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建筑新人赛16强名单及作品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22日 分类:竞赛资讯 浏览量:2454
我们认为,旧工厂承载着校园的历史与场所记忆,本身是校史馆的一大展品,其中各个坡屋顶以第五立面的形式形成曾经校园建筑的轮廓线,有着强烈的视觉印象与历史感。本设计尽量保留原有建筑,以屋顶空间的再塑造为出发点,以对红砖青瓦的零距离触碰为重点,以使 游客接触到旧建筑的屋顶为主要设计形态,让人们在游览中既有展览体验,也有通过对旧建筑的触碰、场所记忆的重现而感受到的历史氛围。
在设计当中,我们通过对屋顶细节改造与平台的置入,形成新的空间场所,使人们可以在此 游览,也可与旧建筑进行更亲密的触碰,感受从中的历史气息。屋顶平台作为新置入的一个元素,连接着原有建筑空间与新的场所,我们希望以此形成过去与现在还有未来的对话。
本方案以“村庄”为设计意向,旨在为儿童创造一个符合儿童活动尺度的“村落”。在形体 方面,通过三个体量将6个班级分开,每个班级独占一层,且通过二层平台的设计使每个班 级都有足够的室外活动空间。在基于儿童心理和生活习惯的思考下有了中间庭院中不同功能的“小房子”设计,“小房子”和基地内原有的柿子树组成的“村庄”不仅为孩子提供了儿 童尺度的活动场地,还可以通过儿童的交换、售卖、或是角色扮演等活动来锻炼儿童的不同 能力。内外的穿行,上下的交互;树旁的倾诉,树上的触碰;亲手采摘下那柿子的同时,孩 子已经不经意间长大了。
现在的城市往往是新城区建设与老城区改造同时存在,但新城区与老城区之间存在着差异, 新城区的开发有商业价值,而老城区不仅有历史和文化价值,同样也具有商业价值,并且是与新城区不一样的商业价值。它的收益速度可能赶不上新城区,但是它的收益时间和历史价值一定是长久的。而且一个有历史的区,可以孕育出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风俗。每个有历史的城市,都有那么一段特色的街区,每个有历史的城市,都有那么一段特色的街区, 它往往代表着一个地域族群的生活方式。城市历史街区的独特性能够满足旅游者探新求异的审美需求,地方性成为城市历史街区吸引游客的主要魅力。为了保护地方历史的原真性,恢 复延续地域街区肌理,彰显传统特色,我们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法,以全新的方式演绎历史与传统,结合新的材料与技术适应绿色与低碳的未来发展需求,对历史传统进行演绎与发展注 入新的活力,使其具有新时代的气息,重新焕发活力。
本设计通过对既有厂房和周边场地的改造,使老工业建筑在现代城市生活中承担起新的社会 职能,保留老工业建筑基因,带动区域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我们结合原厂房处于江边的极好的地理位置,将场地重构,使之成为滨江公园,吸引周边新居民区以及附近商圈的人群前 往,为市民提供文化休闲的场所。同时将厂房内部空间进行重构,将原有矩形大空间根据各功能细分,重新置入厂房的大空间之中,既保留了原有厂房的空间感受,又满足了图文信息 中心的功能需求,还丰富了空间层次,赋予老厂房以新的活力。
本设计聚焦某市天桥周边的文化流失,空间活力丧失问题,以建筑手段进行空间重塑。目的 为实现天桥文化的复兴与宣传,重新激发天桥下空间的活力。
- 建筑与环境方面:选择三跨桥下空间,北跨连接其两侧社区A、B,南跨连合其西侧火车站与东侧社区C,中跨 汇聚人流,连接南北两跨。
- 建筑结构方面:延续桥结构连拱意象与当地文化符号,选择十字交叉混凝土拱结构,并以相较于桥拱更小尺 度的拱空间增强结构与人的互动。结构空隙结合设备处理,创造纯粹的拱空间。
- 建筑功能方面:以展览与交易功能激发文化活力,以厅堂空间满足居民社交需求。
- 建筑空间方面:空间中凸显拱元素特色,新旧两种拱以多种方式塑造出不同的空间感受。
瓷光陶影,意为陶艺和摄影两种兴趣爱好的相遇。主人公奇奇和丫丫是W大学两个不同学院的大一女生,因同在新一舍住宿而结识。奇奇儿时喜欢漫画书里的米老鼠、机器猫;长大 后,她爱上了用陶艺把漫画里的小人变的立体。丫丫高中时总用手机记录生活的点滴;进入大学后,她打算用更专业的摄影设备大展身手。
方案为二人提供了私人的兴趣工作空间:奇奇的陶艺工作区由拉胚、上釉、烧窑三个阶梯状 连续空间组成;丫丫的摄影工作区则拥有一个独立制片室,以及由屋顶和回廊组成的多角度室外拍摄空间。在40㎡的小型建筑中,方案还提供了公共交流空间:入口区视野开放的讨 论区、信息公告的走廊、和公共卫生间。
不仅如此,两位同学还向好友,同学们分享和推广自己的兴趣。她们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伙伴 加入瓷光陶影工作室,形成一个学生社团。建筑周边的室外平台为社团活动提供场地:陶艺和摄影作品的小型交易市场;和可以在侧墙上投放社团视频交流探讨,远眺东湖的茶吧。这 样的创意小工坊,能够提升学生的生活趣味,并激发其探索新鲜事物的热情。
总的来说,瓷光陶影从一人的需求出发;使二人的兴趣碰撞;最终为一舍附近的大众服务。以它为中心辐射到了周边环境:不仅从形态上对一舍产生影响,更是从功能上激发了周边的创意氛围,赋予大学宿舍更多的可能性。
设计场地位于由基于任务书所给出的建筑平面图拼贴而成的想象城市中。在想象中本建筑的功能为博物馆建筑群中的一座小型博物馆,南侧为有两座购物中心所围合而成的广场。博物馆侧的广场进行场地的抬高以区分于右侧相对热闹的广场,场地的变化给建筑设计带来了更 多的可能性。通过在博物馆周围布置水景展现出空间的静谧感。
建筑设计以板片分割为主要操作手法,本设计主要探讨厚墙这一由两层薄墙构成的元素怎样 结合具体的展厅空间完成博物馆建筑的基本功能。建筑平面大体为“回”字形样式。两层墙为建筑的承重结构并组成厚墙。设计将楼梯间以及其他辅助性空间置于厚墙之中。楼梯间在包裹与沟通不同层展厅空间的同时,形成的“厚 墙”也增加了建筑的实体感。不同于一般建筑的主要空间与辅助空间的功能分区,作为厚墙 的楼梯间在本建筑中并不是一个相对消极的元素。由楼梯所组成的厚墙调节着建筑内部与外部的关系。相较于更加开敞与明亮的展厅空间,楼梯间的闭塞与狭小与展厅之间形成了内外 交错的游览体验。
整座博物馆的游览体验序列起始于一楼的大厅,人们经过狭长的走廊来到顶层的展厅,在不 断的经过相对宽敞的展厅与狭窄的楼梯间时体验到内外交错的游览感受。展厅所代表的是由博物馆中艺术品展现出的“历史”或“未来”;楼梯间中的光线与偶然可见的室外风景所代 表的是“现实”与“此在”。人们在内外的光线与风景中不断徘徊,最终回到一楼大厅,脚 踏地面,从博物馆给人的不真实感与恍惚感中抽离而出,回到当下。
错层的设计使得各层展厅之间相互的空间暗示成为可能,同时也进一步的丰富了展厅空间内 部的趣味性,使实际上并不宽敞的展厅在与外界连通以及各个展厅之间相互的空间暗示下显得更加的开放。为了确保建筑立面的纯粹性,在门的选择上本建筑采用符合厚墙概念的双层门。外层旋转门 是为了确保立面上门窗语言的一致性,而内层可推拉的折扇门才是本建筑真正的气候边界。
窗户的形式有两种但是在外立面上呈现出相对统一的状态。一种直接与展厅空间相连成为展 厅与外部景观沟通的窗口,另一种用作楼梯间的采光和调整建筑立面开洞在构图上的均衡性。
客舍设计基地位于既是历史街区又是商业景区,设计从场地的商业与历史氛围的矛盾出发, 试图寻找一种屏蔽商业喧嚣,观照历史的独特视角。
通过对毗邻历史建筑高家大院的分析找到设计切入点,将传统建筑四合院围合的天井抽象为 内向自省的覆斗形屋顶形式,通过不同尺度覆斗形组合来创造连续空间。
对覆斗形单体与组合进行一系列空间想象,形成一个人的天空,一群人的天空,一棵树的天 空,一束光的天空,以及天空之上下,天空之内外的空间意向,指向了最后的空间生成过程.。设定单体组合基本策略,参照高院屋脊线进行形体划分,尤以与高院的自然联通与形式统 一,收放的韵律感空间,延展的屋顶步道,以及压低屋檐设计的每间客房的冥想空间为设计亮点.
概念来源——场地周边公共活动空间的缺失
该美术馆选址于A市某大院南侧的空地中,地处历史文化街区。概念来源于场地附近拥挤的社区以及幼儿园、小学等教育节点。密集的街道使周围的居民、儿童缺少一个可休憩 活动的场所,因此希望有一个更具亲和力的公共场所与当地居民的活动形成积极回应。
聚焦点——游戏行为
在聚集的地方发现居民、儿童游戏时喜爱漫步,探索,发现与躲藏的行为特点,所以本方案 以人们游戏过程中,躲避、追逐、穿梭与攀爬为公共空间塑造的基本依据,希望使美术馆为城市提供可使人与人、与如阳光阴影等多元素进行捉迷藏游戏的空间,并为美术馆光的引入 和室内外的互动创造条件。
闹市中的美术馆立足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何处理美术馆展览空间的静谧性与上述公共空 间的开放性之间的矛盾,成为设计的主要问题。日常生活是平凡又独特的,人们以自己的双眼通过空间的限定,在游走的过程中不经意捕捉到独特的瞬间,会使美术馆的“展览”富有未知性与神秘感,这会是本方案与寻常美术馆静态展览特性不同的一大特点,即将动态事物 的行为列入美术馆展览的一部分。
概念意向——探索、窥视与躲避
希望美术馆的第五立面形成一种独特界面,使屋面成为沟通内外交流的一大媒介,以实现多种交流的可能,包含内外人与人、与蓝天白云、阳光树影等多元素间的互动;并为美术馆展厅内部自然光的引入创造了空间层面的前提条件。
本项目位于杭州市西湖区钱江四桥西侧的六合塔公园西北侧山脊上,功能设定为钱塘江历史 文化展览馆。在尊重“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历史空间关系,严格保护山体楔入城市的自然地 形的前提下,思考山、水、城、人的关系,以轻介入的姿态开展方案设计。
技术经济指标:
总用地面积:12000㎡
建设用地面积:1820㎡
容积率:0.87
绿地率:73%
建筑密度:6.5%
建筑面积:1577㎡
场地选址位于杭州浙江大学之江校区与六合塔公园间的边界空间,而这段关键的节点目前处 于空白状态,交通不畅,人流稀少。钱塘江与杭州人的密切联系在这个区域似是被切断,为了填补这块被杭州遗落的“残片”展开设计。
建筑在设计之初提取了北宋临安(今杭州)建筑绘画中的空间属性、组合、和序列关系加以 转译重组作为对地域文脉的回应,并以城市空间返还、集体记忆的回溯等思路作为线索,让公众参与的过程与杭州市民记忆中和钱塘江的不同片段联系起来。建筑在六合听涛、水天一 线等众多空间隐喻中达到观景、展览和织补片区的作用,过往时代人们记忆中和钱塘江的故事和体验也在观览过程中被唤醒。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