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艺术学院2020届设计系本科生毕业作品展(上)
发布时间:2020年7月4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1925
环境的本质是人的家园,环境设计既是人生活的学问;设计的不仅仅是人的生活空间,更是人的精神乐园。对环境的关注和对社会、对人生活方式的关注是密不可分的;如何营造”乐居“的环境,始终追求让人拥有幸福感的生存空间,这是环境设计专业的永恒目标;也是环境设计师的社会责任。
如何通过塑造新的文脉重现乡村活力,如何让老龄化的社会做到人人老有所养,如何梳理人类城市化进程的成果并对此作出反思,如何通过设计、让人们在环境中找到最适度的栖身之所?
这二十一位学子,给出了他们心中的最佳答案。
环境设计教研室主任
钟贞
作者:叶柏杨、杨盼、张智鹏
指导老师:黄智
本设计根植于对古民居改造的研究,探讨如何在古建的修复和空间创新中,寻求一种平衡。设计以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赖坊古民居中典型客家围屋式建筑“迎薰”宅邸为基础进行改造设计,项目定位为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校外实训基地设计。就古民居改造而言,我们希望将绘画里的二维研究延伸到建筑与空间中,在立体的世界通过线条,平面的穿插,形成丰富的形式感觉,活跃空间氛围,在其中加入异质的元素,吸收现代文化融入自身,如此,乡村才会富有活力。在满足现代生活的同时尽可能保护原本的建筑结构,让老宅原有特质重获新生,展现古人的营造智慧。我们希望这里能成为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学生的第二课堂,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同时将教学成果向社会展示,带动当地文旅发展,打造集产学研三位一体的空间。
作者:金治廷、吕泉辉、武月
指导老师:陈文捷
设计拟为浙江省开化县霞山村村南围合空地设计一座新建民宿,霞山村本地建筑以徽派建筑和鹅卵石古建筑为主要历史风貌,村庄历史肌理完整,毗邻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自然资源丰富。但是地块周围以农民自建房为主,缺乏地域文貌特色,自然景观与人文视野均有缺失。
本设计以当地徽派建筑的天井院落特征展开布局,延续并修补了村庄的缺口,以钱江源山水肌理贯穿建筑中庭创造独特景观。整体提升了地区旅游吸引力,文化吸引力和生态和谐度,使得历史,未来,人文,自然四个维度相互融合与对比,意在使整个建筑成为一个东方未来主义的乡村地标。
本设计灵感来源钱江水系与云雾环绕的山势,采用肌理叠加的设计手法,在外部延续脉络的同时内部采用极具张力的自然主义曲线,从而达到“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致”的中国传统中对山水生活的寄愿,即聚居而隐居。整体的有机建筑形态使得民宿公共空间和景观空间融为一体,呈现出建筑在进化中的强烈反差和与周围环境有趣的共生。
作者:林颖菁
指导老师:钟贞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截止2018年底,中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2.49亿,占总人口的17.9%,受限于社会经济水平、心理抗拒性、土地利用率等因素,社区居家养老是适合我国国情且较为可行的养老模式,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合理的设计来切实满足老年人的生理、心理需求,丰富老年生活,提升幸福感,是我本设计研究的重要目标。
我的设计分为五个部分,项目背景、适老节点、模块分析、实例展示和最后的设计总结,我首先根据调查所得的我国老龄化现状以及常见的养老模式结合适老化节点分析,得出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适老化细节方案,之后引入模块组合概念,助力提升适老化设计的普适性,最后以一处厦大退休教工宿舍为例,具体设计适合厦大退休教工社区养老的生活馆。
为满足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的双重需求,生活馆的整体室内设计采用现代风格的基底,删减繁杂的修饰,营造淡雅、柔和、具有生命力的禅意空间。空间色彩以米色作为背景色,暖木色为主题色,局部点缀红色,不仅打造出温馨的色彩氛围,同时呈现出温和的空间性格。整体选用木饰面作为主材质,结合墙布、环保乳胶漆、防滑砖等材料,有助于老年人放松身心,室内全部采用有倒圆角设计的暖木色家具,让整个空间温馨雅致、柔和动人,尽显浓厚细腻的人文关怀。
以这样的方式来探究如何在现有条件的制约下设计提供一个向老年人表达善意的合理空间。
作者:游棋伟
指导老师:钟贞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健康及医疗的需求越来越高,而人口结构也迎来变化,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我国的养老问题愈加严重,特别是高龄老人在老年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上升,这意味着老年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将不断提升。“医养结合”理念的提出,为解决我国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国家卫生计生委也对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提出了意见,但全国各个省份由于经济发展状况、人口构成等多种原因,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有着特殊性,需要结合不同地区地域特点,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本研究以太原市为例,结合地理信息分析系统,针对山西省目前的养老状况及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进行分析,提出山西省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存在的挑战及对策。特别是结合本专业所学,以空间设计为切入点,以太原市小店区铁三局中心医院为例,进行医养结合改造,希望能够探索老企业医院转型升级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一种合理结合,并有一定的典型性和借鉴意义,能够推广至全市乃至全省,为太原市和山西省盘活医疗冗余资源,缓解养老压力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本设计希望以中铁三局中心医院的医养结合改造为一个例子和试点,通过可行性和可推广性的研究和论证,点动成线,线动成面,推广到其他企业医院。从而辐射附近的社区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模式,提供医疗下沉服务,能够为太原市乃至山西省的养老模式贡献一种解决方案。作为一名本科学生,学识比较有限,我的设计和论述存在诸多幼稚的方面和纰漏,也恳请各位老师和学者给予批评和指正。
作者:谢让、周雯婷、万烨
指导老师:陈文捷
薛震东
随着经济和城市的发展,人们逃离城市与追求视觉满足的网红效应形成了一定冲突又交融的关系。老城拥有先天温和又丰富的语言,此次设计从开化县霞山村一块老城中的亟待补贴的荒地入手,以“花”为元素,进行建筑的抽象演化变形,从而打造出一种与江南温婉尔雅的美人形象贴合的柔性建筑。平面上以五朵花瓣铺开,外方内圆,不破坏与传统民居的和谐性同时也制造出内外精妙的矛盾关系。建筑体块上弧形曲面的交切错合具有超然的力量与温柔,能唤起人内心的温柔情感和无限遐思。设计中让曲线成为形象上的统领者,整合、划分、组织空间,与周围环境形成联系而非相互抵触。通过延伸、重叠、往复的设计手法,梳理水景、景墙、绿地与道路之间的关系,形成和谐的界面咬合及高效的流线引导。带领前来的游客一起感受江南老城里独特的温婉魅力。
作者:陆蔓蔓、张畅也
指导老师:林天喜
城市规划展示馆是现代、集约、开放的综合性展览建筑,集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科学等多门学科,展示城市的历史变迁、文化积淀以及未来的宏伟规划,是公众了解城市历史、关注城市变化与未来发展的可靠平台如今城市规划馆已经不同于一般的展览载体,它融合了当地独特的文化历史气息,以一种新型的、多样的复合的方式诠释人与城市之间的深层关系,更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在本次的漳州城市规划展示馆的设计中,我将设计的重点放在了如何丰富展示方式,使展示方式更具多样性;将多种新型材料以及多种高科技的展示方式融入进展示馆的设计中。
作者:赵睿耳、张艺千
指导老师:钟贞
重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传统建筑接受了改造,朝天门、弹子石阶、洪崖洞无一例外的被完全商业化,为了不再继续失去重庆所剩无几的传统街区,我们选择本次课题的研究重点是针对居民的生活社区进行更新和激活,以石阶为主轴,向街区两侧延伸出次轴完善道路体系,改善场地坡度大,通行不便的现状;将民居结合巴蜀建筑的特点对民居进行改造和模块化排布,增设公共空间引、完善基础设施引导居民融入不同的社交氛围,同时给游客打造一条有良好游览体验感的线路。
作者:田郁
指导老师:俞显鸿
本课题是为退休后的丁克人群设计。当他们从工作岗位退休后,由于巨大的心理落差,会产生更多样的养老需求。同时,他们的老年生活很可能会更缺少亲人的关怀,产生孤独感。于是我引入社会学上的社群概念,为这一人群专门设计一种住宅,让他们在年老时能够组团居住,从社群中获得心理慰藉,避免产生心理问题。设计重点分为两个方向——“有竹报平安”和“鹤发亦朝气”。具体为在空间上做到精细化、适老化,保障入住老人的平安;同时激活空间节点,使老人们的生活空间能够充满活力。总的来说,设计希望满足安全/舒适/共享/鲜活的需求。让老人在这里感受到家的舒适、朋友的陪伴,也有机会体验当下年轻人的活动。
作者:邢亚然
指导老师:俞显鸿
世界老龄化趋势已经势不可当,我认为养老应该形成一种养老生命体的模式,首先社区养老与其他养老机构的关系定位要明确,要与其他关系是合作的关系。致力于打造养老不离家的模式,突出优势在于它规模小灵活度高,对位置要求低、易布点且对社区日常生活影响弱;资金需求小,管理相对简单,运营要求较低,在推广方面可复制性强。以社区构建养老家园的方式进行基本单元的配置,配置完之后,相互之间才有绿道,用社区打造一个便捷的生活网络家园。
作者:丁露、袁小涵
指导老师:黄智
伴随着城市生活压力的剧增,人们对田园生活、自然风景产生强烈的向往和渴望,由此出现了很多旅游小镇、乡村旅,但也出现了一些同质化、缺乏内涵与创新力的现象。乡村文旅起步晚,发展快,但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今年年初我们来到三明市赖坊乡进行考察,赖坊乡位于“八山一水-分田”之称的三明,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赖坊镇,距县城56公里,往南距连城冠豸山机场、动车站40公里,全年无霜期300天左右,年平均气温18.6度,是全县粮食主产区、茶叶生产区,烤烟重点乡,区域内有茶山、木栈道、竹林、果园采摘区等丰富的景观体验区,为3A级旅游景区,周边邻接樱花山、赖氏古民居、稻田、烟草田等景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当地旅游资源丰富,茶园景色十分优美,茶叶生产是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撑,在与茶园,的经营者们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茶叶行业普遍存在投入成本高、回收益低、周期长的问题,在茶园散步的过程中我们埋下了一个想法:是否可以利用当地优质的旅游资源开展一-场以“茶”为主的特色旅游项目,将茶山的风景与赖坊的精彩带给更多的人。
作者:陈珍妮、王艺祺
指导老师:黄智
本设计在赖坊南山村古镇选择一处烤烟房特色建筑作为第三产业服务根据地,将其设计为民宿和文化旅游中心。
我们设计的民宿建筑群,整体呈半围合的空间状态:背靠山,环抱水;这种与山水同呼吸的客家民居建筑与环境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营造了一种自然轻盈,悠然共生的居住体验。对于文化旅游中心来说:为了能满足当地发展需求,有效将资源开放利用,且作为南山村新兴旅游亮点,文化旅游中心应运而生。其兼具接待区,静态展销区,动态展映区,休闲观景区等重点功能分区。
二者可以满足为当地提供文旅教育功能并适应应运而生的商业活动的需求。在保留乡村风貌和地域特色的前提下,提升生活环境质量,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激活乡村活力;在增加物质收入的同时,满足人民精神生活的极致追求。
作者:张博绎
指导老师:林天喜
本设计的主要研究内容为厦门大学图书馆二层改造的相关内容,研究目前图书馆室内设计和布局规划的现状,分析本部图书馆当前的问题所在,分析和总结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解决和新的设计方案,特别是对中庭和改造的加强利用,以及打通过去各次改造遗留的大部分墙体,增强图书馆的实用性和整体性。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