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弹舱」创新设计2021秋季学期课程展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24日 分类:课程设计
浏览量:1508
FUTURE UNKNOWN GLOBAL EDUCATION SUMMIT
INNOVATION OPPORTUNITIES SERIES ACADEMIC EVENTS
「BOUNCE BOX」INNOVATION DESIGN COURSES EXHIBITION 2021 AUTUMN
Academic Host: Song Xiewei, Dean, School of Design, CAFA
Special Advisor: Zhang Xinrong, Deputy Dean, School of Design, CAFA
Academic Convener: Cheng Shuxin, Innovation Design Director, School of Design, CAFA
Design School of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Innovation Design, School of Design, CAFA
对于今天创新设计方向二三年级的课程汇报,我感受到了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力,他们可以对感兴趣的话题尽情研究是很幸福的事情。学院为大家提供了公共学习空间,是为了让同学们在轻松的氛围里与来自不同领域的朋友、老师进行交流、碰撞。很多时候,正是这些非正式的交谈,促进了创新概念的出现。
我们生活在充满畅想和理想的时代。借用课程总结这本书里理查德·维勒说的一句话,来送给在座的朋友和老师们:“对自然规律保持敬畏而不轻率设计,为捍卫人类共同的生存而大胆创新。”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一直以来站在这样一个高度,支持我们的青年教师和学生去大胆畅想。
随着时代的剧变,中国的社会经济环境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改革的步伐也在不断加速。当下的设计教育资源前所未有的丰富。多领域知识的获取更加便捷,资源平台更加包容、更加国际化,学科所聚焦的问题也更加前沿。在此基础上,设计教育也正在朝着开放、多元、跨界创新的方向发展着。设计学院,为同学们提供了如艺术与科技、创新设计、生态危机设计、社会设计、出行创新设计、设计批评与策展、系统设计、设计管理、服务设计、艺术治疗、健康设计等众多创新方向,意在引导同学们在新的生态、科技和社会环境里探索设计学科与各领域的创新结合,扩展想象力和创造力,构筑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辨能力。
最后,希望同学们和教师们在课程中教学相长,共同深耕设计学院这片沃土,脚踏实地,志存高远。谢谢。
设计学院教学改革以来的教学状态给学生提供了很“奢侈”的培养语境,其教学开放特色在于解放学生们思维中的过多约束,并能辅以综合的、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基础研究作为设计的基石。考入设计学院并能在这样一个高等教育平台上进行自由思想的碰撞,机会实属难得。如何促使学生把握这样的机会、发挥思维的创造性,这便是我们每位教师亟需的审慎思考。在创新设计方向的教学中,我们希望看到同学们以预见师的角色介入设计不同领域的思考与推演,在书馨老师严谨的课程设置和执行中,也感受到了学生们丰富多彩和具有预见性的迥异想法,这种逻辑符合我们设计教学改革的初衷。在这样的推进中,无论对于课程还是专业方向的发展,此种预见性都是开放的,这不仅是正在进行时的状态,而更是以可持续的心态对各种可能性的包容,这便是我们所有合作者和为课程提供支持的朋友们共同保护的目标与初心。
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了产业的细分,教育在过去一百年来对应产业的需求培养相应人才,平面设计、服装设计、产品设计、汽车设计等学科对应相关产业应运而生。随着时代的变化,当今我们所面临的问题越发复杂,难以从单一知识体系的角度来回应,因此,除了需要“专家”,也需要培养跨越领域的“杂学家”。通过结合设计、人文、科学与商业的方法,形成对复杂问题敏锐的分析和洞察能力,综合性地开展创新实践,成为了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创新设计方向试图研究与探讨的议题。
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融合科技驱动创新、市场驱动创新与设计驱动创新,构建基于中国特色的跨领域创新设计教学方法,培养具有国际前瞻视野、跨领域设计能力、跨文化理解力、批判性思维和社会洞察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当人们谈论创新的时候,往往关注的是科技驱动创新或市场驱动创新。关于创新的方法论从经济学、管理学、自然科学、人文社科、艺术学横跨到设计学,当我们应对不断变化的世界时,如何从设计角度切入应对跨越领域的复杂问题,形成具有前瞻性的解决方案或捕捉潜在的创新机遇。创新设计作为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学改革以来形成的本科新方向,在开展问题研究之初不对其潜在解决方案的形式进行限定,而在于对研究方法、创新工具和思维模式的训练。
创新设计方向面向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本科生开展设计工程、创新方法与趋势设计三个板块的课程,对应近期未来、中期未来与远期未来的创新研发。创新设计方向将“创新”的时间轴线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至三年的近期未来研究“渐进式创新设计”,三至五年的中期未来专注于“革命性实验创新”,五年之后的未来讨论“前瞻型趋势创新”。
创新设计每学期选择不同的主题进行创新方法论的介入,以应对不同的问题或创造潜在创新机遇。在过去的三年里,以感知延展、行为预测、健康生活、混合现实、声音科学、递送场景等为研究对象进行设计。
「弹舱」意图体现创新在于营造一个能够不断进行碰撞的空间,球体在反弹的过程中连接新的可能性。本次秋季课程展览展出的是创新方法与趋势设计两个板块的课程作品,并邀请来自科技、商业、影视、传媒、投资、法律、市场、艺术等领域的朋友进行交流与研讨。
本课程是创新设计方向二年级核心研究型课题,关注3-5年时间象限的 创新实践,以“创新几何”的系统创新框架作为课程核心,将创新模式、理念、案例融入到项目实践中,将设计驱动创新与商业、科技的关系进行有效梳理,锻炼学生创新思考能力与跨领域合作方法。课程设置循设计过程 “双菱形模型”而制定,以小组项目制为导向,通过体验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进入真实社会进行调研,并为潜在人群进行深度设 计,探索渐进式创新方案与革命性实验创新的可能。
王露 张瀛天 徐浩源 宋之琛 谢天舒 郭奕彤 张杰 刘克婧 金如珍 陈兴玉 李晨雪 刘一霖 王彤悦 李鑫祥 任宇晴 刘日臻 韩汶书 马迪亚娜 陈憬泓 林润岚 蔡馨瑶 周之栋
Bionic rescue auxiliary means-echo
灾害频发常态化下我们对目前国内的救援现状进行深入调研与研究。我们设计方向聚焦于目前灾害应急救援系统如何更好面向未来?了解椋鸟群转向信息迅速发送与传递机制、群体协同觅食最优路径计算机制、群体信息共享机制来探索生物算法技术赋能未来应急救援系统应对突发灾害时的韧性发展和快速响应。并尝试提出设计介入未来应急救援系统中新的可能。利用中国式社交网络救援行动的涌现,洞悉其特征与潜在力量来进行网络化救援创想。通过将生物群协同智慧与应急救援协同特征相结合来进行生态系统化跨组织创新。
Tear Guide - Design of psychotherapy AIDS
当我们探讨类似于“心理疾病、情绪”之类的问题时,一定离不开对眼泪的定义,对哭泣的分析和解读。本设计作品以眼泪作为切入点,在对不同年龄、类型的人群进行测试和采访调研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两个问题,即“如何创造情绪疗愈系统中关于哭泣辅助治疗的新可能性?”和“如何设计一套工具包辅助心理医生应对治疗陷入负面情绪的人群通过哭泣消解情绪?”最终,产出了一套心理疗愈辅助工具的设计作品。积极响应我国“心理健康助力全面小康”的战略方向。2021年联合国发布“把心理健康作为后疫情时代的优先事项推进”在我们继续应对 COVID-19 大流行的模糊性和影响的同时,我们必须继续致力于提高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并推动创新以解决我们作为个人和全球社会成员所面临的问题。当我们探讨类似于“心理疾病、情绪”之类的问题时,一定离不开对眼泪的定义,对哭泣的分析和解读。本设计作品以眼泪作为切入点,在对不同年龄、类型的人群进行测试和采访调研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两个问题,即“如何创造情绪疗愈系统中关于哭泣辅助治疗的新可能性?”和“如何设计一套工具包辅助心理医生应对治疗陷入负面情绪的人群通过哭泣消解情绪?”最终,产出了一套心理疗愈辅助工具的设计作品。积极响应我国“心理健康助力全面小康”的战略方向。2021年联合国发布“把心理健康作为后疫情时代的优先事项推进”在我们继续应对 COVID-19 大流行的模糊性和影响的同时,我们必须继续致力于提高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并推动创新以解决我们作为个人和全球社会成员所面临的问题。
气味的感知边界在哪里?我们能够在一个空间坐标系中形成多种“边界清晰”的味道吗?当气味消费成为市场热点,未来的气味设计会是怎么样?
气味是无法控制的,它没有边界,并且在空间里具有挥发性,我们的设计让无边界的气味设立起一道无形的边界,让它可控于空间坐标中的某个区域,可被捕捉操控与设计。气味坐标系通过坐标点作为记录的手段,引领独特的气味体验。坐标中每个坐标点交叉的区域都有相应的混合气味:在气味矩阵当中游走,使用者在每个不同单位的区域内都能体验到不同的气味并且能感受到明确的气味分界。
在遇见心动气味的瞬间留下那个矩阵中属于自己的独立气味坐标。从这时起坐标可以是一个气味的配方产出产品,也可以是一个可供分享的目的地;气味矩阵可以在整合了多种新技术而产生的新型虚实相融的互联网应用的元宇宙社会形态中,与VR进行交互融合给人们更多感官层次上的体验;同时气味矩阵也在旅行,降低调香门槛,记忆远程气味再现等多领域发挥了其相应的作用.
Virtual Innovation of Non-Heritage Handicrafts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传统手工艺正在不断消失的主要原因?”当我们对其进行探索,发现传统手工艺品具备实用功能,具备商品交换价值(可能是显性,也可能是隐性),而现代化的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对效率与速度至上追求,让传统手工艺品生产模式处于劣态,丧失市场竞争力。所以我们提出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消失的环境下,如何通过设计实现多元化的非遗文化传播?”并对此展开了研究和调研,借助多元协同、虚拟艺术品和其他线上技术打造非遗文化的新型交流方式。让更多的传统手工艺爱好者参与到再创作中,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再创造。
Pudding music station-Tactile exerciser for the elderly
⼈体机能随着年龄的增⻓⽽逐渐开始⽼化、迟钝甚⾄最终丧失,为了延缓这个过程,我们决定针对触觉来做出思考与设计。当触觉能⼒开始不断退化,⼿部灵敏度变得逐渐迟钝,将影响到⽣活的质量与体验。我们尝试设计出⼀款针对于⽼年⼈的触觉训练⼯具,同时结合⾳乐互动,在多感官体验中达到延缓触觉退化的⽬的。
Relief of pain perception during childbirth
VR作为一项新科技在不断的进步,可以帮助减轻病人的焦虑,分散病人治疗创伤的注意力,并减少烧伤病人在物理治疗过程中的疼痛等。VR可能有助于减少阿片类镇痛药物的需求。我们基于这一点出发,为孕妇这一类人群制定了一套缓解分娩镇痛的方法,让分娩期的孕妇沉浸在VR场景中不仅可以分散注意力,缓解心理压力,可能还会激发人体固有的镇痛系统,从而缓解宫缩带来的不适感。我们组设计的一款产品贯穿孕妇孕期的始终,从对十个月孕期的记录到分娩时对于孕妇缓解痛感的沉浸体验。用于分散产妇注意力,强增其想象力,从而缓解产妇分娩的疼痛感和恐惧感。
Bond · food emotion program
我们的项目是一个为年轻的独居上班人士设计的社会服务系统流程。该项目以手作滴胶模型为媒介,将我们的人群与食物和社会联系在一起。通过这个项目,我们能有效提醒用户进行他们对食物的消耗,并同时建立起他们与食物之间更深的情感链接。当一个个用户联系在一起,我们便能搭建起社会的关系网络,借此引起人们对改善当下社会食物问题的思考与参与。我们的项目在针对个人食物浪费问题的同时,将不断试验新的服务方式,在未来能形成一个可持续的长足发展的社会性服务系统,以更好地关注食品问题。
本课程是创新设计方向三年级核心研究型课题,关注5年以后的时间象限 的创新机遇。本年度课题结合机器学习的技术发展来探索人们行为分析的 预测,以此推断体验和交互的未来将会如何。本课题将探索人类与机器的 互动是如何从预先培养转变为即时反应。结合未来可能的生活场景预判, 基于此创造可能的生活方式与机遇,抑或是不希望出现的危险的未来。
本科三年级学生:容楚雯 吴嘉琪 程蕴薇 冯洁熙 童佳奇 唐丽萍 檀松冶 田丝雨 邢馨心 郭雨琦 张晓萌 王柏源 米可 杜豪德 曹守民;研究生二年级学生:邓佳伟 申晴 王楠 晋长毅 张晓芳 卡德叶·克依木
我们能否寻找到一种系统、可量化的方法获得更多的创造力?各种边界将人们分割成不同的群体,限制了知识和观点的交流和共享。但人工智能的发展使情况发生了转变,AI取代了大量的重复性工作,将人们从繁杂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当人们的行为模式从努力完成任务转变向如何设置任务时,任务的价值和意义就变得尤为重要。创造力作为驱动创新和进步的要素,创造性行为在未来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更高的价值。CONNECTING试图寻找一种新的创建合作的方式来实现跨越边界的、跨群体的知识交流和共享。信息将通过一种去中心化的流动方式连接不同的群体,并从而寻找到新的矛盾和冲突,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跨群体的合作。目前协作平台的工作模型已经完成并可以使用,其中包括设计完整的可交互的协作平台、协作形成的流程和方法,以及CONNECTING协作平台的演示视频,已经有37位参与者使用了CONNECTING协作流程。
如何重构人与自然,技术与文化互生混融的关系?在复杂系统中,一切因素和相关性以难以凭人力运筹预测的方式演化、涌现和变异。建立在这种观察视⻆之上,我将“文明的基础是农业,本质上是对植物的驯化”作为课程的切入点,并提取“驯化”一词深入,以微生物驯化作为人与空间设计之间的介质,探索人、微生物—自然物、空间—未来语境之下的技术物之间互相作用的可能,畅想一个基于我们与自然生命形式的共生兼容性的系统与“新文明”的可能“形态”。
负空间庇护所作为极端环境的应急措施,地下空间为极端生态环境或紧急救难提供一种可能。在此基础上设计一套应用于极端状态地区的地下空间庇护所模型。模型参考袋熊生存的洞穴特点以及⻘岛里院的建筑⻣架。以储存和零售用品为主体建筑,在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求的基础上弥补情感需求。
作品以虚拟交互视觉与平面印刷视觉相辅相成的两种不同的形式呈现。创作出以指甲为媒介、暗示生物维度为延伸的动态视觉,强化人体与外界之间的感知。将指甲作为自我与环境之间的中介, 以及价值与身份间的中介。从而探讨指甲在未来所映射出的多充维度信息,传达出在技术发展下,我们将如何加强对于身体细节重视的社会议题。
“当我们通过所有权将外部事物和自己联系起来时,大脑中被认为与自我思考有关的区域似乎也参与 其中。”《延展》想象了身体延展的可穿戴体,试图将自我意识和身份感形成的自我延展形态作为我 们记忆、关系和旅行甚至生活细节的外部容器。制作及佩戴的过程也是对潜在自我意识的恢复与修 建,这就好像是对我们的东⻄的反思恢复了一个脆弱的自我。
疫情影响带来了公共场所限流, 给传统的宗教仪式带来了新的可能。通过探索AR技术的实验与新型体验的设计,丰富人们参与宗教仪式的可能性与多样性。
亚文化服饰如何对我们日常着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亚文化⻛格的服饰因其⻛格强烈夸张,受众小往往不被主流大众所接受。亚文化⻛格之多可能连亚文化爱好者都无法了解到它们当下新出现的单品,但这些无数小众潮流也许隐藏着时尚潮流的弱信号。
后资本主义时代的各领域都面对过度制造,资讯爆炸使得时间破碎,我們失去主题的感受,失去自我对外界连接,甚至在危机来以前,就因为各种奇怪而焦虑,公共图像被大量创造,文化融合空前迅速。收集整理公共图像的符号,人人都可以以此作为原料创作,探索个体本身与公共符号(身份/形象)之间的关系。图像被整理成了四个部分:
A. Human involvement indifferent relational systems. 我把他称为关系
30.The man: Monumental. 理性秩序——阿波罗(日神)
41. The women: Destructive Love. 感性狂热——狄奥尼索斯(酒神)
男性与女性仅仅代表的是性别在可能的类型光谱上的两级,期间存在着许多可能性。性别是非二元的,它的流动性就在于我们可以在性别的这段光谱上的任何位置自居。
"IN FLOW"(流动着)是根据议题所构建的一种展现问题的网站,记录着可搜集到的属于性别非二元的“声音”,我将所有的声音概括成:物我、述我、识我;从物象的象征、个体或群体的发声、文化及政策的背景这三个角度去阐释性别之所以多元的原因。希望用这种信息处理与展示的方式将有关性别认知所遇到的问题呈现在公众面前。
生物材料革命到来,人体细胞也许可由体外培育成新材料,我们使用该技术服务人类情感交互。运用人体细胞体外培养等技术,为那些因各种疾病、意外而离世的人群的家人们提供一次私人定制化的服务。用病人的细胞通过科学技术培育出可触纪念物,为家属寄托哀思。
我们用一种新的缩写语言进行交流,字母代表了词语,表情符号代表了情感。然而,在异地恋对情 侣之间,实体互动会产生令人感到满足的情感联结,而屏幕上的沟通会黯淡不少。身体是可以记住 情绪的,80%左右的迷走神经纤维(连接大脑和内脏)都是传入神经。
随着信息爆炸的增长,搜索引擎对人们过滤信息的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搜索引擎可否展现一副完整的客观图景,而非被扭曲操纵的剪切?在“社交平台慢慢变成我们搜索的主要阵地”这一弱信号下,讨论搜索中立仍然是必要的,甚至我认为引擎本身也应该相应的有一些变化。
搜索引擎本身其实和隧道里的地铁非常像。当我们在搜索框里搜索时,事实上我们在超越自身原本的速度,去快速链接一个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没办法这么快速知道的事。所以跳脱出改造引擎本身,在这个“即问即搜”的时代,放下那些所谓的最得力的工具,给问题一个形成的时间,也许是搜索中立的另一条出路。
我们从依靠实时算法推送的软件中获取的信息往往并非主动,而是这些平台对我们的行为模式、性格特征、价值观取向等进行分析,来有针对性地推送信息。那么是否是平台精准投放引导性信息, 从而来决定我们的行为与行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是否丧失了自主性?
人们常被自己的意识关进了囚牢。对外界的妥协态度,威协了人们的自信力。往往,你对自己往昔的言行且敬且畏,只图与之协调,因为除了自己往昔的行为外,再无其它数据可供别人来计算你的轨迹;而让人失望又非你所愿。
通过分析世界上各种二手平台,如果把这些东⻄加入符合自己个性的定制功能会怎么样?随着年轻人越来越接受二手产品,如何将其特有的设计特性保存下来,并提供个性化功能赋予新生?
从⻝物变质的数值作为出发点,把水果和蔬菜放置密封袋,密封袋上配有可以检测水果变质数值的设备,为⻝物保质期监测带来更便捷的方式。
在所谓的“人类世”崇高的语境下,人类在以及其快速的时间轴下理所当然傲慢的运用着技术去改造世界甚至去创造世界,改造生物创造生物等等。妄图以居高临下的身份去改变一切,但是随之而来的巨大的深藏在表皮下的危险却置之不理。那么在未来更深一步的语境之下,隐藏在深处的可能性又会怎样转变?以“人类”为主体,自然与生物为“客体”的视⻆开始产生转变,“你”“我”“它”主谓宾的关系开始动摇,甚至在一定程度下,客体变为主体,主体失去了原本的“操纵者 ”地位,那么在未来的某一天又会发生怎样的可能?
屏幕是眼睛的延伸,但人的双眼因此逐渐丧失观察周围环境的功能。屏幕中的眼睛,是肉眼的技术外延物。外延物对现实主体造成催眠,麻痹了其对外界的感知;人陷入麻木状态,不知疲倦地迷恋自己的外延物。人由此变成了其外延物的傀儡。成为机械化生活世界的一颗螺丝钉。以视觉的延伸——屏幕为切入点,探讨技术延伸下,人的感知位移与麻木性自恋状态所带来的自我截除现象。如果技术对人的延伸达到极致,人的肉身还剩下什么?
存在可以携带氧气的液体吗? 最没存在感的空气,总是在我们游泳呛水的时候提醒我们它有多重要,如果无法及时浮出水面呼吸空气,就会有窒息的危险。这是所有哺乳动物的致命弱点。如果液体呼吸技术是可行的,能无拘无束地在液体中呼吸,人们的生活将会怎样?
创新设计强调的是开放协同、问题导向,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方法和工具来达成更高层次的目标。无论是改变我们说的弹舱中球的轨迹,还是改变弹舱中最后球的落点,归根结底都需要通过跨越边界来实现创新突破。
我从大家的创作里看到了自由,以及00后的社会责任感,让我觉得是在这个冬天里非常温暖的事情。
关于无边界感知的主题,最初界定的边界是两种,一种是感知内容的边界,我们在以前感知真实的世界,然后进入到原宇宙;第二个边界是感知工具的边界,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判断依赖于使用的工具。世界的变化比我们想象得快,所以也希望你能够保持这样的热情和对整个世界的感知,然后相信感知是无边界的,设计也是无边界的,希望弹舱的边界无限大,无论是怎么样弹,它总会回到我们这边,形成我们对趋势预测的一个想象和创新的可能。
创新确实难以轻易触摸,我觉得创新的核心是对价值的再创造。
大家可以尝试在纸上画4个象限:左下角的象限代表“现有价值”。通过整合新资源、新技术,从“现有价值”象限向上可以延伸出“资源创新”象限;在通过需求细分,可以从“现有价值”向右侧延伸出“需求扩展”象限。
当你思考你的项目,进行了资源技术的延伸,又进行了需求的延伸,则彻底扩充了“现有价值”,形成了一次“全面创新”
创新是一个成果的形态来出现,但创新设计我所看到的是创新逻辑的底层方法论,这是非常困难的一个事情,因为方法论很难去总结出来,而且是需要大家用很多错误去累积,才可能有个最后的方法成型,我们要允许试错。檀同学的项目其实提升了非常本质的问题,就是我们怎么形成创新的结构,这其实非常本质的问题,也是我们真正在追求答案的问题,我觉得也是未来5年或者10年,商业方面可能去真的想去解决的实实在在的问题。
我今天最大的感受是——咱们同学享受到的教育是非常“奢侈的”,我们的老师为大家请到这些在社会各行业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成果的前辈,在这里和大家真诚地的讨论,分享他们的观点;我们的学校投入这么好的教育资源来给大家一个纯粹的创新的环境。所以我特别想让大家记住,今天受到的这一切,希望有天同学们能以某种价值回馈社会,而不是我自己享受到了就结束了。这个是我今天想要呼吁的。
今天我看到我们所有的展出的作品,大家讲解的时候那种自信的眼神,看到了同学们在程老师的“创新几何”弹舱里把随机的一种无序的想法变成了一个非常系统化的轨迹,而且这个轨迹最终呈现出这么好的一些作品,这个过程让我非常感慨,见证了创新设计方法论的神奇力量。我觉得第二个令我感受深刻的点,是本次课程对我的一个反哺,大家想这个课题的时候,直接从最高层次的情感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这个是给我非常大的触动,因为我和王炜都是多年的职场上做研发出来的,但实际上我们太多的心思精力放在了功能性性能方面,而其实功能和性能它们都是最基础的一个需求,真正关键的能把产品留在人心里的一定是情感驱动的东西,这个是能把产品永远的让大家不仅仅看到它是个东西,而它寄托了我们的情感,满足了我们的需求,融入了我们的生活,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我是学法律出身的,今天很开心能有这样跨界的讨论。科技的发展某种程度上是在不断满足和迎合人类欲望的过程中进行的。但我们其实可以停下来思考一下,这种对于欲望的满足是否就等同于“幸福”?是否就必然带来人生意义的实现?我们都可以问这样一个问题,当今社会的我们是否必然比科技没那么发达的古人更加感到幸福和有意义?如果答案并不必然是肯定的,那我们其实就要重新审视单纯追求欲望满足的科技发展的正当性。我们在进行艺术创新的时候也许可以换一个角度看待欲望,正视它、疏解它而不是简单迎合它、释放它,也许这能让我们更加接近“幸福”。今天我只是把这个问题提出来,我觉得大家可以一起去思考,去探索,尝试给出自己的答案。
在今天最终汇报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独特的讨论氛围,一种不用限制于客观条件现实,不用受条框限制的自由讨论。一场回归于学术和畅想交融的本质的讨论。
理光事业创新中心长兼解决方案部总监王炜、Travel Link新链接市场营销咨询公司业务部负责人张亭亭、国家大剧院舞台监督武紫嫣、中央音乐学院教师钱亿松与交互艺术家陈熙,在现场和同学们交流。
作为设计师或创新者,大家往往是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介入到不同的问题中。当你去跟其他领域的专家沟通时,应该树立起我可以从一个不同视角来介入这个事情的认知与方法,也许能为此带来一个独特角度。所以我希望同学们在之后的工作中与学习中,遇到不懂的事情时,更加主动性地去想和去做。比如我如何能够去快速地学习,如何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如何能够调动起相关的资源来与他们进行碰撞,最终能够协力完成。我希望二年级同学们在此次小组协作以后,能够去锻炼和跨越领域人一起合作的能力;三年级同学在个人深入研究过程中,慢慢去提升自我。
创新设计方向旨在结合设计、人文与科学的方法,探索人类社会未来的复杂需求和可持续的创新解决方案。分为三个板块:创新方法、设计工程与趋势设计。基于对社会、文化经济、环境与技术等方面的分析与洞察,结合跨领域创新方法与理念,培养具有国际前瞻视野、跨领域设计能力、批判性思维和社会洞察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创新设计方向将“创新”的时间轴线划分为三个阶段:一至三年的近期未来研究“渐进式创新设计”,三至五年的中期未来专注于“革命性实验创新”,五年之后的未来讨论”前瞻型战略创新”。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一级学科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获批学科,已经建成涵盖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公共艺术与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生活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艺术与科技、设计史及理论等目录内的二级学科,以及自主创设的交通工具设计、社会设计、设计管理、创新设计、系统设计、生态危机设计(智慧城市)等新增二级学科。同时,在保持现有学科口径范围优势下,设计学科以对中国社会未来形态和经济模式整体研判为基础,以积极应对全球科技、经济和社会变革为契机,以培养具有中国文化立场和全球意识的顶尖人才为目标,以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举措为根本,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
面对新时代的形势变局、产业变革、危机与挑战,深刻研读新文科建设内核,设计学院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新需求、新变化、新阶段、新特征为依据,将设计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等其他专业集群相融合,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提出的新命题、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中,创造新方向、新标准及新价值判断,并研判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政治、经济变化,以人类既有的社会组织结构、生产与消费方式为课题研究切入点,以学科专业划分为工具与方法,构建危机意识主导的全新学科教育架构与学科资源整合平台,全面聚焦应对人类未来生存模式的思考与行动。
http://design.cafa.edu.cn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