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2022届小组毕业设计①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20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1887
人类诞生的几百万年对于地球的几十亿年寿命来说,无异于匆匆一瞬,地球与栖息者的关系微妙又脆弱,也许是一场地震、洪水或一次流行病就能够打破既有的平衡。面对一系列生态灾难,人类已经到了团结一切力量进行积极响应的危急时刻。
在变化成为常态的时代,学科壁垒已经脆弱不堪,科技和文艺不是目的,人,才是目的。我们应锻造学生独立的意志与世界观,使之懂得不断重塑自己。在技术中更加重视教育的核心价值,极力突破人文与科学的隔阂;建立更加开放的教育平台,鼓励运用多学科方法,聚焦社会现实问题、生态危机问题。我们预判,设计将成为一种解决人类社会棘手问题的行业。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当今世界面临了五大挑战是:地缘紧张局势、全球互不信任、气候危机、新冠病毒暴发、数字世界黑暗面。在这个全球关系亟待重塑的时代,我国已经积极投身于构建人类安全共同体、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卫生健康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人文共同体、海洋命运共同体、核安全命运共同体等诸多领域的全球人类贡献。立足全球语境,探讨人与社会、城市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洞察具体问题在“关系”中的系统运作,都将是持久性的课题。
·1组 node 2 node——去中心化时代下的艺术话语权重塑
·11组 请还以火热℃|Bring back the Warmth℃
·13组 赤裸生态Peeled Ecosystem
·26组 Amplitude of SelfHood 自我振幅
·28组 #import requests:——作为爬虫
·34组 能源视阈:To see the invisible
科学、艺术并非二元对立,它们都是为人类带来启蒙和探索世界的工具,让我们得以认知星辰大海,并更好地了解人类自身。基于对人的关怀而诞生的艺术与科技,在新的自然、科技和社会环境里探索艺术与科技的创新结合,扩展新型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活探险的激情和发明的欲望,建筑知识体系而又不失幻想和生活情趣。
疫情的发生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人类对全球生态的改变已经造成了一系列大概率发生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空气污染、远古病毒、异常气候…等等。为此,跨领域专家将立足全球人类命运的共同价值探讨危机应对之道,从自然生态与健康、防疫防病、人口老龄化、心理疾病、亚健康、以及特殊人群与社会健康关系营造等角度为人类的生命与生存提供解决之道。
·33组 安宁照顾(Palliative Care)
超级变革的时代是超级产业诞生的土壤。超级产业是提前布局未来的,它不仅仅围绕经济领域,而是不断更新优化自身的运行系统,以关照科技、艺术、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的可持续建设。同时用产业机制来构建文化生态,让各领域的人都能够参与到为大众谋福利的工作中。以建构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己任,通过产业的影响力推动社会进步。
四年级本科生小组以以上六个话题出发进行了发散性讨论,探讨当今与未来的人类话题,包括但不局限于“生态响应、教育革命、关系重塑、艺术科技、生命生存、超级产业”等。学生需找到课题研究的切入口并完成分析和调研,进而以此为出发点,在理论、思维、产业、科技、战略等层面做出设计思考,完成创作。
当在符号中无物浮现的时候,当空无在符号体系的中心浮现的时候,这是艺术的基本事件。诗意的操作就是要让空无从符号权利中升起——不是对于现实的平庸或漠不关心,而是激进的幻想。
何为公平?如何实现不同阶层的无差别话语权?作为艺术工作者的我们,能为实现审美共同富裕做些什么?
我们试图在未来语境下建立一个无阶层的、去神坛化的艺术生态体系。从未来的视角看待艺术生态,以思辨的方式重塑艺术话语权。物质、金钱、阶级、权利等都不应成为艺术生态体系中的绊脚石。艺术本应是一种去中心化、无阶级化的涌现。每一次呼吸,每一步脚印,每一个行为……都被具备成为艺术品的可能性,一切参与在其中的人与物都是作品本身。这里一切都将遵循我们的艺术宣言:以十条原则作为基本框架,为了体现公平性,每人只有一次修改宣言的机会……
我们的整个行为将作为一个作品,我们希望以此来提出问题:“审美共同富裕、艺术去中心化、人人都是艺术家……”是否真的只是美好的愿景?艺术是否可以被金钱定义?以此引发人们对于艺术生态现状的思考。
在网络中,我们被蹩脚的规则所束缚,从杂乱的线网中获得理解的素材。但是由于机器编码规则的僵硬和不完全,使得不该被束缚的行为被束缚。“如果你告诉我将会死在哪个地方,我以后就绝对不会去那儿”查理芒格曾说。然而我们只是陷入了迷茫的沼泽,不知道从何离开,于是进入更深的迷惘。如果机器像人一样学习?如果它能理解我的含义?我们像喂养孩子那样告诉它“黑”“白”和“灰”。“灰”的真正意义,错误消失的“灰”。我们获得了一种结果,一种无法直接阅读的诗意解答,这份结果就像是Bézier curve那样,从答案中得到它模糊、含混的关键点。就如同我们,在空白中通过线的轨迹找寻到原有的痕印。
2065年,“我们这一代”即将老去,与孤寂签订协议,从孤独剧场的观者转为亲历者。而网络的天然区隔性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羁绊不再——“无缘社会”的时代仿佛成为人类最终宿命。
我们以自身视角进行切入,以虚拟产业的形式建立了针对未来老年客户的「The Aged Paradise」 公司。以传统企业体系作为样本,将定制化的“虚拟隔代baby”作为陪伴商品。为我们这一代“新”老年群体提供排解孤独的新可能性。这种设想看似荒诞,却又符合未来发展轨迹。
虚拟化是未来的一种发展趋势却不是最佳解决方案。我们虽然仍在虚拟世界做出努力,却仍冀望着未来的世界有朝一日不再需要我们打造的这座虚拟乐园。
《再土壤》围绕后工业时代下病态土壤的生存关系重塑展开:中国是农耕为主的民族,对土地有极强的依赖性,土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与土壤的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联系。土壤从工业革命时代开始陆续受到较多污染并逐渐病态化,反映了众多遗留问题。在“关系重塑”的主题下,我们对土壤的定义、现状以及历史文化背景等进行调研,将视点聚焦在病态土壤问题,并将视线下放回归到人类的生活之本。
创作以石家庄土壤为切入点:石家庄作为政治护城河,工厂种类十分丰富,是一个典型的工业化城市。石家庄的众多工厂在时间维度上经历了多次变迁,有些工厂已经停运,有些依然还在工作,是一个饱含生产痕迹的工业地区。采集土壤样本的主要位置有纺织厂、热电厂、印刷厂、化工厂、制药厂、炼油厂等。
工厂生产带来的土壤问题主要为土壤酸化及重金属污染。采集到的10个工厂12份土壤样本的ph值酸碱实验结果大部分呈现为比较显著的酸性,之后将样本实验结果导出为可视化图像,用图谱的方式与采集工厂相对应展示。
这次项目中我们与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进行了沟通合作,确定了问题土壤的主要来源与测量污染土壤的有效范围,并进行土壤重金属含量的数据调研。结合刚刚提到的土壤采集、ph酸碱度实验,得到了十二个样本结果。根据结果,我们选择了四个比较典型的工厂类型土壤作为制作的主要原料,进行材料研究、模块化与信息的整合。决定以建筑单位——砖石,作为土壤身份和数据结果的传达媒介,表现民生的基石这一概念。
土壤砖石的烧制工艺从制作模具开始,之后对样本土加水配比,每个样本的土壤状态以及干湿程度都有所不同,因此每个样本的配比都经过多次实验。之后将配好的泥土填入模具并去除多余泥土,再开始压制成型、标注信息,最后进行烘干脱模。
同时,我们探究了一定程度上可以转化土壤酸性的实验方式:如加入椰壳碎、花生壳碎、石灰粉等物质,中和土壤酸性,使其恢复到正常数值,并以调配好的土壤制作了对应的土壤砖石。
砖石含有筑建与生存的意义,作为媒介赋予了病态土壤新的生命力,使病态土壤以新的角色身份回归到人类生活的环境中,警示我们对生态环境的重新理解,重新审视人类生产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生态关乎地球生命,最终回归到生存的终极问题。使砖石带来的关注和影响力构成“生产活动-土壤污染-生命生存”关系的良性循环,在这一既定生态下做出行动来重塑关系。
在未来五年“疫情常态化”的世界背景之下,许多国家纷纷选择了“群体免疫”作为应对手段。大量失去嗅觉、味觉的人与尚保存嗅觉、味觉的人共同生活在一个世界中。于是,我们创立了一个流程完整的服务品牌,通过科技和“联觉”的设计手段,弥补体验者化学感觉失联带来的感官与心理缺失,正如店名“ONCE MORE”那样,让顾客“再一次”感受到进食的乐趣。我们的体系包含“创新食品系统”和“皮下植入健康检测系统”,二者相辅相成。创新食品每季推出全新菜单,本季菜单以“苦”为主打,这种在基因记忆中特殊的味道会带来警醒,在尚有味觉的时候我们时常逃避和遮掩它,但在化学感觉失联的全新语境下,它反而可以被享用。我们在学术论文中调研了大量食品中的苦味物质,并用这些化学元素的含量数值生成了参数化食物模型,我们的三大系列手持食品在触觉和视觉上带来双重刺激,根据参数不同,触觉尖锐程度和视觉异化程度也不同,分别代表着植物、药物、心理三种不同类别的苦味感受,与逐次递增的苦味强度。
皮下植入健康检测系统基于2017年MIT即成的皮下变色技术,可通过色彩变化反馈人体PH值和微量元素的变化,与智能设备相连后,用户可以实时了解身体微系统的健康状况,及时按照界面建议的方案针对性补充,从而不再因味觉丧失而减少的食物摄取量危害健康。
Carbon Uni——CAFA校园碳排放数字孪生平台
张文超、陈慰平
Carbon Uni 是一个希望以中央美术学院为起点,专注于为更多高校实现环境场景多维感知、物质能源实时记录、碳排放及时量化与生态行为多方参与的数字孪生平台。
从碳排放因子、影响因素及计算模型三个维度对平台进行底层构建,通过量化碳管理,链接人与环境,增强学校及个人对碳数据的感知,肩负未来生态文明建设责任,促进多校绿色数据联合共享平台建立,推动高校绿色环境联盟组织的成立与发展。
考古不仅关乎死亡和过去,更关乎着生存和未来。考古学家的工作就是借由想象过去的世界,从外在的视角复原已经灭绝的生活方式。而未来考古选择逆转这一思维路径,以一种直观的视觉形式呈现未来的种种可能。
2027年的大灾变过后,幸存者在前往内陆的路线上逐渐失散,除了几个以经考证复原的定居点外,大部分人不知所踪。而Euclase城——这座最新发现的避难城市,令我们有了更清晰的模型和概念:在这里,人们不仅保存了高度的文明,还发展出了非凡的时尚成就。
人类并未被灾难摧毁生的希望,再一次选择积极的生存下去。
以16分20秒的短片讨论了在图像经济下人工智能超级产业背后的劳动力——幽灵工人。
人类学家玛丽·格雷提出自动化存在“最后一英里悖论”——使人类免于劳动的愿望总是给人类带来新的任务,为了实现更彻底的自动化反而需要雇佣更多的人力来填补这“一英里”的缝隙。以一英里路程为线索,幽灵工人汗出浃背,逐渐显形,露出了原本的肤色,人工智能实际上是智能人工。揭示了Al绚丽表象的背后竟是耗费大量人力劳动的IA现实。荒唐的不是人工智能,荒唐的是我们对人工智能的期待。
在图像生产,流通和管理所引发的剧变下,我们忽视了一种正在快速增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他们可能是内容审核员、鉴黄师、打点员、数据录入员……他们潜藏在互联网和自动化的阴影之下,隐身于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的视野当中。影片将在图像命运的背景下讨论隐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何被人看到,被审核标准决定的图像的命运又该何去何从。
对自动化是否终将完成全自动进程的疑问,对“未来AI将大规模替代人类工作”这样的印象其实是有被刻意塑造的,绚烂的AI技术背后的真实的情况是有多少智能就有多少人工。富士康工厂、亚马逊,非技术性岗位已被人工智能取代,但这些数字没有说清自动化催生了多少工作岗位。当机器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会催生出新的问题与新的劳动力需求。
中国有800万这样的幽灵工人隐藏在人工智能的阴影之下,真实采访到了5位正在就职和曾就职的图像审核员,从工作环境、模式、感受对他们进行了询问与了解,又因其工作的私密性,我们经由他们提供的图片和描述对整个办公场景、内容、生活状态进行了严格的复刻,还原北京当地数据劳工背后的模样。
寻找到从工业革命时期,自动化进程中存在的谎言进行了模拟镜头的回溯。手机与人的双簧,蓝色加工玫瑰工厂,图片分拣机与销毁小鸡的演绎都是围绕着Al华丽表象背后,耗费大量人工参与的现实。开启影片的验证码其实也是网络公司完善AI数据集的手段,投喂人工智能的饵料来源于每一个你我。
请正确点击验证码,开启一部设定在“幽灵工人”工作环境的实验短片。
本次设计我们将感官记忆作为切入点以VR虚拟装置的形式探讨未来新身份的关系与可能性。我们的装置设定为在2080年,人类成为机械或生命工学上可以扩张的生命系统,并且由于资源枯竭导致了物质主义和极端快乐主义的蔓延。由于人们对快乐状态的偏食,世界上开始出现可以制造记忆偏食芯片的大型机器。我们设计的VR虚拟装置展现了大型机器生产记忆偏食芯片的过程,该芯片提取了自然人的感官记忆,并通过机器传输给人机混血人体验。
尘埃的传播力远超人类的想象,尘埃能够完成一场完全由自然力主导的跨时空的物质交流,在微观的尺度上连接全球气候系统。虽然撒哈拉的尘埃不曾直接影响到北京的气候环境,但身处北京的我们仍然有可能与一颗来自撒哈拉的尘埃擦肩而过。为打破局限于人类尺度的生态意识,揭示微观尘埃与宏观世界的联系,我们开展了一项艺术计划——寻找撒哈拉。我们同大气科学家合作,通过一场理想气候实验,试图在北京寻找那一颗来自撒哈拉的尘埃,并将其命名为超尘埃。
请还以火热ºC|Bring back the WarmthºC
在我们的生活逐渐远离煤炭的同时,我们似乎也逐渐地忘却了煤炭曾经带给我们的温暖。或许,它也忘却了自己承载着一片远古记忆。设想在未来实现全球碳中和目标的语境下,当人们逐渐不再使用煤炭时,煤炭将会有怎样的价值转变?我们赋予煤炭情感与记忆属性。以气动可穿戴装置去体现煤炭的物质性与生命感,表达在人们生活与煤炭渐行渐远中,煤炭自身的感受,并以文本与图像的方式去表达煤炭身上承载的记忆。将煤炭作为生产能源的使用,重塑为失落记忆的咏叹,由此涅槃,还以火热。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一级学科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获批学科,已经建成涵盖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公共艺术与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生活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艺术与科技、设计史及理论等目录内的二级学科,以及自主创设的交通工具设计、社会设计、设计管理、创新设计、系统设计、生态危机设计(智慧城市)等新增二级学科。同时,在保持现有学科口径范围优势下,设计学科以对中国社会未来形态和经济模式整体研判为基础,以积极应对全球科技、经济和社会变革为契机,以培养具有中国文化立场和全球意识的顶尖人才为目标,以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举措为根本,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
面对新时代的形势变局、产业变革、危机与挑战,深刻研读新文科建设内核,设计学院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新需求、新变化、新阶段、新特征为依据,将设计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等其他专业集群相融合,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提出的新命题、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中,创造新方向、新标准及新价值判断,并研判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政治、经济变化,以人类既有的社会组织结构、生产与消费方式为课题研究切入点,以学科专业划分为工具与方法,构建危机意识主导的全新学科教育架构与学科资源整合平台,全面聚焦应对人类未来生存模式的思考与行动。
http://design.cafa.edu.cn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