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危机设计 设计危机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 毕学锋






作者:苏钰歆 崔喻 卓越
指导老师:徐振庭
纵观全球近几十年来发生的多起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于病原体和疫情起因的调查,则都将矛头指向了消费未经检疫的野生动物上。野生动物身上潜藏的病原体对于人类来说是不可小觑的危险,而一部分的人群对此并没有重视,肆无忌惮地消费野生动物及其制品,这使得他们变成为了病毒肆掠人类世界的切入口。
导师评语:科学与艺术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从上帝视角整理了近100年来,因食用野生动物带来的人兽共患传染病。除了常规的动态信息图,项目以非常规的“物”作为承载信息的手段。形态各异的食盘既是美学形式,又是数据与案例,背后的故事,发人深省。





作者:王雅婷 郑楚滢 周浙慧
指导老师:徐振庭
即便死亡犹如生命存在的巨大背影般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们依然默契地三缄其口。直到某天“死亡”突如其来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才忽觉茫然无措、毫无招架之力。《最好的告别》项目是面向大众的一次关于生死话题的探讨。如果我们提前了解生命必将终结的危机,也许对于如何书写更完满的人生就会出现新的转机。
项目通过实验性书籍、字体、动态图形、信息图表、影片等设计,尝试在公共场域探讨这个大众沉默回避的话题。以委婉温和、富有隐喻的视觉形式,化解大众对于死亡的恐惧和忌惮。向观者传达死亡之于生命的五个面向:必然、随机、有限、普遍、自然。希望以设计之力,令死亡感光、让死亡脱敏,继而引发大众的死亡觉悟。“预先思考死亡,就是预先思考自由。”
导师评语:死生之外,再无大事。华文圈乐于庆生,探讨死亡则异常艰难。《最好的告别》却能以温和坚定的态度,展开了一场关于“死亡”的生命通识教育。作品手法简约、诗意而有张力,谈论禁忌话题的分寸感极佳。如同乌云背后的阳光,苦痛之中,给人以希望的救赎。


作者:李立恒 谭文瀚 小安Arian Norton
指导老师:赵晨音
2020年全球仍有8.1亿人被划定为饥饿人群。面对30年后可能到来的危机,我们应当正视当下,做出改变。
我们以低价格食物浪费为设计切入点,从消费者价值观的角度出发,提出对待食物资源的全新概念。项目从“BEHIND–BREATH - REBORN”三个角度进行剖析并整理成为文献册,以多维设计实验提出“价格不是衡量浪费的标准,浪费没有多与少的划分”这一中心主旨。
导师评语:“剩宴计划 2050SURVIVAL”聚焦低价格食物浪费现象,向人类价值观发出质问,用生命的等量替换价格的变量,展开对食物资源危机的一系列思考与设计实验。设计师赋予食物以生命体征并视觉化,从“故事阐述(BEHIND)-价值思辨(BREATH)- 问题解决(REBORN)”三个角度进行剖析,尝试以不同样貌、不同载体、不同维度传递食物平等的价值观念。



作者:刘洲 王妍 陈婉欣
指导老师:徐振庭
流浪动物在城市中的困窘状况带来了一系列舆论争议和社会问题。在我国对于流浪动物管制相关的法律条文还不够完善的大背景下,我们以视觉设计的呈现方式将部分大众对于宠物的“商品”麻木认知进行隐喻与提醒,通过可爱华丽的“商品化包装”与被主人遗弃后流浪都市、处境窘迫的残酷视觉呈现产生强烈对比,呼吁群众关注流浪动物问题、同时树立正确的养宠认知,劝导养宠人尊重宠物生命,对养宠行为负责,从问题根本(人类弃宠)和“小我”个人的角度改善流浪动物问题。
导师评语:对待宠物的态度,即是对待生命的态度。用口香糖这一大众熟悉的日常媒介,构建一场关于“养宠”的视觉叙事。项目视觉图形新鲜,有记忆点。用痛感形象引发大众的情感共鸣,反思流浪动物危机的根源。



作者:邓文进 刘慧琳 楼季涵
指导老师:徐振庭
“爱意沉默”是中国家庭中容易被忽视的现象,中国亲子普遍在表达自身情感与爱意时出现羞涩或腼腆,这是“阻止”家庭关系良性发展的核心问题,家庭中“羞于说爱”的情况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我爱你,你听到了吗?”项目通过动态视觉语言挖掘家庭中隐藏在话语背后的情感,以线上互动建立沟通桥梁,为亲子沟通创造新的可能性。呼吁社会大声表达爱,愿爱能在每个家庭中流动。
导师评语:于日常中见真情。在汉字设计的情境化表现上可圈可点,以年轻人特有的幽默,从中国家庭的亲子对话中挖掘出隐藏的情绪与爱意,将说了“千百遍”的话语增加了细品的回味。他们用作品说明,沟通是一门需要反复练习的技术,也是一种艺术。




作者:蔡海月 韦悦之 陆依凡
指导老师:李洁
数字化时代下,旅行这一源远流长的人类活动受“快餐打卡”文化的影响,其形式、意义变得表面且浮躁。该项目以“中国式伪旅行”为切入点,揭露当今中国人旅行的负面现象,警示城市化进程下,旅行需要保留历史中丰富的文化底蕴。
导师评语:本组毕业设计选题以人类旅行为载体——传统的旅行方式和意义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打卡式旅行作为社会问题的切入点展开设计。设计主要分二部分:一部分根据古今中外的旅行事件、路线、目的等做了可视化整合设计与研究,为今天旅行方式做了很好的铺垫和对比;另一部分针对现代中国式伪旅行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开发了线上互动平台,对当下中国旅行的信息进行真实呈现,实现动态的数据分析,让观者看到现实背后的信息并共同参与信息生产,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现实意义。

作者:王俊杰 雷彤 黄家杰
指导老师:李洁
伴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垃圾的危机性也不断的暴露出来,而与其共生的办法就是去解决⼈类与垃圾之间的矛盾。小组成员试图从数据可视化去阐释垃圾回收的意义及垃圾不分类的后果,激发人们对垃圾分类的反思与意识。阐述促成“垃圾危机”其实是我们每个人面对垃圾分类时做出的不同“选择”。
导师评语:本组毕业选题以城市垃圾问题为载体。垃圾问题一直是不能逃避的问题,回顾近几年频频发生的生态危机事件,很多归根结底都是垃圾处理不当造成的。在2019年垃圾分类政策的大范围实施下,群众们的态度也各不相同,小组成员将问题定位在垃圾分类最难的环节——居民面对垃圾分类的做法阐述促成“垃圾危机”,其实是我们每个人面对垃圾分类时做出的不同。“选择”作品由宣传网站和概念书籍两部分组成,共同塑造了垃圾分类这一主题,垃圾只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只要你选择回收利用它,它将以令一种方式回馈我们的生活。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