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2021-2022秋季学期2018级风景园林专业《风景园林设计(双语)》课程成果展

发布时间:2022年2月9日 分类:课程设计 浏览量:2480

课程设计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关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的指导思想,风景园林行业以开放空间为载体,以城市公园为切入点,积极推进公园更新,促进城市的精细化和高质量发展。本次课程设计结合2021年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大学生设计竞赛(2021CHSLA),鼓励学生自由探索。课程分为指定场地和自选场地两种方式。指定场地为八家郊野公园南区,面积约25ha,设计以满足周边社区日常休闲活动需求,激发地区活力为总体目标,通过公园更新改变居民的生活方式,促进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在城市综合公园更新的基础上,课程结合2021年CHSLA本科生组命题要求,鼓励整个设计场地或场地中的局部(5-8公顷)成为城市公园的“科普花园”,普及某一方面的科学知识。自选场地即为按照竞赛要求完成。

本课程本学期教学班级为风景园林2018级4个本科班级,参与教师有李倞、王博娅、张凯莉、李正、张晋石、葛韵宇、叶郁、许晓明。

课程作业展示
班级:风园18-1班小组成员:梁简文、刘曦遥、钟婉茹、周海琴

指导老师:李倞、王博娅

作品名称:野鸭乐园——基于动物吸引策略得野鸭栖息营地设计

设计说明:场地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与各高校和居住区为邻。场地本身具有的一大活力特质在于野鸭吸引的众多人群亲水活动,因而设计以此亮点为突破口进行场地活化与提升。本次设计深入挖掘场地动植物资源,尊重原场地的自然生态,通过人工检测动态调控和生态系统动态演替两种手段共同塑造良好的栖息地环境,以达到动物吸引的目的,从而最终实现提高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稳定性及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愿望。

学习感悟:

在这次以水为题的园设中我们学到了新的设计方法以及二十公顷大尺度的公园设计技巧。我们从现场调研出发,对场地条件进行了充分分析,试图找寻最具有不可替代的场地记忆与特征,因此我们找到了设计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人鸭和谐互动的场景。在后续的多稿更改中,我们也坚持最初的想法,探究既能保证野鸭安全栖息、又能与人和谐互动的最佳距离,也是最核心的水环境设计部分。两位老师的指导悉心负责,在一次次的指导和修改中,使我们打磨出最终的设计成果。小组成员也非常认真负责,虽然在前期推敲思路的过程比较慢,也有思路阻塞和出现分歧的情况,但我们最终还是完成了每一次的草图及最终成图工作,我们每个人的小组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提升。感谢我们小组各个成员的通力合作与两位老师的仔细指导!

班级:风园18-1班小组成员:崔丽洋、仉佳艺、张馨、胡冰

指导教师:李倞、王博娅

作品名称:漫步河畔,与水相亲——基于水科普的北小河公园规划设计

设计说明:设计场地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望京东湖地区,立足于场地原有毗邻河流的条件,提出“漫步河畔,与水相亲”的概念,融合生态、科普、休闲活动、科技智能等需求,展示与水“相遇、相识、相乐、相合”的过程,描绘人们与水互动过程中的心境变化:初次相遇的惊喜—沿水相识的宁静—与水互动的欢乐—与水共生的平和。设计在保护河流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满足周边人群的使用需求,并增加水的科普展示,将其打造为城市中充满绿色生机的河畔亲水空间。

学习感悟:

这次园设是本科期间的最后一个设计课程任务,以公园更新为主题,综合性较强。基于课程主题,小组成员共同商议并尝试了自选场地进行更新设计,并结合时事与场地自身特点确定了公园的科普主题。在设计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在考虑公园原有设施的基础上尝试融入与科普主题相关的内容,从其中更好地理解了城市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在选择场地到最终出图的整个过程中,老师们在各个方面的建议让我们受益匪浅,也非常感谢小组成员们的默契配合。

班级:风园18-2班小组成员:王欣宁、李梦桐、王若桑、万畅源

指导教师:张凯莉、李正

设计主题:飞鸟屿鱼 蒿屿链家

设计说明:本设计选址于湖北省武汉市东湖国家湿地公园落雁景区,风景资源、湿地资源丰富,是候鸟迁徙路线经过的区域,同时也是武汉重要的城市公园。在大范围的公园设计中以构建城边生命共同体为目标,选取鸟类为重点对象,为鸟类营造深水、浅水、浅滩湿地、水岸高地、陆地(乔木、乔灌、灌木、疏林草地)等多个生境类型,为不同鸟类提供栖所。在游览方面,以50-100m为最佳观鸟距离,不小于30m的人鸟隔离距离,打造和谐的人鸟共生家园。将场地划分为西北静谧区(包括密林区、湿地生态区)和东南休闲区(包括集会区、露营区、鱼塘区、科普教育区),打造多种类型的观鸟设施和休闲娱乐活动区域。营造城中的栖息地、完整的生态链、科普休闲与共存的公园环境,实现人与鸟的和谐共存。在局部的科普花园设计中,选取当地丰富芦苇资源,利用江汉平原“蒿排文明”的古老智慧,在保护湿地动植物资源的前提下,解决现代生活中的水资源、空间资源、土地资源问题,并以水上漂浮的“蒿排社区”形式构建科普花园。

学习感悟:

初期,小组有意借本次园设投稿CHSLA,因此针对CHSLA的相关要求进行了选址上的更改:本设计选址于湖北省武汉市东湖国家湿地公园落雁景区,风景资源、湿地资源丰富,也是候鸟迁徙路线经过的区域,同时也是武汉重要的城市公园。因此在大场地的设计中以构建城边生命共同体为目标,选取鸟类为重点对象,为鸟类营造深水、浅水、浅滩湿地、水岸高地、陆地(乔木、乔灌、灌木、疏林草地)等多个生境类型,为不同鸟类提供栖所。打造弹性生态水网、城中的栖息地、完整的生态链、科普休闲与共存的公园环境,实现人与鸟的和谐共存。在小场地的设计中,选取当地丰富芦苇资源,利用江汉平原“蒿排文明”的古老智慧,在保护湿地动植物资源的前提下,解决现代生活中的水资源、空间资源、土地资源问题,并以水上漂浮的“蒿排社区”形式构建科普花园。在半个学期的课程时间里,感谢两位老师每次课耐心细致的指导与建议,也感谢小组成员们在保研、考研、出国压力下的相互扶持与持续努力,我们共同为本科最后一次园设课画下了不错的句号。

班级:风园18-2班小组成员:夏平、尚宇瑶、何舒言、李悦溪

指导教师:张凯莉、李正

设计主题:落雨听风

设计说明:风过生香,雨落成诗。水与风是自然现象,也是能反映地域特点的独特元素。因而本设计以落雨听风为主题,意在建设一个引导人们捕捉场地内的水与风的互动式海绵公园。设计重点引入海绵城市的理念与技术,促进整个公园对雨水的利用和生态保护,在需要的时候又能将公园蓄存的水释放。这些具体体现在园路全采用透水铺装,园内设置多个雨水花园、景观生态廊道、旱溪,包括雨水净化处理的科普展示集成区。公园南半部以水为意象,围绕中心湖区设置了不同的水景观赏与互动节点;北半部以风为主题,通过调动听觉、嗅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让游人切身感受北京的风的变化。

学习感悟:

首先,非常感谢两位老师对我们小组细致耐心的专业指导,我们从中收获了很多实用的建议与思路。通过这学期的园设课程,我们对于科普展园的设计进行了初步探索,以前期的人群、场地性质为基础,逐步考虑如何因地制宜地激发场地特色。科普展园设计是我们第一次接触的话题,如何表达出我们想和人群建立的这种科普交流关系是一大难点。我们经过反复思考,最终明确主题为“落雨听风”,并以大众了解较少的专业热点——海绵技术为出发点,深入分析,结合场地调研和场地认知,不断完善才形成了完整的设计内容。此外,这次设计也是一次对团队合作的训练,成员之间不断交流,相互学习,反复斟酌修改方案,每个人都受益匪浅。我们小组很荣幸能入选本次推送,今后我们也会将所学知识更多更好地运用出来,努力做出更优秀的设计。

班级:风园18-3班小组成员:徐千琳、景丹阳、晁储同、邱扬

指导教师:张晋石、葛韵宇

作品名称:自灰而绿,园水相依——东升八家郊野公园更新设计

设计说明:设计以“自灰而绿,园水相依”为主题,在尽可能尊重原场地环境和文化的基础上,对场地中的硬质铺装空间进行柔化更新,并基于原有水体对场地内部水系进行梳理拓展,塑造别样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针对建筑体量过大、公园边界闭塞、运动场地不足等现状问题提出六条针对性的策略。全园共分为游憩休闲区、温室观光区、滨水活动区和生态科普区四个区域,湿地生态的展示和科普是设计的特色和重点之一。

学习感悟:

本学期的园设课加深了我们对于“城市公园”“城市更新”“湿地水生态”“滨水景观”等概念的理解,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切实地关注公园与周边社区的融合连接,关注生态型的水岸风貌的营建,关注场地内部的功能丰富度以及布局合理性。张老师和葛老师不仅在课业方面为我们指点迷津,将视角引向城市风貌营造的高度,也为正处于人生重要转折点上的我们答疑解惑。感谢老师们提供的针对性的帮助和支持,让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获益良多。

班级:风园18-3班小组成员:班馨月、成毓宸、毛衍云、王佩豪

指导教师:张晋石、葛韵宇

作品名称:大地的裂痕——八家郊野公园南区设计

设计说明:干涸的大地在漏斗上呜咽,是否是我们明日的哀歌?本次设计以十四五规划下的城市更新为背景,希望以开放空间为载体,以城市公园为切入点,积极推进公园更新,促进城市的精细化和高质量发展。在此基础上,我们捕捉到规划要求 的“全面打造海淀水生态本底”,希望通过设计引发人们对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地面沉降、污染的关注。

在具体设计上,公园针对自然沉降这一自然地理现象打造 “地质灾害科普”主题公园。我们整合了周边环境,借鉴了西苑琼华岛堆云积翠桥与意大利伊索拉贝拉别墅的转轴手法,使建筑与交通来向契合。设计还模仿了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的轴线序列,形成了以主建筑-平台-主水面-主山-制高点上的六角亭为序列的虚轴,并以景观风貌与空间尺度、空间感受为标准进行分区营造。此外,设计还对原有建筑进行保留改造,兼具科普、休闲、赏景、小卖等多样功能,突出了生态环保的理念。

学习感悟:

这次园设是一次难能可贵的课程学习体验。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案例自主设计,例如科普花园受启发于张唐阿那亚儿童农场中的互动抽水灌溉装置和奥森的生态沉水廊道,建筑与山水的轴线关系借鉴了中外古典园林,丰富见识,开拓眼界。同时,在评图与设计中我们也明白了场地山水骨架的搭建是其余规划设计的先决条件、高度分异化的空间尺度形态是不同人群分层与活动层次的载体,最终落到设计还要重视理论能力对于设计的支撑作用,要讲好场地故事。最后,也感谢两位老师为处在大四这一重要转折点上的我们提供了许多指引与帮助,让我们有针对性地对未来做好规划准备,设计中组员之间也相互协调、互相学习,实属受益颇丰。

班级:风园18-4班小组成员:王紫绮、强毅、朱晓晨 

指导教师:叶郁、许晓明

作品名称:公园更新——八家郊野公园南区设计

设计说明:场地位于八家郊野公园南区,北京东升花园中心位于中心位置,西邻京新高速及地铁13号线,东临双清苑小区,北临月泉路,南临三顷园。周边以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用地为主,居住区及商业区为辅。场地面积约25ha。设计目的营造生机盎然的城市绿色公园,满足周边社区日常休闲活动需求,激发地区活力为总体目标,通过公园更新改变居民的生活方式,促进城市的高质量发展。设计中布置综合服务建筑,提供展览、管理、餐饮等功能,建立科普花园,普及科学知识,在接近居民区与商业区的的边缘构建开放空间,提高公园的开放性,结合利用现有水系和地形因地制宜,构建一系列相互呼应的空间,如服务建筑、滨水台阶部分隔水与大草坪的对望,半岛空间向水面的眺望,以及用长条形的湿地联系带有高差的南北部分,采用曲线的形式,将全园连接成一个整体。

学习感悟:

此次八周的设计课有幸得到了叶老师、许老师两位老师的指点,非常感谢两位老师的付出与耐心指导。首先叶老师和许老师耐心为我们讲评图纸,让我们对整体场地环境的梳理、景观结构和空间叙事的控制、场地的呼应关系以及连通关系的构建乃至图面绘制的黑白灰关系的掌握、整体排版的清晰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完成设计时感到更加有条不紊,更加具有逻辑性。其次叶老师为我们讲授了制图的规范方式和流程,从CAD的使用到曲线的绘制方式,让我们感到获益匪浅。最后,再次感谢两位老师对我们的指导与教诲!

班级:风园18-4班小组成员:宋文龄、孟荣园、于铭

指导教师:叶郁、许晓明

作品名称:稻花香里——双减背景下儿童“京西稻”农耕文化户外自然科普

设计说明:海淀区园林历史积淀深厚,作为皇家园林集大成地,坐拥“三山五园”,其中海淀公园作为综合型城市公园前身是畅春园,也是清代皇室亲耕的场所,有悠久的皇家园林文化与农耕文化。双减背景之下,海淀作为北京市著名的教育中心,是否能有一块地在充分满足科普功能的前提下,顺应教育发展趋势,补充学龄儿童的户外活动需求?本设计以海淀公园御稻流香景点为中心,周边5.0448公顷为设计场地,进行“京西稻”稻田景观为主体,进行农耕文化户外自然科普,强调人与场地从身到心再到脑的全方面互动。

学习感悟:

这八周的设计课有幸得到了叶老师、许老师两位的指点,在设计思维与景观策略方面我们收获颇丰,非常感谢两位老师的付出。在提出设计概念阶段,叶老师逐步引导我们从社会事件以及新闻报道中提取设计灵感,从单纯的平面思维向竞赛思维、项目思维转变,让我们认识到设计更加逻辑化的一面。在草图阶段与平面设计上,两位老师分别从高差处理与水岸设计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我们不再一味追求图纸美观,而是追求场地功能更加合理,景观使用体验感更加舒适,让我们体会到了设计更加理性的一面。最后,再次感谢两位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受益匪浅。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