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有方·创意无垠--南京 建邺 科技创新产业园过街连廊设计竞赛入围作品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5日 分类:设计大赛 浏览量:3506

南京市新一轮总体规划提出了建设“创新名城、美丽古都”的目标愿景。近年来,河西新城持续践行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模式,以满足科技创新需求、集聚创新创意人才、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为导向,引入了众多科技创新型企业,建设了多个创新创业园区和社区载体。打造高品质、符合创新人士需求的工作和生活空间,包括以精细化的优化设计提升创新园区载体的环境品质是河西新城建设创新高地的重要工作组成。

因此,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建邺分局与南京市建邺区高新科技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了“互联有方·创意无垠”主题竞赛,以南京市建邺区科技创新产业园过街连廊实施方案设计为内容,面向国内外开展征集,通过共谋、共建、共享的方式,进一步完善园区功能,提升园区形象,为创新人才提供更好的工作与交流环境,为“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建设作出贡献。

竞赛于2020年9月21日正式启动,11月22日完成征集,收获了包括大型设计院、境内外设计事务所、独立建筑师以及高校师生群体的积极参与。参赛作品来自全球5个国家、全国15个地区,其中超过半数为大型设计院及设计机构投稿,显示出了较高的完成度和设计水准。

经组委会组织的第一轮专家评审,共评选出入围作品24件,进入网络投票环节。现将入围作品公示如下:

01号

设计说明

在城市尺度上,我们提出的建邺科技创新产业园的连廊如同一朵轻巧灵动的云朵,不仅以其重要节点的作用组织办公、文化和社交活动,并将不同地块紧密相连,更是通过它创新的空间结构形成独特的城市肌理,成为区域内别具一格的地标和城市舞台。这朵科技云在垂直方向上与城市绿色植被带和蓝色水景等系统紧密相连,让多样的自然元素渗透于建筑,它轻盈的结构和透明的表皮与周围写字楼相得益彰。

在建筑尺度上,科技云连廊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融合,办公空间的界限在消失,连廊与商业空间的界限在消失,与城市公共空间的界限在消失, 与自然的界限在消失,与家的氛围的界限也在消失。这种自由的模糊空间带来了全新的交流,沟通与休闲模式,将为工作带来巨大的启发性与效率性,完美的契合了建邺科技创新产业园的宗旨,促进互动和提升创新。

建筑内部充满活力,人们在不同高度的露台和中空空间自由交流,移动办公。在连廊中庭外,弯曲玻璃和窗帘自由分隔出不同的小空间更是具有满足不同活动需求而不断的改变的能力,使这些空间再次自由向外延伸,就仿佛一朵朵的自由的云漂浮于科技绿洲之上。

科技云连廊,是对科技术语 ‘云’ 的空间解读:整合,流动,无穷无尽,且具有无限力量 !

02号

设计说明

峡谷中云雾缭绕,横向彩云与枝蔓缠绕!自然壮阔的美色借景于城市科技谷中,此为设计的初衷!我希望南连廊不仅仅是两栋建筑联系的通道同时也是区域内的休闲中心、交流中心。是一个多层次的“互联”空间!呼应南连廊建筑的公共属性营造小型的城市客厅!廊桥通过三层回廊的交错,将展示、休憩、交流、秀廊置于其中,以简单的元素制造印象深刻的空间,展现自然溶于设计的洒脱。云谷规整的元素呼应建筑的矩阵肌理!结合自然为科技谷带来一座植物与桥共生的空中生态花园。

廊桥取形“互”字,即互联的含义,以交流沟通为核心!为来到科技园人们提供了展示、休憩、交流、秀廊的多层次空间。让过街天桥不再局限于交通的作用,更具备城市共享空间的作用。在与已有建筑的功能进行顺畅衔接,尺度适宜的同时。为创新人才提供更好的工作和交流环境。其中精心置入了一些近人尺度的小品,如座椅树池,如活动式云亭!可拆卸及移动,点缀许些乐趣。云谷丰富的空间可举办各类活动,如室外秀场、南京樱花节活动等,多层次的空间提供了3D的视觉效果。

03号

设计说明

本方案旨在创造「垂悬而下的美食集」,营造热闹街道般的市井氛围。同时方案须解决「跨度46m」、「净高9m」、「标高9.4m」、「餐饮设备配套」等矛盾,实现空间、业态、结构、城市关系、设备等的有机结合。

空间与业态策划:既有建筑以餐饮功能为主服务于周边上班族的日常生活。本案连廊旨在以美食天街连接两个分离的商业体块,形成完整连续的商业集群。餐饮功能的设备空间需求则结合结构设计有机统一,并以面向人流展示的集中式开放厨房设施,营造热闹非凡、人情味十足的流动空间。

空间与结构设计:结合城市体量关系、空间的分化、流线组织、设备排布等,以双墙井格悬挂结构实现跨度,在实现连廊的轻盈感、穿梭空间的街道巷感的同时,减小使用标高之下的结构高度,解决使用空间标高与净高之间的矛盾。

空间与城市关系新老体量交接策略选用「留以虚空」、「立面延续」的复合策略,达成新老间若即若离的城市关系,使连廊在文脉之中既与既有建筑合为整体,又独立跳脱自成;内部空间则以独特的大空间作为两者的衔接节点以极具识别性的空间与功能咬合体量。

04号

设计说明

该连廊位于建邺科技创新产业园东侧,连廊以连通路两侧商业功能为主,总高度为14.9M,道路上方净高9.8M。

设计以空间回归自然为出发点,理念来源于树冠。

由树冠演变出树冠形状的结构体系,以此形态为基本模板,排列组合形成:下可行车,行人;中可行人、观景、休憩;上可遮阳遮雨的半封闭连廊。以此来连通路两侧商业功能。

在建造方式上,以树状形态为基本模板为基本单元,以装配式建筑(指传统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现场作业工作转移到工厂进行,在工厂加工制作好建筑用构件和配件,运输到建筑施工现场,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在现场裝配安装而成的建筑。)方式进行建造。

05号

设计说明

作为一种普遍性的类型,本设计为高层连廊提供了一种“厚底板+轻覆盖”的结构模式——“厚底板”以一种基础设施的尺度解决跨越公共道路的问题,同时整合结构和设备,最大化地为上层功能空间提供自由度;“轻覆盖”适合于预制装配化的快速建造,可以敏锐地对连廊所处环境、功能需求做出回应。

场地紧邻河西向阳河公共绿道与南河西岸绿带,在城市设计层面上,方案试图将景观绿道引入科创建筑群各个连廊之中,衔接由奧体中心到南河的运动活力带。北连廊缝合向阳河绿道,东连廊拥抱南河西岸绿带,南连廊串联整体高新园区,在城市景观层面上回应了后疫情时代中的公共健康与福祉,使园区成为城市有机体的一部分。在建筑设计层面上,本方案选定北连廊的健身中心作为具体设计对象,于不同高度上创造了多种观景与运动体验。“厚底板”在跨越道路的同时提供了方便的扶梯到达开放的二层平台。“轻覆盖”的结构体系扭转了45度,使得健身空间得以导向景观良好的两侧绿带,锯齿状的顶层空间进步强化了这一空间意图。

北连廊因此得以成为一座“浮桥”,轻巧的连接起两侧高层的同时,也精确的缝合了后期将因规划道路而断裂的城市绿道,借助健身和休闲的功能定位,成为城市绿道上一个重要的节点和地标。

06号

设计说明

过街连廊位于科创园三个方向街道入口,横跨道路。

设计从三个连廊的位置分析得出连廊形体选型是方案设计解决的核心问题。通过对比几种典型过街天桥形式,"8″字形或称蝴蝶结形中间小两边大的形式最为合理。优点在于对道路穿越压迫感最小,易于形成识别性强的形体,并获得一定的功能面积作为体验空间服务空间,扩展园区功能内容。

建筑造型在基本的蝴蝶结形基础上,结合大跨的拱形桁架结构,提取圆弧形建筑轮廓,在园区原有方形为总体特征的严整建筑造型中形成适当的活跃变化,强化入口形象。

连廊与常规过街天桥的线性造型不同,采用上大下小两层叠合模式,下层为穿越道路联系两侧的交通功能,上层为企业办事大厅体验厅等多功能大空间。楼电梯辅助用房设于建筑两侧。

07号

设计说明

本案运用一种充满未来科幻感的设计语言,与科创园的生态气氛相呼应。在科技感的外表下,连廊的内在兼具绿色,空气与自然,形成一座提供人们工作,交流与休闲的互联花园。提取现有建筑立面上的“菱形”形状作为本案设计的“形式语素”。将“菱形形式语素”沿轴向外挤压,经过重构形成连廊形态。运用模块化设计,连廊由六个标准单元串联组成。连廊每个标准单元由"屋面系统”,“桁架系统”,"室内系统”和“支撑结构系统“四个次级单元模块构成。本案设计并不预设功能,只在提供一个灵活自由的空间,根据不同的使用功能划分空间。模块化设计的连廊,可采用构配件预制并现场装配的方式建造。本案为地块内南部连廊设计,北部连廊具有近乎一致的设计条件,亦可采取与本案相同的设计手法。

08号

设计说明

北侧连廊从城市角度出发,呈现出具有科技感的造型与空间,迎合创意型产业园区的发展定位;

基于创意型产业园区,延绩园区办公建筑的整体现代风格;

依托于两侧的办公大楼,将办公功能进行连通与延续;

服务于产业园区的办公人员,为办公人员提供健身、休闲、交流的场所。

09号

设计说明

本设计的概念是“凌云新月”。

作为科技创新产业园区,抽象”云”的概念无处不在。在设计中,”云”被具象化:与现有建筑三层连接的办事大厅体量有诸多桁架,为了体现云的干净轻盈,立面采用了最简洁的构造表达,同时将桁架置于隐框玻璃幕墙后方,最大程度削弱了大尺度结构构件的存在感。下层绗架结构为中层和上层建筑外观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利用与楼板相切的圆弧作为控制线,放样岀与楼板相切的顺滑曲面,赋予反射度极高的金属材质,体现设计的轻盈感、科技感和未来感。而为了突出新月的造型,圆弧成为了金属材质和玻璃材质的分界线,并在夜景灯光设计中充当了灯光槽的作用。

在室内设计中,语汇与建筑外形相呼应:交流中心的拱门楼梯是外立面新月造型的延续;多功能大台阶也呈圆形,平时作为咖啡座的功能,当有讲座或小型演出时则成为观众台。此外,在材质选择和节点设计也始终保持高技派的手法,将所有可见的楼板边缘锐化,金属和玻璃釆用无缝或隐框的细部枃造。此外,由于连桥建筑进深比较大,岀于改善采光的考虑,公共功能部分和交通空间都加设了天窗。

“凌云新月”将成为园区更多租户的聚集地,也将成为园区新的标志。

10号

设计说明

关于规划——在整体规划上设计从城市的宏观角度出发,通过对城市建筑形式的抽象,微缩纳入三处连廊。根据连廊不同的功能需求,采用不同的构成逻辑,力图整体协调大区建筑形态风貌,三处连廊互联互应。

南连廊-都市宝盒——犹如一个打开的城市之盒,内向体块对立分布,每个体块可对应不同的功能内容,或者展览或者交流。

东连廊--都市拓扑——城市犹如生长在连廊立面上,通过不同的悬挑,带来不同的展示橱窗。

北连廊-正反都市——建筑形式犹如倒挫的城市,设计着力从个人与集体体验岀发,以健身为主题,设置不同功能的健身舱,上层为公共分享平台,在这你可以与他人分享你的健身经验,也可以体验一场新的健身器材交流会。下层为独立健身舱,在这你不用担心被打扰,可以尽情的享受独自的运动,不被外界干扰。

关于材料与技术——设计通过模块化的逻辑,二次利用廉价的集装箱,以单个集3m*3m*6m和3m*3m*12m为基础,对其改造加工,让其自由组合,适应不同的功能需求,其中北连廊设计中,通过垂直传送技术,在每个集装箱改造中加入升降滑轮,以解决从集体空间到个人空间的转换,带来可变灵活的空间布局。

11号

设计说明

間”是将2栋建筑内外部相连接,建筑和周边环境一体化的缓冲交流灰空间。本设计运用屋顶花园,平台,回廊,屋檐等多种形态的空间组合构建廊桥的灰空间。我们希望通过廊桥能够紧密联系两栋建筑,也将建筑和环境融为一体,不仅仅作为交通功能,而且为人们提供另一种新的休闲交流空间。

12号

设计说明

这是一个开放且多元的园区。汇聚着最新的科技信息以及最具创意的新鲜想法。横跨道路的连廊进一步促进整体区域网络的连接性。当高效与便捷的沟通交流已在技术的支持下变成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我们试图设想这个位置所被赋予的新的意义。

我们想到这样一种可能性。在一个高度理性而完善的园区内。我们让连廊成为一个“漂浮的乐园”,在人们日常的紧凑与中它将成为一个“创意孵化器”。我们相信创意的迸发是由内而外的,就像生命总是孕育在偶然与不确定性中,等待时机成熟便破壳而出。我们的设计由一个划破天空的水平空间与三个隐喻着生命的壳体组成。它们共同浇筑出一个孕育创意的场所,人们在这里可以自在地休息或工作、讨论或独处。而同时,它也是园区内的标志性景观,水平展开的平台连接三个抽象体量将一种诗意而又超现实的情绪结合在一起,象征着永恒的生命力与不断的科技创新精神。

13号

设计说明

从《阿房宫赋》“廊腰缦回,檐牙高琢″到司马相如《上林赋》中“高廊四注,重坐曲阁“再到现代形态各异的连廊设计。中国从古到今建,从不缺连廊的身影。

如何去利用将南京的地方文化运用到建筑上去,打造一个独特的不止于形式“南京路径",在空间呈现,让人与人,空间、自然、城市更多地对话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事情。

14号

设计说明

我们提倡建构的差异性与偶然性,期待通过对城市、街区、建筑、连廊等元素进行有机重组,来回应场地的物理空间和文化环境诉求。我们期待在建邺科技产业园项目连廊设计中,与现有建筑协调,与城市空间呼应,营造良好的室内外空间关系,增加新的积极元素。

在具体实践中,东侧连廊如同“纽带”般将南北E3、F3建筑连为整体。纽带在这里又具化为切实的实物载体一室外步行通道,踏步平台、绿植等被引入其中,在这里连廊不再只是作为单一的通行介质,工作之余,人们可以在其中体味生活的乐趣。立面处理上,吸取已有建筑的构成元素,通过曲线干扰进行参数化设计,完善概念要素。南北侧连廊从城市设计层面进行概念设计,手法上与东侧连廊保持统一,造型极富创意性、标志性。

15号

设计说明

方案选址园区东侧地块,两侧建筑为商业、餐饮空间。

连廊下为园区道路,两侧为优越的园内景观。

方案以景观朝向为设计起点:

斜向交叉的巨型桁架完成主要跨度,引导空间及视线望向园区景观,使连廊在交通功能基础上,还能引人驻留,欣赏美景。

是连廊,也是望景的亭。

又因亭子的厚度扁平、轻薄,因此是为薄亭。

结构理念:

方案以交叉的巨型钢结构桁架完成主要跨度,结构形式如两人手臂交叉,共同托起中间的重物,也形似“抬花轿”的游戏形式。

同时以网架辅助完成屋顶和地面的局部悬挑,巨型桁架和平面网架共同营造室内无柱大空间,为赏景、交流等公共活动提供舒适空间环境。

16号

设计说明

连廊建筑的设计理念来自于大自然岩洞,将自然岩洞的空间形态融合到建筑形态里,将自然生态元素引入建筑,建筑吸取了自然岩洞的空间组成结构点,将天光引入建筑內部,空间组言的连贯和通透性,以及室内外空间的自然衔接过渡。建筑风格具有地标性,科技感,设计理念具有创意性、生态性,与现有建筑协调,与城市空间呼应。

连廊建筑作为辅助建筑,主要设置了企业服务大厅、交流中心、休闲活动中心等功能,连廊整体采用大空间分割设计,有助于和已有建筑功能的顺畅衔接,可容纳较多的人员,适合大人流的交流和休闲场所。同时借鉴岩洞的自然采光通风特点,将建筑中间采光较差的部分从顶部插入通透的玻璃圆柱体,实现室内和室外的连接,将阳光和新鲜空气引入建筑内部,节约能源,倡导生态。其次,吸取岩洞和自然界的无缝交互关系,将部分建筑打开,变为室外或半室外空间,作为休闲景观庭院及屋顶花园,植入大量的绿化空间,将自然因素引入建筑,为人们提供舒适的办公环境和休闲空间。

连廊整体采用钢结构结合玻璃幕墙建造。钢结构有助于自然形态塑造和大空间分割,有利于创造岀不规则的曲线异形空间,减弱原有建筑的“生硬”感。内部空间的分割采用玻璃和铝板塑造曲线空间,增加空间的趣味性,和整体建筑风格形成互补对比关系。外立面保持统一的玻璃幕墙形式,与整体建筑风格协调一致。

17号

设计说明

植入创新活力的立体公园

恐怕没有什么地方比一座新的科创产业园更需要一片新的自然了:

汇聚于此的被投放于科技与创新领域的生产力必将产生更大的改造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席卷之处,必将高楼林立,一如这座产业园本身。所以我们认为在这种生产力的“起点”提示自然的存在是极有必要的。

园区建筑间增设的连廊可以被视为一种对于整个园区的改造:两组富有工业感并喻示着先进生产力的结构在跨越街道的同时也形成了不同层次的空间;在它们之间被植入的是一组相互镜像(镜像是仅属于人造物的关系,毕竟世界上并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而又连接着的人造自然。人的活动则以悬浮在空中的坡道和高速电梯引入这个与城市和园区均产生密切关联的开放空间。

在工作的间歇时,在这座“第二自然”中,人的自我得以充分的释放与发展:运动、娱乐、社交、休憩、学习。我们希望能以这种形式带给这座以带有强烈科技气质的园区——新的开始——第二自然的开始。

18号

设计说明

本方案主要选择位于场地南侧的连廊进行设计。场地南侧为城市次干道,中间与北侧形成铀线处为穿过园区的城市干道,因此在功能上既要考虑内部人群的需求,也要考虑对于城市空间的影响。作为进入园区的重要界面,设计本身应该独具创新,能够吸引过往的人流和车流,为园区带来更多的活力。

设计充分考虑场地带来的各种挑战,设计一种特殊的大跨度空间,既能满足廊桥休闲活动功能的灵活性,在形式和空间上与周边的办公建筑形成明显的划分,体现出廊桥独特的地位和性格;同时也考虑到与原有肌理和立面的结合,通过扭转的手段与建筑立面相呼应。

19号

设计说明

这座大胆而动感的运动桥反映了科创园的设计理念和创新氛围,它的设计旨在传达一种开放性,律动感和未来感。漂浮在道路上空的连桥高24米,建筑整体架构从视觉上诠释了运动精神,动态的量体在建筑立面上呈现出“X”般的交汇状态,不仅隐喻着人们在连桥上相遇、活动、社交,也与两侧塔楼立面的网格语言相互呼应,与园区环境融合一体。

连桥的外维护结构由空间桁架外设薄膜组成,形成扭转展开的双曲面形态。薄膜构件像鳞片般错落排列,螺旋包裹着内部空间,对外呈现出半透明的景象,向城市传递着体育连桥的活力与精神,并能与灯光设计结合,视不同情境显示相应的外立面亮化效果。

空间的核心是一座标准尺寸的室内篮球场,可举办正式的篮球比赛,也可灵活转变为音乐厅及表演空间。两条环绕球场的坡道连接了不同楼层,形成了线性的运动空间,人们能在坡道上慢跑、散步,或是俯瞰球场中的表演活动。中庭上方的天窗将自然光线引入室内,渲染出丰富多变的光影效果。连桥的东西两侧区域还设有可欣赏户外景观的健身房、兵乓球室、舞蹈教室、多功能室等各类设施,创造富有活力的交往空间。

20号

设计说明

悬浮的环——南京市建邺科技创新产业园廊桥设计

基于现有条件,区别于设计任务书的要求,我们建议以园区中最核心的滨水花园为中心,设置一个环状的大型连廊结构。此结构不仅联系园区南侧的两楼,更连接了各地块其他大楼,进而更直接地将整个园区中的建筑全部连接起来。为整个园区提供一个集交流展览,办事,会议,餐饮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服务休闲中心。更好地利用了核心绿地的景观价值。此环直径146m,环典型截面宽10m、高12m。连酈以高8m的环形钢桁架为主结构,上层悬挑结构作为休闲观景平台。通过3个三角形支点和2颗柱子作为支撑,厚重的形式与极少的支撑形成鲜明对比,整体显得异常轻盈。漂浮于都市中之、自然之上。

21号

设计说明

本设计创造性的将建筑主体通过两组巨型桁架柱进行悬挂,主要水平结构层位于建筑中部。

一方面向上支撑单元性空间以实现屋顶的聚落感,消解建筑的巨大体量;另一方面向下悬吊实现了底层道路空间的通透,避免因连廊的出现使得整个园区外部空间过于封闭压抑。

在形体上采用∨字形设计,呼应了两边建筑的表皮肌理,与此同时也巧妙处理了连廊与道路和两侧既有建筑的关系。

22号

设计说明

整个产业园区围绕中心湖景景观布置,各个地块也自有内庭院绿植密布,此外园区周围几条河道流淌而过。

因此本连桥的设计从自然元素入手,希望三座连桥能够成为园区自然景观的一部部分。

建筑的形式受启发于树的几何形态,提炼出伞状的建筑原型和结构单元,一丛丛的伞状结构簇拥横跨过道路的上方,链接两边的功能,同时结构支撑通过网格调整,完美避开了道路的红线范围。灵活的伞状原型单元也造就了连桥内景观界面的弯折性,从而也最大化地为连桥中的人提供了看向园区景观和周边河道景观的视野。

23号

设计说明

项目位于南京建邺科技创新产业园,为契合园区科技创新的愿景和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生活形态,设计主题定为 Intergrowth,因其具备双重意义即 Inter(internet)与 Growth,强调人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园区之间的“ 交互 ”与“ 共生 ”关系。

以此立意出发,选择极具“ 连接交互 ”意义的“ 线 ”作为形式手法。线条分别从建筑主体生长发散,在交汇处相互影响并改变行进路径,从而对既有建筑进行交织连接,编织出流动的功能空间形式。

参数化表皮包裹下的是古都城市肌理的延伸和折叠,流动的空间则是连接园区经纬的功能置入,将分割的单体建筑以“ 市坊 ”的形态进行转换,营造一场传统文脉与现代形式的交互盛宴。

结合主次入口的节点位置,设计有别于园区既有建筑,塑造视觉焦点,与公共性的功能主题相契合,为场所注入更多未来感与科技感,加强“ 科技创新性 ”的表现力;立面细节通过参数化的方式进行菱形采光节点设计,与周边建筑立面吻合,强调相互之间的延续与演化过程,使之与园区的风格特征融为一体。

24号

设计说明

本设计旨在通过连廊为园区创造如云间或林端般疏密相间的孔洞空间,通过变化的建筑空间为科技园区内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增添趣味。设计巧妙地利用三维结构桁架构件之间的组合关系来定义空间单元、建筑界面单元之间的构成关系。通过对常见桁架类型的三维变化,设计在实现结构跨度的同时又定义着室内空间。为了使得连廊与园区的景观融合渗透,设计将结构桁架放入内侧,建筑立面得以完全开放。放入内侧的桁架定义了每层中间的各个空间,通过桁架的空间变形,每层中间的公共空间都带给人不同的空间体验。

此设计思路与方法可以运用在园区的其他连廊设计中。此方案选取了北面的连廊为例进行设计。连廊功能以健身为主,与休闲的公共活动空间穿插交织在一起。结构上的优势使得必须的承重墙体得以减少到最少,可根据未来不断变化的功能调整分割墙体,带来更多使用的可能性。

相关:

互联有方·创意无垠--南京 建邺 科技创新产业园过街连廊设计竞赛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