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工业大学工业设计学院2018级创新班《人与文化身份》项目课程展示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18日 分类:课程设计 浏览量:2027

图片
创新班课程简介
基于湖北工业大学的“721”人才培养战略,工业设计学院学生在大二学期末进行专业分流后择优组成创新班。创新班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的艺术设计人文素养;全面的设计知识结构;厚实的专业基础;出色的实践动手能力;国际竞争优势和服务精神的拔尖创新人才。创新班教学基于“项目驱动培养高素质拔尖人才”的机制:建立了“让概念(idea)变成现实”的项目实践教学体系;采用以(社会)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的Project制模式,每个学期进行一个大的整合项目的学习,改变了传统零散分段式、理论与实践分离的课程教学方式,项目课程中配合相应的设计专业技能、设计理论课等组成的一个完整的学期项目教学体系。       “人与文化身份”项目为大三上学期课程,重点探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设计在“人与文化身份”间的媒介作用、设计在“全球化与本地化”关系中的可能性切入方式。设计能否或如何体现文化多样性?设计能否并如何成为本国与异国的更好沟通媒介?文化多样性应如何通过设计被转化为创新和全面发展的可持续资源?设计是否应该具有国家、民族特征?是否存在“中国本土设计”?什么才是“全球化”时代下的“中国本土设计”?以“湖北省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创新设计”为设计主题,我院创新班的项目教师团队带领同学们共同探索了湖北省本地非遗文化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传承与创新之可能性。

课程内容
       在去年年底结束的工业设计学院18创新班大三秋季学期中,由六名来自设计基础及理论部系、玩具设计系的老师们带领25名同学完成这次项目,整个学期围绕着“人与文化身份”这个主题了解非遗,走近非遗,用设计的手段发展和传播非遗产品,展开了“人与文化身份”课程的学习。创新班的同学们分成10个组,在课程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学习田野调查与设计研究、设计思维创新、人与文化身份(设计一)、人与文化身份(设计二)、交互设计与展览这五门课程,课程结构如下图所示:
图片
18创新班课程计划
课程过程
田野调查与设计研究
图片
 王莞茹丨助教华中科技大学硕士湖北工业大学工业设计学院

设计基础与理论系教师

第一阶段课程在王菀茹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从历史发展、工艺特性、传承意义、设计转化等角度对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深入调研。在搜集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针对如何整理逻辑框架这一难题,王菀茹老师在课上进行一对一指导,帮助同学们加深对非遗的了解、不断梳理自己的调研报告、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老师带领学生实地调研(向左滑动查看下一张)
设计思维创新
图片
周祺丨教授湖北工业大学工业设计学院玩具设计系教师

在第二阶段课程中,为了打开创意思维,周祺老师带领同学们进行需求理解、问题定义和原型设计,为后续的设计课提供了新颖和开阔的设计思路。在这门课程中同学们通过超星学习通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利用头脑风暴、思维导图、移情图、原生设计法,完整而有逻辑地梳理了各自的设计思维流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老师利用超星学习通进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向左滑动查看下一张)
人与文化身份(设计一)、人与文化身份(设计二)
图片
程文婷丨副教授德国包豪斯大学设计学博士湖北工业大学工业设计学院

设计基础与理论部主任

中德工业设计创新研究院秘书长

图片
江冬竹丨助教英国帝国理工大学设计学硕士湖北工业大学工业设计学院

设计基础与理论部教师

在第三、四阶段,老师们从“全球化”背景下的相关重要文化理论;全球化设计的相关设计案例;文化与消费主义;中国与全球化发展等层面出发,使同学理解了“全球化与本地化”的时代背景,以及设计在文化多样性、人与文化身份等关系中的可能性切入方式。老师还讲授了传统手工艺的历史意义与现代价值,帮助同学们更深入地理解非遗对于现代设计的意义。在后续的设计实践部分,每组根据各自的非遗主题展开设计实践活动。在课程中,同学们遇到了瓶颈,经过程文婷老师和江冬竹老师的悉心指导,找到了解决方案,继续完善设计。在模型制作阶段中,同学们在老师和学院的帮助下,利用木工机器、激光雕刻机器完成模型制作。最后,同学们经过数次模型迭代,得到了最终模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同学们正在制作模型(向左滑动查看下一张)
交互设计与展览推广
图片
郑小茜丨助教同济大学硕士湖北工业大学工业设计学院

设计基础与理论系教师

图片
王琦丨讲师武汉理工大学博士湖北工业大学工业设计学院

设计基础与理论系教师

在最后阶段中,郑小茜老师和王琦老师运用编程知识,帮助同学们完善了模型功能。在两位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自己动手摄影、排版,制作了风格各异的作品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同学们最终的模型制作
湖北工业大学工业设计学院18级创新班的同学们在“人与文化身份”项目课程中,通过对荆州漆器、天门蓝印花布、英山缠花等湖北省非遗传承主题进行设计转化研究,共同探索了湖北省非遗文化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传承与创新之可能性。
来看看各式各样的作品吧!
课程成果

1·荆州漆器

|“髹”髹漆人机工程学化妆刷设计|

设计说明

荆州漆器是湖北荆州地方传统艺术珍品之一。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荆州楚墓中出土的众多木胎漆器,大都造型奇特,雕琢精细,绘画极工,形成典型的楚文化风格。漆器是中国古代家喻户晓的中国传统工艺,如今已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为了让漆器重新回到百姓的生活中,我们设计了这款基于人机工程学的髹漆化妆刷。日日使用的刷杆会更加光亮顺滑,漆器之美与女性爱美之心呼应, 以“髹”来日日髹饰女性的容貌,寓意女性经历时间的打磨更加美丽。

作品展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2·天门蓝印花布|印染手作布书材料包设计|

康新月

设计说明

天门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历史悠久,技术精湛,流传区域极为广泛,涉及江汉平原诸多县,成为中国传统印染文化中一张亮丽的名片。提取传统蓝印花布传统中的经典元素,向青年群体展现蓝印花布的纹案特征与印染工艺。以布书为载体,将制作教程与材料包相结合。通过布书的交互形式,让用户更直观了解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并且参与体验,传承天门蓝印花布的独特文化内涵。

作品展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3·英山缠花|缠花桌游设计|

设计说明

英山缠花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小”、“巧”、“精”、“活”。“小”是指缠花的体积小。“巧”是指缠花的构思寓意深刻。“精”是缠花的技艺精巧。“活”是指缠花艺术的形式活。本款桌游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设计背景对缠花动作元素的进行提取,专为6-10岁儿童而设计。孩子通过在棋盘上用不同长短,不同颜色的软绳缠绕几何图形进行策略性的拓展和攻占领地。桌游的游戏方式不仅让孩子们能够体验到开疆拓土,攻城略地的趣味感,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手指灵活性,图形规划能力以及逻辑思考能力。

作品展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4老河口木板年画|年画刻刀设计|

吴君小

设计说明

老河口木板年画是中国民间年画的一种,也是湖北省老河口市传统民间艺术的主要品种之一。老河口木版年画相传是在明代末年由苏州桃花坞经河南朱仙镇传入,其雕版选用硬质梨木为板材,雕工精细流畅,线条粗犷有力,印刷年画的颜料采用植物和矿物颜料,色彩鲜艳,不易褪色。针对老河口木版年画制作工具的再设计,分析老河口木版年画的制作过程,并对现有制作工具——拳刀和辅刀的使用姿势进行分析,拳刀的握法以“拉”为主,右手握刀,刀片朝下,需要更大的握把,而辅刀以“推”为主,进行更加精细的工作,主要以右手食指、中指以及拇指为主,握把尾端顶着手心,左手辅助按压握把,因此需要更小巧更灵活的握把。刀把为檀木,表面喷涂厚漆,使得工具更加耐用且拥有更好的使用手感。

作品展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5·老河口木板年画|“历师”四季魔方设计|

刘思豪

设计说明

“历师”产品系列一共有四个魔方,分别代表春,夏, 秋,冬四个季节,在转动过程中来感知季节的变化,一年之内时间的流转,万物的生息皆在自己的指尖舞动,可以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的一年四季,魔方的每一个面代表一个节气,中心为节气名称,周围的是相关元素,呈现出二十四节气中逐渐被人们遗忘的诸多民俗和自然现象,也通过老河口木版年画的背后的风俗文化,全新解读了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老河口木版年画这一非遗工艺也将以此为载体获得新生。

作品展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6·老河口木版年画|年画套磐设计|

刘雨萌

设计说明

将老河口木版年画中“版画套印”的形式转化成“餐具堆叠”,运用到日常餐具中。又因为'年画"的特殊使用场景,所以将“年花套盘系列餐具”的使用场景设定在年夜饭期间使用的餐具。饺子、鱼、圆子等都是过年时候会出现的菜品,而他们的特点是会有蘸料,于是设计了四个小味碟,小味碟下面的凹槽,可以使他们叠在两个盘子中间,从而构成整体的梨花形状。餐具上的花纹也运用了老河口木版年画中的”梨花元素“,并进行了再设计。

作品展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7·古琴|琴灯设计|

钱昕烨

设计说明

目前尽管古琴在大力传播,但是还是很少被人所知。我采用古琴乐器中的七弦作为主体设计,向大众传递古琴文化及古琴音乐。通过用户开关琴灯的交互方式,使用户对古琴产生兴趣并了解相关文化。同时也为忙碌的用户提供体验古琴乐器的新途径。“琴灯”的主体由一个圆环和七根琴弦组成。七弦对应古琴的七弦,当人拨动琴弦时,古琴典雅的乐声就会奏响,从左往右依次拨动时,暖暖的灯光会慢慢变亮(亮灯),再从右至左拨动则会慢慢暗淡 (熄灯)。

作品展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8·阳新布贴|玩偶设计|

张清婉

设计说明

阳新布贴是湖北省阳新县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间实用工艺美术品。当地妇女用做衣服剩下布的边角余料进行拼贴创作。作用是缝补破衣服或者做一些小东西补贴家用,如肚兜帽子枕头玩具等。其工艺有剪贴、缝补、刺绣…经过数代人的传承和发展,遂成为一种民间刺绣工艺。我认为改变非遗没落的现状第一步应该是让更多人能够看到它、了解它。为此,在调查研究当代年轻人消费心理后我选择用“玩偶”作为一种设计的载体;构思出一种基于阳新地区文化特征、融合阳新布贴表现技法的玩偶。我想采用阳新地区一些文化特征来设计它的外形:如瑞兽、夸张的面部特征。同时采用布的材质来完成制作,同时让它融合阳新布贴的颜色、图案、制作技法等多个特征。

作品展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9·仙桃麦秆画|麦秆感温变色杯垫设计|

郭梦晗

设计说明

自古以来,麦杆除了滋养土地,成为饲料之外,还可经由一双巧手,搭载一份技艺,成为一种美丽的艺术品。从麦子出现在九州大地的那一天,我们聪慧灵秀的祖先就开始以麦秆为原材料进行艺术画的创作——麦秆画由此而生。然一副好的麦秆画工艺繁琐,技艺难成。虽有心学而时间精力皆不足矣。于偶然间看书有所得:妙句,佳作,只要够棒,就无需再加工。观之手中麦秆,色泽明亮,纹理清晰,颜色明度各异,虽只偏向橙黄之色,加以利用,无需多余的加工利用其本身错落有致的颜色亦可创作世间百态。又因麦秆质轻,遂上色后配以滴胶灌之,麦秆耗,杯垫成。

作品展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课程反馈
王同学:这是我们第一次用半年时间做一个完整的项目,最可贵的不是学习的过程和能力的提升,而是坚持,这个项目可能真的很平庸,我也差一点放弃。坚持下去可能什么结果都没有,但是不坚持一定没有我想要的结果。陈同学:创造力、执行力、捕捉力,是一位优秀设计师需要具备的能力。而本学期的项目制课程,分别从设计方向的发现,设计目标的选取,设计方案的实行以及设计产品的产出。整个课程安排的非常紧凑,非常享受这样的设计过程。

赵同学:设计是一个寻求改变的行业,特别在这个不断变换的世代,最忌的就是一成不变,开放的心态和不断求知能够让你在这条路上越走越宽阔,不断开阔自己的眼界,这是我在创新班课程上学到的做重要的一点,也会是我以后做设计会一直遵循的原则。在创新班不仅仅锻炼了我的基础能力,也教会了我更多设计理念上的东西,这些是在其他地方学习不到的。

往期作品
1·楚式漆器|「豆」的情感化再设计|

16创新班马世鑫

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在读

16创新班

马小均

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在读

      楚国拥有辉煌灿烂的楚文化,他们拜日崇火、纪念先祖,通过仪式祈求祝福。同时,对信仰的崇拜和对先人的用心纪念催生了一系列精妙 绝伦的艺术珍品,这其中漆器的造型和色彩显得尤为突出,小巧精致、颜色鲜明,使漆豆的再设 计成为可能。与昔人的纪念态度呈对比的是现代人纪念 他人的态度,从实物纪念到泛滥的电子化纪念, 现代人的纪念方式使内心更加迎合快节奏的生活,稍显浮躁。盛放红豆的传统器物—— 豆,在古时唤起人们的思念之情,设计组期望通过古时器物的 情感化再设计,满足现代人越来越浮躁的纪念缺失,让现代人以漆豆为载,用心思念。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2·孝感雕花剪纸|圆满|

2020年楚凤杯银奖作品16创新班

龙栩黛

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在读

16创新班

刘钰薇

中南大学研究生在读

孝感雕花剪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晋时期,其融合了南北艺术之长,以清新活泼、古朴典雅的风格特立于中国民间艺术之林。孝感雕花剪纸的工艺手法主要包括“剪”和“雕”两种方式,作品纤巧秀美,线面结合,虚实相生,疏密得当。孝感雕花剪纸内容丰富,作品常以长寿、吉祥、幸福、喜庆为主题,善于用谐音、寓意、象征、含蓄等手法表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圆满”,对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雕花剪纸进行研究再设计,推广和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满足现代人们情感需求设计。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