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2021届研究生毕业作品展--设计批评与策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1年5月24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1249

图片

图片
是为序——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 宋协伟
交叉·融合 |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研究生教学特色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在研究生教学培养中:强调专业深化研究与项目课题实践的相结合;重视传统设计学科和新型学科研究的相交叉;开拓前沿理论与现实社会并行实践的相融合。面对中国快速增长和可持续未来发展的主要课题,尤其是以全球范围内的疫情扩散与格局变更,设计正日益成长,必将成为中国社会协调发展的核心要素。面对新世纪的全球化语境,研究生教学更关注设计的问题研究、文化研究和价值研究。在此基础上推进广义学科间大交叉和专业方向内深融合的主导性教学模式,完成设计学院研究生教学中传业、授道、解惑的价值创新核心。
设计批评与策展研究
导师组:宋协伟教授、邱志杰教授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变革和加速,设计与经济、生活、社会和文化的融合发展正在呈现复杂的多样性形态,设计批评与设计策展以独特的视野、方法论和策略机制对设计介入经济社会建设的多维可能性、目标和价值进行评价和反思,进一步修正设计发展的路径和方式。
本学科研究方向以中国快速变革的经济与社会现实为基础,充分理解并融入中国经济社会建设的需求,在产业融合研究,社会创新发展研究以及商业价值创造研究三个维度形成中央美术学院设计批评与设计策展研究的专业特色和学术地位,以及实际的研究作用和价值。推动设计批评、设计策展与公共问题、社会机制和城市发展的广泛融合创新,从而创新设计发展的规律、方法和系统。
01.策展与空间转向
作者/崔潇导师组/宋协伟教授(责任导师)、邱志杰教授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
策展的边界已从主流空间向非主流公共空间逐渐延伸,我从设计策展的角度提供一个概念,思考如何在监狱内做一个展览。“监狱”在此不仅是一个物理含义上的实体存在,更是非主流空间的一种代表,其背后对应着需要平台展示自己才华的特殊群体,这些被社会边缘化的人群需要表达自身情感诉求、调整消极情绪的通道;保持与外界的关注与联系;发掘待发现的技能与创造潜力,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过滤社会因素如刻板印象来重建身份……作品展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策展方案,包括策展理念、展览结构、综合评价,空间划分以及我对策展人的角色思考等五个板块。我重新思考并定位受众,从艺术审美的共通性出发,尝试将囚犯作为创作主体,大众作为观者,管理者作为引导者,搭建了一个封闭空间,这个展览空间未来有可能出现在画廊、美术馆,或是在监狱内部——成为囚犯之间、囚犯与大众之间沟通对话的桥梁。同时,此方案也探讨了艺术治疗与策展的结合,艺术治疗作为手段,展览作为媒介, “创作与疗愈”这一实践在监狱这一非主流公共空间实施的可行性与意义。希望囚犯通过人际交往和社会参与的实践模式,重新认识个体的社会价值。
图片
能否从你的研究方向出发谈谈作品本身?作品以关注弱势群体为主题,强调了策展实践的社会功能,艺术要介入社会现实,介入中国的社会问题。折页与作品试图共同表达,寻找一种全新而又可以广泛应用于非主流公共空间内的当代艺术策展理念和方式。监狱主题的策展模式最终生成三个特点:分别是打破以结果为导向的策展,非展示需求的策展,参与共享为主的策展。策展成为一种设计——将监狱、机构和观众以更多的移情关系联系在一起。
创作过程对你有什么启发?策展具有社会影响力,尤其是涉及到展览“囚犯”作品的方式与主题时,无论在监狱内外,都要关注奖励与惩罚机制之间微妙的平衡。重新思考囚犯人性与艺术的核心问题,当了解到作者的个人犯罪背景,我们很难界定艺术品的概念。个人的道德的违规行为会影响我们对他作品/艺术的看法。无论大众是否可以接受将罪犯的作品视为成功、美丽的艺术品;还是为钦佩犯下罪行的人的作品感到愧疚,抑或是因其创作忽略其他因素。这样的展览给观众带来的反应可能是愤怒、厌恶或者叹息,但即使是带有偏见的负面情绪,艺术仍然可以唤醒一种人性和意识,促进对话,超越纯粹的冷漠、漠视,仍然可以将与罪犯特征对立的表现力、敏感性与创造性相联,此类策展实践应尝试协调公民的刻板成见与罪犯的罪行之间的矛盾。
导师评语
当下中国经济社会建设所带来的社会现实正呈现复杂的多样化,如何面对快速变革所产生的社会矛盾与问题正需要一种创新的设计路径与方式。
崔潇的作品以特殊空间为研究场域、当代艺术策展为方法论、空间话语权为策略机制、艺术化心理疗愈为介入方式,将设计引入非主流公共空间建设,重新审视了固有的策展理念、方法、空间权力体系的局限性。一方面将策展作为一种全新的话语权与力量,对当代文化与艺术批评进行实践,欲引发社会深思,拓展策展的多维价值。另一方面,艺术疗愈和监狱空间的关联使策展不再只是艺术理念的表达,而具有人文关怀、社会建设、战略行动等方面的意义。整体来说,此作品的观念与实践推动了设计批评,设计策展与公共问题、社会机制、和城市发展的广泛融合创新,从而创新了设计发展的方法,模式和系统。
——宋协伟教授
02.设计策展作为文化研究的方法
作者/龚宽祥导师组/宋协伟教授(责任导师)、邱志杰教授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2018年我与好友联合成立了关注平面设计、公共设计、视觉艺术与技术等领域的设计策展机构,在三年来的策展实践中一直努力强调展览特殊性、系统性和针对性。此外通过展览延伸出的事件与文献,辅助大众对公共议题进行讨论,并容纳更为开放的思考邀请。希望主动引导观众主观的思考状态,使公众参与到一个叙事性、互动性的展览中,在社会层面产生影响之外,使设计策展作为一种基于对当代现实观察的试验与文化研究的方法。
图片
为什么会选择高田唯作为首个策展对象?
「人人都是设计师」等于人人都不是设计师,当代设计呈现出一般性。高田唯的设计反映出平面设计文化价值的这种急剧变化,揭示了现代平面设计语言惯性的危机,思考并实践了以日常生活中的视觉文化为起点的一种未来指向。考虑到近十年来,所谓新丑风格(尤以平面和时尚领域为甚)在世界范围内频繁引发争议,可见丑陋设计已从个性转为局部共识,并非哗众取宠之举。此类充满搞怪色彩和挑衅意味的作品反映出具有当代性的审美动荡以及现代设计价值观的松动。
为什么强调「对公共议题的快速反应」在设计策展中的重要性?今天的世界瞬息万变,一些事件的发生对我们当下的设计和制造业产生较大影响,尤其在特定的时间里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其被讨论的意义在于「当下讨论」。由于常规展览的冗长启动程序,往往只能对过去已发生的议题进行梳理,较难同步参与到正在发生中的公共议题中,时间的推移也会削弱观众对具体事件的感受力。策展机构而言,其社会参与性越来越高,因而所探讨的问题也逐渐超越纯粹美学与品味的范畴,需要更积极地深入社会公共议题。
导师评语
随着群体思维创新度的提升、设计工具科技性的发展以及社交媒体同步性的涌现,设计的类型本身出现了离散和边界游移。如何以设计重塑表象下的文化本质,成为当代设计策展的基要问题之一。如何用“策展”引导观众主动思考,如何用“设计”重构主体意识觉醒?
作品“设计策展作为文化研究的方法”在以重申文化研究的基础之上,融合策展人个体跨越三年的具体实践及反思。在该作品中,以设计策展为媒介,积极深入社会的公共性议题,对文化事件进行记录与响应,除了展现出当代设计策展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更实验性的完成设计策展作为一种文化研究的方法。
——宋协伟教授
03.从火星⁴到α宇宙⁵
作者/贺彦朝导师组/宋协伟教授(责任导师)、邱志杰教授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α宇宙⁵”是继“我们¹人类²在³火星⁴”线上策展项目的进一步虚拟策展实验,基于虚拟技术与区块链技术,设想未来虚拟宇宙的某种艺术化构建方案。作者从艺术设计策展的角度出发,通过虚拟空间、艺术创作以及后人类行为等维度,探讨虚拟世界从现实世界规则中释放的可能性,并以若干虚构的“α宇宙⁵”情节片段予以呈现。
图片
为什么是火星?基于长时间以来人类对于物质宇宙有限的探索积累,很多人们不约而同地认为,火星是当代人类对于开发一个全新世界的幻想焦点,两者通常可以相提并论。以火星作为起点的幻想思潮与“新世界”这一概念的定义完全同步,因此“火星”变为了幻想中的平行宇宙的代名词。这里的“火星”既不是指代真实太阳系中的行星,也不是其形象的再现,而是借用火星之名指代人类原始的幻想与虚构的精神世界。
“我们¹人类²在³火星⁴”以及“α宇宙⁵”中的数字是什么意思?¹我们:作为参与者的艺术家、观众、策展人个体/自身。²人类:在火星这个超越地球空间的新环境中,参与者作为人类的群体性身份,是更庞大的、且更本质的身份。³在:我们以特殊的方式出现在火星并发生这种虚拟与真实交互的行为。⁴火星:实际存在却又以虚拟空间的方式出现的的火星场所。⁵α宇宙:由参与者创造的无数个平行火星⁴形成的虚拟宇宙空间。
为什么用门的形式呈现?作品核心是对于未来虚拟宇宙的幻想,既包含理性的策划,又包含感性的情怀。幻想的内容一方面由文本形式叙述,另一方面又由一些碎片化的图像呈现。使用若干可开关的门既区分开真实与幻想的跨界,又通双层结构承载了抽象文本情节与具象视觉想象的互补关系。
导师评语
线上展览——策展领域于危机时刻的自救与回应。以面向未来全新形式展览的契机,贺彦朝同学的虚拟平台策展项目“从火星⁴到α宇宙⁵”于实践中展开对当下技术、时下话题、社会热点,三者结合的探索。以话题交流为基础,以游戏交互为体验,以信息交错为呈现,从迭代的科技变革中挖掘策展领域潜在的可能。贺彦朝同学延续过去一年“我们¹人类²在³火星⁴”线上展览实验项目的积累,聚焦于当下NFT艺术的泡沫,对区块链技术在策展领域的应用作出了批判性的反思。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未来强虚拟化语境下策展的可能性,积极的为“非物质性策展”模式与策略提供了可供讨论与延展的空间。
——宋协伟教授
04.Virtual / Actual cube
作者/秦瑗璟导师组/宋协伟教授(责任导师)、邱志杰教授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Virtual/Actual cube是一个虚拟展示空间,由两个悬浮立方体套嵌组成,内部空间借助非欧几里得原理构造。将一个重复的、无限的虚拟封闭环境置于真实时间场景下,结合“光与空间”的概念,让展览在虚拟与真实并置的空间中运行。旨在加强线上展示空间的虚拟感知和现实体验之间的对比。
图片
请用最简单的话来描述你的作品。将现实不可能存在的空间虚拟展示出来。
作品创作的初衷和目的是什么?艺术向数字化的转变是不可避免的,而大多数线上展示空间依托于仿造现实空间,成为现实空间的一种复刻和替代,线上空间的局限性导致作品与实体展示空间的关系被消解。我认为策展人所要做的就是为这样的网络艺术作品或数字艺术作品提供一个语境,创造一个语境的入口,而不只是做一个数字化展览。在此基础上,我尝试通过结合非欧几里得原理来构建一个非物理空间的虚拟展览平台,希望借此为线上展示空间提供一种新的可能性。
为什么选择用白色立方体作为虚拟展示空间的载体?主观来说,我并不认为线上展览一定需要具备线下展览的沉浸式体验,沉浸本身不是目的,如何去打破均质的网络的空间感才是线上展览应该思考的。所以在部分策展人坚持将艺术从白盒子带向更广阔的开放空间来观赏讨论的同时,选择了最传统的“White Cube”作为虚拟空间的主要载体。它能最大程度地削减虚拟空间体验给观众带来的感官上和操作上的负担。其次,无论是在空间实现、技术支持还是程序运行上,立方体都是最能实现本作品概念的结构载体。
导师评语
Virtual/Actual cube项目结合跨学科的实践方法,使用几何学原理和编程手段构建了一个“虚拟”与“真实”并存的超现实展览空间。在实现的过程中不断思考线上展览体验的方式,尝试理解技术之于策展的意义,探索了虚拟展览更多的可能形式。
——宋协伟教授
05.星球档案馆
作者/赵德玉导师组/宋协伟教授(责任导师)、邱志杰教授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星球档案馆」是一个基于数字地图庞大信息库所建立的线上档案馆。利用Web2.0的新媒介特性,结合数字地图栖息者的个体意识,收录、整理、归档那些未受重视、缺乏标记、没有定位,边缘又重要的碎片。旨在探讨和挖掘“信息”与“可见度”、“技术”与“主体性”之间的关系,以完成“档案馆”作为一种“策展性”的实践。「星球档案馆」扎根两条理论道路,实践一种档案库的构建与传播,完成一场权力规训的批判与反思。从后现代主义档案学出发,以当下信息的庞杂、多元为基础,收集、归档和管理,正片叠底于信息时代的策展性当下,构建一场对离散、碎片信息的思考和批判。在实践过程中,以反映监控的材料——档案,为行动基础;以监控者——社会个体,为主发点;以被监控者——其他社会个体或社会个体本身,为批判,反映权力的监控与规训在微观层面的映射。
图片
作品是如何基于后现代主义档案学进行思考和创作的?
后现在主义档案学更加注重事物存在的差异性,这是对传统档案学原始记录性、真实完整性和整体价值性的一种批判。后现代主义档案学家特里·库克在1994年基于互联网的出现重新审视了“档案”。他认为在信息时代,我们所有的行为都被主动或被动记录着,每一件被记录的信息都可以当做一个行为或证据,我们应注重档案记录中的完整性与丰富性,将注意力从“档案“转向“归档“。特里·库克在思考信息时代下技术革命对档案管理的冲击时,感受到传统档案管理的危机,但我们谁也不会想到,在信息大爆炸今天,信息是如此的庞大、复杂和多元,分布和传播呈零散化和碎片化。除了缺失对现有信息的有效管理,也缺乏对过往档案信息的归档。「星球档案馆」便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所构建起来的。
作品是如何反映和批判“全景敞视监控”的?如今随着卫星遥感追踪系统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监控系统的构建,使数字地图平台拥有了较为全面、不同时间段的地面图像信息和个人数据信息。在微观层面上,数字地图平台更像是一种数据化后的地球映射。当我们在使用该平台时,我们更像是“楚门的世界”里的观众,作为监控者的我们在观看“地球”的同时,也在观看“地球”里的自己,而此时的“地球”便成为了一种“全景敞视监狱”。基于这个思考回归我们个体被监控的现实社会,每个个体的行动都被以公共安全和技术便利为导向的权力主体所束缚,权力的强制性和责任性使我们监控和规训着自己,权力的效力越稳定,我们越是会忘记这种对于自己的束缚。我们每个社会个体使用数字地图平台进行档案搜寻和归档时,便是一种“楚门的觉醒”。希望通过此方式来引发人们对于“全景敞视监控”下,权力监控与规训的思考和反思。同时也是在互联网新媒体时代下,揭示各种新媒体技术服务平台作为一个隐性监控主体的本质。
作品是如何基于“策展性”思考所进行实践的?“策展性”是继“策展”和“批判性策展”后所诞生的新的实践理论和思想,且长期处于一种未完全形成和未被具体定义的思想理论。它暂时被理解为一种以时间长期性的、不受空间限制的、以较少对象为导向的、多领域协作的、具有教育性、批判性和反思性的实践。基于对“策展性”的思考,在「星球档案馆」项目中,我不再称自己为策展人,而是“发起者”,参与项目的社会个体为“档案管理员”,项目中看似没有艺术家,实则人人都是艺术家。在项目实践过程中,更多的是利用社会个体意识的参与性来构建「星球档案馆」,社会个体参与“归档”的行为本身会体现出一种监控主体身份的转换和对监控本身的思考与批判。「星球档案馆」项目的发起和构建,也是对后疫情时代线上展兴起后,线上策展模式的一种探索和实践。
导师评语
这是一场对“策展性”思考并以档案形式完成的策展实践。德玉同学基于新媒体数字平台,以建立线上档案馆方式,完成自身对后现代主义档案学下档案库构建、传播与管理的探讨。不同于以往策展实践,他将社会个体意识的“归档”行为与当下社会“全景敞视监控”结合,完成了一场以信息出发,结合策展主体与社会个体共同展开的对“策展性”思考的当代策展实践。
——宋协伟教授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