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2021届研究生毕业作品展--艺术设计基础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1年5月27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1192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2021届研究生毕业作品展--设计文献情报研究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2021届研究生毕业作品展--设计文献情报研究
是为序——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 宋协伟
交叉·融合 |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研究生教学特色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在研究生教学培养中:强调专业深化研究与项目课题实践的相结合;重视传统设计学科和新型学科研究的相交叉;开拓前沿理论与现实社会并行实践的相融合。面对中国快速增长和可持续未来发展的主要课题,尤其是以全球范围内的疫情扩散与格局变更,设计正日益成长,必将成为中国社会协调发展的核心要素。面对新世纪的全球化语境,研究生教学更关注设计的问题研究、文化研究和价值研究。在此基础上推进广义学科间大交叉和专业方向内深融合的主导性教学模式,完成设计学院研究生教学中传业、授道、解惑的价值创新核心。
艺术设计基础教育研究
导师组:强勇教授、张欣荣教授、孙聪副教授、傅爱臣副教授
 
在全球日益激烈的文化竞争大环境面前,教育思想的格局是至关重要的。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创新,是在艺术设计教育研究领域里,实现国际、国内与个体学术三循环的大思路。在这样的大前提下,探究符合、顺应中国艺术设计基础教育的学科体系与学术架构是研究重点。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的此研究生课程就是其中的重要基石,兼有基础性、共通性、交叉性、综合性、应用性、公共性的学术特征。注重在现代艺术与现代设计的关系上创立基础性研究,强调内在的学理关系,客观并创造性地探寻这种关系对于中国教育未来走向的作用。特别是进入后疫情时期,对生命个体与群体的健康安全、心理安全双诉求的大背景下,以云端与现实的交替方式,对此研究方向在大健康时代所产生的影响是需要在教学思路、结构与体系上深入探讨的。
研究生课程已进入学术研究范畴,此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树立学术意识、育成学术心态、构建学术思维、提升学术修养、形成学术状态。导师主要以引导、疏导与指导的教学方式,培育学生具备自主搜集、提炼相关理论与专业数据的能力;分析、判断该领域国际、国内的现状与动态的能力;掌握寻找自身的专业立足点、确立并深化研究方向的能力;把控学术研究与专业实践的辩证关系的能力;养成预测、研判该领域未来趋势的能力。在宏观比对和具体探讨中,主动发现问题,营造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梳理专业链,确立学术逻辑,提出个人见解,最终成为在该领域中,具有较高专业素质与学术素养的研究者、践行者、领先者。
01.大庆工业版画文献展
作者/陈一玮
导师组/傅爱臣副教授(责任导师)、强勇教授、张欣荣教授、孙聪副教授
图片
在建党的100周年里,大庆油田的建设是新中国工业发展中很重要的一段历史,大庆工业版画是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缩影和时代象征,它展示了新中国工业建设使中华民族崛起与重生的过程。我作为大庆工业版画的亲历者、创作者和研究者,用采访和文本补救渐渐被人遗忘并且未曾形成专业文献的大庆工业版画的历史,用文献展的形式来展现大庆工业版画对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的体现和延续。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现场展览及文献
图片
木板套色《维度·蜕变》  111*120cm  2021年创作
图片
木板套色《路漫漫》  90cm*146cm  2019年创作
从1964年毛主席向全国号召“工业学大庆”开始,大庆便成为了全国工业化的代表。全国各地大量的优秀艺术家前往大庆进行创作,记录石油工业发展场景,宣传“石油精神”。工矿企业也开始培养宣传人员,这是大庆工业版画群体形成的基础,大庆工业版画早期的创作人群以地方厂矿工人为主。这是一个工人转化成艺术工作者的过程,他们抱着对工业进程最直观的感受来进行创作,这是对中国工业美学的直接体现。
大庆工业版画最早追溯到1972年以大庆石油工业为主题的组画《大庆在前进》。“85新潮”后,大庆工业版画群体的业余创作者们,从自身对工业理解的角度探索现代工业形式美的表现特征和特色,使工业的审美对象布满了强烈的人性力量和情感色彩,诉说着机器和人之间的关系,自此大庆工业版画在全国各地的工业版画中脱颖而出。
1990年成立大庆版画院后,先后由版画院选送20多人次到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进修,通过学习改变了创作观念,增加了艺术修养和创作能力,核心创作人群不断专业化。
大庆工业版画的价值在于它背后承载着的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并延续至今,它是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一个缩影和时代象征。这是新中国工业建设发展使中华民族的崛起与重生的集体记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大庆工业版画作品及文献整理
宋源文先生口述大庆工业版画历史

范垂宇先生口述大庆工业版画历史

 

何乃庆先生口述自己和大庆工业版画的故事
图片
为何选择这个题材做文献展?
大庆工业版画在美术史上是缺乏文献梳理的,随着老一辈人的离开,关于大庆工业版画历史的记忆也随着一起离去,这是一个抢救性的行为,也是对我自己的追根溯源。
文献展是一个把整个大庆工业版画历史进程展现给公众最直接的方式,也是一个具有教育性的方式。
文献展是怎样呈现的?
这个文献展里面展现了三个传承和延续的关系,一个是央美教育的传承,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大庆工业版画群体曾直接或间接受到美院的影响,他们学习的知识来源于央美,我作为大庆工业版画的亲历者、参与者,现在又以研究者的身份回到央美,最终在毕业设计展览的这个平台,完成一个循环。
第二个是通过采访视频和展出两幅我自己的版画作品,表现出大庆工业版画群体几代人的传承,和作品的延续。
第三个是通过研究收集到的230幅大庆工业版画作品和文献分类整理成册,展示了49年间大庆工业版画对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的体现和延续。
在展览期间,我申请了每天在美术馆两个小时的印制体验活动,模拟展现版画的艺术形式,进行宣传。
关于自己的毕业设计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对大庆工业版画的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并没有就此结束,在之前收集资料的过程中留有很多遗憾,希望不久的将来能够全面且完整的展示给大家。
导师评语
陈一玮的硕士论文和毕业展览以文献的形式展现对大庆工业版画的研究。大庆版画做为城市符号与文脉,在时代的进程和变迁中,用力与美勾勒出这座城市的光荣与梦想。一代一代的大庆人用刻刀与油墨镌刻印记,拓印辉煌。陈一玮出生成长于此,在传承与发展中,酝酿着对“中国版画艺术之乡”的深情与眷恋。
陈一玮的版画作品《路漫漫》和《维度.蜕变》表现了她对当下生命状态的认知与觉悟,也以版画为载体,表达在信息与智能时代的寻找与突围。陈一玮重感情,有追求,始终保持着一种活力,去拥抱生活、热爱创作。希望未来之路,让自己的羽毛不断丰满,蓄势待发,一跃而飞,展翅高翔。
——傅爱臣副教授
02.新策略教学智慧学习空间设计
作者/卫智玲
导师组/张欣荣教授(责任导师)、强勇教授、孙聪副教授、傅爱臣副教授

图片

智慧课堂的系统架构设计

图片

人体认知环节的智慧学习空间设计

图片
交互模型艺用人体图
交互界面演示
交互界面-现场演示流程
图片
关键词墙
图片
亚克力模型教具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体验现场图
图片
未来智慧学习空间-计划推进图
随着第四次教育革命到来,以人工智能、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等为主要内容的个性化教育构成。以及信息化水平建设力度加强,开始运用科技的手段进行学习,为学生走入社会工作打下基础,增强学生信息素养评估水平,未来的人体基础课程实现艺术能力与信息技术建构的全面打通,知识体系实现了2D到3D的转化。
图片
此次毕设主题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哪里?
我的整个毕设主题是围绕设计学院大一学生,人体基础课程如何在智慧课堂的环境中做到更好?我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我的教学经历与工作经历,在我研一、研二期间有幸担任大一设计基础部的助教工作,其中就有跟着老师们学弟学妹们,一起走过人体基础课程的整套流程,所以我把毕设主体定位在了人体基础课程上。关于智慧课堂的选取是因为我在校外参加“高参小”以及参加央美创客比赛等,让我意识到一位学生的知识吸收度,其实与老师的备课情况关系不大,只有学生自身达到高度沉浸在课堂中,才可以达到知识留存率的最大化,因此我想要打造一个沉浸式教学空间,让场景设计具有学习力,达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教学目的。
你的作品都由哪些部分构成?
我的作品探讨是人体基础课程在智慧课堂的语境下教学创新模式研究,分三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是人体基础课程教学理论模式设计,运用的是让·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情景化教学理论、探究性教学理论、合作型教学理论、支架式教学理论运用在人体基础课程中的人体认知环节、人体解剖环节、人体写生环节、人体设计环节。
第二部分是人体基础课程教学场景模式设计,运用索恩伯格的四大教学场景。将篝火式教学场景、洞穴式教学场景、水坑式教学场景、山顶式教学场景运用在人体基础课程中的人体认知环节、人体解剖环节、人体写生环节、人体设计环节。
第三部分是人体基础课程教学技术模式设计,设计出情景认知实验室、三维化重建技术、大数据分析平台、产品实现云体验。在情景认知实验室环节,学习者的学习目标是将分散模型人组成完整虚拟人。在三维化重建技术环节,学习者自选感兴趣人体构成部分三维重建。在大数据分析平台中,利用云数据库小组讨论人体写生方案。在产品实现云体验环节中,学习者们将人体再设计作品呈现使用交流。
导师评语
智慧课堂来自于我们如何利用科技的推动,丰沛教育环节中体验与交互,并使拥有体验的认知达到全域无盲点。
智玲的毕业设计基于设计学院人体基础课程的教学结构框架下,大胆地设想了沉浸式体验技术介入设计基础教育过程中的方法推进;创新地设计了课程中教与授视角的转换体验;以设计的角度缓解了基础教学过程中的场景局限。
希望智玲的智慧课堂的创想设计可以给未来的教育场景带来新鲜的思考,并将自我热忱的教育实践力付诸于行动。
——张欣荣教授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