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2020届研究生毕业作品展(产品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0年6月1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1104
交叉·融合 |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研究生教学特色
始终强调专业的深化研究和项目课题实践,重视设计的中国传统学科和交叉新型学科的比较研究,开拓前沿理论与现实实践。面对中国快速增长和可持续未来发展的主要课题,我们认识到设计将日益成长为中国社会协调发展的核心要素。面对新世纪的全球化语境,研究生教学更关注设计的问题研究、文化研究和价值研究。而价值创新一直是设计学院研究生教学中传业、授道、解惑的核心。
中央美术学院汇集了我国人文艺术领域内最高水平的教学资源,为每个学科和专业提供了先天的优势。在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果之丰富,影响之深远,为世界瞩目。与此同时,我们逐渐意识到单纯以西方现代教育体系为参照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中国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在经济发展到相对高的指数情况下,文化重新成为国家文化复兴的另一台发动机,重拾手工,强调“工匠精神”,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创新已经刻不容缓,无论是在政策层面或是在教学层面,都对文化提出了新的课题。中央美术学院的日常教学中,从教员的艺术素养到创作教学方法,从学生群体的跨院系合作交流到高端国际化交流,都是美院独一无二的文化传统,所以,重拾人文艺术这一巨大优势资源,是本研究方向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导师组/李卫教授(责任导师),吴永平教授,赵斌副教授,傅爱臣副教授
材料创新是应对环境问题永不过时的解决方案。从天然生物材料代替传统材料切入,试图改变新材料研发只能在实验室进行的局面。当材料的使用者即是开发者时,或许新材料的研发与应用就可以形成良好的衔接。通过对比筛选,我确定一种名为红茶菌的生物材料作为研究对象,从材料实验到材料应用均获得了丰富的成果,我将这些成果整合,发布在“红茶君的实验室”中,希望带给有兴趣的人以启发,发挥群智的作用,以公众参与助力红茶菌的应用研究,使红茶菌流行起来!
我围绕环保可持续这个主题展开,前期经历过多次方向改变。最终选择材料创新这个方向,是因为我在Aalto University交换期间接触到生物材料。这引起了我的兴趣,回国后,经过多次实验筛选,最后确定以红茶菌作为研究对象。
你的毕设作品样数较多,那么它们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逻辑呢?
分为四组,材料实验、培养器、菌包和网站。它们之间存在推导关系,通过实验明晰材料特点,分两个分支深化。培育方法导出培养器功能,材料应用导出菌包设计。最终成果会发布在网站上,会员可以讨论并互相启发,形成分享社区。
有影响,如某些实体制作难以完成,但宅家也带来了机遇,作品初衷是鼓励非专业人士结合自身条件,参与到红茶菌的创新中。居家隔离政策恰好提供了时间与机会。我将研究限制在家中,获得的成果更适合在家中复制,疫情的影响反而更有利于作品的传播。
通过毕业作品可以清晰看到在央美三年的研究生学习,以及赴欧洲近半年的交流实践,赵雪薇实现了脱胎换骨的转变,为学弟学妹树立了研究型毕设创作的新标杆。
美院七年,印证了《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牢记此句,将享用一生!
——李卫教授
导师组/吴永平教授,江黎教授,李卫教授,傅爱臣副教授,赵斌副教授
由于特殊时期影响,在无法完成预设的毕设实物制作而余出的大量时间里,笔者以毕业论文中详细论述的《瓷瞳》、《丝灵》、《漆弦》三组作品为引,创作整理了三十余组作品至打样阶段,以"和珂杂货铺”的概念统一展示,希望借毕业展览详析三组主要作品的同时,带出更多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思考和设计。
《瓷瞳》、《丝灵》、《漆弦》是“和珂杂货铺”的三组“国潮”。每个组合都来自中国传统工艺与现代时尚的神合,“瓷瞳”魔幻、“丝灵”奇趣、“漆弦”华美;带着远古穿越而至的律动,唤醒现代年轻时尚的潮流中神秘的历史感认同。作品虽未圆满,但传统和现代,古典和时尚,沉静和趣味的碰撞,已经在作品中尽显。
《和珂杂货铺》是以最早毕业预设的作品《瓷瞳》、《丝灵》、《漆弦》三组作品为引,创作的三十余组作品的集合。其中包含的作品数量多类别广,所以取名为"和珂杂货铺”。
因特殊时期影响,无法完成预设三组毕设的实物制作空余出了大量创作整理时间。一是为了填补《瓷瞳》、《丝灵》、《漆弦》因数字化展览而无法展示的传统材料美感的遗憾。二是希望借毕业展览的机会曝光,让《和珂杂货铺》持续发生,分享更多日常的思考。
和珂的作品从中国传统的精华中汲取营养,结合自身较好的审美品味,在传统和现代,古典和时尚,沉静和趣味中寻找自我。从他的《瓷瞳》中,我们感受到一丝魔幻,用眼睛为载体,结合陶瓷这种既古老又现代的材料反映他大胆的创意。各类传统材料的工艺和制作早在他美院的本科学习时就有尝试过,这次毕业他把陶瓷、丝绸、大漆三大传统经典都创作一遍,也是他继本科毕业后的又一次汇总。《丝灵》是他毕业创作的另一件作品,他用“高贵”的丝绸设计了一组“玩物”,将“玩”和“用”结合到了一起,将“高贵”和“普及”放置在了一起,这是另一种时尚。《漆弦》作品是在繁杂的大漆工艺中寻求“知音”,在乐器领域里他也做了一把实验,他也希望把大漆用乐器,音乐这种方式带回人们的生活。除了这三组作品,他还大量整理和完善了自己很多的想法和设计。由于条件限制作品虽未圆满,但他的思考和积累已经通过作品很好的呈现。
——吴永平教授
02:32-04:28 齐书仪《解剖题材系列设计》
导师组/吴永平教授,李卫教授,赵斌副教授,傅爱臣副教授
解剖学的发展不仅仅推动了医学的发展,也为艺术做出了贡献。在当代解剖题材也越来越多地成为一种设计元素出现。将解剖元素与植物相结合,在冰冷的解剖元素中注入植物的生机,成为焕然一新的形象,并将新的解剖形象融入日常生活的产品中。这组作品分为两部分,其中包括解剖元素与植物结合的图案及其衍生品,以及解剖元素结合植物主题的掐丝珐琅和铅笔珐琅画。在这组作品中,手术器械,牙齿,支气管,内脏等解剖元素丢弃了其冰冷、严肃、理性的形象,变得可爱而富有趣味性。
可能因为父母都是医生的原因,而解剖学是沟通艺术与医学的桥梁,所以从小对解剖学比较感兴趣,解剖元素也贯通在一直以来的创作中。
解剖元素通常给人冰冷感,而使其与植物产生联系,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和创新性,也使解剖元素显得可爱而充满生机。
珐琅画运用了铅笔珐琅,彩绘珐琅和掐丝珐琅的方式,其中彩绘珐琅在制作前尝试了多种颜料和烧制温度呈现的不同效果,也经过了很多次失败。另外在烧制过程中珐琅很容易弯曲,所以实验了多种厚度和形状不同的铜材。
齐书仪同学通过三年的研究生学习,今天已经要顺利毕业了。她在这三年的学习生活中努力学习,有着自由的思想,任何事情都是用最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并且她善良,内心细腻,美的素养良好,一贯地把这些最有价值的东西和学习结合好,安排好。希望她毕业后仍然保持这些良好习惯去迎接未来。
——吴永平教授
导师组/傅爱臣副教授,李卫教授,吴永平教授,赵斌副教授
随着城市空巢老人人数的不断增加,社区养老模式及集体养老模式等新兴养老服务产业在不断地出现。怎样更好地监护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在子女无法贴身照顾老年人日常起居的情况下,可以第一时间发现他们遇到的困难及问题并及时找到解决方案。这是现如今,在中国大多数老年人所选择的自我居家养老模式下所产生及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笔者所设计的“智环”就是针对这一情况而诞生的。它可以随时监控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并且第一时间发送报警信号给相关人员,让老年人在生活中可以得到更好的照顾。
我姥姥在家洗澡的时候摔倒了,因为没有及时发现所以住院了很长时间,之后的身体也不是很好。所以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设计能够使老人在摔倒后及时得到救助,这是我设计的初衷。
因为戒指带在手指上,老人可以进行单手操作,当出现紧急情况时也能获得更高的救助保障。
很多老人对智能产品的接受度不是很高,我希望他们带上我设计的产品之后,健康可以得到更多保障,同时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同感。也希望通过自己的设计使子女更加了解自己父母的身体状况,让亲情的纽带系得更紧。
维托里奥·马尼亚戈·兰普尼亚尼“坚信设计的社会功能意味着引导它脱离单纯的愿望并且使之不仅回归于美学而且回归于伦理的范畴。”
姝中的设计作品《智环》裹挟于智能时代的浪潮中,如是践行着设计伦理中的人性关怀。对功能性入微的考量与实现,产品造型的每一个细节,无不浸透出设计师“爱”的心声。“只有懂得关爱,才有爱的设计”,希望姝中以此为开端,设计出更多优秀的产品,用自己的“心”与“爱”,发散光亮与温暖。
——傅爱臣副教授
05.being towards death 向死而生
导师组/赵斌副教授(责任导师),吴永平教授,李卫教授,傅爱臣副教授
毕业创作一共分为三个系列,以骨灰作为一条隐线进行串联,回归到传统材料基因中挖掘传统材料的当代转化以及探索新材料的多样性应用。
系列一作品是大漆叙事性产品由七个小件组成,以实体化的形式出现。将“虚”、“实”放在同一个时空下,实体成为影像中实体化的关键帧,影像成为四维空间中实体活动的记录者。
系列二作品是骨灰花草肥可持续产品,将骨灰作为肥料回归土壤,重新滋养新生命,开启新的轮回。将骨灰与淀粉混合制成小球,外面包裹可在堆肥环境下自然降解的3D打印PLA线材,最终制作成一颗颗的花草肥肥料。此系列除产品设计之外还做了产品包装设计以及远未来祭奠方式的概念设计,将生命的长度以可视化的方式进行重新诠释,每个人离开世界后所要留存的不再是骨灰,而是提取出来的基因序号以及骨髓细胞等重要生物线索。
系列三作品是一系列基于材料试验的花器,可独立作为家庭空间祭奠物品,以3D打印碳纤维尼龙粉末和骨灰进行混合,以一定的特殊比例直接打印出产品用以祭奠。
我认为传统文化是值得传承的宝贵的东西,但并不是所有存在都是合理的,随着时间以及社会的发展从前看似稀松平常的事情也许会暴露出很多问题,就像殡葬这件事一样。我的作品也许无法改变绝大多数人的选择,但或许可以从占用土地资源的传统墓地祭奠形式的庞大人群进行引导式压力分散,让一小部分人有了新的选择的可能性,这种小的改变也许就是对我的作品在社会意义层面的一种认可吧。
我觉得要看我后代的养花能力(笑)如果他们不太会养植物,我怕我的骨灰做成花草肥之后好不容易长出来的花被他们养死了说不定会他们又会伤心难过第二次...所以养花技术不行的话还是把我的骨灰融入大漆做一件家居产品陪伴他们吧。我不希望自己孤零零的躺在墓园里,更希望和家人、后代们永远在一起,陪伴他们每一天,仿佛我也实现了去未来看看的梦想。
实际用到的骨灰属于我曾经养的猫,叫肉松,因为有先天性心脏病在我考研前半个月突然走了,没有任何征兆,我把她火化后骨灰一直放在家里舍不得把她埋葬在陌生的环境里,借着毕业创作的机会让她以一种新的身份继续在这个世界上“活着”。
死亡主题与祭奠文化是大部分人不愿面对但终将要直面的命题。作为应届毕业生勇敢地挑战这难以应对主题,并通过自己对死亡与生命的理解与思考,不但为现代殡葬业提出了一个系统性的改良方案,更为每一个体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精神寄托方式而进行了有意义的尝试,值得鼓励。
过去的事情我们无法改变,能改变的只有自己和未来。
——赵斌副教授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一级学科正在成为中央美术学院引领国内、对话国际的战略优势学科和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已经建成涵盖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历史及理论、艺术与科技、公共艺术与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生活产品设计、设计史及理论等目录内的二级学科,以及自主创设的服务设计、设计管理、创新设计、社会设计等新增二级学科。同时,在保持现有学科口径范围优势下,设计学科以对中国社会未来形态和经济模式整体研判为基础,以积极应对全球科技、经济和社会变革为契机,以培养具有中国文化立场和全球意识的顶尖人才为目标,以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举措为根本,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