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2021届研究生毕业作品展--产品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1年5月27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1973
交叉·融合 |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研究生教学特色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在研究生教学培养中:强调专业深化研究与项目课题实践的相结合;重视传统设计学科和新型学科研究的相交叉;开拓前沿理论与现实社会并行实践的相融合。面对中国快速增长和可持续未来发展的主要课题,尤其是以全球范围内的疫情扩散与格局变更,设计正日益成长,必将成为中国社会协调发展的核心要素。面对新世纪的全球化语境,研究生教学更关注设计的问题研究、文化研究和价值研究。在此基础上推进广义学科间大交叉和专业方向内深融合的主导性教学模式,完成设计学院研究生教学中传业、授道、解惑的价值创新核心。
中央美术学院汇集了我国人文艺术领域内最高水平的教学资源,为每个学科和专业提供了先天的优势。在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果之丰富,影响之深远,为世界瞩目。与此同时,我们逐渐意识到单纯以西方现代教育体系为参照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中国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在经济发展到相对高的指数情况下,文化重新成为国家文化复兴的另一台发动机,重拾手工,强调“工匠精神”,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创新已经刻不容缓,无论是在政策层面或是在教学层面,都对文化提出了新的课题。中央美术学院的日常教学中,从教员的艺术素养到创作教学方法,从学生群体的跨院系合作交流到高端国际化交流,都是美院独一无二的文化传统,所以,重拾人文艺术这一巨大优势资源,是本研究方向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导师组/李卫教授(责任导师)、吴永平教授、赵斌副教授
作者试图减少大学生社交恐惧的负面情绪,通过三次设计实验剖析大学生社交问题和解决方案并进行实践活动,从开始的个人设计到小集体的合作讨论再到以社团形式的平台建立,社恐大学生在其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通过活动和设计参与使其负面情绪有明显的减少。因此希望处于社交困境的同学勇敢加入我们共同进步。
为什么要选择社交恐惧这一心理学领域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
设计很多时候是从自身出发的,我本人就是一名轻度社恐大学生,在研究生期间一直从多学科角度探索这种现象,并通过一些设计实验试图去缓解这一问题,在不断研究中我也认识了很多社恐人群,在他们的帮助和支持下我更加明确了此课题的意义所在,也希望在未来能帮助到更多的人。
你是如何尝试解决社交恐惧的心理问题,其中有什么困难吗?
社交恐惧的出现往往伴随着特定的人和场景,在了解大部分社恐人群的社恐心理之后,我尝试开展了三次设计实验,首先是对一些特殊社恐场景的再设计,从物到环境再到游戏规则形成一个闭环,在相对封闭的空间中创作一种适合社恐人群的社交环境。然后为了打破这种单一的形式,使社恐人群的社交状态从被动转向主动,我尝试采用工作坊的形式进行集体讨论和学习,让社恐人群在与他人交流和讨论中缓解社恐情绪,体验社交的价值,从而自信的社交。最后我想将这种工作坊制的学习工作模式带给更多的社恐人群,通过大家的参与与体验不断改进这一机制,寻求更加适合社恐人群的社交模式,并且一直可持续的进行下去,帮助未来更多因为社恐而孤独的人,于是我建立了一个以社恐人群为主的平台,在平台中我们提倡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积极活动,促进社交。
困难的话其实在很多时候对自身的怀疑会使得自己在设计思路上经常陷入一些死胡同,从而影响毕设的进度,好在有我的导师对我不断的鼓励和方向上的指引才使我一步一步的坚持下来。
从我本身而言毕设这个机会使我有许多机会与他人交流,现在的我相对于过去能更加平静的面对社交。同时毕设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让我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不断改进。
从研一开始,谢韫童就关注社交恐惧症的问题,先是从产品设计专业的角度做了一些尝试,但很快他意识到必须拓宽研究的范围。现在我欣慰地看到他在尝试运用系统与社会设计方法,试图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虽然当下呈现的还很简单,但这些努力都是真挚的!
02.不真实的配饰 It’s not a true jewelry
导师组/吴永平教授(责任导师)、李卫教授、赵斌副教授
「艺术可自由通过任何的材料、介质和地点来得以实现」。尘封在回忆中的物品伴随着时间的流逝,正在不断消解,暴露出具有骨骼形态的结构,支撑着物品的重量。我们在睹物的过程中怀恋生命的阴晴圆缺,在镜像中重构崭新的自身。直面生命最原始的构架,是一种令时间具备力量的方式,哪怕它正以一种不安的状态去呈现。旧物不再作为无意义之物,而是令时间、物质存在与人的关系在配饰艺术的语言中重新获得了意义。
受到“贫穷艺术”观念的启发,我试图探讨如何令时间的碎片在配饰艺术中形成诗性的表达。这里时间的碎片是意指我回忆中的玩具、首饰,亦或是一段过往的经历。时间是无形的,记忆中的物件也是模糊的,我们自身赋予他们意义,才令它们具有完备的价值。所以我选取了小时候带有记忆的一些小物件,并与疫情当下的自身感受相结合,希望令过去、未来、现在在创作中形成一种平衡,并由此提出了构想:如何令回忆在当下以一种解构的方式复现,令艺术回归诗性,回归本真。虚空中的记忆在未来是否会被机器所代管、所重建?他们又会如何在作品中体现?
镜像是虚幻的、不真实的。天空成为了大地的一面镜子,它映照出了大地的模样,而镜可以反应我们自身最真实的状态,它是当下的一个缩影。当镜像与这些过去的记忆结合的时候,过去、未来、现在相交织,成为了诗性叙述中的一环。时间是无形的,它永远映照着我们自身,镜像成为了灵魂的发问。而镜中模糊、不存在的影像的提取,则如同骨架一般,作为生命原始的构架,使得回忆充满了力量。
将“贫穷”、“回忆”整合为优雅、华丽的镜像物语,带着对旧物的情感,却投射出幻影般的冷酷。这组介于回忆与梦幻之间,朴素与科技之间的不真实,是理想与幻灭之间真实的视觉存在。
导师组/赵斌副教授(责任导师)、 李卫教授、吴永平教授
我试图将传统工艺与金属拼装的现代工艺交流融合,通过光影氛围性的重现,重新挖掘传统文化背后的工艺魅力。
作品名影·戏,来源于皮影的古称影戏。早在宋代文人耐得翁所著《都城纪胜》中就有记载,“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镞,后用彩色装皮为之,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大抵真假相半,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与之丑貌,盖亦寓褒贬于市俗之眼戏也。”
另一方面,所谓皮影,的一种与光影密切结合的传统艺术形式,正是所谓“刻皮为影,映影成戏”。
皮影在现代社会已退出商业市场,仅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保护、传承。皮影的形式固定,制作工艺繁琐,难以直接转化为现代玩具, 然而,想要让中国珍贵的传统文化在当下重新活化,不仅需要宣传与教育,更需要与当下的新兴玩具品类材料加工工艺相结合,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严肃的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富有趣味性的玩具相结合,让传统文化重焕生机。
在当前整体消费趋势转向文化消费的大背景下,晓珅的《影戏》毕业作品,将传统文化元素与金属拼装工艺融合。以金属等混搭材质拼装形态表现语汇为载体,坚守和把握中国传统造物体系的发展规律与精神内涵,探索了中华传统文化背后的哲学理念与创新产品设计更多的可能性。这是一次新陈相融的有意义的尝试,实现了传统造物现代性转化的当代价值。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