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艺术学院2021届视觉传达设计本科生毕业展

发布时间:2021年6月10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3112

图片
 01 
加速行为论作者:郑聂煌鑫

指导老师:杨双飞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简介:我们的社会经历了经济数字的指数级增长和各种没有见过的新工具新技术,公司企业则不断挖掘新的消费市场的剩余价值。我们早已习惯看着庞大的数字,接受不由己的社会变革。过度的安排,程序的过度设计在这个技术爆发的前夕和人正在产生前所未有的矛盾,不正视问题,社会将脱离人的利益。

《加速行为论》作品认为,内卷,996,鸡娃这些社会问题并非独立存在,或只由一方引起。这些问题都是加速主义盛行的产物,我们每个人都是加速主义的拥护者,受害者和谴责者,深陷其中却又不自知,而我设计《加速行为论》这个作品的核心目标就是将这种状态设定为不合理,并呼吁人们看到社会对安排,被安排,设计与被设计的沉溺,看到今天未经思考冲进技术漩涡的我们。

海报的图形部分是完全由EXCEL软件制作而成,我用线框和斜线工具在EXCEL中模仿织物质感的线条,并且特地选择了其中具有冲突感的进行组合搭配,绘制了象征个人的休息,工作,生活,和系统的几个物品。在海报中还预留了绘制过程中图形周边的空白框格,是为了突出个人的象征物与代表程序系统的框格之间的冲突感。

 02 
物非物作者:陈智恒

指导老师:甘森忠

作品简介:这次我想探索的是:在万物互联的时代下传达信息的方式会有怎样的改变。

在这个作品中,我想将1.天下万物具备连接属性2.信息和数据自由流通,这两个“万物互联”的两项核心任务体现出来。

我将各种信息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装置采集到的信息可视化,可感知化从而搭建一个多重感官的现场,希望观众能用更多元的方式来体验我对万物互联时代信息传达方式的感受。

 03 
观象授时作者:张妍

指导老师:戚跃春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简介:为了符合当代审美,我采用了现代文字设计的表现手法,将其与中国汉字书写的规律进行设计,采用上下结构,笔画上形成曲与直的对比,粗与细的对比,并在识别上设置小障碍,引起观者的探究心理。用色上将四季进行区分,分别采用嫩绿,天蓝,橘黄,浅灰,在表现的同时又能让人感受四季之美。意在使传统文明与现代生活精彩碰撞,让人们可以直观的通过色彩从节气去感受时间与自然的轮转循环,用现代的设计手法让慢慢被忘却的传统文明活络起来,能够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从而传承下去并引发大家对于中国节气文化历史挖掘的重视,进而深层次的开发与利用。

 04 
徽墨酥包装设计作者:肖艺晖

指导老师:张文化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简介:徽墨酥是一款鲜少人知道,来自安徽黄山的传统点心。因由黑芝麻制成,通体黑色,形状酷似墨锭,又名“能吃的徽墨”。

此款包装设计是将徽州文化的典型元素宣纸,水墨,黄山进行凝结,作为一个应用,在包装上体现。通过水墨的推印,徽墨酥碾碎重组形成黄山云海等技法,让观者产生对东方美学的联想,感受到来自徽派艺术的美学熏陶。

 05 
液态社会概念设计——青年属性研究作者:张帆

指导老师:张文化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简介:“液态社会”概念的提出者,是当代世界最著名的社会学家与哲学家之一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鲍曼最著名的理念莫过于“液态现代性”(Liquid Modernity)。他以“液态”比喻现代社会的个人处境。鲍曼在《来自液态现代世界的44封信》一书中这样写道:“在液态现代社会,不再有永恒的关系、纽带,人际间互有牵连,但不再着重紧密扣紧,在于可以随时松绑。”

当今新鲜事物不断涌现,科技产品快速迭代,“流变”的生活方式,“流行”的观念,“碎片化”的体验,每个人都成为了日常生活场景中的“陌生人”、“边缘人”和漫游者。

 06 
虚拟的皮囊作者:陈盈莹

指导老师:甘森忠

图片
图片

作品简介:现在的人几乎是活在电子的虚拟洪流中,没有一个人可以摆脱虚拟的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虚拟的身份,我将其称之为皮囊。现如今使很大一部分人对虚拟身份有很深的依赖。即使有些人认为自己并不熟悉网络,并不善用虚拟身份,也不得不承认大环境因为虚拟的身份而产生了巨大的改变,而外在环境的改变或多或少也影响着人的思维、行为,简而言之,网络环境改变了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也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人类,人,网络,社会,三者之间在各个维度各个层面互相形成支线,互相影响着。有人逃避现实责任在虚拟世界口无遮拦,有人沉溺于虚拟快感忘记真实的生活,虚拟的身份给了很多人掩饰的借口。本次毕业创作,我从人群对虚拟的网络生活态度的两方面——即逃避和沉沦来探讨其中的一些体会和思考,以动态的设计语言和互动性的展示表达了我对这些态度下不同方面不同影响的一些反馈,也希望看到这些的人,或多或少的能从中共情到自己的思考,觉察到了网络带来的社会问题,网络影响我们的情感表达等。

 07 
角刀㐄字作者:李征昱

指导老师:戚跃春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简介:本次设计主题为“角刀㐄字”,“角刀㐄”三个字其实是说文解字之“解”的拆分,目的是为了突出“对汉字解构溯源”的大主题。

我的家乡来自河南漯河,也就是著名文字学家——许慎的故乡。然而面对这一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我认为漯河当地并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大部分民众也对“许慎、说文解字”表示漠然,这反映了《说文解字》以及汉字 在当代面临的一种困境:即人们仅仅把汉字作为语言的书面载体,但对每个符号化的汉字的身世由来并不知情,每一个汉字长达千年的历史纵深被抹去,留在人们眼前的只是一层浅显的汉字表皮。庞大瑰丽的汉字系统承载着整个中华民族千年来的精神世界,《说文解字》这样的汉字解析著作,放在当代确实具有一定的阅读门槛,于是我想通过对汉字的现代设计方式的探索、用当代人可接受的视觉语言,让汉字的历史厚度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唤醒人们对汉字的热情与探究的兴趣。

除了书籍、海报等传统文化传播载体外,设计内容还可以根据汉字的含义不同应用在不同日常用品上,(如时光“流”逝之钟,“风”扇,照靓你的“美”)使设计渗透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播汉字的魅力。

 08 
万物生长作者:姚岢辛

指导老师:戚跃春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简介:2020年持续了一整年的疫情,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在过去的一年里有压抑的时刻,也有绝望的瞬间,但从侧面看,我觉得更多的是人们开始思考自己从前的生活,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追求新的生活方式,即新生,和重生——没有什么灾难可以阻挡生命的生长与延续。因此我想从积极的角度,通过静态与动态设计,来表达对万物生长、万象更新的状态表现和追求。

选取了6个赋有生长意义的文字进行设计,并且根据六种不同的形态做了对应的生长动态效果,表现每一个文字所对应的生长的意义和给人的感受。

衍”作为系列的主海报,运用了鹿角和骨骼的元素来组成:鹿角犹如树木的枝干,它生长分裂的形态和延伸,就可以体现生命的绵延不绝,万物如枝桠一般生生不息;骨骼作为生长的要素,可以与鹿角相呼应、来组成一种更具美感的形式。

我认为生长、新生是一种很干净、纯粹的状态,因此选择了透明的质感,来表现生命的纯净与空灵。

 09 
时间的秩序作者:陈怡然指导老师:张文化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简介:我们栖居于时间之中,于心灵深处聆听它的流逝,任时光的洪流将我们投向生命,又归于虚无,审视流经身上的每分每秒,感受时间宏大而庄严的秩序。【PS说人话:通过四年所学的设计语言来具像化的展现个人对于时间从宏观维度和微观维度的思考。】

 10 
境语年华作者:林泽莹指导老师:戚跃春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简介:根据日记为灵感创作的毕业设计。因为从小有记日记的习惯,一次回家偶然间翻到了那本从小记到大的日记本。从稚嫩的字迹到青涩的文笔再到逐渐成型像小大人的字体,原本支离破碎的记忆随着文字仿佛都串联鲜活了起来。文字有“传于异地,留于异时”的作用,使得一发即逝的语言就算相隔时间空间也能通过文字写成的文本被记录、被感受。这次毕设中从我的成长日记中提取以“年”作为单位,选取人生中的节点,用文字和图形相结合的方式记录我的成长,尝试对意象事物进行视觉的表达。采用海报、册页等纸制载体去创作,让创作更贴合于日记的灵感。同时也对文字在跨越时间超越空间上的作用进行探索和思考。
 11 
审美趋同作者:游雪斌指导老师:吴鑫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品简介:希望大家能重视到整容风潮下社会审美标准单一化的现象,拒绝容貌焦虑、身材焦虑。不用为了迎合他人的审美去改变自己,做独一无二的自己。
 12 
NO.44 Garbage Recycle Station作者:杨一苗指导老师:甘森忠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简介:Welcome to NO.44 Garbage Recycle Station.
 13 
当代年轻人如何回应死亡作者:张可心指导老师:吴鑫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简介:汉文化避谈死亡,在大多数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对“死”表现出极其回避的态度。大多数长辈认为“事人不事鬼”,讲究入土为安,凭吊有物。然而,总是还没准备好告别,意外就突然而至。疫情、白银马拉松事件、车祸或猝死……如何回应死亡?这应该是所有人的必修课。不过,若观察当下年轻人的生死观,会发现生前遗嘱、生态安葬、网络悼念、器官捐献正在年轻人中悄然兴起,如今不留骨灰、不刻墓碑的形式,在年轻人中也不少见。在国家死亡教育、殡葬改革等政策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正视死亡、谈论死亡、向死而生。

作品《当代年轻人如何回应死亡》旨在通过绘本长卷的形式,记录当代年轻群体生死观的变化,让更多人看到、接纳死亡的能多可能。

作品第一部分以文字辅助插画,讨论——汉文化的生死观、其他死亡文化、海葬/花葬、器官捐献等话题。记录年轻群体回应死亡的多种可能。第二部分以悬挂的纱幔为载体,摘录了中华遗嘱库可发布的部分遗嘱,参观者可以通过扫码在中华遗嘱库填写自己的留言。若生命无常,愿少有遗憾。第三部分是一个放着糖果的玻璃盒子。只要还能触动你甜蜜的味觉,我们之间的记忆和联系就一直在。

 14 
LOST IN VISION作者:翟星月指导老师:陈益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简介:人们总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和眼睛相关的“病”,是最适合“眼”见为实的了。视力障碍者与普通人仿佛处在两个平行世界当中。明明面对同样的世界,却有截然不同的视觉感受。我希望以不同的眼科疾病为主题,以“他们眼中的世界”为核心目的,进行视觉加工,致力于让正常人真实地“体验”视力障碍者所看到的世界,让更多的人关注到“ 视觉障碍群体”,并提高对眼部疾病的防范意识。

 15 
手机综合征作者:林歆恬指导老师:杨双飞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简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对手机过分依赖,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听到手机铃声响起便会烦躁不安,心情低落,已经到了病态的程度。
我想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去描述这样的一种状态并对其进行探讨。
主要呈现形式分为动画和图形两个部分,动画将重心放在手机依赖症上,而图形则是探讨伴随依赖症衍生的许多并发症。动画中的主人公,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手机,对外界的感知能力被削弱乃至于最后完全丧失。猫一节一节地伸长,植物一节一节地抽枝,“我”都充耳不闻。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在手机中陷得越来越深,虚拟世界与现实的边界逐渐模糊,植物疯长,缠满房间;“我”的手指想要够到屏幕那端的按钮,也像植物一样伸出,绕住了手机;最后所有的手指都开始疯狂生长,包裹住了整个手机同时还在不停地蠕动着。这是“我”为自己造的“茧”。

 16 
重塑•再现作者:李婧指导老师:张文化

图片
作品简介:“人工”与“自然”二者所形成的两极及其之间的联系让我不断的去探索,用纯图像和文字通过人为的设计重新结合,产生互相的设计呼应。本次毕设以图像实验带来观众视觉审美的观感,采用超越文本的图形化表达盐体的各种状态,而在图形实验部分,我采用无相机摄影的手法,通过银盐相纸和工业盐的液态、固态、结晶等状态在暗房通过曝光和冲洗生成黑白成像,重塑盐体的各种形态,用文字再现,展现未知中蕴含的无限可能。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