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2021届毕业创作展
发布时间:2021年6月18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1051
2021年「青年设计100」全球毕业季本期和大家分享的是
澳门科技大学艺术学院2021届
毕业创作展「MUST FUN」
?
作品简介:《小濠涌村废弃宗祠的LEGO式新生》通过将宗祠改造成亲子成长互动空间的新的宗族凝聚点,大胆探索当旧的宗族文化在新时代的冲击下是尴尬苟存还是主动出击。设计方案借乐高充满探索和创意的精神和形式重构了原祠堂,让它以耳目一新的姿态“主动出击”,提供村落留守儿童和老人以一个充满乐趣又简洁温馨的日常成长互动空间,亦吸引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向往回村与老人小孩共度的家庭周末,促使新的宗族凝聚力的聚合,高质量地延续宗族文化。
作品简介:《Umbrella Organization折疊式病毒檢測站概念設計》探索一種有著保護傘意象的裝配式病毒檢測站設計,其可折疊的目的是為了以最高效率的搭建應對緊急狀況。傘的形式感暗示著保護,其建築符號和結構結合治癒系的室內設計亦是意圖為公眾提供美好、舒適的空間體驗來強大身心,提高身體抵禦病毒侵襲的能力。檢測站亦有衍生功能——以其別具一格的形式為公眾提供臨時或長期的城市公共藝術體驗空間。該設計的探索是基於對裝配式建築的推進式辯證思考,具有積極的時代意義。
作品简介:炮竹自古以來,就是喜慶的代表。但其實炮竹爆炸的火光既是喜亦是悲,既可以帶來喜氣洋洋的希望,也可能帶來滅亡。炮竹業的興起,從它火光背後喜慶的含義開始,在爆炸後災難的傷痛中結束。在此項目中我們將提取炮竹文化延深的形式元素,例如炮竹的爆炸,衝擊波,碎片等,通過這些抽象的符號以及元素進行提取以及變形,從而融入到我們的設計當中,使得炮竹廠的項目改造與炮竹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作用。
作品简介:以附子為主題,對附子藥性與毒性做設計,表面看是一本對附子的介紹書,實際想通過附子的藥性和毒性來表達任何事物都是具有兩面性的,好事壞事也是可以相互轉換的,從而提示人們對萬事萬物需要持有辯證的思維方式。紙張上採用手造紙,用附子染色,從淺到深表達附子對應的用量。在加入附子後,紙張的材質也會隨之改變,合適的用量會使紙張從較為輕薄逐漸變得堅韌,隨著用量的增加,紙張也會變得粗糙,以表達附子對人體產生的藥效和毒性。
作品简介:運用室外的元素來進行音樂節海報設計,海報的設計元素來自於澳門街頭隨處可見的事物,街頭元素大多都具有地域性,並且其中含有豐富的色彩和趣味。將三維空間中的物體轉換成二維平面化後,將具有代表性的文字設計與不同的元素重新組合,最後再加入動態效果。這樣的海報設計相比较單一的静态海報来说,更符合音樂節這種快樂跳動的氛圍,加入有趣的動效設計的海報更具有生命力和活力。
作品简介:作品MAPPING是一组互动装置及影像。作品中的图形设计灵感来源于人们在探讨亲密关系时的语言、词汇、状态。我将它们抽象成图形语言,组合,重叠,试图描述一种亲密关系的状态。当你运用灯光在黑暗的环境中与装置互动时,你的距离、角度、光的强弱决定了你看到的影像。当你无限靠近,它们强烈且复杂,甚至包围整个空间,满眼都是绚丽的色彩,当距离变远,它们冷静明确且清晰。我把对亲密关系的思考转化成一种行为,希望提供一个思考的空间给你,那些映射在你脑海里的影像就是作品MAPPING.
作品简介:作者通過對“澳門新八景”具體的分析及考察,研究對象“澳門新八景”的地域文化特色提煉並轉化成“新八景”中可運用的造型、色彩、象徵等設計語言。將“新八景”中的澳門地域文化與現代設計手法相結合,通過多次嘗試,試圖將設計與日常生活相結合,讓旅遊文創產品兼具實用性及觀賞性。產品提取了澳門新八景的建築元素,結合澳門都市的建築色彩,展現了異域風情與人文歷史相融,古樸與現代相織的澳門景色。
作品简介:2020年春节,新冠疫情以武汉为中心向全国蔓延,随着病患人数的持续增加,快速建设方舱医院刻不容缓,雷神山医院随之而来。我们项目是在已有的雷神山医院场地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设计,希望通过快速有效的方法,在同一场地,解决不同时期下不同人群的使用问题,并为未来疫情做准备。同时减少周边居民对场地的恐慌心理。
作品简介:撫順市是遼寧省重要的工業基地。由於現代經濟和第三產業的發展,撫順市出現了城市收縮的現象。本次項目所選擇的區域是撫順西露天礦。撫順西露天礦作為撫順的發展和起源,從最初的繁華到衰落,再到近年來因礦產枯竭而被遺棄,成為撫順的一道“傷疤”。原來的市中心已經變成了分隔城市、阻礙發展的天然屏障,這是撫順人民所不願意看到的。為此我們提出了“打破邊界”的概念,通過這次項目的改造,將撫順西露天礦重新融入到城市中去。
作品简介:城市失序伴隨著城市的發展而來,人們的生活不管是在時間上或是空間上都呈現出向心化化,CBD作為城市話進程中的代表性位置,高效高產出經濟活動產生了高樓集群的空間形式。然而現在的發展模式並不足以應對其區域如此之高的負荷量,高強度的開發一度導致供不應求的惡性循環當中,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和與他人互動的方式。縱觀整個人類社會,生命就是一段對抗熵增的歷史,於是我嘗試利用負熵的思維去思考,對城市空間進行重新配置,以適應新的生活方式。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