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艺术学院(成都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2021届环境设计本科毕业设计作品选集
发布时间:2021年5月8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1462
环境设计专业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掌握环境设计艺术理论知识及计算机辅助环境设计专业技能,能够独立从事室内设计、景观规划设计、公共艺术设计创作工作的高素质人才。实行专业基础教学与专业方向教学、行业实习实训2+1的“产学研”教学模式,下设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公共艺术专业方向。环境设计系作为学院最早成立的专业,不仅在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方面成果丰硕,在社会服务方面也主持了大量的项目,近年先后成了国家艺术基金项目——“锦绣传承与创新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中国音乐金钟奖纪念广场主体艺术装置的设计、成都2021年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官方特许商品零售店的设计、中国岩盐博物馆的策划与设计、西藏拉萨城标“高原之宝”、广东珠海唐家湾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文化策划等重要项目。环境设计系以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发展理念构建出独有的专业架构,在全国艺术院校形成了鲜明的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特色。
《视野》山地公园景观设计学生:毛新 指导教师:郑黎黎
汉源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依山伴湖的美丽小镇,在设计中面对当地优美的自然景观我选择了挖掘当地自然魅力为方向,以绿色设计为指导进行设计,对当地自然环境保留,并围绕其进行设计,帮助景观更好的表达出来。设计的名字叫做《视野》山地公园,而名字以英文VIEW的形式表达设计创意更为准确。v:view视野,基地半岛的极致视野多角度体验汉源湖光山色,设计运用历史元素连通古今视野,加入当地生态元素看见深度自然的视野。
i:interactive互动,围绕自然元素进行设计,休闲平台如破土而出的树木,光线投过隐藏采光井进入室内的互动。
e:environment环境,以绿色设计为指导,保留原有特色树木植物,并围绕其进行设计,并连接生态循环,如覆土部分与自然草坪连接并人工的进行生态连接形成自然循环
w:wake激发,以此设计激发汉源半岛自然的美感更好的表达,对当地产业和文化进行唤醒,激发当地文化活力。
《智能化高速公路服务区》——《枢》学生:张瀚文 指导教师:吕然
枢纽经典,以地态为传线,采故实于前代,观通变于当今。本课题是就目前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绿色出行、智慧化服务区的探讨,同时提倡人车分流的科学交通理念,改善服务区环境,提高未来人们出行质量,为城市未来智能化出行贡献一份力量。服务区模式随着时代发展而改变,智能化的实际运用体现、以及区域化文化传播逐渐成为服务区改革要点。通过对过往服务区进行分析与回顾,吸收先进服务区理念,再结合对未来服务区的畅想,以智能化高速公路服务区为研究对象,促成高速公路服务区从建设的设计理念、总体布局、设施及规模、内部功能设计等迈向智能化服务综合体的转变。从人车分流、室内室外空间关系两点入手,设计营造一种更加智能,愈加高效、舒适、绿色的高速公路服务空间。从规划和设计两个层面,介绍了以人为本和智能化理念在规划设计中的具体体现,对于科学规划、设计服务区,构建和谐的人、车、路环境进行了初步的探索,重塑高速公路服务区新模式,对推进智能化高速公路整体建设与发展有所启示。
设计从环境氛围营造,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运用科学与现代艺术的手法进行结合。打造一个现代艺术气息的中高档餐厅,从而满足人们更高质量的精神享受。
脱贫之绿色乡墅设计新畅想学生:邹德凤 指导教师:吕然
以脱贫后的农村住宅为探索点,对农村住宅的历史发展以及与人之间的联系、住宅体内外建筑结构与当地地域特色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适宜当地人居住和生活劳作设计方法和过程,并对国内外住宅发展方向及其趋势进行对比研究,以及适用于我国国情和未来发展趋势的绿色乡墅问题进行展开研究,重塑脱贫后乡墅空间的新模式。基于农村房屋的演变,脱贫后的绿色乡墅主要以人居活动为中心,协调人与空间、空间与自然、农民生活习性与居住的相互关系为基础,提出以人在这个空间生活关系、当地地域特色以及生态自然相连接进行设计,提高了农民对新农村居住环境的新需求,意在构建一个生态可持续,符合当地地域特色,遵循当地的日常劳作的宜居乡墅,让人、自然、劳作、休息、住宅相互共生。
《拯救自然缺失症》山地公园景观设计学生:余洋 指导教师:郑黎黎
随着当今时代的快速发展,目前正处于过渡性的城市发展阶段,人们一边在经营聚集,一边在经营逃离。社会生活的状态变化频繁,使人们无法去顾及生活本身的样子,就必须匆忙上路面向明天。当脆弱的人类心灵面对外部世界所发生的巨变时,必然会产生彷徨和无措感。“自然缺失症”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人的心理和生理都在逐步远离大自然。对自然接触的缺失导致单方向观察事物的思维,以自我、以人类为中心,但实际上自然、人与动物本是平等对话的关系,所有生命都值得被尊重。
打造一个注重情感化体验的山地公园,给予大众一个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和方式,静下来、慢下来、停下来,可以在此寻找到那些被匆忙生活所掩盖的美好与质朴。使人置身于自然的运动场,拉近人与自然的的距离。
人与环境的关系,不再是一种介入,亦或是面面相觑,而是一种融入,一种对所有生命的体察。
重庆五指山生态温泉酒店环境设计学生:郑卓鑫 指导教师:李茜
本设计是以自然为主,以人为本,达到自然与人完美的共生关系。本设计你通过利用自然控制自然能更健康更低的污染性更低的建设成本。同样只有把自然融入在设计中成为设计不可或缺的的一部分让自然辅助设计设计运用自然,才能真正做到自然生态维护和运转。本设计从用页岩的道路拼贴是提取的多边形元素,通过自然的拼贴与组合形成了温泉区、餐饮区、区休闲外延的三大功能分区。本设计再用当地原有的高差建出顶楼与地面接壤的阶梯型建筑。再与绿植配合起来,建筑就会与周围环境相辅相成融为一体。它可融入自然动植物生态升华,并与其和谐共生。
本项目为酒店设计,以时代发展为基础,设计一所与众不同的酒店。运用古老的设计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探索一个极具艺术感的酒店设计,满足人对于酒店的功能需求与审美需求。在这个快节奏且每天生活状态高度重复的时代,给人们带入一个独特的空间体验,强调功能之间的关系,在酒店基础居住功能的同时,大力发展配套娱乐功能,使娱乐与居住两大功能形成互相依靠的关系,以及强调富有趣味性,艺术感的体验。在酒店空间内满足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同时兼具酒店基本功能,让酒店的文化价值提升,注入内核。在现在酒店设计的发展路程中,酒店设计需要找到发展的新道路,需要做出一些改变,从新审视功能,美学,设计,商业之间的关系。在功能上寻求多元化,而非单一居住功能,做到不同的吸引点,吸引客源。在美学与设计上,此酒店设计灵感来源于古代文明与赛博朋克美学。在人类文明长河中,许多文明的建筑都具有一些视觉符号上的相似性。而在赛博朋克美学的发展中,许多视觉概念其实与古代文明是有一些相似性的,在奠定这种视觉元素的作品《银翼杀手》中可以清晰感受到,而再往前一步,在对于现代科幻视觉元素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的法国著名艺术家墨比斯笔下,那些极具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作品中表现出的神秘与趣味,这些作品与我们的古代文明都有着一些相似的视觉表现,在此设计中将结合这些与现代设计,创造一个独特的酒店设计。
《微光》抑郁症治疗体验中心设计学生:傅珊珊 指导教师:杨扬
本作品是以“树洞”的概念和形态为出发点。该词来源于童话故事《皇帝长了驴耳朵》,是指可以将秘密告诉它而绝对哦不会担心会泄露出去的地方。这是针对孤独、压抑、活在黑夜里的抑郁患者,提供一个温暖的倾诉平台。“微光会吸引微光,微光会点亮微光”散落在树洞周围的微光能聚集成明亮的灯盏,在微光中带来希望,在社会转型以及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面临巨大压力的人群,大多数出现抑郁等心理问题,但是有近八成抑郁症患者没有被“发现”,九成抑郁症患者没有得到专业治疗,并且外界对抑郁症患者群体的污名化,缺乏抑郁症的正确认识。抑郁症患者的治疗居住环境空间逐渐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建设新型体验式创新治疗中心迫在眉睫。
本作品结合现代的设计手法,打造一个充满舒适、优质、治愈性的新型治疗体验空间,设计出适合抑郁症患者全新的治疗体验的环境空间。
扶贫之龙华古镇创意工坊设计学生:张明思 指导教师:吕然
我国在扶贫攻坚战的收尾阶段,以互联网为契机,在保留古镇建筑特色的基础上,打造一个公共的、展演性的交流空间。整个建筑空间由前部分的游客观览和后院的文创坊两部分组成,带有天井式的空间格局,通过庭院进行连接,将空间依次划分为展示区、制作区、售卖区、休息区、文创区五大区域,以此来展示和发展当地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延续,以及对外营造本土的建筑历史文化遗存,让游客更为全面的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同时,结合当今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在空间中文创区设立了独立的直播间,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向大众展示当地的竹编工艺,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项传统文化,并可以以此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提升当地的就业,带动年轻人的返乡潮,增加家庭的幸福感,从而推动当地经济文化的在发展,实现扶贫。
龙泉湖社区养老公寓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学生:贺思萍 指导教师:万国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当代新青年也开始关注养老公寓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并对于其未来老年生活环境进行基本了解和设想。龙泉湖社区养老公寓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则是为了满足当代年轻人的新时代思想以及对于老年生活不一样的理念变化,从而设计一个适用于当代新青年养老公寓公共环境的设计,打造一个新颖时尚的公共空间环境。既能满足传统的老年生活需求又能够在空间中找到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经营模式。
在空间中设立的再就业点,则是想通过丰富其日常生活的同时满足长者们对于自己理想生活以及儿时梦想的再次追逐。解决当代独立青年在未来退休后的心理落差和孤独感,扩展其老年生活圈,给予他们更多的归属感。
《莲生—乡村客厅》综合活动中心学生:张淑芳 指导教师:李茜
设计选址位于西双版纳曼掌村,拥有丰富的非遗文化和自然资源,近年来乡村旅游和乡村文化发展推动了乡村发展,所以这些资源就像是蓄势待发的种子一样,遇到合适的土壤就会蓬勃发展,同时种子也象征着生命力和未来发展的蓄势待发,所以本次设计以“种子”作为设计理念,表达生机、环保、发展的设计概念。本次空间设计主要是想要利用乡村文化特色打造具有文化特色,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创收性多功能活动空间,以游客为空间活动主体,村民活动为辅助的空间。空间中将展示、体验、文创、售卖、其他活动结合在一起,融入现代信息技术,形成沉浸式体验的感受,让游客在进入空间以后能够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和体验当地的文化,提高游览兴趣。空间色彩利用环保肌理漆和木材的自然纹理色彩为主,肌理材质相互融合,形成明亮、舒适的视觉体验感受,让人仿佛置身丛林般放松。
《禅境》禅茶文化中餐厅设计学生:袁晓蓉 指导教师:杨扬
本次设计以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临近中高档小区)的一栋街区建筑的一二层为设计主体,通过对禅茶文化以及当地的地域文化元素——茶文化、酒文化、竹文化、大江文化的解析,运用传统图案、符号与材料相结合设计,通过点线面的组合方式来展现当地的文化风采,并将建筑与当地人文环境相互融合从而提炼出相应的文化元素符号加以运用,以此对该建筑外立面及室内空间进行设计改造。设计探讨现今人们所需的就餐环境并与当地的地域文化、休闲文化、饮食文化相互融合,运用“禅茶一味”的禅茶文化理念,再融入地域特色文化元素,并在气氛的营造上使用当地传统色彩白色、青色、木色等色彩加以渲染塑造成一个充满素简、清逸、静雅、不喧闹不做作且集禅味、茶韵与禅境于一体的多元文化型地域特色中餐厅。
《悦舍—四川省月亮湾驿站设计》学生:刘家鑫 指导教师:朱晓敏
本次设计主要是通过室内设计学,根据宜宾市南溪区月亮湾景区为设计环境,在驿站设计中融入休憩与销售的功能,紧贴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一个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旅游综合体。设计以促进驿站综合服务发展为基础,在驿站中设计出可以供游客休憩、饮食的场地,同时注意驿站与当地生态的融合。在设计中融入对农产品的宣传,把“旅游体验与线上农业推广”相结合,把生产者与消费者直接进行有效的对接,有效的减少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忧,以及生产者与消费者的需求信息错位的问题。同时通过对驿站的发展趋势和理念进行分析研究,在设计中融入当地文化,以达到游客对当地的了解,形成综合服务一体化的中转站。在设计中注意满足人的需求为前提,关注不同人群对驿站的需求,做到人性化设计,提升驿站的合理性与整体性。
《雾泉》——重庆五指山温泉酒店景观设计学生:赵一润 指导教师:李茜
作品主要研究的是温泉酒店景观设计。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考察、案例分析等方法,对当地民众及本地文化进行调研与分析,对酒店空间进行设计改造,设计探讨现如今人们对旅游文化的需求,并与当地的地域文化、休闲文化、历史文化相互融合,营造集家庭温馨感、文化体验感于一身的温泉酒店。重新打造一个有创意和具有生态性的温泉酒店。在此设计方案中,将创新型引入温泉酒店的建设,设计以促进温泉旅游业的发展为基础,在景观设计中可以创新发展温泉文化,同时注意设计与温泉酒店的融合。通过对温泉旅游的发展理念和宗旨进行创新与拓展,在设计中融入当地的雾都元素及人文历史,以达到群众对温泉文化的了解同时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能够惠及民众,形成一个度假式的温泉酒店。在设计中多多关注人们的需求,依据人们的需求打造一个追求原生态的,追求自然的理念,尽力做到满足人们需求,并且可以更好的向人们多传播温泉文化。
《隐然·雲上栖》养生庄园景观设计学生:魏吉颖 指导教师:郑黎黎
本次毕业设计主要通过景观设计学的理论指导,在国家相关政策和时代社会背景下进行。以崇州市三郎镇特色文化资源为中心,以发展中医药文化为载体,结合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在休闲庄园的设计与运用,将当地自然环境的现况特点结合起来,促进动态的发展,通过综合性的协调、创新和人性化设计,达到能满足人们对知识性、娱乐性、体验性、享受性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养生景观环境。本设计遵循“因应自然,顺势而为”的总体原则,秉承“生活返璞,内心归真”的设计理念。以“中医药文化”为主题,五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知觉”为辅展开设计。着力打造一个集健康疗养、医疗美容、生态旅游、文化体验、休闲休假、体育运动、健康产品等业态的复合型养生庄园。
沈阳故宫博物馆文创体验馆学生:张新颖 指导教师:万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深藏在禁宫中的文物活起来。”建立故宫文创馆从设计上努力促进故宫文化传播,讲好故宫故事,让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从故宫文化中发芽,在民众的意识中成长成熟。通过设计让人们通过故宫文创产品直接触摸到文化,亲身感受到文化,把故宫文化带回家是故宫文创馆设计的出发点。建立故宫文创馆故宫的元素必须保存在空间设计上,从立面造型上加入故宫风格元素,以保留故宫的风格作为特质是不可缺少的灵魂,保持在色彩运用上延续“新中式”那份诗意,形式上化繁为简手法,空间虚实结合,开放空间的连接,勾勒出文创馆新的“景致”。满足了设计文创馆增加博物馆的文化影响力和传播力,达到增加文化影响力,传播博物馆文化,实现现实社会效益和文化交流效益结果。在文创馆中保留故宫青砖、灰瓦的独特颜色搭配,将这种附有浓郁的故宫色彩色调设计在文创馆。让人们在文创馆也可以体会到在故宫中的韵味。所以建立沈阳故宫文创馆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沈阳故宫的文化。
《树间·葛仙山》乡村集市景观设计学生:包雨洁 指导教师:郑黎黎
本次毕业设计是以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葛仙山镇花源路旁闲置农田为设计主体,来打造一个对于葛仙山乡村发展有实际助力和意义的生态自然的新型乡村集市景观。设计把美术设计与乡村特色相结合,营造出不同于传统集市景观的生态性景观。动态景观空间展示有起景、高潮、结束三个段落。起景包括进入景区的两旁缓慢上升的树林坡地与观景平台。高潮部分为主体集市景观,集市区分“动”“静”两部分,固定集市陈列和售卖农产品周边,农耕文化衍生品等能长久保存的货物。移动集市设计纯木质的推拉车售卖新鲜山货。两处集市均隐于树林之间,体验林间的静谧的同时却又不失生活的烟火气息。结束在景区后半部分地势趋于平缓,保留农田特有的纵横和自然姿态,包括农田种植体验区、花卉区、植物认知田等划分形成完整的景观序列。
《寻然》度假酒店景观设计学生:周刚 指导教师:郑黎黎
当人们困于城市,就会想念自然。物欲的生活指使人类破坏自然,明亮的手机屏幕使低头不仰星空。未来世界中自然与人类筑起钢筋水泥壁垒。而走马观花的度假也得不到满足。
那么乡野、群落的度假生活就会以野奢的方向追寻自然之梦。
成都市永陵公园景观设计学生:文婷 指导教师:郑晓东
本次毕业设计主要是通过景观设计学的理论指导,围绕成都永陵公园,结合成都永陵博物馆的特殊文化背景与周边居民的生活需求,依据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政策措施与进展,打造一个具有永陵气质的文化创新型城市开放性公园,在延续永陵历史文脉的同时在既定的印象下赋予成都永陵公园“新”的概念。设计以保证附近社区居民的日常需求为基础,跟随弘扬传统文化的政策,在设计中融入永陵的特殊文化元素。通过对城市的发展理念和发展前景进行分析研究,在设计中融入永陵文化元素。在设计中注意以人为本,关注民众对公园的需求,做到人性化设计,提高民众的生活品质,宣传永陵文化,弘扬成都传统文化,在居民的生活品质上锦上添花,在成都的发展道路上添砖加瓦。
本次毕业设计主要的理论指导是景观设计学,围绕着旧社区场地改造而展开的景观设计,与此同时紧跟国家的指导政策,积极响应旧社区改造,在设计的同时兼顾以人文、环境、现代、文化理念为出发点,力图打造一个创新性的新空间点,以广场带动发展从而辐射四周。广场的设计是以协调规划旧场地与附近环境为主,在破旧的场地中设计出宜居、宜人、宜发展的新场所,注重以点带面,用“新”设计推动区域经济、文化发展。通过对当地区域的考察与分析,在设计中融入本地特色,以现代创新性的设计风格设计出高品质,聚特色,广传播的文化广场。在规划设计中要注重居民的感受,注重区域内的发展特色和需求,落实在以人为本的设计上,让广场成为提高居民生活舒适感的重要场地和旧社区区域改造的范本。
《游梦之境-现代艺术馆》学生:陈旭 指导教师:杨扬
本作品主要设计营造一个多元共存的城市艺术空间,它是艺术资源的收藏与研究场所,也是艺术文化知识的教育与传播机构。该空间强调模糊室内外强硬的界限,主张与自然和谐共存为人们提供一个可放松休闲,储蓄能量的艺术“慢”空间。在艺术馆的设计中主张为市民设计构筑一个新文化场所,在这里市民可以感受美、提升美、欣赏美并创造美。空间设计中从功能多样化、共享化等方面寻找切入点,通过分析与研究人民群众的需求,在空间设计中强调功能的利用,主张构建一个多元、便捷、舒适的并富有艺术造型特色的公共艺术空间。
《“归·墨”》战旗村公共阅览室学生:高孟鑫 指导教师:朱晓敏
因设计地点选在战旗村位于成都市郫都区唐昌街道,该地正以努力打造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从川西林盘和天府古镇提取其特征,并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着力建设成天府田园小镇。力图画出“人在院中、院在田间、院田一体、人院相融”的美丽画卷。所以本次设计将围绕乡村、田园的自然风貌,将自然景观融入设计。以周边的农业景观为基础,将阅览室设计与其相融合,二者和谐共生。在不破坏自然的农耕景色的情况之下又能使当地居民在闲暇时有个悠闲的去处,同时满足当地居民的读书需求。根据川西地区的乡村生活方式和川西民居的建筑特征,提取其独特的特征,演变为本次设计中的设计元素。结合本地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规划,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成为当地文脉的传承载体,通过打造公共阅览室,使游客在其中能感受到本地的风土人情,同时为游客提供临时办公休息之所。
《青城·南山云庭》酒店景观设计学生:虎杰 指导教师:郑黎黎
探寻青城文化,享生活之静雅悠哉。坐标都江堰,这座存在千年的青城便是“神仙”的居处;这里的民间习俗、尘世烟火存在着关于青城的古老神话;春、夏、秋、冬蕴藏着关于四季的传说,青城以最原始的青砖黛瓦还原出朴实的人间生活。本次毕业设计便是以此青城山为项目背景而展开。为追寻那自然之美的人一份去处,暂别喧嚣的城市给人带来的压迫感,说走就走的旅行,寻觅自然的呼唤,给身体以及心灵一份洗礼。整体设计在以自然之水的柔美形态为纽带连通着人文建筑,寻求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处,以柔和的曲线设计给人以舒适之感,在关于建筑的方正之形上,以灵活的形体变化打造出空间的节奏韵律;借以自然地势的高低错落,引入来自山端的“弱水”,整个南山云庭,漫步其中,感受自然的呼吸,探寻那关于四季的美丽。
乡村综合办公服务中心学生:何明泽 指导教师:张跃忠
在乡村振兴的战略指导下,村落文化正在逐渐形成,此设计为建造一个集文化展示、办公和便民服务为一体的综合体。以绿色生态、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充分展示出当地的建筑特色,以农作物作为展示内容,让一年四季所展示的东西富有变化和生命力。整个建筑以沉积岩为灵感设计,让其贴合山脉走势,在建筑内部公共空间上最大化的利用自然光线与树木产生的光影变化来装饰我的公共空间,减少电气照明的使用更加绿色环保。建筑转角部分的中庭,我将其头顶用玻璃镂空,让树荫能够照射其中,这个空间作为人员流动的集中点,我想使其能够有更好的交互性,二楼的回廊没有做任何的空间定义,我希望它是多功能多变的。
《Moonlight》学生:康书祥 指导教师:郝巍
本案为主题餐厅设计,采用的主题为月亮,灵感来源于月球表面的颗粒感,空间以夜幕将领的和炼金术的神秘感为主题,为了营造一种全新的、科幻、炫酷的、神秘的原创设计空间。让人置身与月球的感受更加强烈。餐厅属于一个双层的空间,为了让采光好、光线更有神秘感,出了使用大量磨砂玻璃和亚光吊顶来增加视觉穿透效果,也在天花板做的整体的间接式灯光照明,使得神秘的同时不会太有压迫感。本案在设计时墙面大多采用了光泽的墙面涂料,这也是具有不同氛围、细节空间的共同特征。双层的设计把餐和饮分开就餐区和酒吧区域互不干扰又互相联系,中庭的设计增加了楼层的空间感,本案的中心设计就在于中庭的酒吧,融入了西方酒吧的元素,符合主题的吧台挑高中庭的设计有一种劝慰人心的效果,或是一种愿望式的满意,由于挑高自身并不具有本质机能,仅仅藉由挑高视觉延伸,让心灵有沉积减压的效果。让原本整个暗色色调的空间看起来不那么压抑。
结合该地的自然环境,集生态环境,人文风情为一体。建筑依山就势,和温泉池结合为一个整体,追求与周围自然景致的和谐,呈不同高度的跌落状;提供人与自然交流的平台。利用当地高低起伏的山体和嘉陵江作为设计语言,通过自然婉转的曲线美赋予层次感,从而更好的反映这种落差美。以自然,健康,休闲,人性化等定位,景观打造结构:二区:室外泡池区(越过都市与旷野,体验水之旅程),交流活动区(自然温馨休闲,室外停留)二观:观自然之景(生态休闲,密林氧吧)观江景(水岸河畔,侧耳倾听生活的欢唱)一带:自然景观带(生态休闲,密林氧吧,林间探索)。再附配套设施,形成了一个宜人、愉悦而有新意的视觉景观空间效果。使得森林,水系,温泉的互相融合,在自然中演绎慢生活的休闲体验。从而为这个区域赋予“新”的概念的可行性和实践性的经验启示。
《Visitant》青年社区综合体环境设计学生:张鑫 指导教师:万国
本项目是位于二仙桥创意产业园区的厂房改造,厂房长50m,宽24m,建筑立图打造一种能给“蓉漂”青年一种想待、能待、长待的社区式办公居住新模式,给每个旧建筑,厂房都赋予新的活力与生机,通过旧建筑、青年、社区三者实现可循序的生物链,让旧建筑因为青年的加入而变得活力,让旧建筑成为青年的微型社区,构建一个具有工作、生活、社交一体化的社区综合体空间。增强青年人才对城市的认同感,获得感,归属感,让城市能够留住人才,让青年通过旧建筑的保留与发展对城市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让联合办公,共享社区,青年公寓实现三者有机统一。
万国 硕士生导师环境设计系主任成都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环境艺术系主任,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建造师,高级室内建筑师,高级景观设计师,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负责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015年中国最具创新设计人物,2020年中国装饰行业资深影响力专家,2020年成都室内装饰设计行业十大杰出青年。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环境建设、文旅策划、文创设计、室内外空间环境设计,主持设计相关项目200余项。
郑晓东 硕士生导师 三级教授 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四川工艺美术协会理事,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雕塑、环境艺术、多媒体艺术教学工作。雕塑作品有:西藏拉萨城标《高原之宝》;雕塑《红军西路军进疆纪念馆》;中央特大型企业中国南车集团标志雕塑《腾飞》;四川石油学院雕塑《再创辉煌》;成都市府南河思蜀园雕塑《水的丰碑》;甘肃定西市城市标志雕塑《新莽权衡》等等。
高德武 硕士生导师 博士 四川大学旅游规划与策划博士,四川省高教学会环境艺术研究学会委员、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副教授,长期从事景观设计和旅游规划工作及相关教学工作。主持并完成多项景观设计项目。
郝巍 环境设计系副系主任硕士,汉族,中共党员。毕业于白俄罗斯国立艺术学院,获艺术学硕士学位。现担任环境设计系副系主任,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环境设计教育研究会理事,近年来主持及参与省厅级项目多项,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承担过多项室内设计项目。
郑黎黎 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担任多年雕塑、环境艺术教学工作期间,主持并完成多项雕塑及景观设计、工程项目。作品有国家4A级风景区《茅台酒镇风貌提升》、国家4A级风景区邛海《听涛小镇景观设计》、成都市《永陵博物馆园区风貌提升》、汉源《湖光半岛景观设计》及数十项房地产住宅及商业、公园项目的景观设计等等。
李茜 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硕士,设计艺术学专业环境设计方向。成都大学讲师,中国建筑师协会CIID会员,编号:室字第148号。成都掌墨师建筑规划研究所成员,成都建筑协会木兰会成员。曾发表论文及作品十余篇,参与及主持几十项设计项目。辅导多人次参与国内外学生参赛设计,多次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称号。2012年科研成果获四川省社科优秀奖;主持设计作品曾获得2013全国环境设计双年展铜奖;2016年第三届中国建筑装饰设计作品展银奖,证书编号:1501G004;2020年或CBDA中国装饰设计奖金奖,证书编号:1912G002。
杨扬 1983年1月出生,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环境设计,一直从事环境设计专业项目实践和设计教学研究工作。在核心和普通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参与社会实践,完成多项景观设计及室内设计项目。
吕然 硕士,1982年生,汉族,中共党员,环境艺术设计工程师,09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设计艺术学专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访问学者,中国建筑学会会员。主持并完成多项景观设计及室内设计项目。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