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2020届本科生毕业作品展 ①

发布时间:2020年9月7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1736

彼时

“转基因鱼”

“飞天梦幻”

“制造给父母的惊喜”

你们妙笔生辉

描绘梦想

来到了艺术殿堂

/

此时

“身为一道彩虹

雨过了就要闪亮整片天空”

本期责任导师

-

宋协伟教授、滕菲教授、缪晓春教授

01

陈若曦 

<GEM from THE OCEAN>

导师组/

宋协伟教授,费俊教授,廖柳钧讲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搭建了一种自然和人心的沟通可能。

海洋污染形成的特殊塑料岩石,可以留存人类信息的不可消解之物。——胶砾岩(plastiglomerates)。

对胶砾岩进行从新“赋能”的过程。

也许曾经代表着美好与浪漫的戒指也会成为末日后唯一能证明人类存在过的证据,这将是一个永恒的悲哀与对人类自身的嘲笑。

 

导师评语

研究资料的呈现下,材料本身研究的价值不断展露。

被人类赋予价值之后,也会影响人类看待这种事物的态度。

——宋协伟教授

02

王雅琳

<例外状态>

导师组/

宋协伟教授,张文超讲师,陈小文教授

我认为这段时间何偿不是一种“例外状态”,我们彼此隔离的同时,身体物理空间上的冻结从而推进言语,信息的反向推演。使我们前所未有地连接在一起。线上与线下的边界模糊,集体性的信息交互模式,源源不断的社交媒体信息等数据将我们裹挟进现代生活的洪流。信息过载带来的分离感,生物特征识别监控和身体经验的匮乏等,使我感到被数据所淹没,失去连接感,与身体的连接,与他人,世界的联结。

尝试以技术作为感知工具,重塑感官体验,以身体为媒介进行生物转化,尝试以数据感知弥合身体经验。尝试探讨更深层级的联结。

 

导师评语

玛格丽特·希尔德里克曾在文章中提到,“凝视的遥远客观化导致人们担心触摸会污染”。即使我们自己的身体是我们最能确定的事物,“但由于我们的身体会背叛我们,所以自我和身体之间仍然存在分歧”。王雅琳的作品尝试从面部感知,时间感知,与身体的联结,响应动态身体变化的可穿戴设备,思考能否以技术为感知工具,重塑感官体验。

——宋协伟教授

03

王逸真

<结屏记事>

导师组/

宋协伟教授,姚璐教授,傅爱臣副教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使用拼贴的手法,借用景观的象,可在象之下的相都是风暴之中的个体。采用线性的叙事逻辑,从大事件中截取有着个人记忆点的时空切面。从景观的功能和象征出发,在象和相建立关联性。混入色块,借助色彩的情感意义,指涉不同记忆阶段的情感。又隐喻着缺失与偏见。同时记忆在物理与精神机制的双重裹挟下,又都是扭曲的。

 

导师评语

王逸真的毕业作品注重影像内容、强调形式与色彩语言。作品将现实景观与记忆、情绪、个体认知等多条线索做了巧妙结合,灵巧生动。作者从自身生命体验出发,把我们在一个特殊时期在屏幕中获取的现实记忆,进行景观化,形象化,把内在的精神体悟通过一种新颖的图像语言予以传达,从而引发人们对个人意识与社会关系和问题之间的思考。

——宋协伟教授

04

吴咏锴

<突发疫情

医疗视觉识别系统>

导师组/

宋协伟教授,王捷副教授,张洺贯讲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视觉识别系统是运用系统的、统一的视觉符号系统。视觉识别是静态的识别符号具体化、视觉化的传达形式,项目最多,层面最广,效果更直接。

在突发疫情的语境下,使用最外在、最直接、最具有传播力的视觉语言代替传统的文字,打破文字语言的界限,使医疗系统更具有执行力,更从容抵抗突如其来的疫情。

 

导师评语

通过视觉传达的设计方式回应突发疫情所带来的问题,结合社会痛点,思考视觉传达在当前疫情语境下的应用。希望今后进行危机设计时,不要忘记三个关键维度:对过去总结,对当下解决,对未来预测。

——宋协伟教授

05

杨睿卓

<窗里窗外>

导师组/

宋协伟教授,陈小文教授,陈慰平副教授

窗户保护人免受外界伤害的同时,还可让人透过它感知外部的无限可能。将现实世界的窗户搬进虚拟的屏幕,时间作为自然世界的叙事线索被保留,串联起故事的逻辑链。现实中,人们通过日升日落来区分昼夜,而虚拟世界中,屏幕的亮度模糊了人们对时间的感知。窗口弹出与关闭,即空间层次的向内和向外,映射了现实中窗户的内与外。

 

导师评语

以疫情期间“窗户”为出发点,对窗内外的观看关系进行探索,着眼于三维的窗户与二维的窗口的联系,并以自然界时间变化“日出日落”的主题建立网页的视觉逻辑链,作品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观众进入,在屏幕前体验自然世界的昼夜,感知时间,在窥视每一面窗户的同时也被窥视,体验在隐匿中的被观看。

——宋协伟教授

作品视频合集

00:00-01:06 王雅琳《例外状态》

01:06-01:42 陈若曦《GEM FROM THE OCEAN》

01:42-03:42 吴咏锴《突发疫情 医疗视觉识别系统》

03:42-05:42 王逸真《结屏记事》

05:42-09:53 杨睿卓《窗里窗外》

01

邢一琳

<穑人>

导师组/

滕菲教授,张凡副教授,刘骁讲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在翻阅了资料,调查了社会案例,做了一定基数的采访,查阅了相关的神话故事民间习俗童话故事后,发现只有寥寥无几的人可以真正明白不劳而获有没有代价,代价是什么,这个代价值不值得你现在去洋洋得意的接受不劳而获,希望观看者能通过我的影片去稍微思考一下生活中不劳而获的“美事”最后给人们带来了什么,人们又为这件“美事”付出了什么。

 

导师评语

《穑人》系列短片通过四个人物在三个不同场景中的行为,试图探究人真的可以“不劳而获”吗?面具化的人物造型,性别特征模糊的服装服饰,食品、道具与时空荒诞的错合,似乎都在传递着一种不确定性,同时也折射出当下社会的异象。

——滕菲教授

02

余晨玮

<高跟鞋自由宣言>

导师组/

滕菲教授,刘骁讲师,余一萌讲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以高跟鞋作为主线切入,讲述了一名女孩的生活经历。随着时间和阅历的增长,女孩对于高跟鞋的态度也潜移默化地发生了改变,从而映射出对女性角色及其社会现状的认知变化。

 

导师评语

高跟鞋,公主裙是许多小姑娘向往美丽女性的最初始直接的象征物。《高跟鞋自由宣言》通过对儿时妈妈的高跟鞋之憧憬,坦诚地演绎出一个姑娘从童年、青春期乃至恋爱、成长过程中对美好事物认知的思辨和改变。可佩可戴的纪念章、项圈、领带夹、胸针和俏皮的门把手,表现手法轻松诙谐,还有恰到好处的生涩。

——滕菲教授

03

夏菀笛 

<珍宝隐于市>

导师组/

滕菲教授、吴帆副教授、黄斯赟教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去超市甚至在家里坐等送菜上门,市场越来越没有其容身之地,给大家留下的印象普遍是吵杂混乱肮脏的。我一直在想可以做些什么,来拯救那一缕人间烟火气。我基于那些看似俗气、大家都不以为然的市井百态,去探寻其闪光点,进行再次创作,我希望这些藏匿在菜市场的珍宝,可以被世人发现。

 

导师评语

《珍宝隐于市》系列从嘈杂喧闹的菜市场里挖掘出藏于其中的珍惜之物,那里有一颗白菜的“金玉其中”、挑选水果的“技巧”、“红宝石10元一斤”的智慧、和作为赠品的“欢迎再来的香菜”。作品结合文字与图形的二维视觉传达到三维实物的制作,从“红宝石”书籍装帧设计到系着再设计的“惠康well come”围裙之人手握绿地黄字的迎香花束,无不透着市井百态中的鲜活和生动。

——滕菲教授

04

王思琪

<-联结->

导师组/

滕菲教授,靳军教授,海军教授

我相信着未来是向着大联结迈步的,然而,这些使得我们的联结得以存在的东西,还依然会将我们彼此拉近吗?

看似被联结的个体有可能正在彼此走向疏远,在这样的特殊时间里,不仅让我思考:联结的表象之下,是什么让它产生了动摇?

作品《 联结 》是三个三分钟的故事视频组成,这三个视频描述了主人公们在联结的场域下,感受着人与人之间的分离与割裂,希望引发观者对身边的点滴有所感触,去找回可人的面庞和柔情似水的心曲。

 

导师评语

作品《 联结 》由三个三分钟的故事组成,记录了主人公在与他人有着紧密联结的特定场域,内心的体验却是分离与割裂的。低调压抑的短片基调不难令人解读到作者透过自身和身边人的经历,欲唤醒世人对他人少一点冷漠多一份关怀的渴望。

——滕菲教授

05

许嘉芮

<束独>

导师组/

滕菲教授,王阳讲师,谢梦荻讲师

一、总序 “一颗蛋的破壳”

蛋在东西方文化中都有着象征生命的诞生和延续的相似性,蛋的破壳也往往象征着新生和由内向外的突围。我做了一颗自我破壳却又“藕断丝连”的蛋,看似打开了壳的限制,却又被更多丝丝缕缕的线条框住,在这种斩不断的纠缠中开始剖析其背后的多方面原因。

二、开篇 被塑造的诞生

如同地狱式减肥法一样,每一个独生子女的诞生都是经过层层审批规划,才被允许摄入的一卡路里。它们是一批设置好使命的产物,也许终其一生都会在先天的制约文化模型下生活。任何既定的文化模型之内容与驱动力由文化意义与个人体验共同决定,并因境遇的改变而发生改变。意义、体验、境遇反过来由社会、政治、经济力量形塑。我试图把自己身上的文化意义烙印重新塑形回生命最初的模样,但依然无法摆脱社会长期的“驯化”。

三、成长 伴随一生的“制约中心”

在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中,制约中心就是通过外界影响来塑造孩子的内在性格,从而起到约束作用。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祖辈扮演着孩子的伙伴角色,总是以成人的眼光来审视儿童的世界,在他们的心目中,规规矩矩、老实巴交的孩子才是好孩子。从而要求孩子变得像成人一样“一本正经”,这些细则的要求与束缚往往会像警戒线一样伴随独生子女一生,也会毁掉童年最真实的阶段。当枪声响起,失去感知能力的孩子站在起跑线旁边,也会像对待警戒线一样无法轻易独立向前。

四、尾声 成年巨婴

在这种只有父母的小家庭模式中,独生子女很有可能因优渥的条件而缺乏竞争意识成为巨婴。据中国老年促进会2009年公布的调查数据,我国65%以上的家庭存在着“老养小”现象。其实不仅孩子应该学会独立,父母也应该学会“独立”。必要的时候,父母应该及时割断“脐带”,解除一切保护伞。

部分草图及过程图

独生子女这一代与他们在多子女环境中成长的父母不同,他们没有手足,所见所闻都是成年人的环境,得到的是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在行为上的过度代劳。这种在只有父母的小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都是在被成年人裹胁之下度过童年的,由于没有兄弟姐妹这一自然亲情关系,使得他们社会化的过程大打折扣,在今后成长的方方面面也会展现出这种被限制的状态。作者本身是在独生子女政策下成长起来,结合自身对于这一话题的体悟,以及查阅大量相关社会调研类资料,将这种受限的状态总结转化为实体。希望引发对这些现象更多的思考。

 

 

导师评语

许嘉芮借用“一颗破壳的蛋”展开对自己这一代独生子女成长的思考。她将独生子女被过度关注而带来的窒息感得以视觉成像,表现颇为贴切。在她看来从起跑线上就被裹挟前行的独生子女,终究是被精心设置的脚趾套环所羁绊,尽管这看上去夺目光鲜。

——滕菲教授

作品视频合集

00:00-24:46邢一琳《穑人》

24:46-25:40余晨玮《高跟鞋自由宣言》

25:40-27:26夏菀迪《珍宝隐于市》

27:26-27:37许嘉芮《束独》

27:37-28:29王思琪《-联结-》

01

李君萦

<金丝雀之死>

导师组/

缪晓春教授,王川教授,张文超讲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金丝雀作为作品的意象暗指潜在的危险状况。通过纪录片、摄影图片和诗文本的形式,对作者的自我记忆进行重塑和还原,日常生活中的场域与记忆在时间的消逝中相互交织串联,释出作者的困境:“我”经常陷入一种自欺的状态,认为人都有固定的本质和要扮演的角色,但同时又将这种本质视为外来的压力和危险。那无色无味的气体,到底是什么杀我于无形之中?

 

导师评语

李君萦的作品结构精巧,表达细腻,叙述完整。从一个非常独特的角度反映出新一代香港青年观察和理解世界的心路历程。

——缪晓春教授

02

陈楠

<夹生饭>

导师组/

缪晓春教授,陈小文教授,王钰雯讲师

在不断的家庭争吵中,我选择了逃避。而在几次尝试着做饭后,我好像找到了稳定家庭脆弱情绪的调和剂。我用影像记录了一顿饭的准备,与一次拘谨的吃饭状态。我改变了用餐的习惯,将常用圆桌改成了长桌,增大了我们之间的距离感,将桌面放在了腿上,吃饭的重心放在了刻意的动作上,同时思考家庭之间的协作与家庭角色的转变。

 

导师评语

陈楠的作品细致描写了与上一代人的关系,在稀松平常的日子里体悟人生,希冀走出小世界,投身大天地。

——缪晓春教授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