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设计策展与空间叙事方向 三年级《综合设计2: 泛展览性实验——未来展览传播探索》课程
发布时间:2022年1月25日 分类:课程设计 浏览量:2186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设计策展与空间叙事方向
Curating Design&Narrative Environments,
School of Design, CAFA
三年级 综合设计2:
泛展览性实验——未来展览传播探索
Exhibition experiment
-- Exploration of exhibition communication in the future
2021-11-08~2021-12-31
| 教师团队 Teaching Group|
王成良 课题负责人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副教授
廖柳钧 教师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策展方向
张天钢 博士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在读)
周娜 (外请)
北京动物园 科技科科长
牛牧菁 (外请)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 教师
邸锐(外请)
上海不加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尚宗梁(外请)
毕业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
|课题简介 Project Introduction|
#01
《基于邻里生物多样性传播设计@北京动物园》
·在未来依托智能基建和智慧城市的总体战略发展目标。
·展览的组成、展览传播、策划方式将会依托更多城市智能景观与全息信息展示有效结合。
(泛展览超链接传播学+全息信息可视化设计,景观叙事,城市感知,合成自然城市,多维布局博物馆策展,物理地点与虚拟门的并置选择)
·物理园区动态线
(北京动物园内各个动物展馆)
·虚拟交互事件叙事线
(MR混合现实、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
·结合以上两点设计巧遇导出危机性思考
(生物多样性丧失,美学多样性消亡)
·公民科学多种传播途径
(线上线下)
整合展览设计的三大要素关系(平衡、整合、再利用)的同时,再加之科技时空虚构设计与隐形巧遇。建构展览信息素材之间的缝隙,编织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的时空。提出虚拟叙事和物理叙事空间中各种巧遇的可能性,从而获得通感。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思辨,但由于全球一体化和工业信息文明的不断侵蚀,也造成了中国自身生态系统前所未有的失衡、瓦解与破坏。我们再也不能独善其身的去逃避我们的个人责任和代际正义。
——王成良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02
《展览技术探针》
从“哥伦布大交换”到三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机遇,再结合当今技术特征的展览案例分析,建立学生对展览设计的认知前提。而后从当今技术发展的可预见性中挖掘线索,抛出问题,进而引发思考。
理解展览形态的流变,是弱化对“展览形式”固化认知的基础。我们分为四条线索:一、搁置形式,更好的理解展览中的动线与内容架构的关系,以及空间和视觉语言间的协调转译。二、讨论新趋势下的技术特征给展览传达带来的机遇。三、结合以上两点,以人为本,拓展展览动线与信息流的范畴。四、将主题与基地带出“白盒子”。以“北京动物园”为范围,以“生物多样性”为话题,以动物园的信息丰容为出发点,进行面对大众的知识传播。
——廖柳钧
#03
《空间·叙事·科技·身体:体验传达》
课程在展览本体基础上,以空间(地点与空间、动物空间正义)、叙事(叙事视⻆、叙事结构、叙事时间)、科技(媒介偏向)和身体(感知、体验)作为⽅法路径,引导学⽣在研究与实践中重构展览各要素,以新的结构,将展览脚本信息以“体验传达”的⽅式传播给受众,⽽⾮传统的“物理视觉传达”。⿎励学⽣探索和突破展览的边界,以实验的精神推动展览的创新。
展览是个综合性的场域,课程不限定学⽣进⼊这个场域的⻆度,课程将学⽣的⾃身兴趣、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视作与展览这个场域碰撞以实现创新的机遇,授课过程中引导学⽣从上述四个⽅法路径中的某个(或某⼏个)⽅⾯与⾃身的兴趣和背景结合去深⼊研究、实践和实验,以点带⾯,循序渐进,结合展览的话题(⽣物多样性和⽣态危机),直⾄构建起⾃⼰的逻辑,最终达成创新成果。
——张天钢
#04
《动物园与设计——野生动物保护》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牛牧菁老师课程讲义
#05
《黄石公园博物馆》
#06
《远程授课技术开发》
|学生名单 Students Group|
刘昊东 王柏源 王东翰 曹漧亚 金正勋 申晴
|学生作品 Students Works|
冻原—猛犸象的复活与生态危机
Oculus Quest2 MR虚拟沉浸眼镜
作者:王东翰
地点: 北京动物园大象馆亚洲象展区
作品设计说明:
全球暖化的进度不停加快,导致永冻土的快速融化,并预估每年将释放16亿公吨的二氧化碳,这将会加快温室效应成为恶性循环。
冻原是一个基于VR设备所开发的XR展览作品,面向来到动物园参观的青少年与儿童,通过沉浸式的体验来触发他们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危机的关注。选择大象馆是因为体型庞大的动物对它所生活的环境影响也是最大的。猛犸象草原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从法国到加拿大,从北极群岛到中国。而这个物种是保护一个如此巨大的生态系统的关键,它们的消失导致的是这些环境的巨大变化,虽然猛犸象早已灭绝,但所带来的影响直至今日,亚洲象作为与猛犸象最为相似的物种,却面临着因人类大量捕杀和过度开发所导致的灭绝。因此在内容上选择了从复活猛犸象这种角度来讨论亚洲象的重要性,来引起人们的注意。
XR展览具有低成本与沉浸式的体验,便捷快速的传播性,以及减少展览搭建时产生的碳足迹等优点。在后续的发展中通过VR设备所提供的大量数据以及与互联网的连接可以得到实时并且精确的观看者行为数据,能达到以个人为中心的展览体验定制。与互联网的连接则可以实现多地域的观看者互动。同时让虚拟艺术品得到更好的展示和发展。
从有到无 —— 猴子的蒸发
手机/iPad AR
作者:金正勋
地点:北京动物园金丝猴馆
地球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从气候变化到动物界的灭绝。虽然存在可以教育这些信息的机构,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最容易接触的地方就是动物园。动物园和水族馆在保护、研究、教育和娱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以动物园为起点, 以传播和教育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为目的。
我在生物的多样性的问题中,以金丝猴为例讲述它们的生存的方式,以及在生物多样性的问题里起到的重要作用。猴子常被误解为是吃水果和草为食,根据调查表明实际上根据猴子种类不同,它们的食物也有所不同,如昆虫、鸟类等,反应了猴子食物的复杂性。例如,在其濒危物种金丝猴在春天和夏天以松叶等树叶为主食,在缺少食物的秋天和冬天吃掉落于地的果实或树枝。在他们的主食中,占据最大的食物为地衣类, 这种植物往往会在枯树中生成。这些猴子虽然只能吃住,但实际上这一行动是在维持生态系统。猴子吃的树叶与果实的种子会附在它们毛发上, 要么会被完全消化, 留在胃里。当然它们也会为了寻找食物更换新的环节,但会群体迁移。继续在新的定居所播撒种子,同时将种子与植物分离剥落,减少了植物间竞争的同时,对大森林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项目中, 我使用了Unity和Vuforia, 制作了可以教育人们猴子生活和猴子在生物多样性中的作用的AR应用程序。虽然所有观众都可以观看展览,但主要观众是儿童。保护自然,传给下一代是我们的工作。
白色警告 —— 来自珊瑚的最后通牒
手机/iPad AR
作者:曹漧亚
地点:北京动物园爬行馆户外石龟广场
我的作品旨在研究珊瑚白化现象。在探索"究竟是什么为生物多样性而发挥中枢作用?"这一问题的过程中,珊瑚进入了我的视线。常识告诉我们,自然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因此,即使生物链中的一条断裂,大自然在不久以后仍然可以恢复常态,但如果珊瑚消失,这一过程将会变得十分困难,因此,珊瑚的灭绝意味着海洋生态系统的危机。珊瑚是25%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 同时,它对人类而言也具有宝贵的价值。环境污染问题早已成为了二十一世纪最常被提及的话题与主题,但很多时候,人们对无法亲眼目睹的进阶性变化不予以重视。无法在视觉上直接地感受到地球变暖带来的海洋变化,造成了视线的盲区与死角。如果我们不能亲身体验世界在如何被慢慢摧毁,变化与行动也难以得到实现。深海,往往是人们 更加无法触及的世界。因此,我想通过我的作品<白色警告:来自珊瑚的最后通牒> 将人们不容易接触到的,海平面下的变化传达给世界。珊瑚,究竟在告诉我们什么? 珊瑚的消失同时意味着海洋生命力的消失, 因为珊瑚是那么奇特的一种生命,与多彩多样的生物共同呼吸,共生共长。珊瑚给予共生生物赖以生存的家园,而共生生物也为珊瑚提供丰富的营养和绚丽的颜色。而如今,这种美好的互助关系由于水温上升,难以得到长期的维持。没有共生生物的珊瑚,失去了颜色,不久会以白色的死亡沦落于这个世界的最低最深之处。就像花朵变色枯死一样,珊瑚,作为海底的鲜花同样地以颜色的消逝宣布自己的死亡。
我利用Unity AR 制作了一个任何人都能参与的游戏, 希望人们通过作品获得警觉性,重新思考环境,珍惜大海。
冬季叶子掉落而凋零,剩下的树木让人想起珊瑚的形态。通过在树干周围布置小形珊瑚,我试图营造出像大海一样的环境; 并在龟背上摆放了写有珊瑚白化现象的原因以及强调珊瑚重要性的图解。通过这些设计, 我试图将作品打造为可以让使用者亲自在现场走动并直接参与到其中的参与艺术。当使用者按下"水温上升"按钮, 就可以看到画面中的海平面上升,珊瑚的逐渐白化,以及大珊瑚周围有珊瑚虫脱落。
物种间的相互协作——丝蛾惠生
手机/iPad AR
作者:王柏源
地点:北京动物园二趾树懒馆
昆虫种类繁多直到21世纪初,人类已知的昆虫有100余万种,但仍有许多种类尚待发现。昆虫在动物界中种类最多,并且昆虫作为初级消费者,对动植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昆虫在保护环境、促进营养循环、分解有机物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丝蛾惠生基于ar软件所开发的ar展览作品,面向青少年和儿童。从昆虫的角度出发向他们引出有关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危机的思考。其中选择丝兰与丝兰蛾,这两物种相互依存,相互共生,失去其中一方,或许都导致两个物种的灭绝,假如丝兰没有种子,在自然条件下便无法繁衍;如果没有丝兰花子房的庇护和提供食物,丝兰蛾的幼虫也无法长大,更不能繁衍后代。向观者展示他们的生存关系,讲述保护生态的重要性。
此项目中以昆虫为视角,去讲述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危机,通过unity和adobe aero及多个软件综合实现现实增强。一方面增加观者的体验感和参与感,一方改变信息获取途径,增加观者获取的信息,探索ar现实增强的传递信息的多种形式。
敬畏生命——动物灭绝风险离散化Mapping
AE虚拟特效沉浸设计
作者:申晴
地点:北京动物园正门
我们正在走向第六次大灭绝。灭绝虽然是地球进化历史的自然组成部分,但问题是今天的灭绝速度比大自然预测的要快得多。从1980年开始,灭绝速度比第五次大灭绝(恐龙灭绝)快了165倍。
而且在今天这个日益城市化的社会,越来越多的市民已经失去了与自然界和野生动物的简单接触。动物园中的动物日益成为帮助人们联系那些面临危机地区的形象大使,它们能激发市民对那些很难有机会目睹的、眼前正在发生危机的产生思考并采取行动。动物园是通过人工模拟区域自然环境和种群结构,实现生物多样性高度富集并进行相关科学研究的机构。“敬畏生命”选择了动物园的入口处通过整理设计动物灭绝风险等级——将无限空间中有限的个体映射到有限的空间中去。在动物园入口的院落呈现整个北京动物园的微缩,通过立体视觉呈现动物园导览系统,同时也激发游客的生态危机意识以及关注动物园内的生物多样性问题。
生命之间存在的普遍联系。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它有赖于其他生命和整个世界的和谐。“敬畏生命”通过对动物灭绝风险的视觉空间呈现以期望人类在精神上与自然建立起一种共生与依存的关系,回归大自然,与自然和谐融合。
大熊猫
UE4第一人称视角
作者:刘昊东
地点:北京动物园奥运熊猫馆
大熊猫一直是我国一个标志性符号,近年的繁育以及其保护工作也越来完备,然而深入了解大熊猫保护工作之后才发现保护大熊猫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物种的问题更是一个广泛尺度下的大熊猫及其伴生动物的全流程的救助,保护,繁育,饲养,野化的方式,同样是也是延伸至其伴生植物,以及对应的独特生态环境之间的应对问题的合理举措。我希望也能够更好的让大家了解到其背后全面多维度的视角下的大熊猫“观看方式”打破大熊猫参观的单一体验,利用VR技术增强还原观众在地化体验,更全面的展示相关背景知识与动物之间的实时动态关系。强化大熊猫与伴生动物与伴生植物与相应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把动物的保护的概念在大众心里扩充到及其相关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展览更有力直观的承担教育宣传工作。
|教学现场 On-site teaching|
|特别感谢 Special Thanks|
周娜,北京动物园 科技科科长
邸锐,上海不加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以上老师对本次课程的大力支持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