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建筑学院2020研究生设计课程 | 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的路径·机理·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21年2月9日 分类:课程设计 浏览量:2458

课题名称: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的路径·机理·实践研究——以周铁传统村落为例
课题类型:研究生设计课程
指导教师:徐小东、淳庆、彭昌海、李海清、金星、吴锦绣、张玫英、王伟
参与学生:(东西街)范静哲、乔畅、张雨秋、王沁;(南北街)王菁睿、李常红、阿马尔、陶叶康;(沿河)岳小超、张婷婷、李盼、陆京京
1
项目简介
 

 

2020研究生设计课程 | 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的路径·机理·实践研究

周铁传统村落改造后总平面图
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是当下城乡规划建设的前沿问题与实践热点。我国地缘辽阔,地域文化、地理环境差异性大,社会经济发展也不平衡;传统民居差异显著,综合性能较为低下,优化提升较为困难。长期以来,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研究所沿用的“凝冻式保护”和“片面保护” 的认知观点,在实践过程中带来不少困难与阻力,效果并不理想。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东南大学建筑学院2020级研究生一年级建筑设计课程,作为十三五国家重大专项课题“传统村落民居建筑活态化保护利用的关键技术与集成示范 ”研究的一部分,以宜兴市周铁镇周铁传统村落为例,基于“三生”(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思想,开展与 “三层级”(村落整体格局——街巷层级—单体建筑—室内环境)相适配的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的路径、机理与关键技术研发和集成示范,在建筑组团、建筑单体、室内环境层级进行深化设计,以期进一步探索传统村落民居建筑活态化保护利用的模式。
2
教学成果

2020级对周铁传统村落进行了背景研究及现状分析,以南北街、东西街、沿河三条主要街巷为大的着眼点,通过进一步探寻不同街巷的特点,以挖掘独具特色的活态化利用保护模式,并选取不同类型的建筑组团、建筑单体,进行三生视角下的适宜性的活态化改造,并对传统建筑的物理环境、结构安全、建造技艺进行总结与优化。

2020研究生设计课程 | 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的路径·机理·实践研究

设计框架
以村落现状条件为基础,结合大拈花湾规划等周边重点项目,对周铁传统村落进行分期规划设计。采取点脉通穴式的保护,通过“以点带线,串线成面”的方式激活老街,进一步活化古村。

2020研究生设计课程 | 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的路径·机理·实践研究

周铁传统村落分期规划结构图
古村的活态化保护利用,离不开“文旅”。在调研总结了周铁传统村落的物质要素、非物质要素的基础上,概括出三条街巷的不同特点,以此为据,规划了周铁传统村落的未来游线。

2020研究生设计课程 | 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的路径·机理·实践研究

周铁传统村落游线规划
1
东西街——市井再荣
还原市井文化,激活古村商业核心

一、街巷层级

东西街是周铁传统村落十字街的重要结构,历史上一直作为村落的商业、公共活动核心地带。设计者首先对东西街的基本区位状况、街巷肌理特点、人群活动特点进行分析,初步判定东西街基本物质空间特色、人群活动特色;进而通过对商业历史发展、商业体制演变、商业资源分布的调研总结,凸出东西街商业特色。

2020研究生设计课程 | 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的路径·机理·实践研究

东西街基本现状分析及商业特色分析
在基本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以历史文脉为出发点,结合三生的考虑,将“市井文化”作为东西街主题,梳理出三大市井文化——居住市井(生活)、商业市井(生产)、民俗市井(生态),并依据建筑功能、建筑公共性将其归类:居、坊、集、馆、铺、轩、庙、院,并将公共空间梳理归类为:井、坪、口、场。在设计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建筑及公共空间进行改造设计,并对商业界面进行分类。

2020研究生设计课程 | 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的路径·机理·实践研究

东西街主题框架

2020研究生设计课程 | 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的路径·机理·实践研究

东西街商业界面分类
最后,结合村庄整体发展趋势及分期规划,深化东西街的分期规划策略,由此完成东西街“市井再荣”的活化目标。

2020研究生设计课程 | 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的路径·机理·实践研究

东西街分期规划策略

2020研究生设计课程 | 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的路径·机理·实践研究

东西街整体效果

二、建筑层级

在街巷层级的指导下,设计者选择了一组传统建筑——周铁中医坊、一组民国建筑——周铁联创公社,进行差异化活化路径探索。

A. 周铁中医坊。在三生视角下,通过空间活态化、产业活态化、文化活态化三大策略,探索建筑层级的生活、生产、生态的活态化保护利用机制。通过打造共享街道,激发建筑活力;植入中医观、学、体、诊、疗的新功能,增加体验式商业,以实现居旅互动,文化传承。同时对建筑的物理性能进行了相应改善。

2020研究生设计课程 | 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的路径·机理·实践研究

周铁中医坊

2020研究生设计课程 | 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的路径·机理·实践研究

左:三生层级活态化路径,右:产业活态化、文化活态化

2020研究生设计课程 | 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的路径·机理·实践研究

2020研究生设计课程 | 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的路径·机理·实践研究

空间活态化

B. 周铁联创公社。聚焦产业活态化,通过强化内部不同年代、性质空间特点,植入创客功能,营造“时空路径”,促进创新创业思想交流,推动农村产业升级。

2020研究生设计课程 | 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的路径·机理·实践研究

2020研究生设计课程 | 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的路径·机理·实践研究

周铁联创公社建筑剖透视

2020研究生设计课程 | 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的路径·机理·实践研究

周铁联创公社建筑爆炸图

 

三、物理环境层级

对东西街物理环境进行主观问卷调查及客观测试后,针对性地提出了物理环境的改善措施,并在改善措施的基础上,利用软件进行模拟,以便得到最适合当地气候条件以及可以利用在设计改造中的物理环境活化方法。后对设计改造前后进行了前后对比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设计改造后,建筑内外物理环境得到了较好的优化。

2020研究生设计课程 | 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的路径·机理·实践研究

左:通风改善探究,右:采光改善探究

2020研究生设计课程 | 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的路径·机理·实践研究

左:通风改善前后对比-旧医院,右:通风改善前后对比-街角房子

2020研究生设计课程 | 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的路径·机理·实践研究

左:采光改善前后对比-旧医院,右:采光改善前后对比-街角房子

 

四、建筑材料层级

周铁村落墙体改造被动防结露措施:

1.保温层位置的设置:在水蒸气分压力高的一侧设置湿传递阻力较高的墙体材料(基层),在较低侧设置湿传递阻力较低的墙体材料(保温层),可阻止水蒸气进入墙体中并能在结露时及时将水蒸气排出。

2.保温层材料选择:尽量选择水蒸气渗透系数较小的保温材料和水蒸气渗透系数较大的基层材料。

3.采取特殊墙体材料层:a.    空气层 b.      隔汽层 c.      调湿材料

2020研究生设计课程 | 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的路径·机理·实践研究

改造墙体+热工性能分析

2020研究生设计课程 | 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的路径·机理·实践研究

改造墙体+热工性能分析

 

 

2
南北街——“旧底片 新生活”
不同人群不同年代乡村生活的蒙太奇体验

一、街巷层级

南北街作为十字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沿街建筑历史悠久、功能丰富,保护良好。街道呈现出蒙太奇的状态。在调研中发现,南北街内有很多历史古迹不为所知、与主街联系较弱;沿街建筑与街道缺乏良好的互动;生活在街道内的人群活动场地单一、人群间很难有交流。针对上述现状与问题,设计提出从整体到街道到建筑的三个层级活化策略:

通过宏观层面的整体分析,梳理南北街的优势劣势,对空间、人群活动进行分析,得到街道近中远期的改造策略与定位,在南北街逐步体现休闲生活、市井生活、文化生活、居住生活的不同风貌。针对现有资源提出“居住生活先行+市井生活补充+休闲文化提升”的三步策略,实现南北街生活为主生产生态为辅的活态化目标。

2020研究生设计课程 | 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的路径·机理·实践研究

南北街鸟瞰图

2020研究生设计课程 | 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的路径·机理·实践研究

南北街近中远期策划

通过类型学梳理,将街道层面的空间分为了“点——线——面”三个层级,在保留旧痕迹的基础上加入新活动,同时对公共空间的物理环境进行量化分析,为提高公共空间的活力提供科学依据。

2020研究生设计课程 | 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的路径·机理·实践研究

南北街点状空间改造策略

2020研究生设计课程 | 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的路径·机理·实践研究

南北街线性空间改造策略

 

二、建筑层级

在建筑空间层级选取了3个典型建筑空间进行改造,分别针对市井生活、文化生活和居住生活。对建筑的结构和物理环境进行分析,为建筑设计提出问题并提供依据。改造将新元素融入旧建筑内,以期加强旧建筑在新时代的利用。同时提出将不同功能不同年代的建筑进行分析,避免“千篇一律”的改造。最后对改造后的建筑空间进行结构、物理环境分析,以达到设计提升使用性的目的。

2020研究生设计课程 | 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的路径·机理·实践研究

居住生活试点改造设计

2020研究生设计课程 | 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的路径·机理·实践研究

市井生活试点改造设计

2020研究生设计课程 | 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的路径·机理·实践研究

休闲生活试点改造设计

三、建筑结构层级

在建筑结构层级上,对周铁整体建筑结构情况进行调研,然后针对木结构建筑进行了细致的调研与分析,总结其当前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对结构的残损情况进行调研、评估与分析,首先提出整体的加固措施,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结构的不同构件提出多种可行的修缮措施,并对其耐久性给予考虑,并在建筑设计层面进行运用。

2020研究生设计课程 | 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的路径·机理·实践研究

结构分析

 

四、物理环境层级

在物理环境层级上,对周铁村落整体进行物理环境分析,发现街巷等公共空间所存在的物理环境问题。然后将建筑单体放到整体环境中进行考量,发现建筑本身存在的问题并在设计中进行改进。

2020研究生设计课程 | 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的路径·机理·实践研究

村落整体物理环境分析

2020研究生设计课程 | 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的路径·机理·实践研究

建筑单体物理环境分析
 

3
沿河——不轻旧乡,不舍水巷
多维滨水原真性生活风貌展

一、街巷层级

十字河是历史镇区的起源和重要特色空间。沿河街巷与横塘河发展的兴衰过程中存在一些重要的历史文化场所,他们象征着横塘河畔的历史繁荣,文化背景与集体记忆。而其现状繁荣不在,呈现出人口老龄化,街巷空心化、废墟化。借着与大拈花湾接轨及老村活态化的契机,以静态化的村落向活态化转变为目标,从三生的角度切入,借场地文化基因进行场所重塑,实现周铁文化的可解可见和横塘河畔的复兴。未来的横塘河畔不只是滨水特色的休闲娱乐体验区,更能寄托周铁人的乡愁、承载美好的乡居生活、传承当地文化、再现市镇繁荣。

2020研究生设计课程 | 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的路径·机理·实践研究

活化后十字河地块总平面图

从分析周铁老村横塘河畔的兴衰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周铁人与河关系的重要性,以此来梳理滨水生活文化脉络,将沿河街巷从三生三层级打造成周铁老村多维的滨原真性生活风貌展,包括活化正在凝固的痕迹(滨水生活)、再现历史商贸繁荣(滨水生产)、再造水岸景观(滨水生态)。由此提出设计方向,即废墟激活计划、河岸激活计划、民居激活计划,并打造文化体验、文化展示、文化交流多层级的周铁文化可解可见的节点。

2020研究生设计课程 | 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的路径·机理·实践研究

十字河地块鸟瞰图
二、建筑层级

2020研究生设计课程 | 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的路径·机理·实践研究

2020研究生设计课程 | 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的路径·机理·实践研究

重要节点活化——帆轩、周铁浴室、码头

2020研究生设计课程 | 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的路径·机理·实践研究

滨水民居活化

2020研究生设计课程 | 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的路径·机理·实践研究

2020研究生设计课程 | 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的路径·机理·实践研究

典型民居活化与加建

2020研究生设计课程 | 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的路径·机理·实践研究

广场活化

2020研究生设计课程 | 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的路径·机理·实践研究

水岸活化
三、技术层级

2020研究生设计课程 | 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的路径·机理·实践研究

民居建筑修缮加固导则
 
3
指导教师

 

2020研究生设计课程 | 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的路径·机理·实践研究

 

徐小东,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副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地下空间分委会理事等。长期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的教学、科研和创作活动,发表SCI、SSCI以及中文核心等各类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绿色城市设计》等5部。先后主持“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十三五”国家重点专项计划课题各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课题2项,获国家、省部级教学、科研、设计奖10余项。

 

2020研究生设计课程 | 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的路径·机理·实践研究
 
淳庆,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年长江学者,文物保护责任设计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历史建筑保护、既有建筑加固改造、木构建筑结构机制、建筑结构优化等。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SCI/EI收录50余篇,出版著作4部,获得软件著作权6项,主编国标图集1部,参编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各1部,先后完成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内的各级各类文物保护设计或研究项目80余项。
2020研究生设计课程 | 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的路径·机理·实践研究
彭昌海,教授,博导,东南大学博士毕业,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访问学者,日本国立茨城大学博士后。方向:绿色建筑、零碳零能耗建筑、智能建筑、城乡及建筑微气候、传统聚落及民居性能提升、建筑全生命周期评价等。课题20多项,SCI论文38篇,发明专利17项,国家及江浙鲁赣四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江浙鲁赣科技计划项目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通讯评议专家,美国能源部建筑技术办公室海外通讯评审专家。
 

2020研究生设计课程 | 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的路径·机理·实践研究
李海清,长期从事近现代建筑技术史研究与有关教学实践,兼及遗产保护与绿色建筑。出版《中国建筑现代转型》与《再探现代转型》,提出“建造模式”多维理论模型,揭示其环境适应性之实践逻辑,辨明技术史、技术观与技术史观之关系。合著、参编著作多部,发表中英文论文50余篇,成果曾获江苏省委书记批转有关部门阅研、采纳。
2020研究生设计课程 | 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的路径·机理·实践研究
金星,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承担《建筑物理》、《Building Technology》、《建筑技术发展史》、《建筑课程设计》等课程讲授,指导省级、校级SRTP项目2项,获江苏省微课竞赛二等奖,东南大学微课竞赛一等奖,东南大学首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等。
 

2020研究生设计课程 | 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的路径·机理·实践研究
吴锦绣,博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哈佛大学设计学院访问学者(2006-2007)。建设部建设部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通讯评议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绿色建筑设计与更新、建筑与环境一体化设计、以人为本的景观规划设计等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主持完成和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发表论SCI、SSCI及中文核心等各类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论著5本。
2020研究生设计课程 | 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的路径·机理·实践研究
张玫英,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瑞典皇家理工学院访问学者。研究方向:建筑设计与理论。从事住宅设计以及绿色技术研究多年,长期担任东南大学《居住建筑设计原理》课主讲,主持四年级住区方向教学工作室,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建筑院校学生设计竞赛(城市更新及住宅方向)多次获奖。具有丰富的实际工程经验,曾获UIA(国际建筑师协会)建筑设计竞赛获优胜奖及江苏省优秀建筑勘察设计一等奖等奖项。
2020研究生设计课程 | 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的路径·机理·实践研究
王伟,香港城市大学博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研究员(上岗),主要研究方向:城市能源系统与规划、城市建筑环境动态监测、建筑人行为。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