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2020届建筑学毕业设计作品展
发布时间:2020年6月28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2405
本次建筑学毕业设计由13位老师指导,包括乡土建筑、商业建筑、文化建筑、校园建筑、医疗建筑及园区规划设计六大类,涵盖了建造、改造、规划等类型。建筑学子们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运用批判性思维面对问题,从理性角度出发进行设计,希望借由设计表达自己对于建筑的理解。
作者:周理洁、程乐开、宫垒
指导老师:李早
设计说明:梓坞村作为第五批传统村落,处在环境优美的山区溪水边,而村落的发展与时代在脱节,村落的文化随时间在消亡,村落的活力在流失的人口在丧失。在一个个不顾自身资源仅以旅游业发展定位的传统村落获得失败成绩以后,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当今时代背景以及新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依靠村落现有的资源为传统村落注入新的活力,既保有原有的风貌和格局,同时使传统村落基本功能属性得到革新与优化。生态村理念在设计中被提出,传统村落的发展更新需要发展业态从而满足人们生活。村落的更新成功与否不仅仅在于历史与文化的保留和传承,更重要的是人群居住生活状态是否得到改善,是否对村落的发展表达肯定。
暨建筑单体设计
作者:黄叙融、陈璐洁,韩宜洲,张秋驰
指导老师:李早
设计说明:此次项目选址于苏州市望亭镇西部太湖之畔,设计名为“二十四番稻香风”,意打造出一个“湖畔稻田香,水乡民风淳”的诗意江南村庄。引入了24节气和自行车系统的理念,通过“一弯湖水,两侧良田,三业共生,四时美景”的整体规划理念,望改变原有产业单一薄弱的乡村现状。通过对滨水空间和村落民居的更新设计,重塑江南水乡的风貌。建筑设计分别从餐饮业、农业、服务业等产业类建筑展开,挖掘了苏州传统建筑的空间形制。室内设计从建筑学空间塑造的视角出发,借鉴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营造空间,体现了浓郁的地域特征。对整体村落进行了从规划,建筑,景观到室内一体化设计的探索,希望打造一个季季有景,时时农忙,每每客来的村庄场景。
作者:田亚坤 钱维灏
指导老师:刘源
设计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已贯穿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呈现出多向交互融含态势,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具有高知识性、高增值铁和低触耗、低污杂等特征。庐州文化村就是这样的背景下策划而成的展现合肥地域文化特色的乡村文旅项目,下含庐州老街、二郎仙踪等多个片区,多维度的展现合肥传统地域特色。庐州老街则是庐州文化村的中心项目,作为乡村文旅项目的中心街区,它以复建合肥老建筑——合肥县署为契机,以艺术文化体验业态为主,激活街区传统文化艺术特质,为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场所和氛围。
作者:张雯萍、王静仪
指导老师:凌峰
设计说明:城市生活综合体,又名“HOPSCA”。“城市生活综合体”是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的各项功能进行组合的建筑。一个城市生活综合体就相当于一个“微型城市”。在城市的新城区进行城市生活综合体的建设,我们需要考虑如何让建筑融于城市环境,整合城市资源,使这样一个“微型城市”焕发勃勃的生机。在该设计中我们提出“多重开放空间”的概念,塑造一个以漫步空间为特色的城市生活综合体建筑,使建筑真正成为城市空间的一部分,充分激发这样一座“微型城市”内部的空间活力。
作者:曾实
指导老师:王旭
设计说明:为能够妥善、全面地解决现代城市菜市场的现状与困难,改变人们对于农贸市场“脏,乱,差”的固有印象,同时提出建筑设计中可行性的更新理论,通过把握市场类建筑的设计脉络与发展方向,尝试与城市规范,复兴,发展有机结合。首先,从规划的层面,基于系统布置法确定场地内不同功能区块的位置关系与占比,然后通过多个案例反复评估,主要探究功能关系以及道路流线,从而确定每栋建筑的大致体块形态。然后从建筑的角度,利用参数化的思维,对建筑进行网格化分形,充分利用元胞空间的多样性,在保证外部建筑形态整体性的基础上,创造更为丰富的建筑室内外空间,从而带动场地及周边区域的活力。
——敦煌文化馆设计
作者:张倍萍
指导老师:苏剑鸣
设计说明:敦煌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节点,自古以来就联系着中国与西域国家的文化交流。该设计研究从建筑空间设计与形象塑造的视角出发,对敦煌文化艺术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讨,研究如何以现代的建筑语言来转译敦煌文化。
设计试图通过对敦煌文化与艺术馆与当地环境、城市环境关系的剖析,找寻其能够表达自身积极意义的设计方向和技术语言,从而实现对地方文化建筑的个性建筑语汇做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作者:黄语嫣
指导老师:苏剑鸣
设计说明:现今敦煌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日益加剧,游客的增量和环境的因素使莫高窟保存的壁画雕塑等情况恶化,旅游体验也随着洞窟的减少开放而下降。本设计尝试提出精神文化的存续概念,探索莫高窟文化意义保护的可能性,分担莫高窟的客载压力。以叙事化建筑的手法,将释迦牟尼的一生通过空间进行演绎,使游览者能在这一过程中体验释迦牟尼的一生,欣赏莫高窟的杰作,通过空间体验获得精神感悟。
访客中心设计
设计者:江明峰
指导老师:苏剑鸣
设计说明:本设计研究主要探讨在建筑设计中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系统,既有助于保护现有的莫高窟,又能让遗产充分发挥其艺术以及历史价值。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莫高窟由于极为严格的管理措施,许多游客无法获得良好的参观体验;同时也发现,复制洞窟作为一种研究文物的手段,对保护文物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此,设计通过建筑手段建立沙障以及创造新的游客旅游体验区分流游客等方法,减少对莫高窟窟区保护的不利影响,并增加新的游客体验功能,并在遗址区新建项目内引入艺术工厂模式,开展复制洞窟的创作活动,并面向游客开放,在增强访客对洞窟艺术全面感知的同时,保存、活化莫高窟工匠的创作传统与精神,为该类型的文化遗产在当今世界的生存发展提出一种新的思路和可能。
作者:蒋雨彤
指导老师:徐晓燕
设计说明:本次设计所选取的基地位于工大校园内,基地自身存在高差及自然景观,如何将建筑融于景观,使技术带动建筑运营,让建筑为人所用是设计的关键。在设计之中,一方面通过“虚介入”——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数字技术的参与,建立起与外界的广泛联系;另一方面通过“实介入”——坡道、大台阶、屋顶花园等建筑元素的参与,探讨在该种模式之下人-技术-自然,学生-教师-社会群体,学习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几组关系的组织,试图构建起未来大学学习生活的新图景。
作者:王琪
指导老师:张彤阳
设计说明:该设计选址在合工大的旧印刷厂房区,学校作为工科院校,历史悠久。与校园的方整规划相对比,旧厂房区的改造更具有园林曲折含蓄的意境。
借用“行”、“望”、“游”、“居”山水四品,来达到穿行、赏景、观展、休憩的功能,室内楼梯和室外坡道起伏呼应,一步一景。首先根据厂房区不同现状的厂房采取全拆除、部分改造和大规模改造等不同程度的方式,延续原有的瓦坡屋顶的意向,呼应校园建筑的整体风格。场地中的原有树木和水池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留,与建筑共同生长,帮助来此游览的人还原旧有场景,校史馆就生长在周围环境的脉络中。
医疗设施的设计
作者:熊雨涵、王康
指导教师:王旭
设计说明: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从武汉开始爆发,很快扩散开来,我们发现在疫情来临时,医院内部不能很好地做到医患分流和洁污分流,增加交叉感染的风险;而且过于依赖大型综合医院,一方面增大综合医院收治病患的压力,另一方面也使得基层的医疗设施和小型的综合医院的作用被忽视。基于以上背景,进行本次设计,意图通过对传统医疗建筑的内部空间进行分析,探讨在平时的医院设计中进行相应的潜伏设计,在疫情来临时能进行迅速的转换,满足收治病患的需求;同时考虑结合周边大型城市公共建筑的内部空间改造成方舱医院,形成分级诊疗的模式。
——科技绿洲构想
作者:唐俊晖、余杰翀
指导老师:彭茜
设计说明:此次毕业设计的选题为产业建筑,基地选址位于合肥市区东北方向的新站高新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产业家族的革新换代,越来越多的高新产业园成为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环境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然而许多建成的产业园没有足够的公共性与开放性,无法和城市景观融为一体,造成城市环境连续性的断裂。本次设计尝试从建筑设计和园区规划的角度去探讨未来高新科技园发展的可能方向,并以空间营造和建筑可持续的发展为着眼点,提出科技绿洲的构想。
——科技展示区规划设计
作者:蔡怡杨
指导老师:郑先友
设计说明::在城市化背景下,文化语境的经趋同是许多城市面临的困境。然而,工业遗产作为一种有着独特文明历史沉淀的物质媒介,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城市的文化记忆。而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工业遗产转化带来的隐藏的经济效益。转型后创业孵化综合产业园或创意产业园的发展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相关创意文化产品可以促进城市文化的经济增长。因此研究,合肥城区亟需重建更新的菱湖路地块(原制气厂),则是研究新时期下工业遗产未来道路的契机与挑战。因此在完成基地整体规划的前提下,着重对储气罐改造进行设计研究。针对青年创业者的工作、休闲、娱乐、休憩场所需求,与城市区域功能需求,展开对于菱湖路地块(原制气厂)中储气罐展览区的改造与新建设计。
云端展厅,邀您共赏。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