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2020届本科生毕业作品展 ③
发布时间:2020年9月7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1430
彼时
“转基因鱼”
“飞天梦幻”
“制造给父母的惊喜”
你们妙笔生辉
描绘梦想
来到了艺术殿堂
/
此时
“身为一道彩虹
雨过了就要闪亮整片天空”
本期责任导师
-
王子源教授、张欣荣副教授
海军教授、强勇教授
01
康佳宁
<“Meow”>
导师组/
王子源教授,蒋华副教授,王捷副教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疫情在家期间,一人一猫共处一室的经历让我萌生了探索当前情景中“人一猫”关系的想法。以两性关系为研究背景,通过在疫情期间与猫的相处,探寻人与猫的新型关系。
作品从猫的本身,猫与外界事物的关系与猫和人的微妙关系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联想,形成了这一组插画,我也在此过程中探索与宠物之间更佳的相处方式。
导师评语
作品灵感来源于疫情在家期间一人一猫共处一室的体验,从猫本身、猫与外界事物的关系以及猫和人的微妙关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语境设定,以插画与文字相结合来表达特定情景中的“人—猫”关系。
——王子源教授
02
周杰
<信息的周期>
导师组/
王子源教授,蒋华副教授,何浩副教授
信息因技术的发展能够在第一时间进入人们的视野,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应当在热搜中留存什么?信息所承载的内核是它的内容还是所产生的的形式热度?该如何思考所面对的信息是我在毕设中的思考。最终我试图以时间为线索,从信息的三个角度以视觉化的方式对热搜的本质进行呈现。
导师评语
社交媒体中的“热搜”由于时间节点与受众的不同而生成了对其理解的多样性,周杰的作品《信息的周期》正是立足当下这一现象,试图运用视觉化的方式表达大众媒体中的信息其不断幻化的表象,引起对以“热搜”为典型的自媒体和公众媒体在信息关注点的思考。
——王子源教授
03
王荣萱
<双面 Double Sides>
导师组/
王子源教授,刘钊副教授,陈慰平副教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虚拟对现实的入侵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真实”在当代需要被重新思考和定义。“美颜+数字”的组合在不断满足着人们的心理,但千篇一律的美颜效果也使得人们对现实中的自我产生了病态化的逃避心理,“外貌完美”的审美方式所引起的疲劳和焦虑心理成为本次创作的出发点,以电子首饰的佩戴方式和观者讨论虚拟、现实和入侵后病态化的状态方面话题。
导师评语
从当下“滤镜的病态化使用”这一问题出发,用电子首饰的形式尝试和观者讨论有关虚拟如何"入侵、影响、改变"了用户的心理这一话题。这种体验方式拉进了观者和线上展览中作品的距离,当今虚拟现实技术不断发展,虚拟、现实和人体的关系更像是一种隐形的寄生、嫁接,而王荣萱想要使这种关系“现形”,并和观者产生更多的联系和讨论。
——王子源教授
作品视频合集
00:00-01:12 康佳宁《“Meow"》
01:13-02:43 王荣萱《双面 Double Sides》
02:45-03:58 周杰《信息的周期》
01
高宁研
<法约尔2120>
导师组/
张欣荣副教授,何君副教授,刘治治讲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声誉、尊敬等不能被一个简单的点数衡量,但在理想中的后匮乏社会里,各种尊敬程度之间是独立的,两个身份的尊敬度是互不相干的。
等级不会因为物质匮乏问题的解决而轰塌瓦解,这里有很多等级,但没有一种等级较另一种更优越。
导师评语
1920年的法约尔主义理论,已经确认了道德价值的比重;2020年的社会运转,依旧遵循着这个恒定的规则;2120年的法约尔,是否已经预感到对于非物质匮乏的无能为力?“彼淳协会”构建了一场如此令人忧虑却又真实的可能,在这个未来的后匮乏时代,道德标准的物化与获取,或浪漫或残酷,一个谜般的情形不可避免地冰冷的侵入了我们的视觉……
——张欣荣副教授
02
金泽
<“x“面>
导师组/
张欣荣副教授,张文超讲师,封帅讲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X”面有多少面?或许“X”不止只是思维里存在的东西,而是事实上存在的。我的作品是在消费文化盛行的这个语境,我们似乎活在一个巨大的模板之中,它似乎厘定出了一整套价值体系——判断什么样的消费品象征着你是谁。我选取“奢侈品”这一概念,从包装概念与媒介传播的角度,试着去解构消费品的另样本质。
导师评语
臆造的历史总会触发人们想去探寻真相的动机,历史中任何文化现象索取的定位也会不断触碰人们的认知范围。“X”面是我们在商业文明中不可得知的一种记忆,真与否的判断只在现实意义中存在,而“X”我们无从知晓。
——张欣荣副教授
03
陈佳琪
<繁·释>
导师组/
张欣荣副教授,王钰雯讲师,姚璐教授
“压力”越来越频繁出现在当代人口中,且集中于刚刚踏上社会的年轻人。疫情在满足了很多人 “解压的梦”的同时,衍生出我们未曾想过的新“压力”,发生了很多有趣的现象。根据调研,我将处于不同情境中个体的不同压力源和压力反应,用类似评估的方式梳理,并将其中一部分进行展示—— “世界是客观的,但人的意识是主观的”。
导师评语
压力的基因不断以灵活的方式进行着重组,令人毫无准备也无从参照。“繁”施以“释”,以释然的乐观捍卫着自我管理的心理防线,以相悖的转换生成了逆行的力量!
——张欣荣副教授
04
王钰
<我在冰箱里,
留存了点生活>
导师组/
张欣荣副教授,王川教授,廖柳钧讲师
在现代社会中,活在工作、生活、情感、人际等多重压力下的我们,安全感似乎正被一点点吞噬的。在每天出门前,把自己装扮的足够精致,仿佛这样就能向所有人宣告我们美好幸福的精致生活,但是在这表面的虚荣下的是我们对于生活现状感到不满的一种不安。当你回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天地,外卖和泡面,孤独和空虚,只有自己能看见。
而在那一片小空间里,有一个角落,一直在见证着你对生活最真实的态度。
导师评语
在这样一段全球陷入危情的生活中,我们每天面对了怎样的生活状态,我们如何洞察生活中潜在的变化。冰箱开合的瞬间,或丰盈或匮乏或杂乱或节制,无论如何,这只是人们寻求安全的只言片语,只是以存在的方式聒噪着生活的索然。
——张欣荣副教授
作品视频合集
00:00-01:00高宁研《法约尔2120》
01:00-01:30 陈佳琪《繁·释》
01
孙然
<余与鱼>
导师组/
海军教授,张欣荣副教授,程书馨讲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一条鱼,传递着一个故事,隐藏着一段回忆,沉淀着一种文化。运用设计手段做出以具象产品为载体的“现实”作品,去抒发真挚情感、记录我与鱼的关系、挖掘人与鱼之间的故事。
导师评语
孙然坚持要做一个“现实”的作品,选题源自他母亲做的一道以鱼为主的菜,他甚至计划毕业后要以他母亲这道具有独特味道和情感的菜开一家餐厅“余与鱼”,因为他的母亲姓余。对于孙然来说,毕业设计过程中的一直存在的挑战是如何平衡独立自主的创作意愿与期望进行商业落地的现实考量与诉求,即使到方案提交这个纠结一直都在。作为导师,从长远的职业和人生发展考量,我认同了他把这次毕业实践作为自己最终想要付诸的“余与鱼”商业的重要开始。在与孙然的沟通过程中,“余与鱼”包含了他非常多与自己童年、少年、乡村生活、母亲的关联,这些内容甚至都没有完整反映在作品中,但是正是这些真挚的情感让觉得这个“现实”的作品是有温度的。
——海军教授
01
高琰雯
<窗>
导师组/
强勇教授,滕菲教授,黄斯赟教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作品分别为《“通风”》、《上下》、《隐秘 非隐秘》、《与罩其一》、《与罩其二》、《“社交障碍”》和《社交链接》。
身处武汉,从1月23号到4月23号,是整整没迈出家门一步的三个月。在隔离期间,我的世界被窗户分割了。在这三个月里,窗成为了我和外界世界交流的一个通道。每天我都会去阳台上坐一坐,在那里透过窗户,看见街上逐渐从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变为空荡荡的街道。由此产生灵感,想以窗为主题,记录处在疫情中心的我在完全隔离在家的这三个月的感悟与状态。作品分为窗、与口罩、与社交三个系列,讲述了发生在隔离期间的故事,表现了隔离期间的心情。
导师评语
这次毕业设计与“三”似乎有了某种联系,“三个月”的居家隔离,由此展开观察、体验、思考的“三个过程”,进而展开设计的“三个系列”:窗、与口罩、与社交。期间又三番五次地修改,将最初的《边界与节点》的主题融入了就发生在身边的具体历史事件,反倒使作品有了新的延续、延展,为重新出发提供了路径,并更加言之有物。事件本身就存在着“边界”的含义,如你与窗、室内与窗外、你所见与所想、人与口罩、人与人的社交距离、省界与国界等等,常常听到的“疫情拐点何时到来……”也就是“节点”的概念……这其实也是对“边界”与“节点”的生动演绎和阐释。
在呈现方式上的侧重也与以往有所不同,但你在设计的过程中也掌握了要领,获得了新的经验。不管何时何地发生了何种变化,这都是从事设计会遇到的现象,但不是问题,或许这就是设计的核心所在。
——强勇教授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