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2022届小组毕业设计②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21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1575

2022届——————

小组毕业设计议题

  #01  
  生态响应  
人类诞生的几百万年对于地球的几十亿年寿命来说,无异于匆匆一瞬,地球与栖息者的关系微妙又脆弱,也许是一场地震、洪水或一次流行病就能够打破既有的平衡。面对一系列生态灾难,人类已经到了团结一切力量进行积极响应的危急时刻。
[ 小组选题 ]
·6组 Carbon Uni  
·7组 未来考古:Euclase Tablet  
·10组 Hyper-Dust
 ·16组 100个10月  
·21组 回溯:于洪水之中
  #02  
  教育革命  
在变化成为常态的时代,学科壁垒已经脆弱不堪,科技和文艺不是目的,人,才是目的。我们应锻造学生独立的意志与世界观,使之懂得不断重塑自己。在技术中更加重视教育的核心价值,极力突破人文与科学的隔阂;建立更加开放的教育平台,鼓励运用多学科方法,聚焦社会现实问题、生态危机问题。我们预判,设计将成为一种解决人类社会棘手问题的行业。
[ 小组选题 ]
·15组 Re · recombine
  ·18组 X Witness:跨界亲历者
  #03  
  关系重塑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当今世界面临了五大挑战是:地缘紧张局势、全球互不信任、气候危机、新冠病毒暴发、数字世界黑暗面。在这个全球关系亟待重塑的时代,我国已经积极投身于构建人类安全共同体、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卫生健康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人文共同体、海洋命运共同体、核安全命运共同体等诸多领域的全球人类贡献。立足全球语境,探讨人与社会、城市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洞察具体问题在“关系”中的系统运作,都将是持久性的课题。
[ 小组选题 ]
·1组 node 2 node——去中心化时代下的艺术话语权重塑
·2组 贝塞尔预言
·3组 2065·第三龄乐园
·4组 再土壤“RE-SOIL”
·7组 未来考古:Euclase Tablet  
·11组 请还以火热℃|Bring back the Warmth℃
·12组 寻找“蛐蛐”  
·13组 赤裸生态Peeled Ecosystem
·17组 指数级 Data ^ n  
·19组 涟漪  
·20组 黑色方碑  
·23组 频率对齐 
·24组 信息植人  
·25组 鲸、摆渡人、游客
·26组 Amplitude of SelfHood 自我振幅
·27组 漂绿指南—假环保文宣以及粉饰
·28组 #import requests:——作为爬虫  
·30组 动物媒介治疗  
·31组 家庭结构重塑计划  
·34组 能源视阈:To see the invisible  
·35组 触点
  #04  
  艺术科技  
科学、艺术并非二元对立,它们都是为人类带来启蒙和探索世界的工具,让我们得以认知星辰大海,并更好地了解人类自身。基于对人的关怀而诞生的艺术与科技,在新的自然、科技和社会环境里探索艺术与科技的创新结合,扩展新型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活探险的激情和发明的欲望,建筑知识体系而又不失幻想和生活情趣。
[ 小组选题 ]
·9组 2080记忆偏食
  #05  
  生命生存  
疫情的发生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人类对全球生态的改变已经造成了一系列大概率发生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空气污染、远古病毒、异常气候…等等。为此,跨领域专家将立足全球人类命运的共同价值探讨危机应对之道,从自然生态与健康、防疫防病、人口老龄化、心理疾病、亚健康、以及特殊人群与社会健康关系营造等角度为人类的生命与生存提供解决之道。
[ 小组选题 ]
·5组 ONCE MORE-
以设计手段对抗新冠疫情后化学感觉失联的商店
·29组 Dilemma——面对生命中的生命
·32组 生态可持续性语境下的化工遗址改造
·33组 安宁照顾(Palliative Care)
  #06  
  超级产业  
超级变革的时代是超级产业诞生的土壤。超级产业是提前布局未来的,它不仅仅围绕经济领域,而是不断更新优化自身的运行系统,以关照科技、艺术、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的可持续建设。同时用产业机制来构建文化生态,让各领域的人都能够参与到为大众谋福利的工作中。以建构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己任,通过产业的影响力推动社会进步。
[ 小组选题 ]
·3组 2065·第三龄乐园  
·8组 最后一英里 The Last Mile 
·14组 #In The Box
·22组 naturalandA-可支付环保
四年级本科生小组以以上六个话题出发进行了发散性讨论,探讨当今与未来的人类话题,包括但不局限于“生态响应、教育革命、关系重塑、艺术科技、生命生存、超级产业”等。学生需找到课题研究的切入口并完成分析和调研,进而以此为出发点,在理论、思维、产业、科技、战略等层面做出设计思考,完成创作。

12

[关系重塑]

寻找“蛐蛐”

小组成员

白若萱、张梦滢、殷楚君、梁云霄、李嘉妮

指导教师

张欣荣、陈卓、陈慰平

王黎明、王钰雯、赵斌、靳军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的主题是寻找“蛐蛐”,“蛐蛐声”是藏匿于城市之中微小的声音,却可以带给我们平静。我们将“蛐蛐声“定义为在纷乱城市中隐藏的我们真正的内心。我们塑造了一个城市的形态,将视频嵌入其中,观众通过与感应器进行互动,基于偶然性打开一组视频,增强观众的互动参与感。装置用打开窗户的形式,即为寻找城市中的自我。蛐蛐声和视频看似毫无关系,其实视频和我们平常的经历只是表象,蛐蛐声才是真正内心的声音,想让观众真正的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13
[关系重塑]
赤裸生态
小组成员
武小暄、徐钰童、蒋珈玉、吴孟庆、于穆晴
指导教师
李玉峰、封帅、程可槑、陈卓
程书馨、周子书、陈慰平、王捷、王成良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在信息化时代下,当我们在虚拟端发布个人言论时,通常不会顾及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我们试图通过视觉化的方式,呈现不同能量层级的言论引发出的信息能量生命体,创造了一种根据人们言论中蕴藏的能量指数而变化的数字生物,通过作品展示个体语言的影响与能量。我们以微博热搜及其评论为信息载体, 霍金斯能量表为分类方式,将网络信息生态中人们的言论带来的或积极或消极的能量层进行视觉化的呈现,以此揭露个人言论带来的影响。
14
[超级产业]
#In The BOX
小组成员
秦懿、史迪雯、何可馨、薛嘉怡、陈紫瑜
指导教师
费俊、张文超、程书馨、孙聪、周子书、陈慰平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近年来,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仪式感”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它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消费观。可以说,商业的噱头冲淡了仪式与节日的含义,而互联网技术更是加速了我们异化的进程。
基于这样一个社会问题,我们以“食物功能”和“仪式行为”作为切入点,来探索“仪式感消费”背后的运作体系,我们将视角聚焦在“外卖无卖相”这一问题中,结合当下社交媒体上网红式热门的食物拍照风格,最终产出我们的产品“#BOX”。
对标当今热门的流量标签,#BOX 聚焦于人和食物,在数字景观下帮助用户打造网络热门商品,赋予其仪式感和观赏价值,最大程度弥补外卖外观上的不足。# BOX 就像一个“家庭必备应急包”,而# 这个符号则代表社交媒体中的流量标签,对于#BOX来说吃不再是主要的,拍照与发布成为我们产业的目的。我们希望用户能通过这个# BOX,找回在餐厅、户外想要拍照的欲望或者是仪式感。更希望用思辨与反讽的设计方式,反思消费与浪费,反思当今人类“仪式”与“行为”逐步异化的社会现实。
“所有曾经直接存在的东西都变成了纯粹的表象。”在这种趋势下,我们又该如何找回以往的真实?
15
[教育革命]
Re · recombine
小组成员
陈进杰、明昊藂、左阳、管天淇
指导教师
程书馨、费俊、景斯阳
张欣荣、宋协伟、陈慰平
李世奇、王黎明、靳军、周子书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在本次小组毕设中,我们组将目光聚焦在了设计团队的交流合作之上,探究如何促进跨领域合作,研发辅助工具成为了我们的主要研究问题。
我们以CAFA设计学院为主要实验场地,以设计学院的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了一系列的调研与实验。其中包括开展学生团队合作工作坊,影像记录及采访,教学空间改造以及辅助工具的研发。在最终的研究成果一定程度上客观地反映了学生之间合作的实际问题,并给予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16
[生态响应]
100个10月
小组成员
朱宏权、史浩鑫、孙伊宁、赵一泽
指导教师
强勇、张欣荣、王子源、靳军
王选政、韩涛、孙子唯、李宁
王舒同、潘镜如、傅爱臣、张文超、余一萌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的作品以1951-2050年的北京为研究样本,聚焦气候变暖议题下的气象脆弱问题。
问题回归到设计,我们作为时代的观察者,进行了跨领域的调研和研究,过程中我们逐渐产生了一些感受。我们想通过设计的方式将数据可视化,最终仅用一个短片艺术化地表达,我们希望观众能够轻松地接受我们的想法。
从自然场景开始,用诗的方式讲述“上帝”离开人类后环境变得燥热的故事,用倒转的钟表引发紧迫的反思,最后回到城市的钢筋水泥中。没有水的泳池里立起火把,暗示城市的变暖值得每个人关心;正反流动的时间,以及“上帝不会离开太久”告诉我们“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整个短片意在引发观者的危机意识,去更广泛地了解气候问题,去思考我们能为环境做点什么。
17
[关系重塑]
指数级Data^n
小组成员
穆成林、张皓若、田洲畅
指导教师
陈慰平、赵斌、李玉峰、吴帆
谢梦荻、封帅、李世奇、余一萌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指数级的形态是一条前期平缓后期非常陡峭的线,我们以指数级作为作品标题,将X轴视为人类的发展进程,Y轴视为由人所制造的数据的增长量,它是以几何倍数增长的,暗示了当今时代数据的不稳定性对以人为主体的社会的侵犯。所以在这个向数据主义时代转变的时期,我们把聚焦点放在了数字恐惧上面,并试图通过一些艺术行为和设计引起人对数据的深层次思考。
作品通过影像、书籍、装置实物等方式对主题进行多维度的阐释。以天平为初始形态的信息处理装置展现了产生和销毁数字的滚筒模拟数据生产和数据销毁的流程,突出了人类对于信息处理的矛盾感;将调研所得的数据整理成数据流和信息图表,将文字信息在数据与网格按照一定的的比例进行抽象转化,以此展示人对可量化数字的焦虑和恐惧;最后通过影像的方式,进一步强调了温度和声音在疫情的特殊语境下带给人们的紧张感和负面刺激。
 
18
[教育革命]
X Witness:跨界亲历者
小组成员
梁竞媛、王雪辰、史儒、韩思进、任莹月
指导教师
张欣荣、李玉峰、陈慰平、吴帆
李文龙、石韵媛、张洺贯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Witness,指见证者以及亲历者,而 X 表示交叉与交融。今天,我们不是从老师的视角,而是以一个学生的身份,以一个亲历者的角度来看待教育革命,毕业以后我们脱出学生身份的下一步要找寻的便是属于自己的革命方向,我们态度是:只要个体具有活跃性,那么这场革命也是具有活跃性的。希望通过自我认知、自我疑问、自我激励的方式,激发对设计感兴趣的人之自主能动性,从众多跨界可能性里寻找自己的革命方向。
 
我们将模型转换为通俗语言,并建立以调研模型为基础的题库,通过量化48道题的答案,通过程序算法生成一份独一无二的个人分析报告。个人分析报告的载体我们选择了“叶子”的形式进行艺术创作,题目的答案将直接转化为参数化语言,形成x片不重复的叶子,并将其命名为X LEAVES。
19
[关系重塑]
涟漪RIPPLES
小组成员
黄乔、段庚鑫、李熠燚 、权玥月、季冉
指导教师
蒋华、何君、陈慰平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后真相时代下,群众正在被社会共识的“真相”和由情感煽动的狂欢行为所引导,人们无法看到信息的全貌,通过网络媒介拣取信息碎片拼凑信息画面。
我们关注后真相成为常态化的今天,人们将如何辨别信息?人们将如何理解信息?人们将如何对待信息?
借由屏幕是每个人面向信息洪流的窗口,我们设定了一个网页作为社会生态的缩影,用不同维度的形式讨论和呈现群众对信息水域的建构。群众每一次对话题的参与都会成为这一方“信息池塘”中的一串涟漪。
那么一切都在这片水域中生长又消亡。
20
[关系重塑]
黑色方碑
小组成员
强亮亮、张菁、高紫艺、李昕
指导教师
强勇、宋协伟、张欣荣、王子源
王选政、李玉峰、周子书、吴帆、李世奇
陈卓、陈慰平、王倩男、程书馨、景斯阳、王钰雯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2001太空漫游》外星人立起1:4:9的黑色方碑,碑前猿人用动物骨架砸向其他骨架——象征着人类开始使用工具。1:4:9的无误差尖端科技,代表了人类对于工具进步追求的最高目标,是不断接近极致品质的最好例证。我们由指甲刀为切入点,从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并试图重塑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关系。在对历史的研究中,我们即使了解到物质工具发展的过程及其带来一些启示,多数情况下也只是阅读物象的表面含义,无法通其全貌;但无论无论是物质工具的推翻重组还是精神领域的解构重建,都寓于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之中。
21
[生态响应]
回溯:与洪水之中
小组成员
郭丹妮、向童语、乔玉、隋心怡、李梓湉
指导教师
景斯阳、李世奇、王黎明、陈慰平
张文超、王钰雯
当灾难发生时,人无法置身事外。通过设计一个空间体验,探讨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员,从宏观到微观两个维度,该如何面对或与灾难共处,从而唤醒一个人的灾害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本组将今年郑州720暴雨和山西十月洪灾作为背景,分别前往了郑州和太原的两个城市进行了桌面调研和实地走访,回溯出一个多维度的城市生态灾难。以此为前提最终设计了一个交互体验的空间。这个交互空间运用了arduino的超声波传感器技术,根据观者距离远近变化,视听会发生转变,观者可以从不同角度体验洪水中城市的变化。当距离较远时,可以感受宏观中城市系统的变化;靠近时,视听会逐渐聚焦于灾害中的每一个个体。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22
[超级产业]
naturalandA-可支付环保
小组成员
王一如、黛安娜、林宇彤、周晤严、谷雪
指导教师
李文龙、程书馨、李卫、张欣荣
余一萌、景斯阳、谢梦荻、刘骁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小组的作品是一个服装品牌。我们品牌的名称叫做NaturalandA,品牌宣传语是May the pieces of nature be always with you,愿自然的碎片与你常伴,品牌理念是希望通过我们的设计为解决快时尚服装品牌当中消费者的环保意识与消费心理产生的矛盾做出一点贡献,尽可能地为我们的目标群体提供对他们而言付得起的环保。
我们与北京化工大学实验室合作,选择了用柠檬酸渣和酒糟这两种发酵废渣制作的生物质基聚氨酯作为我们服装的原材料,可以很好地代替石油基多元醇(塑料),大大降低多元醇的成本,同时也解决了一部分发酵废渣的处理难题。相比于目前已有的环保生物材料,我们的材料制备工艺和流程简单,耐水性、热稳定性和机械性能优异,因此具有更高的产品特性。不仅如此,我们的材料非常容易被自然分解,在服装的回收环节对环境也几乎没有任何影响。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一级学科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获批学科,已经建成涵盖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公共艺术与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生活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艺术与科技、设计史及理论等目录内的二级学科,以及自主创设的交通工具设计、社会设计、设计管理、创新设计、系统设计、生态危机设计(智慧城市)等新增二级学科。同时,在保持现有学科口径范围优势下,设计学科以对中国社会未来形态和经济模式整体研判为基础,以积极应对全球科技、经济和社会变革为契机,以培养具有中国文化立场和全球意识的顶尖人才为目标,以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举措为根本,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
面对新时代的形势变局、产业变革、危机与挑战,深刻研读新文科建设内核,设计学院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新需求、新变化、新阶段、新特征为依据,将设计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等其他专业集群相融合,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提出的新命题、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中,创造新方向、新标准及新价值判断,并研判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政治、经济变化,以人类既有的社会组织结构、生产与消费方式为课题研究切入点,以学科专业划分为工具与方法,构建危机意识主导的全新学科教育架构与学科资源整合平台,全面聚焦应对人类未来生存模式的思考与行动。

更多资讯可关注CAFA设计学院官网 
http://design.cafa.edu.cn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