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2020年秋季学期园林2019级“园林建筑设计I”课程成果
发布时间:2021年2月3日 分类:课程设计
浏览量:1029
园林建筑设计I是园林专业的核心课(必修),是建筑系列设计课程的起步阶段。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32学时内,使学生熟悉园林建筑设计的基本内容、程序和方法,了解建筑结合自然环境的各种途径及手段,能够设计简单的园林建筑和园林构筑物,树立起建筑的结构、构造意识,形成功能、技术、环境、文化等方面综合统一的概念。
2020年园林19级园林建筑设计I课程于2020年9月中旬开课,共32个学时,课程选题为在北京林业大学校内(现云在亭所在场地)或校外郊野公园空间设计面积100平方米(上下可浮动10%)的建筑小品,设计内容可选择休息亭、交互展廊或根据地段调研结果自定义合理空间功能。
同学们从校内小筑、郊野公园小筑、临水码头等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每名同学需独自完成调研、分析与设计工作,调研与分析层面要求同学们在方案构思前深入分析、研究设计任务书,进行实例、场地与使用者调查,初步掌握相关调研技巧;设计层面要求方案遵循尊重环境、利用环境并积极改造环境的原则,使之真正成为所属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考虑建筑的结构、构造、材料等基本工程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同时运用构成原则、手法进行建筑及空间造型设计,通过适当的归纳提炼,利用单元、分割、变形等具体原则、手法,把建筑落实为具有明确的线、面、体特征的形态关系,并符合一般形式美的法则,最终形成一个以人为本且向景而立的小型园林建筑作品。
学生成果展示
设计说明:重新规划场地为向心式,园林建筑结合场地生成的静态空间为环形。根据周边场地景观面和道路,对体块进行推拉,对内心环进行拉高,梁形成贝兹曲线式符合力学的架构。同时,对外心环对外延伸,形成大屋顶覆盖,并设计玻璃悬挑,更显飘逸轻盈。
心得体会:经过一学期的园林建筑设计课程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对作业方案不断的推敲和修改,使我对建筑结构体系与造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设计说明:建筑平面为两个扇形的组合,东侧较大扇形为主空间,包括办公、储藏空间及营业空间;西侧为开敞式连廊设有休息座椅和室外吧台。建筑整体为钢结构框架,外表皮为双层磨砂玻璃材质。屋顶设有三个钢架拱顶,表面覆盖玻璃。竖向钢板排列镶嵌于外表皮,延伸到拱顶;钢板在不同位置弯折,通过排列使外表皮产生曲线变化,呼应屋顶曲线。远观建筑,三个不同尺寸的屋顶似鸟翼张开,故命名为“翼然”亭。
心得体会:这学期的建设课程使我对建筑结构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使我发现了建筑结构的严谨与形态的美感之间有趣的平衡,老师每次的指导和点评也都令我受益匪浅。
设计说明:六边形来源于蜂巢,是自然造物的伟大创意之一。我在做现场场地勘察的时候发现设计地周围树木环绕,与自然亲近,便想到基于自然的几何图形——六边形进行设计。建筑整体的造型、开窗和场地设计都遵循了六边形的规律。在建筑设计中,通过高低的不同划分出空间不同的功能。该建筑主要供学生休憩放松,设置了小卖部,一层可供人遮荫驻足,二层可供人休息观景。在表皮设计上,使用了百叶结构。颜色采用了白色和原木色,白色使人心神安定,原木色亲近自然,结合其功能性,达到让人精神放松的目的。
心得体会:这是我第一个建筑设计作品,总的来说不是很满意,我常常会觉得自己的设计很平庸,比较拘束,造型没有艺术感,但这也的确源于我看过的设计作品太少了,我的积累不足使我没有灵感,以后会在这方面努力。除此之外,在画成品图的时候,也觉得自己绘画水平很有限,PS技术也不行,还有很多必备的技能都要去学习。非常感谢曾老师的耐心指导,以后会更加努力的。
设计说明:本设计在规定面积下做了两层,因此占地面积较小,且外形活泼,因此取名玲珑,建筑功能为展厅。以六边形为主要设计元素,采取了骨架承重的结构。外墙为玻璃幕墙加白色条纹装饰,在与建筑外形相呼应的同时使视觉效果更加丰富。
心得体会:这学期的园林建筑课不仅仅要考虑空间的划分,而是尝试着去做一个真正的建筑,从外形到结构都是新的挑战,课后我收获颇丰。
设计说明:“掬明”,是捧起光明之意,一是透过学子情广场中高耸的加杨、美桐、英桐等高大树木的枝叶间洒下的斑块状的阳光,二则是通过将掬明阁的屋顶设计成大大小小的正方形格栅,使得光束变得更细碎,大小正合双手掌心合拢捧起。
心得体会:人们现在抬头仰望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因为学子情广场四周都是十分高大的树木(十米以上的美桐、英桐、加杨等),所以设计掬明阁,采用格栅组成的屋顶大大增强透光性,除了给展览提供良好的采光以外,在闲暇时希望从屋顶漏下的星星点点的斑驳阳光可以唤醒人们抬头仰望天空的渴望。
设计说明:该设计旨在为同学们建立一个展览空间,兼顾管理储藏和休息作用。在设计过程中,以近梯形的异形结构为结构骨架,通过对其跨度的变化,形成了不同层次的空间,且不同形态之间的过渡使得建筑能够融为一体。
心得体会:通过本学期的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我对建筑的“骨架”、“表皮”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通过做模型的过程加深了对结构逻辑的运用。
设计说明:“越”位于林沼靠主楼一侧,该区域属于林沼区的主要流线。“越”为混凝土材质,其一层形成了半开放的空间,成为穿越林沼的路径的一部分,供师生自由来往,增添了有趣的体验;同时比邻水系,可与林沼亲密互动;入口设置了小卖部、座椅等为师生提供休闲、放松身心的场所。“越”的特色在于它抬高的二层“房中房”空间,走过长坡道,二层相对私密,是一个空旷的空间,人们可以席地而坐,透过玻璃长窗,望向林沼和大树,进入冥想状态。“越”希望我们越过生活的繁杂喧闹,获得宁静的内心体验。
心得体会:从开始调研环境到完成模型的制作和图纸表现,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更是实践性的体验。“建筑设计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随着课程的推进,我学习了建筑结构、维护、材质的相关知识,并针对每一次发现的新问题,进行改正和补充,运用绘图和模型表达的方法,逐渐地把自己的设计想法更好、更完整地展现出来,也体验到了建筑设计、头脑风暴的乐趣。
设计说明:4个长方体首尾围合而成,想法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四方围合。而拱顶的设计实现了大跨度的同时使建筑简洁通透,有着现代气息。可作茶肆、酒轩之用,方便约会、学习之事。若说“学子情”表达的使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之情,那么“桃之夭”表达的便是对老师教书育人的肯定与赞扬“桃之夭”源于《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心得体会:设计就好比函数,将原题简化即由y’通过f(x)得x,思考简化模型即是对x的取值,再由另一函数I(x)将x丰富,得到成品y。设计思维的核心便是简化思维f(x)与丰富思维I(x)。简化与丰富亦是设计的必要步骤。题目限制便是定义域与值域,便于取值、求解。
设计说明:稷舍位于学子情广场中心靠外。从里向外看,视线恰好能看到主楼与学研。整体分为三个功能区,分别对应着三个体块。 一楼西边为核心售卖区,用斜角区分了顾客和售卖人员的活动空间,同时配备洗手间。一楼东边为休闲读书角,分离楼梯的设置使空间安排更为合理。二楼为主要观赏廊,上楼后,隔板会自然地引导游人通过两条路径,到达最佳视野观赏点。
课堂心得:整个园林建筑设计课程像一次旅程。最开始,我抱着无限幻想,它有着无限可能。然后一点一点通过努力接近目的地。最开始的我大概是完全想象不出它最后的样子的,这也是这趟旅程最有趣的地方。
设计说明:建筑整体形成半围合的形式,对高度稍加变化,设置三跑楼梯和平台,即可以观景又能休息。平台下用反光材料,减弱廊道压迫感,钢结构的建筑围合和周边铺装贴合结构的角度与走向。此建筑体现了建筑小品的连贯性、一致性,又增加观赏林沼的角度与安全性。
心得体会:本学期的园林建筑设计是我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接触建筑设计,从功能到围合到结构,整个课程由简入繁,有条不紊地进行。在我开心地上课、做设计的同时,也扎实地学习了建筑设计的基本功。
设计说明:在森林之心中选取校医院旧址处改造为展览空间,为提高展览体验,设计为下沉式的围合空间。以四个3m*9m的长方形为基础进行变换,两两拼接形成L形,使两个图形中心对称。同时,建筑之间切割出的空间也具有 L形元素,流线较为复杂,隔绝了外围的喧闹,达到置身爱丽丝梦游仙境的体验。
心得体会:在我看来看展是一个暂时逃避现实的方式,可以看见一个全新的世界。很喜欢Welcome to Wonderland 这首歌描绘的场景,所以设计的时候也下意识逃到爱丽丝梦游仙境去。还有很多欠缺但确实尽力了。
设计说明:簇星亭取星河意境,采用流线设计,在场地中构筑二层式休憩亭。可供使用者休憩遮荫,远眺观景;与休憩亭主体中镶嵌无痕电子存取柜,为东西校区之间的物品流通提供便利。本设计致力于使构筑物与场地有机融合,给人以流畅契合的游览体验。
心得体会:通过学习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我对建筑结构及设计流程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在老师的引导下体会到解放设计思想,全情投入于思考中的成就感与热衷心。
设计说明:该设计围绕“墙”展开,将用于分离、隔绝的墙,以传统园林的元素改造为具有交流、休憩、娱乐功能的空间,同时满足空间的分隔。赋予高低、形状变化的墙和窗,曲折的路径,都给人以游于园林间的感受,在丰富其校内功能的同时,促进了校内外的情感传递与交流。
心得体会:在课中老师尊重我们的每一个脑洞,并指导我们通过设计表达自己的想法。我感受到,设计不只是实现功能,更能传递思想情感,对园林专业的热情油然而生!
设计说明:春听鸟鸣啾啾,夏聆蝉声阵阵,秋揽流水潺潺,冬闻落叶簌簌。声声交织,扫去心间疲倦,故名声声慢。建筑的设计方向为景观建筑,各单元与场地相辅相成,各具功能。中间主体建筑为半开放式游览空间,而三个小树屋则是相对私密的空间,可供学习、休憩、谈话等。场地由水、高灌木围合,形成了较为静谧的单元。
心得体会: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无数的加班加点,一次次地改方案,多少也有疲惫的时候。但始终支持着我的是对这份设计的热情。最大的感触是,设计是有限制的,但能在诸多的条件限制下,最大化地还原你最初最喜欢它最天马行空的样子,你的热情就不会被消磨殆尽,只有你喜欢,作品才会是好的作品。
设计说明:通过对场地绿地体系、场地使用现状等多方面解读分析之后,重新组织交通、使用人群、功能、生态等要素间地关系。为保护场地现有的树,并与树进行更好的互动,在场地内围绕树、依靠树建立起高3米的景观廊桥。通过打造教师与学生锻炼的“韵动之桥”,学习背诵的“智慧之桥”,静思观赏的“冥想之桥”,串联场地活动与周围现状功能。而桥整体选择明亮的白色,可以与场地和周围较暗的建筑形成对比,焕活场地。
心得体会:设计不仅仅需要好看的图纸,设计的每一个处都应该有它的道理。学会借助环境、注重功能,是我建设课最大的收获。
设计说明:位于校园一角,建筑占地150平米;既有与周围环境贯通的空间,建筑内一角也有围合起来较为隐蔽的室内空间也因此取名“角屋”。建筑环合着场地中的一颗加杨,与场地中的植被景观融为一体,在植被中若隐若现,当人们在其中休息时更加沉浸于自己内心。
心得体会:从第一节课开始,老师细心给大家介绍完课程内容后大家都开始陆续准备,从找案例开始,学习案例中好的点子过渡到自己的设计中,在老师的不断帮助下一次次完善自己的方案,做模型时遇到的困难也都慢慢解决了。看着自己的设计逐渐成型,心中的热爱又多了几分,之前遇到的所有问题也都显得如此渺小,乐此不疲的深切体会,总之是一次难忘且快乐的经历。
设计说明:原云在亭的基址周围有许多树,已形成良好的生态小环境。隐园保留原基址上的大部分树,并将中心的加杨作为隐园的核心,形成了周围连廊及房屋,提供游憩、静坐,及开学时迎新的场所。
心得体会:若诗老师给了我们很大的自由空间,同时也引导我们去探寻环境、空间、结构、表皮等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我也收获了自己设计出小筑的快乐。
设计说明:我认为,空间不是静止的存在,而是一种生动的力量与律动的美感。主体建筑设计灵感来源于人日常活动时的各种状态,以更加贴合人体的尺度进行设计,使建筑本身线条更加灵动,增加游人体验时的趣味性。
心得体会:本学期园林建筑课程让我对设计思路、模型制作和图纸绘制都有了不小的进步。感谢老师的一路指导,我也在这门课程中学到了很多,同时能做出自己真正热爱的设计真的感觉很棒!
设计说明:本设计从场地的原有限制出发,梳理并重构出一个由现有树木与建筑组成的引导网络,使得人流在展廊集聚。该设计形态上为 “方块”与“层片”的两个层次。建筑空间较为宽敞且规整以满足展廊灵活的布展需求。展廊的附属空间则满足游人休憩需要,丰富展廊功能。
心得体会:在园林建筑设计的课程中,我体会到了建筑设计的流程,学习到了对设计场地和需求的分析方法,更深刻的理解建筑尺度的影响。
设计说明:根据对八家公园场地的现状分析,在原场地的北部,提炼出了狭长的长方形空旷区域进行艺术展廊设计。为了更好地利用空间,以长条的“折纸”为设计思路,构建出地势逐渐变化、可双向进入参观的艺术展廊,并集展览、管理、储藏、休息功能于一体。
心得体会:通过一学期的园林建筑设计课程学习,我了解到开展建筑设计的步骤方法、以及许多的基础专业知识。同时,在老师的指导下、一次次对方案的改进过程中,我也搜查了资料,收获了许多经验,对好的建筑设计有了更深的了解。
设计说明:展廊由几个方体块拼接而成,拼接形式与周围树木很好的融合,使树木成为设计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各体块在形态上又略有差异,一是考虑到展廊限定面积小而方形具有更大的空间利用率,二是高低错落的不同开放程度的空间能够满足人群的多种需求,形式简单而灵活。
心得体会:设计并不是一味地追求复杂高级,有时候简单的形式更能得到不凡的效果,因为它是从实际出发的。老师教会我,设计源于实际,服务于生活,但是永无止境。
设计说明:由场地带给人的强烈的矩形阵列感,拓展到三维的立方体。四个立方体的组合拼接象征不同个体在该处汇集和聚。就功能而言,它也是展示、表演、休息、交流等多种功能的聚合处。“盒”也是“合”、“和”,这是展廊名字——“聚·盒”的由来。
心得体会:在对方案不断推敲修改的过程中,了解到对场地的全面了解是基础,对尺度感有了新的把握,也了解了如何把设计思想结合实际,受益匪浅。
设计说明:该公园的主要使用人群是周围的失地农民,希望通过艺术展廊的设置,在潜移默化的提高周围居民文化修养的同时,帮助他们疏解、寄托对搬迁前祖祖辈辈生活的村庄深厚的思念之情。展廊主体为长方体,材料为砖石,质朴简约,与周围环境相融合。
心得体会:在本学期的课程中,老师引导、帮助我们架构起理性设计的思维方式,一次次的方案变更过程正是我们不断加深对限制条件理解的过程,是让方案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
设计说明:展廊位于八家郊野公园东区休闲广场的一处空地,原场地种植了大量树木,由这一场地肌理和郊野公园提倡的生态理念,产生了人与树木、与自然共生的设计思路。该设计中的屋顶花园和生态廊架将植物和建筑较好地融合,形成了树木-建筑的良好过渡关系,也贯彻了生态理念;主要使用白色混凝土作为建筑材料,建筑可成为“承载树影的容器”;屋顶平台丰富了活动空间,也拉近了人与树木之间的距离;通过补种三株银杏,新旧建筑间通过树木的围合形成了一种相互联系的嵌套关系,也贴合公园“佳木更新”的文化意蕴。
心得体会:第一次尝试进行建筑设计,过程中经历了反复推敲和多次修改,逻辑能力和专业技能都得到了锻炼。通过学习、思考和实践对空间、形式、结构、功能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知和思考。
设计说明:利用地形高差置入大平台,形成双首层,人可以在上下两个高度欣赏四周景色,同时实现了东西两侧的动静分离和上下的功能垂直分区。建筑综合体中心为小庭院,构成庭院式布局,人可以从不同角度欣赏庭院美景。通过出入口位置的不同及检票拿物资与退票拿物资窗口位置的不同实现上下船与退检票人流的分流,整个活动流线使游客围绕中心庭院环绕一周,引导游客驻足停留。
心得体会:这学期的建筑课程让我对空间尺度和建筑规范都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开始学会用人体尺度来推敲建筑内部空间。同时,对于公共建筑群体中的庭院式组合方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设计说明:利用水岸与公园平地的高差就势而建,码头平面设置阶梯式座椅,方便候船时休息,动态流线“回”形布置,避免上下船人流冲突,同时方便人员管理。首层平面设立售票室和储藏间,兼有公共卫生向和观景平台,同时结合码头人流量的特点设有茶水区。除可通过草坪前往乘船外,观景平台和码头平面也有楼梯相连,流动路线多样。落地玻璃窗以及木材质的结合,旨在营造亲近自然的氛围,将有形建筑化为无形,享受自然之美。
心得体会:通过不断地推翻又重建,自己的模型得到不断完善,每一次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更多的也是对自己内心的考验。同时,偶尔也会惊奇的发现,自己在大一期间学到的一些设计思维也对形成最终的成品起了很大的作用。设计思维,原来一直在慢慢沉淀。
设计说明:这次设计的题目是码头,我就想到了传统园林里的舫。选址在南京玄武湖西岸,这里游客众多,又有城门作背景,所以有了二楼悬挑平台的想法,身处茶室中,一侧是庄严的城墙,一侧是渺远的水面。一层设置了庭院,从入口至登船平台,沿途可见幽玄茶室、静谧庭园,转而水面复现。雨花一词取自南京特色雨花石。
心得体会:特别开心赵鸣老师一开始系统地传授了建筑的规范和模数尺度,在方案的不断完善中我也领悟到了古代建筑的博大精深,虽然对古建筑的体制和模数运用还有很大欠缺,但我深深地感受到自己做建筑的魅力和乐趣。
设计说明:选址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南侧的一处湖岸,该地块地势平坦,南临开阔的水面。码头强调人与自然的结合,将建筑与小型庭院进行融合,游客可在等候上船的间隙至庭院歇脚、亦可在长廊或是观赏平台等多处欣赏湖边风景。
心得体会:在赵鸣老师耐心的指导下我对建筑设计这门课有了初步的认识,不仅仅需要具备功能性,人在建筑中的体验对于建筑设计而言也尤为重要。每节课都可以看到身边同学们有意思的设计,感觉很开心。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