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2021届研究生毕业作品展--机器人科技与艺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1年5月24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973
交叉·融合 |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研究生教学特色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在研究生教学培养中:强调专业深化研究与项目课题实践的相结合;重视传统设计学科和新型学科研究的相交叉;开拓前沿理论与现实社会并行实践的相融合。面对中国快速增长和可持续未来发展的主要课题,尤其是以全球范围内的疫情扩散与格局变更,设计正日益成长,必将成为中国社会协调发展的核心要素。面对新世纪的全球化语境,研究生教学更关注设计的问题研究、文化研究和价值研究。在此基础上推进广义学科间大交叉和专业方向内深融合的主导性教学模式,完成设计学院研究生教学中传业、授道、解惑的价值创新核心。
导师组:陈小文教授、吕品昌教授、姚燕安教授(外聘)
艺术与科技学科中,机器人艺术与科技研究是跨学科研究方向,综合动态雕塑、交互媒体,人工智能科技为一体的艺术与科技综合性学科。与传统的机械电动,风动雕塑不同,机器人艺术与科技将融合雕塑、数字媒体、产品设计、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科技是国家未来经济发展规划中的重点。智能自动化科技正在进入我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社会将急需智能自动化建筑,家居,交通工具,医疗设备,等产品的艺术设计人才。同时,智能自动化科技也会激发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并丰富传统艺术/设计的表现力。机器人艺术设计研究是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与北京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器人专业姚燕安教授合作的、跨学院共同推进的研究方向与教学平台。希望能通过研究生层面上在此领域的研究,推动中央美术学院发展这个新型学科。
作者/姜同导师组/陈小文教授(责任导师)、吕品昌教授、姚燕安教授
“最后一片肉。” “最后一片肉?” 一个在优雅的、有尊严的舔舐;一个在挑逗和戏虐。德勒兹和加塔里在《反俄狄浦斯》中将“欲望”与“机器”彼此连接起来。人类给予机器人行动的能力,却又控制其行动的自由,被赋予情感欲望的机器在人与机器人的关系中产生了俄狄浦斯情结:人们担心机器人会做出违背人类道德伦理的事情,一边把机器人“调教”成乖巧的孩子,一边又让机器人“成长”的越发像自己;而机器人对人类依恋始于不断的模仿,试图把人类的心理特点、品质吸收进来,成为自己的一部分,但模仿的过程中混杂着极端的欲望又让机器人妄图取代人类。
机器“人”是如何设定的?利用了“恐怖谷效应”刺激现场观众的感官。机器人梦见了自己像人类一样品尝着肉的味道,物理的真实逐渐进入“绝种”的状态,对现实注入虚拟,让有序的控制变得逐渐失控,欲望透过屏幕的薄膜滲透而出,穿透空间的界限,让机器生命的疯狂和幻想侵略着现场。
作品中人与机器人面对的伦理挑战是什么?普通的机器每一个部件完整的互相嵌合,有序地被控制运转,构成一个严谨的精密的运作系统;而被赋予欲望的机器,在“失控”中才能更好的释放,更好的运转。人类自身对于欲望的满足还是能够加以控制的,在某些宗教中就有“止欲”和“无欲”的说法,不过技术的发展让我们找到了一种能和自身欲望互相妥协的办法,人类借助于机器人释放自身的欲望,让欲望和机械零件在机器人体内同时共振,毫无保留的激起了机器人疯狂的欲望,让放纵与堕落充斥着机器人的每一个部件,它能按照各种不同的需求运作来减缓人类道德的束缚,可以用纯洁的动机来掩饰行为上的罪恶。对自然消费很容易让我们得到感官上的满足,这种满足又滋生了无止尽的欲望,但人绝对不是仅依赖本能欲望生存,更有崇高的道德、慈悲和克制。
姜同的 “最后一片肉。?” 塑造了两个伪君子,一个是在暧昧于不沾“鲜血”的腊肉的机器人;一位是创造了没有“鲜血”的机器人的“人类”。姜同的研究方向是机器人艺术,他的关注点是“科技伦理”。仔细琢磨, “最后一片肉。?” 似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当人把自己的欲望之天性给了“机器人”,而机器人为了满足欲望去杀人,谁来负债终身?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