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一年级设计作业展示
发布时间:2020年6月6日 分类:课程设计
浏览量:4436
-课题前言-
前八周
“一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春季学期前8周 · 环境应对”,是一年级学生首次进入场地设计建筑。要求从场地出发,完成约110平米的小品建筑设计,培养学生应对环境的设计能力。可供选择的场地包括自然环境和建成环境,其中自然环境包含滨水、坡地和树林3类地段,建成环境为清华校内地段。可供选取的小品建筑设计包括茶室、渡船码头、棋社,亦有自选的快递站等。
后八周
“一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春季学期后8周 · 综合训练”,是一年级的最后一个设计训练。课程要求有模拟甲方,通过甲方访谈细化具体任务书,综合考虑场地环境、甲方需求、空间、形式、功能等,完成约220平米的小型建筑设计。可供选择的地段为清华校内4个地段,亦有校内自选地段。可供选取的小型建筑设计包括艺术家工作室、商店、诊所,亦有自选的家庭住宅等。
注:本文发布时间为2019年春,对应学生为清华大学2018级本科生。
-前八周-
—— 紫竹院 · B2地段(湖岸)——
优秀作业1
设计者:刘茹枫
指导教师:郭逊
教师点评:
刘茹枫同学所选题目是小型渡船码头及游客观光空间设计。这个题目的难点在于码头与观光两部分的功能属性差别较大,一个有严格空间序列,一个比较自由,并且两者的人流也完全不同,将如此两部分整合为一体是有一定难度的。
选用地段位于紫竹院公园大湖东岸,处在沿湖道路与湖岸之间的坡地上。该地段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道路与湖岸之间有近3米高差;二是最好的湖面景观位于西偏南约30度方向上。
其设计概念与方案构思的确立皆基于对功能与地段环境的具体应对:首先利用地形高差区分出近水的码头层和上部的观光层,使其同居于2层方体之中又互不干扰;再将方体靠近道路部分进行减却处理,以适应面积要求,从而形成拥有缓坡和平台的合院空间。在满足诸如售票,等候,管理等功能布局的同时,可以为更多的游园者提供了安定、舒适的休息、观景空间;然后将建筑整体逆时旋转30度,使建筑主导方向与最佳景观方向相一致,并与岸线形成自由活泼的对比关系,更贴近公园场所的特点。
优秀作业2
设计者:兰煐棋
指导教师:周正楠
教师点评:
设计者在对紫竹院B2地段的调研过程中注意到,地段东侧的小广场上人流密集,而西侧风景优美的滨水岸边却人流稀少,因此希望能通过设计,将人从广场向滨水岸边引导。设计者基于这一核心概念,首先,确定了自己想要引导的人群流线方向;而后,基于此流线方向设计了室外空间,作为广场和水岸的连接;最终,顺应地段内的地势变化,将建筑形态确定为旋转抬升的环形。设计者将方案命名为“回”,一方面是缘于方案的平面为”回”型,另一方面是为了突出将人向水岸引导、“回”归自然的设计概念。
优秀作业3
设计者:邢璐妍
指导教师:刘海龙
教师点评:
邢璐妍同学这个设计的灵感,最初来源于中国古建筑中的抬梁式,又因场地临湖,需要较好的景观视野,权衡之下,最终选定了“四分”这一概念,即建筑主体为抬梁式的四分之一,结构露明,大面积玻璃窗正对湖水,既解决了景观问题,又与紫竹院环境及建筑风格相呼应。后期深化过程中,还加入了两个屋檐反向倾斜的设计,打破同向同角度坡屋顶的单调感。为了与自然环境结合,将屋顶材质定为覆土草坡,营造由道路至顶面的延伸感。整体设计思路清晰,在形成自身形体逻辑的同时取得了与环境较好的应对关系。
—— 紫竹院 · B3地段(湖心岛)——
优秀作业4
设计者:洪慧珆
指导教师:罗德胤
教师点评:
“角·茶室”是一个特点鲜明、设计逻辑清晰的建筑方案。洪慧珆同学选择了对岛上的一棵大树进行避让,作为她的设计起点。她也由始至终贯彻了这一设计想法。因为要避让大树,出现了体型的开裂,从而形成了两个互动的形体,以及斜墙,进而又出现了用斜墙与室外湖面进行互动的室内空间,再进而形成了多变的室内外流动空间。外立面的设计也很简练,没有冗余的元素。
—— 圆明园 · A1地段(滨水)——
优秀作业5
设计者:姚雨昕
指导教师:孙诗萌
教师点评:
姚雨昕同学的“壶中”方案是选址于圆明园滨水地段的小型茶室设计。受到基址西北部“方壶胜境”遗址的启发,设计以“壶”为题,尝试在100平米的限定面积中创造出别开生面的“壶中天地”。方案首先以外部环境中的几处主要景观要素确定了两条大尺度空间轴线。在它们所限定的四象限中,综合考虑外部景观条件和内部功能流线而布局室内外空间。设计中重点处理了入口(起)、大厅(承)、楼梯(转)、吹拔及挑台(合)等几处空间,实现了空间的流动与对比。入口上方的圆形天窗是设计中的亮点,它模糊了内与外的界线,使人不经意间,已置身壶中。抬头仰望,别有日月天。
—— 圆明园 · A2地段(山坡滨水)——
优秀作业6
设计者:何谐
指导教师:庄优波
教师点评:
本次环境应对训练中,何谐同学选取了圆明园A2地段进行茶室设计。从A2地段三面滨水、景观层次丰富的自然环境条件出发,设计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有植被,通过三个体量、方向各不相同的体块穿插来满足茶客对静态的良好观景空间的需求。同时,为了加强茶客与环境的交流对话层次,设计将自然引入建筑中,以场地中原有的一棵树为核心,将交通流线整合于核心空间周围,使得茶客获得丰富的动态空间体验。设计较好得平衡了以下三个方面:利用环境优势条件、使建筑成为场地中的积极因素、以及营造丰富的建筑空间体验。
优秀作业7
设计者:梁爽
指导教师:张昕
教师点评:
选题为茶馆,选址位于圆明园环福海步行路靠近接秀山房遗址的一处7米高山坡,其西侧面向福海,为观景最佳处。选址坡地的西北侧陡,东南侧缓,通过建筑与场地设计的介入,创造适宜休憩、喝茶和观景的序列空间。
建筑操作对两个体积适宜的方盒子进行错动,使山的南北坡度整体减缓,重叠与错动营造出多层次、多角度的观景体验。场地操作利用挡土墙,做梯田式修整。茶室一层有半米架空,在该层坡面上设置人工水池,视觉上将福海与水池相连。建筑选材为混凝土,与山体、挡土墙统一,宛如从山中生长出来。
优秀作业8
设计者:周思祎
指导教师:郭湧
教师点评:
“In Tea Triangulum”是一个拉丁语词组,按字面直译为“在茶三角里”,而“Tea”与意大利语“我”谐音。在双关语义的注解下,圆明园福海岸边的这座小建筑,既是一座三角形的茶室,也是内心关照的表达,是“我”的三角小屋。
方案源于对地段的体验和解析。在这座小山丘上,周思祎同学关注了场地与路径的视线联系。在她的眼中,长阜状地形探向跨溪而来的石拱桥,拱桥与山阜如倾如诉,似在耳语一般。临近拱桥的山阜高处,树木环绕之间,极目远眺正是福海泛波,西山如黛。对场地的这种体验,决定了建筑沿山脊延伸,指向西北方向的布局形态。
在构成形式上,茶室设计采用了几何感强烈的三角形母题。三角形的结构使茶室高度提升,强化了山阜地形的地势,营造了具有标志性的外部形态,也形成了具有仪式感的内部空间特点。设计者以异质化的形式语言进行了一场建筑与场地环境的对话。建筑的形式,尤其是从内部望向室外风景时,隐约呈现一种只有教堂里才会有的精神气质。这也许是来自意大利的周思祎同学在内心中割舍不去的乡愁。
访客从山脚走进建筑的游线被精心组织,通过引导游人的行为,设计者试图将自己与场地环境的对话也传达给茶室的使用者。茶室的入口被安置在建筑后方,在走向入口的过程中,游人绕过大体量的三角形坡顶,感受建筑从整体到局部的三角形结构形式。进入茶室后,印入眼帘的是阳光穿过斜坡屋顶上许多小三角形玻璃窗而形成的光束。在建筑内部,抬头可以看到屋顶的结构和屋外的风景。此时,室外曾经熟悉的风景呈现在一组三角形的画框里,平添未曾预料的心境。坐在不同位置饮茶小憩的游客,在这座三角形的茶室里,都能够看到每个人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景。
—— 圆明园 · A3地段(小树林)——
优秀作业9
设计者:何铭逸
指导教师:张弘
教师点评:
圆明园A-3场地林木环绕,建筑的平和姿态适应于静谧的氛围。方案用分散并错动的条状布局呼应横向矩形的场地形状和人流来源方向,舒展的形体寻求对空旷场地的控制,同时以水平方向的延伸平衡林木向上的垂直感,整体架起以营造漂浮感。建筑的空间具有内外向的转换,内向性格空间位于西侧北侧,以抵挡寒冷的北风;外向性格空间向东向南,以利用较好的日照和景观朝向。三个体块围合成一个非传统的不能进入的虚的院落,整个环路流线通过虚实不同的墙体,形成视线上阻隔和通透的转换,引导人们的视线在院内和院外进行切换。三个体量的屋顶与两侧的墙连为一体,形态统一而富有变化,屋顶的最高点与平面相对应,高度变化具有空间氛围上的引导性。
—— 圆明园 · B1地段(福海南岸)——
优秀作业10
设计者:廖登峰
指导教师:朱宁
教师点评:
这份作业是圆明园B1地段的游船码头设计,提取了“廊”和“舫”两个传统船坞空间类型,作为形态构成的主体元素,设置了动与静的两种场所氛围。设计概念与环境、功能巧妙的对应起来,应该说不拘于传统游船码头仅有等候和登船功能空间,营造了更加丰富的游览流线和室内外休憩空间。模型为了强调两类空间类型,用鲜明的颜色体块进行了表达,构成感很强。
—— 圆明园 · 自选地段 ——
优秀作业11
设计者:谭浩然
指导教师:范路
教师点评:
谭浩然同学的作业是圆明园“天然图画”景区的茶室设计。针对环境应对的设计要求,该作业先从美学意境、山水格局和场地特征三个维度进行环境分析。场地中的遗址、古树、竹林和缓坡提供了最具体的环境要素;《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古画中建筑对转折山势的延续,对湖面、竹院、池塘不同景区的划分,揭示了复杂微妙的空间结构;最后乾隆诗句中“历历奔赴”一词则更为抽象地表达了形式空间的气质和景点游览时的观者心境。综合上述分析,该作业按任务书要求构想了一个茶室游廊,尝试以当代语言对话、延续传统文化之美。
—— 清华 · 校内地段 ——
优秀作业12
设计者:朱辰宇
指导教师:张杰
教师点评:
朱辰宇同学的作业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针对清华校内现有快递点的问题与不足进行了思考与设计回应。方案从人流、环境、功能等多角度入手,对现有场地进行解读,同时针对快递行业的特殊性进行了分析,尝试寻求对现有场地和快递行业之间的关联。方案设想——“自助快递箱+人工快递收发模式”,用完全开放的空间来引导熙熙攘攘的人群,并将树木融入设计。大树周围每一个独立的快递箱,都是对于环境保护和追求效率的双重体现。学生可自由地在快递点中穿行,让快递点成为清华校园内一处独特的“新地标”。
优秀作业13
设计者:雷占元
指导教师:陈瑾羲
教师点评:
方案选址为建筑馆南侧的校园绿地,在学生日常熟悉的场所,设计一处可供自己和同学休闲的茶室。基于日常生活中对建馆南绿地的了解,可将场地分为东西两侧:西侧毗邻主楼中轴线,为草坪,较为正式;东侧绿树环绕,有几棵高大的乔木,较为静谧。因此,方案选择将茶室布置在场地东侧,建筑隐于树间,由一道实墙隐藏背后的体量。通过抬高的入口和略微高出屋顶的服务台上空,暗示了背后的茶室空间。
建筑设计选取了场地周边现有建筑的方盒子类型,并以约翰逊的玻璃住宅和卒姆托的蛇形画廊为设计参照。通过在地观察树木位置和景观方向,对方盒子进行掏挖,产生大小、形状不同的室内外空间,回应空间的主次和序列。通过虚实、材料的变化,进一步完善空间的设计逻辑。尽管该方盒子建筑的外部“形式感”并不张扬,但设计从场地到空间、以及材料环环相扣,形成了细腻且丰富的空间体验。训练有助于一年级同学打下坚实的设计基础。
-后八周-
—— 小型诊所 ——
优秀作业1
设计者:马晓文
指导教师:郭逊
教师点评:
该同学选题为社区中医诊所,选址为A地段——位于校园教工生活区西区,四周为4层公寓,南向为一块较大的公共绿地。其设计概念和设计构思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其一是诊所基本功能的满足,主要体现为对医疗建筑洁净、混合与污染3部分的合理分区与动线组织;其二是中医文化的表达,以传统合院为原型,构筑主次分明、层次丰富且内外平衡的空间关系;其三针对居民社区与公共绿地之环境特点,确立了将建筑融入绿地,成为绿地的一部分,并有效扩大居民活动空间之设计理念。具体的做法是将建筑控制为1层,整体适度下沉,以有效缩小建筑的体量感,使之与绿地融为一体,并由此形成更为安静的医疗空间。另外,设置屋顶绿化平台并向居民开放,从而在不干扰医疗活动的前提下,为居民提供了一处散步,观景、休闲的公共活动场所。该建筑的颜色与材质的选择上既体现了医疗建筑的基本特征,又坚持了与绿化环境相融合的低调平和风格。
优秀作业2
设计者:郑舒文
指导教师:孙诗萌
教师点评:
郑舒文同学的“围澜”方案是选址于照澜院沿街地段的牙医诊所设计。作为规划系一年级学生,他未满足于在有限地段完成一个小型功能建筑设计,而是对扩大场地进行整体空间布局,塑造形态协调、功能互补的建筑群组,并形成不同围合感的公共空间,旨在创造一个整体、开放、友好、特色的社区服务中心。方案从场地设计入手,充分探讨了不同建筑形态对公共空间的影响,最终选择以折曲的条形建筑围合,再进一步推敲底层空间的虚实进退。牙医诊所作为设计的重点,布局合理,流线清晰,形态简洁,有机融入整体。作为一年级的最后一个设计,该方案不仅表现出对建筑设计知识的综合运用,也体现出初步的城市设计思想,难能可贵。
—— 艺术家工作室 ——
优秀作业3
设计者:徐寒
指导教师:胡戎叡
教师点评:
徐寒的艺术家工作室设计方案,为呼应周边建筑十字形平面与坡屋顶的建筑语言,采用一实一虚两个坡顶体量交叉叠放的形式作为造型主要特点。在虚、实两个体量分别对应公共与私密空间的总体思路下,两个体量错半层布置,在不同标高层上布置不同的功能空间,功能分区与流线组织比较合理,室内空间富有变化。“虚”体量架空,使南北两处室外场地得以连通,流动感、整体感更强。设计手法简洁明快,方案特色鲜明。作者勤于思考,能较好地理解方案特点与要点,注意了解建筑结构、细部等方面的知识并加以运用,从而使方案具有一定的深度。
优秀作业4
设计者:朱芷萱
指导教师:刘伯英
教师点评:
朱芷萱同学选择清华二校门和高一楼之间地段,设计油画家工作室。充分利用地段自然环境优势,采用不同方向、高度、厚度的墙体,围合出丰富的院落空间,使建筑与周边环境有一个很好的嵌合关系;在墙体不同部位开设洞口,结合绿化形成对景关系,营造空间意境,强调了空间的流动感,为访客创造多变的空间体验。建筑室内空间从功能出发,在解决展览、创作、起居功能要求的基础上,探讨了功能与空间、形式、光线的关系,形成明与暗、开放与私密的空间效果。设计室内外空间相互贯通,逻辑清楚,手法流畅,成果表达较好,充分体现了设计的整体性。
优秀作业5
设计者:梁爽
指导教师:卢向东
教师点评:
作者梁爽选题为雕塑家工作室。地段为清华校园内的一片历史老宅区胜因院。该作业展示了如何以空间和形式操作方式,解决设计问题、实现设计目标的过程。
作者很好地理解了空间和形式所包含的各种属性概念。首先分析了内在的功能需求以及外部的环境因素,将此转化为对于空间、形式的属性的需求和关联问题。据此,提出设计的原型——院(环形空间),并用单元化加以处理,根据分析结果,结合水平和垂直、方位、高低、内外、视线等属性,布置不同的功能空间,最终形成了一个连续变化的折线屋面和院落为特征的设计作品。作者思路清晰、步骤明确、手法得当、设计成果简明而有趣,不失为一个初学者的设计佳作。
优秀作业6
设计者:何铭逸
指导教师:周正楠
教师点评:
本次设计以意大利当代古典主义钢琴家、作曲家鲁多维科·爱奥迪为甲方原型。他将古典的扎实浑厚和现代的极简主义相结合,运用最基本的元素创造出令人感动的极致氛围。方案地段自选于地段C西侧安静的小树林中,与清华路隔校河相望,不远处是二校门。
创作是个人思绪碎片的整合,建筑的三层,围绕内向的庭院打造出注重个人沉思和内省的空间。与作品的表达与外化相对应,二层室内的排练室到室外的阶梯状舞台在空间上呈现向下向外扩展的趋势。通过河岸对面人行道上的节点设置,扩展了听众席的范围,也使得两岸之间产生了视觉和听觉上的交互。演奏时,河对岸川流不息的人群被音乐吸引而驻足聆听,如产生了精神上的共鸣,便可循声而去,来到舞台下方的音乐沙龙和音乐聆听室,逐渐走进作曲家的内心。
优秀作业7
设计者:杨鑫
指导教师:陈宇琳
教师点评:
杨鑫同学的艺术家工作室方案“洞天”,源自于对艺术家的思考。艺术家或许是世上最孤独的群体,创作时唯与光线作伴,完成后不甘将作品束之高阁,人、画作、雕塑,都渴求与观众共舞。设计采用清水混凝土和玻璃两种材质,营造出虚实对比的空间体量,并通过体块的切割、拉伸与旋转,将观众引入建筑内部,营造出别有洞天的空间意象。其中,清水混凝土的坚实为艺术家提供了私密的生活和创作环境:卧室与客厅居南朝阳,绘画室和雕塑室上下互通而处东北角,后寝部分如车库和餐厅则置于西北作为连接过渡。东南角玻璃展厅的通透开放破除了混凝土的封闭和冰冷,与东侧的广场相联系,而空中阁道将室内空间延伸入公共场所,并巧妙地围合出中庭空间。观众在中庭里,俯仰,内外,虚实,表里,目光交相辉映,别有洞天。你在看着精美的画作,艺术家则在背后,用灼灼的目光看着你。
—— 小型商店 ——
优秀作业8
设计者:洪慧珆
指导教师:尹思谨
教师点评:
作业地段选在清华二校门南侧、高层住宅东侧的C地段,环境兼具二校门的标志性、西侧住宅区的社区性以及东侧合院的文化性。设计人洪慧珆选择了山地自行车专卖店作为选题,很好地呼应了学校人群和地段位置的特点。设计理念采用椭圆为造型母题,结合功能需求分别构建了地景式建筑主体、下沉体验赛车场和入口小广场。台地式可上人屋面的处理结合绿化表现出对环境和社区的友好,在充分融入环境的同时展现了建筑自身的独特性。建筑内部的空间处理同样延续了椭圆及曲面的手法,功能排布合理巧妙。设计人思路清晰、逻辑性强,手法简明,最终成果完成度较高,是一份优秀的设计作业。
优秀作业9
设计者:王翘楚
指导教师:黄鹤
教师点评:
方案地段自选于地段C,一个位于照澜院和二校门之间的树林地带。设计选题为咖啡书吧,旨在为本校员工和外来参观者提供一处休息之所。方案的主要特点体现在:1、充分尊重现有地段上的树木,书屋结合建筑范围内现有的两棵树木设置了一个折线庭院,成为整个建筑的核心空间。2、建筑立面采用书架折板,并在适当的地方设立景窗,向外观看二校门和街景,向内观看展览信息。总体而言,整体方案思路清晰,表达充分。
优秀作业10
设计者:严澜
指导教师:张昕
教师点评:
选题为阿里巴巴乐活馆,选址于清华校园内某家属区的中心绿地北侧,其东南西3侧为家属楼,北侧紧邻食堂等服务设施。建筑功能主要服务于社区老人,提供APP教学与体验区,设有可灵活移动并置换的独立式网店单元,支持网购货物集散。通过新兴业态的植入,激发社区活力。
方案的切入点是场地与功能,以南北侧具有不同策略的剧场空间进行环境应对:北侧一层为APP交互教学区,二层为网店模块,可向南侧滑动并改变空间形态;南侧大空间为讲座、活动空间,向草坪和社区呈现欢迎姿态,并可进行空间收叠与延展。方案的形态特点是建构模块化与空间灵活性。主体采用装配式钢木结构,学习多类节点作法,通过结构/构造系统营造具有机械装置感的未来商店。
优秀作业11
设计者:闭楚苗
指导教师:范路
教师点评:
闭楚苗同学的作业是从印象派画家雷诺阿的《青蛙塘》与任务书中场地、功能要求的类比开始的。她按照任务书要求,从空间、事件、流线、结构和材质等多方面出发,对艺术作品和项目场地进行分析解读,寻找两者间的形式关联,并最终提出自己的设计构想。在最终方案中,巴黎郊外的河流对应了校园内的线性滑板广场;河岸上的木屋启发了新设计商店的形式与功能;嬉戏休闲的法国新兴中产阶级则变成了校园社区内共享林间绿地的各色人群。当然更内在的是,滑板运动对单一空间的“再生产”,延续了一个多世纪前印象派艺术家对世界的反叛性建构。
优秀作业12
设计者:刘茹枫
指导教师:朱宁
教师点评:
该方案为乐高主题商店,位于照澜园地段D。除了常规的形态构成和空间构成体现了较好的虚实关系之外,对于每个年龄段的操作体验空间也做了不同的设计,同时,主要顾客流线在室内可到达各处,且通过室外平台形成浏览闭环。根据乐高标准化模块拼插块状材料的鲜明特点,设计概念也以模数化出发,在不同尺度上,从场地、建筑体形、建筑空间——更可贵的是,连同建筑构件,都进行了模数化,可谓一以贯之。最终选取了450mm作为结构柱完成面、地面分格、墙面展架分格、三步台阶的尺寸,统一了空间内所有界面的模数。这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讲,对建筑理解的深入程度,难能可贵。
—— 家庭住宅 ——
优秀作业13
设计者:冷延鹏
指导教师:陈瑾羲
教师点评:
本设计以“家庭住宅”为题,基于家庭成员关系启动空间设计。冷延鹏记录了郭子薇同学及其父母和姐姐的日常生活,分析了4位家庭成员的空间需求。其中母亲居家为主,希望面向社区儿童开展手工作坊。父亲工作较忙,居家时在客厅和卧室活动较多。子薇和姐姐希望与父母相对独立,又保持联系。四口之家呈现了父亲主外、母亲主内,女儿逐渐独立的状况。一个有趣的细节是,生活中家庭成员喜欢在走廊中倚坐聊天。
设计将家庭成员的关系转译为空间关系。将面向社区的手工作坊、客厅和父母卧室、子薇和姐姐的卧室,处理成3个体块,走廊作为联系家庭成员的纽带连接体块。父母体块居于场地最南侧,向外凸出,体量最高。作坊体块向后退让,限定出一个面向社区的前院。子薇和姐姐的体块居于内侧,面向内院。不同体块面向不同氛围的院落,形成不同公共性等级的住宅界面,同时回应场地。在一年级最后一个设计中,将家庭关系引入住宅设计,亦是学生个体认知的一种方式。
一年级建筑设计课程负责人/供稿:陈瑾羲
本文来源: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