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2021届视觉传达设计系本科生毕业作品--品牌设计工作室

发布时间:2021年6月15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2715

图片
 更·生 
 / 
Transformation·Regeneration
正平则与彼更生,更生则几矣。
----《庄子·达生》
庄子曾说,怀正平之心,与造化更生,可近于天道。如今,身处时代变革与从未涉及过的科技发展,在自然、社会、人事、自我的更覆推迁之间,设计人更需要重新审视与构建自身的态度与使命。
与彼更生,便是直面每个“现在”中的潜在现实、每个“当下”里的永恒变化,跨越藩篱,融汇古今,与自然共生,随机应变;与社会共振,与时俱进;与他人同心,和光同尘;与自我同频,成长更新;如此代谢更迭,生生不息。
后生可畏,更上层楼。新世代人以独特视角在探讨时间与生命、环境与健康、文化传承与道德重建、城乡边界与发展、生活方式与教育、弱势群体与老龄化等种种议题。且看“更生仔”们如何以敏锐的洞察力、诚挚的感受力、独到的思考力与创新的艺术表现力,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的视觉设计之旅。
 作品展示 
 / 
 Exhibition of works 
图片
图片
 24.kg 
作者:林令佳、那子木、吴炜尧
导师:周峰
作品介绍:
时间是丈量世间万千变化的尺度,人们用时间标注诞生、标注死亡、标注生长,使未知的将来、流逝的现在和已知的过去首尾相接。
《24.KG》是我们本科毕业设计项目,是面向大众的一次关于时间话题的探讨。在有限的生命中,时间作为我们的身份来源,为我们开启了通向世界的道路,但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无法调和的价值矛盾。
我们希望打破传统时间观念的限制,从物理和情感层面将时间和重量两种单位进行换算。通过概念海报、实验性书籍、可变字体、主题影片等设计,以从而使人们认知到——与其囿于时间飞逝的无措,不如把握住积累的重量。我们需要从人工创造的时间环境中挣脱,理解时间,理解自己,理解生命。
导师评语:
作品通过对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深层分析和观察,从物理学到东方哲学的探究,对人与生命的意义进行新角度的思考。基于人的情感将时间进行量化,探索时间的重量换算,帮助人们更清晰地理解生命和感知自身。作品将感性的主题用理性的风格进行逻辑化的视觉呈现,采用多纬度的传播媒介,打破传统时间观念,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和追问生命的意义。将人生观、世界观重新演绎,以期缓解人类的焦虑,回归人文情怀的体验。
图片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向死而生 | Dying To Survive 
作者:周苑瑶、胡玉萍、周鑫
导师:周峰
作品介绍:
自杀是全球性的现象,平均每40秒就有一人自杀。我们以仿生人的视角,从生与死的镜像视觉表现为切入点,让观者更深刻的体会到自杀者的痛苦挣扎和对生的欲望。死亡镜像空间以四种昆虫的形象来表现不同的死亡方式,四种昆虫的生命线作为自杀的伤口匍匐在扭曲的身体部位上,是以四维的角度来感知三维生物生命时间线,即出生的个体—生长的状态—死亡的残肢,表达出每个富有生命的个体从出生到死亡都是磨难重重的,从而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思考。生的镜面从死亡的泥泞开出一朵“花”,让观者了解自杀群体不是无关于他们的。自杀者是存在求生意志的,而旁观者的漠视可能就是将这个群体推向深渊的手,所以每个人都应力所能及的帮助身边的自杀倾向者。
导师评语:
生命需要珍惜,社会需要安宁。针对我国日趋上升的青少年自杀现象,设计师努力探寻自杀倾向的缘由,倾听轻生者的心声。发现轻生者的求生欲望,研究干预方法与影响机制。设计用隐喻的手法,剖析自杀动机与趋势。用未来仿生人的视角探讨生命的意义,将负面情绪通过智能科技手法进行可视化检测,来发现自杀倾向者的痛苦和压力,及时进行心理障碍的疏导和减缓痛苦与挣扎。镜面装置映射自身与世界,让观者反思沉重的现实心理问题,预防悲剧的发生。
图片图片图片
图片
图片
 旁观者迷 | BEWILDERED BYSTANDER 
作者:林佳怡、朱俊博
导师:周峰
作品介绍:
我国有一句流传至今的古话:“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但纵观历史和当下,无数与之相对的事件——冷漠围观的群众、肆意揣测抹黑他人的网络键盘侠等不禁引人深思,旁观者真的“清”吗?
我们的答案是:旁观者“迷”
我们每个人都是他人生活里的旁观者,在这样一个无所谓负责的网络时代,随处可见肆意滋长的道德绑架与盲目从众,有时听见和看见的都未必是真。我们通过插画及影像试图将观者代入旁观者的四种视角以此来警醒人们,不要做一个只会侏儒观戏、妄言置评、冷眼旁观的旁观者。
导师评语:
旁观者未必清,现实中因大众的冷漠、不负责、从众等“看客心态”而导致的悲剧不计其数。作品通过大量个案梳理归类,运用无序模糊效果的字体和图形隐喻冷漠关系、网络暴力、跟风笑骂等非理性的言行。编导当今流行的剧本杀游戏故事,以黑白的剧情插画形式和压抑的纪录片渲染主题。充满人文气息的印刷媒介,呼吁人们责任心和道德底线的回归,提倡诚实本分、清醒负责的言行,每个人都是旁观者,也同时被旁观。
图片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删前速看 | BREAKOUT! NEWS 
作者:李璐君、毛奕文、沈悠优
导师:周峰
作品介绍:
随着社会经济、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信息为现代生活所必不可缺,而信息的来源也日益增多。从旧时的口口相传到如今的手机电脑,信息的传播也日趋多样化。这是一个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一个谣言快速传播的时代。它们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又似病毒传播般快速蔓延。夸张、震撼,的标题党利用了人们焦虑、恐惧、希望、欲望等心理,串联起了谣言的世界。夸张事实,曲解本意的标题,造就了朋友圈中不断攀升的点击率;权威数据,专业术语的引用,吸引了大批虔诚的观者;暗合了人们普遍的心理需求的观点,更是让谣言裹上一层层糖衣,集中了不同群体的内心。人们将如何辨别谣言?人们将如何理解谣言?人们将如何对待谣言?
导师评语:
谣言、谎言泛滥的互联网环境下,该作品深入研究谣言的在制造、传播、裂变过程中与之相关的人群心理。创作以系列标题进行专业上的字体创意设计,市井风格诠释各种扭曲的信息。幽默诡异的立体图形隐喻荒诞不经的谣言生成本质。整体展场营造非理性语言的空间氛围,作品将变形的虚假谣言以当代艺术的形式进行可视化,寓教于乐,让人了解谣言的来龙去脉和生成要素,避免生活中不必要的恐慌、焦虑和伤害。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图片
 那些朋友 | Friends 
作者:  杨昊、杨一翀
导师:周峰
作品介绍:
《那些朋友》是关于“生态城市”杭州的社会设计项目,其背景是后疫情时期杭州近几十年的规划变化和作为“生态城市”的成就。由此我们走向了自然与城市“交融的地方“—农村。在田野调查时我们我们带着根深的刻板印象,但当我们看到:丰富自然资源的风光;经过改造的美丽乡镇;结合生态的绿色产业;当地人幸福的生活,改变了我们对村镇地方、人和生活原有的刻板印象。由此我们决心通过各类记录的手法将其表现。设计中我们使用和泥土相处的方式,从泥土和我们的视角讲述了我们和杭州“边界”8个地方的故事。目的是用温和、深刻的手法给城市里面的人传递乡村真实的画面,打破人们对农村的刻板印象,让更多人认识乡村和来到乡村,同时呼吁人们保护环境。
导师评语:
城市化进程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社会矛盾长久存在,该课题通过对杭州8个城市边界地域的田野式考察与体验,挖掘地域风貌。以当地泥土作为感情的沟通媒介,以城市小青年的视角,在行住坐卧中接触土壤、拥抱自然,试图消解距离感。作品通过摄影、书籍、包装、录像、装置等手法传达希望建立良好朋友关系的愿景。呼吁人们思考因城市化进程而损失的自然生态、人际关系和生产方式。
图片
图片
图片图片
图片
 一米之间 | Between One Meter 
作者:叶昕明、程玉冰、许菀文
导师:周峰
作品界限:
我们的灵感来源于一米线,在国务院下发的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多次提到一米线的概念,一米是最基本的物理距离单位,但由于人们对疫情本身的恐慌等负面情绪,社会进入一种防控式“陌生人社会”形态,人们的心理社交距离被拉开。
我们聚焦在“一米”概念上,将一米可视化,讲述一米之间有趣、有温度、有思考性质的故事,也引申到距离与美学话题层面,引发探讨。用视觉传达设计的手段重塑探讨后疫情时代的“距离”,表达增进人群心理距离、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诉求。
对“米”的尺度、距离的调研、到确定一米的概念主题、可视化手段,系列呈现“一米之间”。一米虽常见,但这之间仍可以存在许多有意义的事件,增加社会温情感。
导师评语:
主题发端于新冠疫情,一米的物理距离,理想的社交距离。从疫情防控到距离美学,设计基于一米概念,用字体、文案等平面设计语言和实物展陈的方式,提取生活中与一米相关的有趣、有人情味、有思想的生活物品来探讨社交心理距离。
展览以网格的空间编排方式呈现出理性的尺度感和秩序感,将距离可视化,营造出有序的距离关系。提倡不太近、也不太远的和谐舒适关系,消除人们恐慌和负面情绪。引发人们对舒适人际距离的思考,增进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和亲密关系,共建美好的社会生活。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你是谁?| Who are you?
作者:欧妍雅、刘和欣、眭文艳
导师:周峰
作品介绍:
纵观全球,阿尔茨海默症正趋于年轻化且患病率呈增长趋势。目前人们对该疾病的认识仍存在大量误区,导致阿尔茨海默病就诊率和治疗率非常低。待到患者确诊时,已错过最佳干预阶段。作品借助患者的病症特征,通过隐喻手法将阿尔茨海默病症视觉化,希望观者对该病症并不仅是停留在对表面数据与科普信息的观看,而是能进一步了解患者的感觉。如果能提前感知阿尔茨海默症的危机,你会做什么?
导师评语:
阿尔茨海默病症人群已日趋扩大,设计师通过对其病理与病人生活的研究,将症状用视觉转译的语言进行类比诠释,用大众熟悉的视觉元素与文字语言使观者切身体会病症的特征与感受。设计作品通过具人情味的图片和影像结合文字创意编排设计,产生现场感与叙事性。在呼吁关怀病患人群的同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干预方式和方法,力求减少由“遗忘”导致的精神和身体的伤害。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图片
图片
 OMIANI 变身 | OMIANI CHANGE 
作者:王凌霄、周佳慧、黄羽洁
导师:周峰
 
作品介绍:
从古至今,国内外有变身情节的作品总在踵事增华,这种对于变身的喜爱背后有着心理与文化角度上的深层原因。OMIANI CHANGE基于积极心理学中优势品质的理念,对变身作品的视觉形象进行解释与提炼,以品牌设计为主体,通过图形、海报、书籍等方式传达变身背后的积极意义,让对变身的喜爱化作现实的力量,让每个人相信“Made from believe”。
导师评语:
玄幻的变身文化和产品在古今中外一直受到喜爱。该设计基于中国丰富的神仙文化和当下新兴的消费市场,通过对传统变身文化和符号的梳理,将传统元素与当下人们喜闻乐见的社会主流文化相结合,开发出符号系统、推导出IP形象,呈现一定的神秘感和宗教感。通过互动的设计方式展现祈福文化、预测文化。用符合当下年轻人易于接受的方式将善意的玄幻变身文化进行当代演绎。作品将本土文化进行活化和输出,满足人们追求超越现实的心理需求和魔法变身的欲望。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下次一定 | Next Time I Will 
作者:钱书田、陈伊、吴雨晴
导师:周峰
作品介绍:
自从社交的方式因科技和文化的发展被拓宽,社恐人群也相应增加。他们社恐的原因并不是发自内心抗拒他人,而是由于不够自信或是尚未掌握社交技巧。在他们心中,向往与逃避共同作用,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使他们犹豫不定、 手足无措。也许他们开始能够下定决心去进行社交,但最后往往用一句“下次一定“来临阵脱逃。下次一定也是我们对社恐的宽容与期待,下次说不定真的能突破社交障碍,进行健康社交。
导师评语:
社交恐惧、社交焦虑已是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其内心的犹豫与挣扎影响了正常的健康生活。设计师在对该人群的语言、心理、行为的研究基础上,运用鲜明的插画风格塑造象征性人物,根据不同的社交场景将创意融入其中。尝试平面图形在立体空间中的转化,运用立体书籍与海报,传达犹豫和思想的转变。以轻松诙谐的手法揭示沉重的主题,唤起人们对社交恐惧症人群的理解和帮助。设计提供指南给予社交技巧的指导,帮助患者顺利彰显自我、表达个性。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图片
 轻糖士多 | Less Sugar Store 
作者:张镇平
导师:周峰
作品介绍:
糖,非营养素。糖更像一种燃料,在合理的摄入量下,能为我们身体带来所需能量,维持机能正常运转,而当糖长期摄入过量时,糖是众多疾病的来源。“我从2019年开始注重自己在饮食上对糖类的理性摄入,在坚持了几个月后身体明显发生了某些变化,这种变化让我感觉良好。”对于长期坚持理性低糖摄入的我来说,合理限制糖摄入对我生活帮助很大。
《轻糖士多/Less sugar store》项目是控糖主义者关于轻糖生活的一次发声,站在控糖主义者的视角对当下高含糖食品进行批判,在阐述糖的危害和满足控糖者的心理需求的同时找到最佳的心理沟通方式,从而实现商品与人们的情感化连接。本设计以糖的物理形态入手,通过控糖符号设计与食品建立联结点,以士多店为主题进行视觉与包装设计,期望与控糖者达到情感共鸣的目的。
导师评语:
糖尿病已日趋年轻化,这是关于控糖行动的一次探讨。作者用微观的视觉语言创生出新鲜的几何图形,用显微镜的视角设计出字体与视觉系统,呈现科技感和当代性。海报图形呈现美食与疾病的双重矛盾体,提醒人们摄糖的控制。作品以理性的风格着眼于糖分的数据指标,将包装进行再设计,突出饮食健康和关爱生命的主题。
图片图片
图片
图片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