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2020届研究生毕业作品展(时装艺术研究、首饰艺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年6月1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1774
交叉·融合 |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研究生教学特色
始终强调专业的深化研究和项目课题实践,重视设计的中国传统学科和交叉新型学科的比较研究,开拓前沿理论与现实实践。面对中国快速增长和可持续未来发展的主要课题,我们认识到设计将日益成长为中国社会协调发展的核心要素。面对新世纪的全球化语境,研究生教学更关注设计的问题研究、文化研究和价值研究。而价值创新一直是设计学院研究生教学中传业、授道、解惑的核心。
时装艺术是上世纪60年代在美国发起的新艺术形式,即能穿的艺术(Art to wear),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成为当下的时装艺术(Fashion Art)。与其他当代艺术形式一样,时装艺术也更关注艺术作品本身的内涵和意义。
虽然时装艺术是起源于美国的艺术分支,但其在时装设计界的影响是深远的,许多世界瞩目的时装设计大师,都具有很高的时装艺术造诣,甚至许多时装设计“新星”就是利用时装艺术和当代艺术的形式和手段,从传统的设计概念中“突围”出来,产生了影响。
在时装艺术日益受到重视并且越来越具有影响力的当下,针对时装艺术进行系统的深层次教育及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本研究方向的重要使命。
导师组/强勇教授(责任导师),吕越教授,Key SookGeum教授(韩国)
“你好吗?”这句话是现代社会中普通的问候语句,但在不同情境之下却会显得温暖而有力量,它是我们向外界的关怀与问候,同时也是我们每个人对自我向内的审视。如卢梭所说,人生处于无处不在的枷锁之中,但本身也应该是自由的。
本作品由四套服装构成,款式上采用简洁自由的设计,可以根据不同的穿着习惯来使用。另外服装的织物分别由轻薄的纱,带刺的铁丝,针织织物组成,它们在作品中也代表了不同的情感意义。
我对于人类情感的可视化很感兴趣,希望以服装作为媒介来表现一些情感状态。
以刺来作为服装织物的元素,以铁丝等材料与柔软的纱结合表现人类情感的纠葛与冲突。
水下对于我来说是一种非正常的物理空间,我以水下的状态来隐喻生活中无形的压力。挣扎、躲避、被刺伤都是我们在面对一些事物时的状态。
“你好吗?”这个作品的题目所蕴藏着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体贴与体恤,正符合所使用的纤维材料的轻柔与亲和特质。疫情的突如其来,使毕业作品的最终呈现与水结合在一起,反而把作品更大胆地推进了一步,海水在光的折射下,映衬到作品上产生出的质感变化,加上模特在水中的“漫游”,令作品生成与挂在展厅中无法体验到的另类解读,如同人的自然肌肤,感性的材料本身显示出其固有的美感与情感。
卿同学同时在毕业论文中提到马斯洛的金字塔理论,从材料运用的角度,纤维的软性特质的确可以从材料的角度涵盖、解释其五个层级的内容。但随着对时装材料、质地、色彩与造型地不断探究,也许会创作出比这五个层级更高的超越自我而又令自己满意的作品。
希望不要过于执着于“唯美”,对美的探寻与思考,要从更多、更广的维度去剖析、理解和阐释。
导师组/强勇教授(责任导师),吕越教授,Key Sook Geum教授(韩国)
每一件和服都有独有的故事。从和服文化诞生到现在,和服的基本款式几乎没有变化,和服之所以是直线形状,是因为日本人特有的“爱惜”概念,而直线状可以把布料利用到极限。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服已经不是在日常穿的服装,但是每一个时代也都有传承和服的意识。和服是跨越时代的服饰,也是符合时代的服饰,给不断向下一代传承下去。
在当今传统服饰衰落的情境下,“保护传统”的意义为何?
保护传统相当于保护历史。不仅是物质上,也能够传承精神上、文化上的价值,从而产生经济方面以外的发展。
和服具有解开后重新拼缝可以恢复一块布的还原性,有互相参考的积极意义。
一边考虑环保,一边赋予废旧物品第二次生命的行为,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尝试。
作品是基于人类生活与环保之间的关系而进行的创作,从时装研究的领域与专业角度,将服饰的再利用作为创作初衷,以日本传统和服为创作对象,用拼贴、缝纫等专业手法,把废弃的和服重新组构,说明作者是以服装及适合的加工方式为创作支点,探讨在当下的物质生活状态下,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思考人与物的相处之道。希望这样的思考能够不断深入,使造型更加恰当地呈现创作理念。
导师组/强勇教授(责任导师),吕越教授,Key Sook Geum 教授(韩国)
“纠/缠”是用来描述人际关系与身心之间的一种状态,喻指二者之间彼此影响又缠结维系的依附关系。它既是对交往秩序的重新建立,又在秩序中埋下了失序的种子,纠缠的张力越大,则能量越大,非理性则越大。反之,张力越小,能量越小,理性则越强。以PVC、手工编织面料作为相链接的纽带,呈现人的物理性身体与灵魂外在显现的身体之间的不同状态,以编织线的线性缠绕关系与PVC材质的透明隔离感来隐喻人的身体与灵魂、自我与他者、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材料方面,根据毕设主旨选取适合的材料编织创作,构成毕设的一部分。
原以个体之间的“身体”(客观存在的身体与作为灵魂显现的身体)与服装、空间关系展开。因疫情调整,加入PVC材料,以编织的线性缠绕关系与PVC透明隔离感隐喻人的身体与灵魂、自我与他者、个体与群体间的关系。
有,前期投入、设计方案无法继续实践,整体推翻后重建。
你本科主攻的是绘画,研究生毕业时的作品是时装设计。展示方式因为疫情的原因,在材料的取得与制作、效果的呈现、后期的拍摄等都成为挑战,在最终的样貌上也的确有了很大的改变,应该说是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如果时间再充裕,会使作品在细节处理及局部的连接上会更加趋于完善。
艺术、设计、工艺有各自的特征和一定的区别,但能维系它们并联系在一起的是你自己的创作理念和精神性本质,以及与之匹配的创作逻辑和推理。对你最重要的是在今后,有意识地去强化综合思维的专业素养,寻找设计中的艺术含量,艺术里的设计元素,更加明确未来设计的方向,这是一个属于你的专业课题。
设计的工作等同于制作,但不要忘记你所处的“现代”这一时间概念,继续强化、完善“当下”的制作。
本研究方向特色在于我们在关注自我的传统文化之际,拓展了首饰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学生不仅只做首饰,还要在展示上有很好的呈现,其中有静态展示,和动态的表演秀中所涉及到的造型和服饰及光的结合等看似边缘的课题,提倡多视角多维度的切入从而获得良好的训练,提升综合能力。关注首饰设计并非仅以漂亮和装饰为目的,更要赋予每件度身定制的首饰于佩带者以一定的意义,并能带给人以心灵的体验,使之成为每个个体精神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从观念、材料、工艺、文化、社会等方面深入,研究具有前瞻性、文化性的首饰艺术;研究与继承传统首饰工艺之精髓,拓展与丰富制作工艺,为有志成为首饰艺术家或设计师的学生搭建的颇具特色的教学平台。
导师组/滕菲教授(责任导师),李湜(外聘专家),周洁教授(外聘专家)
Still Life原译为“静物”,在这将其引申为“境·悟”。正常生活轨迹的脱离,物理封闭的家庭孤岛,荧光屏传输的碎片信息,以及焦虑和无奈考验下的意志力和自觉性——2020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生活节奏。基于当前的生活感受,以绢、金属、玻璃和萤石作为材料,在密闭的空间中随机的相互叠加,缠绕,发生,联结,在这样的空间中,每一种元素又都开始创造出新的节奏,生成新的生命意味。通过当代首饰媒介表达作为个体生命对生存境遇的体悟与反思,对生命的祭奠和崇敬。
当生活在一个被隔离的可以看到但不能“接触”的“虚幻”世界,物理隔绝下人的境遇成为被关注的对象,是个体生命对生存境遇的体悟与反思。
个体数量的堆积形成庞大的景观集合,众多的玻璃罩被赋予一种纪念碑式的隐喻,从而超越有限的物像,进入到精神空间的哲思。
绢作为一种常用的书写材料,柔软而坚韧,“包裹”与“遮蔽”下的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肃穆之余尊重生命珍惜自己被守护的余生。
魏冉的《Still Life/境·悟》创作于不同寻常的2020年,以质朴的情感、简洁而静穆的言语,娓娓道出芸芸众生的鲜活百态。通透的隔膜既是生命仰赖的屏障更是灵魂寄生的碑塔,这是对生命的崇敬与挚爱,更是对生命的祭奠与礼赞。足显作者的悲悯之心与人文情怀。
导师组/滕菲教授(责任导师)、李湜(外聘专家)、周洁教授(外聘专家)
《养马岛之春2020 #1》,项链,铜上珐琅,电铸银,
《养马岛之春2020 #2》,项链,铜上珐琅,电铸银,
《养马岛之春2020 #3》,项链,铜上珐琅,电铸银,
2019年秋天,我制定了沿中国大陆海岸线一路走访的工作计划,2020年春天,不得不暂停计划的遗憾之余,我获得了多年来久违的在家乡度过整个春天的机会,得以重新被这片熟悉又陌生的山海包裹浸染,重新审视这方水土怎样塑造了这里的人民。我试图在日常饮食中探寻蛛丝马迹,那些每日提醒我“海在这里”的食物残余,成了孤立无援的特殊时期宝贵的工作资料。我在家中临时建立简易的工作室,延续前期一直在实践中探索的珐琅工艺与电铸工艺,坚持在每日朴素的手工劳作中体会“以手抵心”的真谛与奥妙所在,与这个春天发生在周遭的瞬息万变展开对话、反思与回应。
在居家隔离期间材料和设备都不够完善的情况下,是什么原因让你依然坚持以手工劳作的方式完成一系列作品实物?
19年我到北欧交换学习,见识到了“慢”的美,从那时起我就不想再“快”起来了。那里的首饰艺术专业是归属于“手工艺(Craft)”的大学科门类下的,艺术家们都特别相信自己在做的事情:小小的工作空间里充满了美妙的细节和时间的沉淀,材料、工具、样本、草模全部呈现一种被悉心关照着的状态,作品不多但看到实物我才知道有种作品的“好”是很难被影像传达的,那是对“观之入微”特有的回报。
线上展出的几件东西更像是阶段工作过程的梳理,接下来会继续这个项目的工作,乐观预计八月会在线下合作空间展出。
佟安荻热爱自然与生活,作品《养马岛之春2020》以研究珐琅工艺为基础、蓝色的海水为依托,用沙滩、贝壳、渔网编织出一则则有关海洋的故事,将生活中的点滴幻化成平实而朴素的我思故我在的生活理念,颇有些无为而治的意味。
导师组/滕菲教授(责任导师)、李湜研究员(外聘专家)、周洁教授(外聘专家)
《淮南子》中言,“所谓天者,纯粹朴素,质直皓白,未始有与杂糅者也。” 儿童的纯粹和天然给我力量,2020年与儿童合作完成圆圈系列。
观察儿童绘画,各式形态的圆圈不断出现在画面中,笔从起点开始,划过纸面一圈一圈找寻他起始的位置,亦如岁月流转,生命延续,周而复始。
圆圈系列共五件作品,画作的小作者在作品完成之后为其命名。
我两岁女儿画画一气呵成的纯粹直白让我开始关注儿童心理学以及儿童绘画。
笔划过纸面一圈圈的找寻起始点。亦如岁月流转,生命延续,周而复始。
植鞣革有天然质朴的特性,不完美的痕迹使它特别,有似生命的特质。
崔奥卓的《圆圈系列》源于对自家孩子绘画行为的观察,得出运动轨迹是在寻求一种闭合。她采用皮革材质与相关工艺,将孩子用画笔带动手臂运动而留下不规则的圆形痕迹呈现出来,似圆非圆的符号衍生出插满花草色彩靓丽的手提袋与小挎包,洋溢着童话般的美好。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一级学科正在成为中央美术学院引领国内、对话国际的战略优势学科和国家“双一流”建设获批学科,已经建成涵盖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公共艺术与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生活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艺术与科技、设计史及理论等目录内的二级学科,以及自主创设的交通工具设计、社会设计、设计管理、创新设计、系统设计、智慧城市等新增二级学科。同时,在保持现有学科口径范围优势下,设计学科以对中国社会未来形态和经济模式整体研判为基础,以积极应对全球科技、经济和社会变革为契机,以培养具有中国文化立场和全球意识的顶尖人才为目标,以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举措为根本,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