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2020届本科生毕业作品展 ⑧
发布时间:2020年9月7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1348
彼时
“转基因鱼”
“飞天梦幻”
“制造给父母的惊喜”
你们妙笔生辉
描绘梦想
来到了艺术殿堂
/
此时
“身为一道彩虹
雨过了就要闪亮整片天空”
本期责任导师
-
王选政副教授、何君副教授、孙聪副教授
01
何松林
<LUX丨情绪交互
动态空间设计>
导师组/
王选政副教授,李玉峰副教授,王成良讲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在新型材料,无人驾驶与AI决策的时代背景下,情绪交互动态出行空间基于人的情绪利用可控光源对人的行为方式影响以及单一属性物体多功能化,去将地点时间变化,日常交通状态,社交价值系统中的偶发性体验升级转化为常态性。
通过动态内部空间布局和光源布置形式与人交互的方式达到人在移动空间内的出行体验升级。
导师评语
汽车设计的方法,正在被新兴技术所带来的思维逻辑进行着剧烈的挑战,产生了不确定性。何松林试图构建全新的汽车设计方法,以用户情绪与汽车设计间的互动为手段,以“光”与汽车的关系为标本完成了设计实验。
——王选政副教授
02
刘子阳
<Mission Vulcan 火神计划>
导师组/
王选政副教授,李玉峰副教授,冯东升讲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2020年夏天,我国将开启首次火星探索任务,并在未来的十年内,陆续开展月球采样返回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航天任务。可以预见,未来人类将会更为频繁地踏足火星等地外行星。基于此,我以月球、火星环境为样本,通过研究非地球环境下的人类行为方式及新材料应用,推导出一套适合在地外行星从事科考的模块化综合科考系统,以解决地外行星环境下人类的工作生活。
导师评语
探索地外星球,既是在探索未来与未知,也是在探索人类自身。刘子阳以交通工具设计的视角与方法建构了完整的近景未来地外科考系统,其中包含了对材料、技术、行为、系统和伦理等相关内容的前瞻推测与研究,是一场有趣的关于近景未来的设计创新旅程。
——王选政副教授
03
张腾
<WER|城市动态场景流
系统设计>
导师组/
王选政副教授,王成良讲师,周子书副教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WER愿景:
以人为本的城市应该是以人为尺度的城市,便利应当触手可及。
通过利用交通流搭载物流,构建交通合流公共运输系统。依靠这个系统将资源扁平化分配,带动近社区的空间具备多元丰富的活力,引导城市向以人为尺度的方向发展。并进一步将静态空间、移动空间按需重塑重组,营造出一套高效便捷的城市动态场景流。
导师评语
跨域设计是对张腾的毕业设计的最好总结,从社会组织、交通系统、物流系统、商业模式和人的行为模式视角,去研究动态叠加的场景流,并将其整合优化,以交通工具的设计方法进行最终解决方案的输出,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出行及物流系统设计具有标本意义。
——王选政副教授
04
王善涵
<近景未来新能源
赋能出行系统设计>
导师组/
王选政副教授,李玉峰副教授,廖柳钧讲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E-Station基于现代汽车品牌未来战略,设定在2030年的储能供能系统。它利用回收动力电池的方式,组成储能模块,将可再生能源进行存储及就地消解。
E-Station通过换电的形式,为野外环境中行驶的E-Adventure电动越野车补充电能。基于物联网和自动驾驶,E-Station储换电站延展出低空无人机物流接泊、自动驾驶底盘区域物流等功能,创新未来出行方式和物流模式。
导师评语
出行创新(MOBILITY INNOVATION)正替代汽车设计在产业中的功能,成为汽车产业由“制造”向“智造+出行服务”战略升级的重要工具,王善涵的毕业设计聚焦于上述内容,完成了基于交通工具新能源系统而来的,包含生产、销售、体验、赋能的完整场景流架构,并将其以汽车设计的方式进行了呈现。
——王选政副教授
作品视频合集
00:15-02:03 王善涵《近景未来新能源赋能出行系统设计》
02:03-04:46 刘子阳《Mission Vulcan 火神计划》
04:46-05:21 何松林《LUX丨情绪交互动态空间设计》
05:21-07:52 张腾《wer|城市动态场景流系统设计》
01
尤亨达
<沉睡的人>
导师组/
何君副教授,蒋华副教授,刘骁讲师
疫情使世界陷入沉睡。每个人成为了现实中的失眠症患者。对比参照了三段平行世界的平行故事,与2020真实世界发生关系,三篇1965年前后的小说如预言般描绘我们今天的世界, 故事中沉睡的人一直被时空错觉所愚弄,困于循环之中。
如果环境的恶化最终出现无法被杀死的病毒,如果自此人们永远无法结束隔离封锁,今天的故事也将成为明天的预言。
导师评语
尤亨达的作品并不是常规的为解决问题而做的设计,其实是通过人、物、行为、时间/空间创造了一个平行世界,其设计的出发点来源于他对加⻄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和乔治·佩雷克的同名⼩说《沉睡的⼈》的喜爱,将其与疫情之下家人的日复一日不断在重复的生活——时间仿佛静止的这种状态联系在一起,就像其所描述的“⼀副打不完的牌,⼀个说不完的故事,⼀个出不去的房间,⽆限的组合与排列,⼀个与现实平⾏的世界”。他的作品不再是简单的、被动的、单向的沟通,而是创造了一种介于真实和虚构之间的情境,让观众沉浸其中。
——何君副教授
02
常成
<新世界目录>
导师组/
何君副教授,张欣荣副教授,蒋华副教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新世界目录》是以一种工具书的方式,呈现工具作为主体的新视角与秩序。内容围绕疫情期间从家里找到的最常用的121件工具,分为元素与语言、标准件、新世界三个章节,从实物文本、抽象形体、场景体验三个角度,重新定义“工具是什么?”在最后,对工具的重新定义也同样是对世界的重新描述,实现建构整个世界的畅想。
导师评语
从螺丝钉到地平线,世界的使用。
常成的作品,我认为是这届毕业生中一个充满野心的作品,里面包含了一百二十一件日常的物件儿,包含了他对于世界的一种想象。可以看做是其对于1968年斯图尔特·布兰德的作品《全球目录》的回应,也可以从中看到谷川俊太郎的诗歌对其的影响,他的作品很好地体现了一种清晰的设计流程:观察——想象——整理——定义——实验——传达——最终创造体验。
——何君副教授
03
石君宜
<桌上物ON THE DESKTOP>
导师组/
何君副教授,吴帆副教授,王捷副教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在“真实”世界和虚拟桌面中,物件相似的外表下有着截然不同的属性。当这些仿真的电子物件成为当代每个人工作生活的一部分时,也形成一种景观,被熟知却不曾被占有。我们创造虚拟,却未曾拥有它。“纪念物”有别于图像和电子数据,使虚拟的景观变为可占有的物件。作品选取了6个电脑桌面上的物件,并用他们诞生的逻辑——拟真来将其“临摹”成真实的纪念物。物件也摆脱了原有的功能属性,用它们的方式解读了我们的“真实”。
导师评语
虚拟变为真实,景观成为「纪念物」,在公有与占有的置换间重新观看。
石君宜的作品重点不在于视觉语言的形式研究,其重心是对于设计方法的探索。通过对日常使用的图标观察、重新定义,将其实体化,放置到物理空间中并测量,这不再单纯只是一个物品或是场景设计,更重要的是其成为一个标志物,观者会下意识反思发生了什么?我们究竟身处何方?
——何君副教授
04
苏浩然
<EVERYTHING IS OK>
导师组/
何君副教授,陈慰平副教授,刘治治讲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从小受长辈影响,去寺庙祈愿求福似乎成为了家人每年的一项必要的活动。因为不可抗因素,原本常年不断的仪式也宣告暂停。希望在虚拟空间中通过再现许愿祈福相关物件以模拟许愿祈福这一仪式,探讨在行动与空间都被限制的当下,我们如何通过虚拟引发人们对现实中既定许愿模式的共鸣,在虚拟空间完成生活中必要的仪式感,获得精神的满足与安定。
导师评语
当行动受到限制时如何在虚拟空间中完成一个充满仪式感的行为?
苏浩然的家人有每年去许愿的家庭惯例,但在今年的疫情之下,这种行为被终止了,这也引发了他开始思考这样的行为对于家人的意义,以及如何在虚拟空间中再次完成这样的一个仪式。
他通过重新整理历年来家人祈福的影像资料,设计构建了一个充满个人回忆的“真实场景”,不仅是对现实的模仿、重建,更是一种想象。
在他的作品中,你会看到西式的许愿池与中式的香炉、牌楼并置;象征美好的祝愿却与硬币、数字结合;建模这种高度概括后往往缺乏细节的形式表面上却附着了各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纹样。
这些矛盾与冲突其实也是他作品中最打动人的地方。
——何君副教授
作品视频合集
00:00-01:04 常成《新世界目录》
01:04-01:38 石君宜《桌上物 on the desktop》
01:38-02:14 苏浩然《EVERYTHING IS OK心想事成》
02:14-04:38 尤亨达《沉睡的人》
01
杨郦
<垃圾考古>
导师组/
孙聪副教授,费俊教授,吴帆副教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垃圾是人类存在的明确标示,通过研究垃圾可以了解古代,同样也可以了解现代人的行为。人类的很多历史是从垃圾中发掘出来,垃圾连接着人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垃圾考古结合了考古学方法,研究了当代人类遗留下来的垃圾,考古学由过去一直关注死亡和消亡的人类世界,开始直面活生生的现代人类生活。
导师评语
杨郦同学的毕设从考古学的角度出发,结合考古学的方法研究当代人类遗留下来的垃圾,收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七类垃圾的相关数据,从七个视角进行分析,并从信息中寻找灵感开始创作。同时在思考垃圾与人类行为痕迹的关联性,以一种独特的视角抓住现代生活的痛点,表达观念,引人深思。
——孙聪副教授
02
孟欣然
<链>
导师组/
孙聪副教授,陈慰平副教授,程书馨讲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人与人之间也产生了一些物理上和心理上的距离,由于传统的杂志,报纸等媒介减少了传播量,情报和情感的沟通也变得越发困难,网络成为我们沟通的一个重要途径,这时候网络的信息会承载更多的内容,链接也就成为了我们与外界相通的桥梁,所以这次的设计我选择“链”为主题。
我尝试从网络的各种数据中找到情感的寄托,创作一个数据表现系统,并用图表设计的手法进行拓展表现研究,在科学的基础上探求数据中隐藏的结构,生长的节奏。
在疫情最严重的二三月份,很多词条的搜索量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我选择了疫情爆发最严重的一个月的三种人数(疑似病例人数,确诊病例人数,死亡人数)为切入点。在数据系统中提炼出对应的三维结构,做成具有象征意义的耳环,戒指,火炬等设计衍生物。
这次疫情爆发突然,其中很多问题都值得我们反思,也许在将来它会成为载入史册的全球性大事件,其纪念性尤为重要。于是我想通过这些设计作品的呈现,让人们有所感想,有所作为,去反思疫情到来的原因,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去构建更强大的内心,从链接到“链”,我想通过平面和模型的呈现完成这次设计。
导师评语
由于疫情,人们的搜索习惯和关注点都有很多变化,欣然同学在思考这些变化中蕴含的意义,于是对疫情中各数据进行了深入了解,并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数据,通过数据表现的再设计来探求数据中隐藏的结构,生长的节奏。用独特的方法,设计了从二维到三维的视觉生成方法,并且创立了设计生成系统来生成设计衍生物,将科学的视觉呈现与情感的象征意义巧妙地结合。该作品在信息设计上有了一定的突破,在这次疫情的背景下也具有特殊的意义。
——孙聪副教授
03
冷厚地
<糖果疗愈——“情绪”糖果>
导师组/
孙聪副教授,蒋华副教授,周岚教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糖果疗愈——“情绪”糖果以情绪为线索,注重创作过程。针对的人群是一些有情绪障碍的儿童。
在创作过程中,以我设计的糖纸为媒介,分为折纸疗愈和撕纸疗愈两个部分。这两种疗愈方式注重于从视觉、触觉、肢体运动等形式来让参与者在创作过程中被疗愈。糖果疗愈的特点在于,有了味觉刺激的加入,能够让孩子更充分的在创作过程中进行情绪转换。
导师评语
该作品突破传统平面设计的领域,结合多个学科的交融,拓展了作品设计的边界。在作品创作的过程中他基于自己的童年经历,对心理学中的情绪问题,行为和心理的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做了大量的创作实验研究,产出了一套科学的逻辑和方法。
由于前期大量的心理学的知识储备,作品设计的结果具有较强的心理学理论支撑,例如他从糖果味觉、糖纸的折、撕中包含了大量感知的训练,它允许参与者选择不同形式进行情绪交流 – 视觉、味觉、触觉、肢体运动或者更多的形式 ,参与者不仅能够看到、嗅味觉感知到,更能从他们的作品中被看到。
这种疗愈同时也可以增强参与者手眼协调的能力,使得被疗愈者压力指数、焦虑指数降低,达到疗愈的目的。该作品在艺术刺激参与情绪疗愈方面有一定价值和意义。
——孙聪副教授
04
柳美罗
<Me and Myselves>
导师组/
孙聪副教授,何浩副教授,刘钊副教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真正的我是谁?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关系变得复杂,现代人也根据自己的情况,就像戴上不同的面具,同时存在多种人格。但这种现象会让人们性格的本质的基础变得不稳定,可以受到压力。
Me and Myselves是为了探索自己健康的内心状态的心理治愈app。它是帮助建立用户自我认同的工具,通过各颜色代表各种不同的性格,多颜色的交织是融合管理各种性格现象的表达。同时可以与心理状态相似的人形成一个社交组,共同探索自我属性,完善自我认知。
导师评语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消费主义盛行,现代人习惯通过消费行为来“标签化”自我,年轻人通过购买潮品为自己贴上特立独行的个性标签,城市白领通过消费品质产品贴上有中产精致的属性标签。但消费主义主导下被标签充斥的自我逐步的碎片化,割裂化。被外界定义的“我”与自我认同的“我”的冲撞变得越发疏离。美罗同学作为韩国留学生,在疫情局限的情况下对中韩不同文化背景的特定人群做了大量的一手和二手调研,分析,研究,设计的“Me and Myselves”是为了探索完善自我认同的心理探索app,帮助建立用户自我认同的工具,共同探索自我属性,完善自我认知。
——孙聪副教授
05
金兑炅
<昨天,今天>
导师组/
孙聪副教授,何浩副教授,刘钊副教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纵观历史轨迹,韩国在本民族的文化基础上,受到了很多文化思想的影响,过去和现在存在惊人的变化,整个韩国社会展现了一种文化的多样性。本作品以迷宫为主题,从衣,食,住,行等各角度展示了韩国文化的魅力,表现了过去人们在找寻自己的过程,也表现出了对现代多样性社会的自信心。最后还加入了最近疫情状态下韩国社会的变化。
导师评语
韩国留学生兑炅同学酷爱插画艺术,对于文化的多样性有着浓厚的兴趣,她结合疫情的现状,从身边的衣,食,住,行等各角度展示了韩国文化、社会的变化。
作品用韩国文字构成迷宫的形态,表现作者在找寻自己过去、现在、未来的过程,创作手法将现代感简洁的涂鸦艺术进行新的诠释,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情绪。能从中感受到艺术对于个人日常生活的重要意义,也帮助人们了解时尚背后蕴含的文化现象。
——孙聪副教授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