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二年级课程设计作品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21日 分类:课程设计 浏览量:3057



3)编织:将竹编的传统元素结合到高屋顶的屋面板形式和隔墙形式,以及空间的交错之中,迎合老年居民潜在的审美倾向,将南地区的文化传统与现代建筑形式结合。编织不仅是形式上的编织,也是编织视线,编织社区居民息息相关的生活。




建筑内部空间,我们提出了“匀质空间”的概念,想将人们的活动空间变得更加自由,不局限空间的功能,让人们在其中有更好地体验,也促进市民之间更好地交流。


场地毗邻秦淮河,靠近清凉山景区,山与水显然是重要的场地故事,同时也是南京这座城市的气质所在,所以很自然地选择了以山和水为切入点,进行概念的演化。山为静,水为动。除了造型的抽象化借鉴,在功能上也一一对应。人们喜欢沿场地中回环的步道散步,恰似流动的水,在场地内形成动态流线。人们聚集在室内,此为静,敦实的山。老人,儿童,娱乐,学习等功能分布在相对离散而又高度互联的“山”中,互不干扰。步道也是漂浮的屋顶,连接各个体量,形成室外——半室外——室内三重过渡型空间,让人们游览其中,有着置身闹市之外的体验。



设计的灵感源于场地东面的一条城市重要河流,提取了水流涟漪的元素,将整个社区中心抽象为一个城市中的涟漪。在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可以上人的屋顶,曲面的屋顶高低起伏,提供了多个可以瞭望的角度与高度,使建筑拥有全景视野。南北向的屋顶流线重新连接起了被社区中心打断的原有的公园流线,人们即使不用进入建筑内部也可以体验建筑。社区中心的内部在满足养老需求的同时,置入了丰富的公共空间,满足了各个年龄阶段人群的社交休闲需要。



基于对场地的调研研究,初始的场地仍有些有待改进的点,为了给居民创设更加丰富且多功能的活动空间,让场地不再单调,营造“朋友圈”式的友好氛围,我们提出呼吸框架的理念。让居民们回到最初的自然,体验更多不同的乐趣,我们向模数框架与藤蔓寻求答案,建立藤蔓框架并嵌入功能盒子来创造公园式的空间环境。这样的绿色空间,被植物吐露呼吸环绕着,人们呼吸到新鲜自然的气息,呼吸到惬意生活的气息。在场地的中心一个方形院落,看似封闭却又拥有交通流线环绕,使得院落拥有通透的气质,吸引人流,空间上,在藤蔓依附的框架中,垂直方向的交织让场地充满美感与变换。在框架间,人们休憩闲谈,玩耍娱乐。


此设计是以原场地的的椭圆形健身跑道为雏形进行演变。利用原场地的地形优势将椭圆形在场地最大化,并且根据场地直线人流的分布,确定了建筑单体的位置以及形状。我们将健身步道三维化,利用建筑步道在外围联系每个建筑,让建筑单体之间独立且互通,通过顺延建筑体步道,以及顺延健身步道,将交通空间很好的中和,避免掉了交通线冲突以及人群集聚问题。场地的绿化区域与建筑形成了良好的互通关系,外部气流和内部对流,从而在空气光线和人流中实现最大化的“reciprocation”。


选择阳光广场作为设计场地,考虑到原有的广场向心性,设计时不打破原有空间,而是选择增强场地各部分的联系。建筑主体部分选择玻璃幕墙搭配双层竖向木格栅的方式,营造有趣的光影效果,并通过编制木结构形成顶棚,以增加建筑各部分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