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服装学院2019级环境设计专业之建筑设计初步课设展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27日 分类:课程设计 浏览量:1617
项目要求对该场地进行“公共性”改造,即设计非私人居住功能的建筑空间。它应是服务于村民及游客的的建筑场所,并需要在功能定位中考量后期该空间由谁来作为管理和维护主体。
马栏村文化遗产体验系统是由遍布全村的开放空间节点组成,包含若干和红色文化、传统乡村文化有关的文化体验节点。本三角地块节点是马栏村文化遗产体验系统未来的一个新增节点,其具体功能可展开自由的选择,可作为:文化遗产学习体验区、文化遗产展示售卖区、交流和休息区等,同时可兼具观景体验、茶饮等功能。 所以要求设计者需要研究和红色文化、传统乡村文化遗产有关的主题,从空间层面挖掘设计概念,并将概念与空间体验的构想融入空间功能之中。
建筑以崩裂的石头作为灵感来源 ,将其排列组合后抽象化组成生长的山峰, 形成向上发展的势。体现了红色文化的积极向上, 建筑三个部分依次从地下抬升, 为内部空间的使用方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三个空间以不规则太湖石造型相连接, 洞口之间相互遮挡与为内部空间增添了,隐忍克制的气氛。第三部分利用地形抬升形成的地下空间创造了建筑内部最私密的环境。
主体以钢筋混凝土浇筑, 让其与周围环境和谐融合, 撕裂的木质外结构作为相对柔和的元素与坚硬的内壳结合。减弱了混凝土材质的侵虐性 ,同时为内部空间提供了良好的观景, 采光及通风条件 ,从地面生长出来的曲面建筑外壳最大化节省了外部空间。
在经过对马栏村村落建筑、文化、历史背景进行调研后,我组成员从马栏村名称由来汲取灵感,以“圈养马的土地”为主题,设计了“息结”这一马场。对于整个马场,我们对其的功能设置并非仅仅局限在传统的马场和马厩上,也留出了弹性部分让人与马场进行空间的对话。马厩区域的数据尺寸依然严格按照传统马厩的标准。正因如此,除了观赏功能之外,在建筑本身的后期开发中,可以加入对马厩的利用,用以养殖马匹来发展村落的“骑马游村”项目。同时,整个建筑中的木架结构的形式和位置也形成了古今时代与南北方位的对比和呼应。休憩空间和展销空间的设计,也为整个马场赋予了更多的使用意义。
关于红军纪念堂的设计主题是基于马栏村的文化特色,整体方案都是在矩形的组合规划上进行的,主旨是想营造一种庄重和崇高的感觉,左方的游行走廊中穿插着大小不一的矩形玻璃柱,柱中种植的绿植给人营造出及时穿行在室内也会有身处森林的感觉,玻璃柱穿插设计与右边平台的混凝土立柱相呼应,中央的方形空间向下内嵌,增加了整个空间的高度,顶部右侧开窗的设计是想与光影结合更好地体现整个方形空间的崇高感,右侧天台的高度也是基于红军纪念堂的庄严神圣感去设计的,并且还为游客设置了休憩区,与光影照射结合,坐在混凝土立柱下歇息的人们也能感受到不同的气息与氛围。本方案选择的材料是清水混凝土,体现建筑最纯粹的状态。
位佳丽、朱欣怡
“空竺”是对于马栏村的一块三角形地进行“公共性”改造,以一个庭院的形式出现,出入口以两道低墙交错形成,有曲径通幽之感。建筑由两部分组成,由院内通道划分为动静两部分。
西侧为展厅,为砖石结构。展厅内设有通天的圆柱形展柜采取天光,尽头是由高墙围合的水池,其观赏通道可以到达建筑外的眺台,过程中可以实现人工到自然再到人工的视觉转变,眺台上可以通过外墙的单面玻璃看到馆内,体验和馆内不同的感受,然后可以直达天台,感受自然风光。东侧为茶室,为框架结构。茶室内为三面落地窗,茶室内可以直观地看到建筑外的竹子,营造了安静的氛围。
游客在游览尾声时,不仅能体验到马栏村红色文化以外的传统文化,还能有个静谧之地供小憩与观景。“空竺”的意境恰好在此,让游客放空自己,静静享受。
老建筑是马栏村的历史,文化的沉淀。我们想要的不只是单纯对新生的考量,而是历史、当下与未来之间的并置探讨。
我们初步的想法与最终的成果都围绕着廊道状的茶室展开,对主建筑与茶室之间的体量关系进行多次探讨,通过多次试验,我们最终以老建筑的尺度和形制为依照来进行新建筑的设计,将茶室即新建筑设计为“L”形状,使空间分为三个庭院,让人在不同空间里有不同的空间感受,这样的空间将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影响渗透、相互进行融合,形成了一个更加整体的共生关系。利用钢和玻璃在材质和颜色上进行对比,保留老建筑原有的材料形态并进行组合、优化。融合中材质发生融合和碰撞,发展成为一种微妙的包容与矛盾的关系。
我们希望设计是一种延续,延续无形的文化,历史,环境与人文。
本次设计建筑主要将其区分为两个空间,一个为公开活动区,一个为售卖区。空开活动区以长廊形式为主,贯穿两条路,方便路人通行与休息娱乐。售卖区以室内售货为主。考虑到马兰村整体的建筑风格以及布局,本次建筑设计风格与马兰村建筑风格一致,以平顶为主。在高差问题上,将整体地面挖低,并用石板隔开。同时再西侧加入一块石板来解决西面住户正门相对的问题,同时也方便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行人来往。整个建筑均采用原始材料来进行构造,与马栏村形成统一协调的布局关系。
本设计通过对马兰村原有当地老房和周边场地的改造,使其在村内承担起新的社会职能,带动区域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我们在前期做了大量的实地考察和调研,结合当地的原有产业文化和地形,以当地的玫瑰产业为灵感来源,假设朝南边的山坡上为玫瑰林,此建筑隐匿在玫瑰林中,建筑外形以玫瑰花瓣作为原型,将其变形、弯曲、解构重组,形成了现有建筑的形态。它用花瓣将整个空间包裹起来成为了一个较为封闭的公共空间,并供人们深入了解和亲身体验当地的玫瑰产业文化,吸引周边村民以及村外人前往,为市民提供文化休闲的场所。
同时将建筑内部的空间进行重新组织和各功能细分,既丰富了内部空间结构,又将其融入进这一片玫瑰园中。不仅可以丰富居民的社区文化生活还能刺激当地的文化传播,赋予马兰村以新时代的气息,使其重新散发活力。
“夕拾”是本方案建筑的名称,夕拾比喻重拾旧事,旧事重提,意为在建筑里观看富含马栏村传统革命精神的影片之时让人们不会忘记先辈们的红色精神。同时,“夕拾”也有拾起夕阳之意,让村民和游客在这个空间内共同感受日落的浪漫景色。
本团队致力于打造现代化元素与乡村集市相融合的生活空间。较大限度的利用地形,地貌,整体环境等因素,并调查当地人民的生活需求和外来游客观览需求相结合。团队决定从物质需求和文化需求两方面切入,并从集市这一角度进行分析。
核桃工坊的设计目的是为游客提供开放,轻松的体验场所,在建筑造型上保留了村内特色建筑瓦片坡屋顶的特点并予以现代化的表现;手工坊兼具挑选区、流程体验区、展示区和饮品区,是衔接村庄和外界的一处重要延伸场所.
墙--作为建筑物的支撑物,在建筑中的扮演一个重要角色。我们的设计将墙的作用不再局限于支撑,而是将它完全外部化。人的需求决定了墙的形态,我们将它作为一个绝对背景,把要展示的东西呈现在上面,不仅不脱离建筑本身的展示功能,而且也具有红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设计完成之后,墙的氛围也将完全适应马兰村的公共环境和人生活的环境。
展馆在设计中立意于建筑的纯粹性,学习了卒姆托的“温泉浴场”和约翰逊的住宅。
在展馆的构建中采用钢结构的方式,解决了展馆在建造上的跨度和搭建问题,加强建筑的稳固性,在“核心筒”周围进行了一些细节处理,使其将光感作为一种建筑语言融合在建筑里,并在核心区周围进行改造,将其作为具有特殊空间体验的区域。
本建筑以展厅性能为主,采用反向利用等高差屋顶设计。休憩亭是以斜切三角形为设计点,作用是是连接两展厅,人们通过小展厅可以走进小庭院。该建筑房顶的特色是利用与旁边道路的高度联系可让行人直接从上面走到屋顶,由此得到与地面不一样的开阔视觉感。
本建筑旨在打造一个多功能休息区。可以在在红色文化旅游区的为游客提供休息场所的空间,重点在于通过建筑营造安宁安静的氛围,休息区、读书区,观景区让游客可以在此体验慢生活的乐趣。开放式的空间也为其在功能上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村民平时可作为户外集会活动场所使用。
建筑位于马栏村的西南角,我们设计的体验馆在符合村庄古朴的建筑风格的前提下融入现代风格的玻璃窗和曲面的墙壁。一个透明的玻璃房位于体验馆右面房间的右侧,它的主要功能文创艺术展示。玻璃房给展厅中带来阳光,在室内也能将景色尽收眼底。并且在外观上除去了原有的传统建筑风格,把温馨、传统、现代集合在了一起。曲面墙壁后是封闭空间,用于多媒体影像播放。左侧的长廊用于红色遗产展示,为避免影像播放后室内明暗差太大,用屏风制作长廊墙壁。长廊尾处布置特色商品售卖,给村民带来经济收益的同时宣传村子特色文化。
以“庭院”为设计主题中心,用木板将空间四周包围起来,舍弃了周边环境原有的自然风景,想要塑造出在自然生态中独树一帜的现代庭院之风。
整个空间可分为两大区域:休息区和展厅风景区。想要让途中的旅人更能拥有小憩一刻,故休息区的面积占比多于展厅区。另在庭院水池上设置石板小路,让原本单纯的水池风景更富功能性、趣味性。旅人们既可以选择沐浴在木制镂空小路的稀透阳光,也可以在潺潺流水之上享清澈乐声。在中心看景区栽种了代表性的高大树木,可供旅人们在树下谈笑风生,也作为纽带连接了休息区和展厅区。
内部建筑休息区基本采用透明透光材质,让屋内屋外里应外合。展厅区考虑到展示贵重文物的保养,故选择封闭状态下的一边透光。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