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工业大学工业设计学院2018级创新班《人与文化身份》项目课程展示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18日 分类:课程设计 浏览量:1921
设计基础与理论系教师
第一阶段课程在王菀茹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从历史发展、工艺特性、传承意义、设计转化等角度对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深入调研。在搜集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针对如何整理逻辑框架这一难题,王菀茹老师在课上进行一对一指导,帮助同学们加深对非遗的了解、不断梳理自己的调研报告、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在第二阶段课程中,为了打开创意思维,周祺老师带领同学们进行需求理解、问题定义和原型设计,为后续的设计课提供了新颖和开阔的设计思路。在这门课程中同学们通过超星学习通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利用头脑风暴、思维导图、移情图、原生设计法,完整而有逻辑地梳理了各自的设计思维流程。
设计基础与理论部主任
中德工业设计创新研究院秘书长
设计基础与理论部教师
设计基础与理论系教师
设计基础与理论系教师
1·荆州漆器
|“髹”髹漆人机工程学化妆刷设计|
设计说明
荆州漆器是湖北荆州地方传统艺术珍品之一。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荆州楚墓中出土的众多木胎漆器,大都造型奇特,雕琢精细,绘画极工,形成典型的楚文化风格。漆器是中国古代家喻户晓的中国传统工艺,如今已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为了让漆器重新回到百姓的生活中,我们设计了这款基于人机工程学的髹漆化妆刷。日日使用的刷杆会更加光亮顺滑,漆器之美与女性爱美之心呼应, 以“髹”来日日髹饰女性的容貌,寓意女性经历时间的打磨更加美丽。
康新月
设计说明
天门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历史悠久,技术精湛,流传区域极为广泛,涉及江汉平原诸多县,成为中国传统印染文化中一张亮丽的名片。提取传统蓝印花布传统中的经典元素,向青年群体展现蓝印花布的纹案特征与印染工艺。以布书为载体,将制作教程与材料包相结合。通过布书的交互形式,让用户更直观了解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并且参与体验,传承天门蓝印花布的独特文化内涵。
设计说明
英山缠花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小”、“巧”、“精”、“活”。“小”是指缠花的体积小。“巧”是指缠花的构思寓意深刻。“精”是缠花的技艺精巧。“活”是指缠花艺术的形式活。本款桌游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设计背景对缠花动作元素的进行提取,专为6-10岁儿童而设计。孩子通过在棋盘上用不同长短,不同颜色的软绳缠绕几何图形进行策略性的拓展和攻占领地。桌游的游戏方式不仅让孩子们能够体验到开疆拓土,攻城略地的趣味感,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手指灵活性,图形规划能力以及逻辑思考能力。
吴君小
设计说明
老河口木板年画是中国民间年画的一种,也是湖北省老河口市传统民间艺术的主要品种之一。老河口木版年画相传是在明代末年由苏州桃花坞经河南朱仙镇传入,其雕版选用硬质梨木为板材,雕工精细流畅,线条粗犷有力,印刷年画的颜料采用植物和矿物颜料,色彩鲜艳,不易褪色。针对老河口木版年画制作工具的再设计,分析老河口木版年画的制作过程,并对现有制作工具——拳刀和辅刀的使用姿势进行分析,拳刀的握法以“拉”为主,右手握刀,刀片朝下,需要更大的握把,而辅刀以“推”为主,进行更加精细的工作,主要以右手食指、中指以及拇指为主,握把尾端顶着手心,左手辅助按压握把,因此需要更小巧更灵活的握把。刀把为檀木,表面喷涂厚漆,使得工具更加耐用且拥有更好的使用手感。
作品展示
刘思豪
设计说明
“历师”产品系列一共有四个魔方,分别代表春,夏, 秋,冬四个季节,在转动过程中来感知季节的变化,一年之内时间的流转,万物的生息皆在自己的指尖舞动,可以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的一年四季,魔方的每一个面代表一个节气,中心为节气名称,周围的是相关元素,呈现出二十四节气中逐渐被人们遗忘的诸多民俗和自然现象,也通过老河口木版年画的背后的风俗文化,全新解读了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老河口木版年画这一非遗工艺也将以此为载体获得新生。
刘雨萌
设计说明
将老河口木版年画中“版画套印”的形式转化成“餐具堆叠”,运用到日常餐具中。又因为'年画"的特殊使用场景,所以将“年花套盘系列餐具”的使用场景设定在年夜饭期间使用的餐具。饺子、鱼、圆子等都是过年时候会出现的菜品,而他们的特点是会有蘸料,于是设计了四个小味碟,小味碟下面的凹槽,可以使他们叠在两个盘子中间,从而构成整体的梨花形状。餐具上的花纹也运用了老河口木版年画中的”梨花元素“,并进行了再设计。
钱昕烨
设计说明
目前尽管古琴在大力传播,但是还是很少被人所知。我采用古琴乐器中的七弦作为主体设计,向大众传递古琴文化及古琴音乐。通过用户开关琴灯的交互方式,使用户对古琴产生兴趣并了解相关文化。同时也为忙碌的用户提供体验古琴乐器的新途径。“琴灯”的主体由一个圆环和七根琴弦组成。七弦对应古琴的七弦,当人拨动琴弦时,古琴典雅的乐声就会奏响,从左往右依次拨动时,暖暖的灯光会慢慢变亮(亮灯),再从右至左拨动则会慢慢暗淡 (熄灯)。
张清婉
设计说明
阳新布贴是湖北省阳新县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间实用工艺美术品。当地妇女用做衣服剩下布的边角余料进行拼贴创作。作用是缝补破衣服或者做一些小东西补贴家用,如肚兜帽子枕头玩具等。其工艺有剪贴、缝补、刺绣…经过数代人的传承和发展,遂成为一种民间刺绣工艺。我认为改变非遗没落的现状第一步应该是让更多人能够看到它、了解它。为此,在调查研究当代年轻人消费心理后我选择用“玩偶”作为一种设计的载体;构思出一种基于阳新地区文化特征、融合阳新布贴表现技法的玩偶。我想采用阳新地区一些文化特征来设计它的外形:如瑞兽、夸张的面部特征。同时采用布的材质来完成制作,同时让它融合阳新布贴的颜色、图案、制作技法等多个特征。
郭梦晗
设计说明
自古以来,麦杆除了滋养土地,成为饲料之外,还可经由一双巧手,搭载一份技艺,成为一种美丽的艺术品。从麦子出现在九州大地的那一天,我们聪慧灵秀的祖先就开始以麦秆为原材料进行艺术画的创作——麦秆画由此而生。然一副好的麦秆画工艺繁琐,技艺难成。虽有心学而时间精力皆不足矣。于偶然间看书有所得:妙句,佳作,只要够棒,就无需再加工。观之手中麦秆,色泽明亮,纹理清晰,颜色明度各异,虽只偏向橙黄之色,加以利用,无需多余的加工利用其本身错落有致的颜色亦可创作世间百态。又因麦秆质轻,遂上色后配以滴胶灌之,麦秆耗,杯垫成。
赵同学:设计是一个寻求改变的行业,特别在这个不断变换的世代,最忌的就是一成不变,开放的心态和不断求知能够让你在这条路上越走越宽阔,不断开阔自己的眼界,这是我在创新班课程上学到的做重要的一点,也会是我以后做设计会一直遵循的原则。在创新班不仅仅锻炼了我的基础能力,也教会了我更多设计理念上的东西,这些是在其他地方学习不到的。
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在读
16创新班
马小均
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在读
龙栩黛
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在读
16创新班
刘钰薇
中南大学研究生在读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