场是这种接纳与包容特性的集中体现。该综合体充分与周边环境结合,提升着人们的幸福感,彰显着着城市建筑的人性化。
02
设计名称:“风”景
设计说明:
场地位于元大都遗址内,处北京市通风廊道的末端。借用场地独有的“风”元素,受启发于郑燮引导出本次设计概念——“风”景——城市中的“风”的景观。设计抽象了流体力学中流体与固体界壁间的关系,形成建筑中两处重要的岛空间,引导风雨光成为融入建筑的景观要素,曲形坡道维系交通,而收敛于漂浮感的异形屋顶下,给予人微风轻起拂过面庞的通感体验。
03
设计名称:Heart of the River
设计说明:
该项目位于小月河一侧,利用驳岸的4米高差,形成了临街-下沉广场-建筑-滨河的游人动线。南侧曲折的外立面形成了两处朝向小月河的屋顶花园。
针对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项目进行了功能分区,使社区活动人员同购物居民相分割,同时为厨房菜市场工作人员提供单独出入口。
04
设计名称:与城市对话
设计说明:
建筑原址天利宏市场北临北土城东路辅路,南临小月河河岸。由于建筑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将城市道路与河道之间的连续阻断了。为了重新建立起建筑南北城市空间的联系,设计将建筑切开,形成东西两栋和南北相连的中院,使得建筑周边开放空间流动起来。
建筑服务于周围居民,西侧栋是菜市场、商铺和餐厅功能融合的商业为主的建筑,东侧栋是公共服务的社区中心,两栋建筑间通过空中连廊相连接。由于面积所限,中院的尺度是一定的,建筑立面仍然对中院有一定的压迫感,故而将框架柱廊和大片玻璃幕放置于中院两边,柔化立面,让人停留更舒适。
05
设计名称:无序之序
设计说明:
场地位于元大都遗址公园惠新西街段,小月河北侧。设计要求保留原有菜市场和商铺,适当缩小面积,增加餐饮聚会功能以及社区活动功能。
考虑到建筑位于小月河与城市的交接处,设计的核心思想便在于秩序的梳理,包括:城市的秩序与公园的秩序,菜市场的秩序与餐厅和活动中心的秩序等。设计希望有序与无序相互渗透,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由此提出三个策略,分别为:隐于地形,功能联动和秩序渗透,希望通过这三个策略,塑造一个亲民的,灵活的,自由而又井井有条的菜市场服务综合体。
06
设计名称:对望
设计说明:
设计以“对望”为主题,旨在强调建筑与城市、建筑与河流、城市与河流以及建筑内部之间的联系。建筑底层分为两个体块,中间是宽约30m的最具特色的坡道广场。广场与西侧建筑的屋顶相接,为城市向河流的视线提供通道,同时也是人们交通与停留的场所。建筑二层是一个完整的桁架结构的体块,强调建筑整体的联系。西侧设置一个贯穿三层的半径10m的圆洞,用U型玻璃围合。中间植树,为人提供底层、二层、三层之间的对望关系,也将建筑内部的不同空间串连起来。在立面处理上,主要选用清水混凝土与锈钢板的搭配。用一整个穿孔锈钢板界面作为南侧的遮阳板,统一了整体风格,形成整与散、疏与密的对比。
07
设计名称:向市而望
设计说明:
设计以激活天利宏菜市场本身活力为契机,“向市而望”的设计概念---以菜市场作为建筑与区域活动的核心,打造一个具有观赏游览性质的趣味市场与配套着买菜等相关活动链的完备的社区开放空间。
意味着:(1)体块上的中心核心区域(2)大通高与视觉上的交叉对望产生趣味性质(3)功能上与其他体块交叉关联,形成互相关联的社区活动序列。
08
设计名称:河畔的庭院
设计说明:
场地位于元大都遗址公园惠新西街段,小月河北侧,原址是天利宏市场及西侧的停车场。本设计旨在营造以社区活动为核心的社区综合体,并通过连接河畔与城市道路空间的视线和交通增加河道的可达性。本设计利用垂直于河道的斜坡将建筑分为两个功能相对独立的体块——社区活动中心和餐厅-商铺-菜市场综合体,同时利用台阶维持了他们之间必要的联系,并围绕坡道营造公共活动空间,以激发社区活力。
09
设计名称:盒而不同
设计说明:
设计原场地建筑功能过于单一,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切断了北土城东路与河流在景观上的连续。因此,在设计时我希望打破这种阻隔,所以在建筑中插入“玻璃盒子”,底层贯通,二层通过走廊来连接,相当于中部是一个开放地带,有各种活动产生的可能性。此外,社区活动中心是以桥的方式进入,不仅具有引导性,而且也让外部到建筑内部的过渡更加自然。
10
设计名称:FAST PACE+SLOW LIFE
设计说明:
快节奏高密度城市生活下,许多人的生活像不停歇的陀螺,似要把每一天都过得像打仗一样,人性中最根本、最不可或缺的需求被压抑到了几乎可以视而不见的地步,走得太快,而灵魂却跟不上。
其实,慢是一种生活的感悟,一种从容的状态,一种人生的意境;慢生活,是对人类本性的回归,是对异化社会的抵御,是对生活方式的自主选择,是尊重内在自我的体现。
设计营造多元融合共存的城市共享空间,模糊室内外强硬界限,与自然和谐共处,为被生活压力扑面而茫然焦虑的人群提供生活平衡点,可进亦可退,可快亦可慢,给生命一个舒展空间,滋养心灵,储蓄能量。
设计名称:FLOWING CUBE
设计说明:
形体组织——建筑共三层,分为地下一层和地上两层,地上总高度9m。室外坡道7m宽,连通公园与城市道路,结合中庭形成建筑中部虚空间。三层的露台和中部空中花园与建筑形成虚实对比的空间。立面采用白色荔枝面石挂板,配合红色玻璃窗框和外露立柱。开窗为玻璃幕墙结合条形开窗
功能融合——通过流动无碍的交通组织和空间组织和开放性活动空间,连接东侧公园和西侧街区,融合社区活动、展览、咖啡茶座等功能。通过连通的坡道,串联室内室外空间。
内部空间设计——三层通高中庭提供 社区游览功能,靠近河流一侧为展览区域,北侧放置储藏、服务功能,南侧利用较好采光,放置办公、茶座功能。二层茶座、阅览空间可以较好结合屋顶花园采光。
02
设计名称:方向之所 cubic house
设计说明:
本设计以完善建筑在面向城市和面向公园两种不同的意向之间的关联为基础,以“方向”为基本意向和设计出发点,探讨建筑外部与城市的关系及建筑向内围合空间的层次结构,将立方体作为基本模数,通过镂空、后退、悬挑、堆叠等空间处理手法拆分组织不同的功能体块,以底部城市开放空间、中部办公学习空间、上部展览休憩空间的次序展开空间构建序列,并在各个空间体块之间穿插室外空间、半室外空间,室内竖向空间相互错落,配合室外坡道疏通交通关系,形成功能动线流畅,空间体验丰富的综合性城市建筑。
03
设计名称:引月
设计说明:
地段位于该段河流西侧,地段南面是公园的西二门。在城市中处于北京市二环绿道的节点之上,紧邻海棠花溪河和北土城历史遗址,河道风景优美。
设计在空间结构上引围绕河流,将水的视线通过两侧强调并向前延伸。形成通过窗口的感觉,连通河流。建筑开口主要向遗址公园一侧打开,和绿地相接。建筑中庭为临河缓坡剧场,可以在环境树休憩。
建筑主要分为展览,阅览,休息,报告厅,办公五大组成,展厅处以高窗和侧窗采光,有大量屋顶花园,报告厅则架在临河与场地的高差之上。
表皮则借由高窗形成与北土城遗址土砖相应的分层纹理,回应历史纪念。
04
设计名称:北土城历史展览馆设计——与城市融合的建筑
设计说明:
设计地块位于北京市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的一出废弃场地,场地紧邻小月河,春季有著名的海棠花溪的景观。场地北侧紧邻着主干道的交叉路口,人流量大,人群组成较为复杂。设计目标为依据场地现状,设计一个贴合场地现状,具有人文气息的北土城历史展览馆,形成一处公共的城市交流活动空间,满足展览的需求,同时丰富周围居民的文化生活。
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是在元大都土城遗址上建造起来,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集历史遗迹保护、市民休闲游憩、改善生态环境、防灾应急避难于一体的有文化历史内涵的现代城市遗址公园。作为公园中的一部分,需要将建筑与周边公园环境相融合。因此设计的主题为“融合”,利用多种处理手法,设计出与场地、与城市、与市民生活相融合的建筑。
设计中另一个亮点为对于小月河的引入,场地位于小月河的上游,河岸与水面的有较大高差,人群无法与水产生互动。考虑到小月河的影响,把水流引入场地内部,设计步行桥,利用场地现有的高差形成下沉的广场,建造地下一层,解决办公与科研需求。地上建筑共两层,主要设置展览空间和报告厅,形成开放入口,将建筑作为联系城市道路与河流的纽带。
05
设计名称:悬浮
设计说明:
该展览馆设计将建筑分为一大一小两个体块,共包含四个区域。北侧的大体块包括主要展览区及内部工作区,南侧小体块包括报告厅区及咖啡厅区,中间通过二层开放的方形庭院相连。同时,将原场地建筑东侧的小月河水闸引入至庭院下方,形成了庭院的视觉焦点,为曾经消极封闭的空间带来活力。
06
设计名称:在交错中相遇
设计说明:
由于该建筑为跨河建筑的独特性,因此在设计构想时将概念定为“在交错中相遇”,更多考虑了视线的可达性和空间的趣味性。
体块本身由长方形交错拆解,试图通过建筑本身的扭转改变人的视线方向,与“生活”相遇;在空间组织中,考虑到建筑中功能较多,通过功能放置和人流组织,相遇与交错,增加空间的趣味性,削弱建筑本身对空间的隔离。
07
设计名称:“源-圆”
设计说明:
“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沉淀于半亩方塘,追根溯源,轮回几道,于圆中转圜,天光云影衬这红砖斑驳,抬眼望去,尽在不言中。”建筑群位于北土城东路和安立路交接处,驾于小月河上,展览馆主体建筑底层架空,室外通过砖墙与阶梯建立和室内的对话,通过主体建筑东西轴线对称布置其余功能体,营造展览空间的庄严肃穆,渲染历史的厚重,希望在这天水一色间,北土城历史的凝于红砖之中,诉与世人倾听。
08
设计名称:阶梯上的对白
设计说明:
本次设计将原建筑功能调整为北土城历史展览馆和城市活动空间,消除建筑产生的视觉隔阂,实现人与自然、人与城市和人与建筑的对话,打造具有活力的城市河道景观。
本次设计中采用将公园园路延伸并穿越建筑的形式拉近了公园与城市的距离,近地空间采用玻璃幕墙从而将光和视线纳入建筑,并利用报告厅顶部形成面向城市的阶梯界面,人们拾阶而上到达博物馆入口的同时,将俯瞰小月河穿越建筑,向远方奔流……
09
设计名称:回光
设计说明:
展览馆内部分为四座较为独立且功能分明的小建筑,小建筑之间通过走廊连接,外部由完整的桁架与玻璃幕墙包围,是位于河道与道路之间的一个温暖的玻璃盒子,巨大的玻璃幕墙使街道通向河道的视线不被阻断,四周光与景色回到中心。位于小建筑之外的通高空间中的报告厅、门厅、展廊、中庭等都具有开放性,既与处于公共空间中的人群互动,也与周边环境互动,报告厅上空的周围走廊均能成为报告厅的观众席。咖啡厅、阅览室等功能与展览区分开,临街设置,使其更具城市性;西侧主入口临街部分设置文创商店,使临街部分更加活跃;展厅主要位于建筑南侧,分散与三座小建筑中,形成氛围不同的展厅,分别为临公园、邻水、临街的展厅,且在A、B座建筑之间的走廊和B座西侧2层设置较为宽阔展廊,形成不同展览空间。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风景园林本科2017级梁希班课程设计成果展--城市专类公园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