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2019级园林专业《中国古建筑与传统园林设计》专业选修课课程成果展

发布时间:2022年2月15日 分类:课程设计 浏览量:3123

课程介绍
本课程是园林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旨在通过课堂讲授、实地观摩结合课程设计,使学生获得中国古建筑和传统园林的理论知识与经验感受,掌握古建园林设计的基本方法。设计用地位于北京林业大学森工楼南侧,“学子情”花园与京林加油站所在地。南侧毗邻清华东路,北侧到森工楼南墙,东西两侧与森工楼山墙取齐,用地面积4680平方米。为本校师生员工提供一处休憩、赏景的去处,兼有对外接待和教学实习功能。

设计有四个重点:一是保留用地内现有东西向校园通道及两侧行道树,实现从校园环境向园林环境的过渡;二是清华东路南侧高层住宅的障景问题;三是山水布局与周边环境(例如主楼前土丘、学研大厦等)的关系;四是“居、游、行、望”属性的传统园林空间塑造。

选课班级
园林专业2019级本科生
指导教师

本课程负责人、教学大纲及任务书编写人为董璁教授,教学指导为赵辉老师。

成果展示

小组完成园林设计,单体建筑组内分工建模。

小组成员:王淇昕、常云、龚瑶、曹茹瑜
设计简介: 本园名为绿云苑,“绿”取自于万古长青,“云”取自《幽窗小记》中的一副对联: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绿云苑意在构造一个春日欣欣向荣,四季有绿,使用者可以在此平心静气与自己对话沟通,实现心境平和的空间。绿云苑分为三区“建筑区、湖泊区、山林区“,各区并不相互独立,而是彼此穿插,并结合古典园林要素和校园景观,南北两侧实现”自然——人工“对话,整体承担游憩、集会等功能。教师评语:整体空间布局充分考虑了周边环境的影响,由北至南分别为校园通道、狭长庭院、长廊、水体、叠山,形成了人工——自然——人工——自然的空间过渡,兼具动静、明暗、旷奥等变化。北侧园墙稍显封闭,可结合入口打开一部分空间,互通消息,形成泄景。分析图宜增加周边环境的影响分析,例如对南侧高层住宅的视线分析。

小组成员:孙嘉屿廷、戚潇月、张雅璇、高诗格
设计简介:本园对江南古典园林进行仿写,模拟网师园局部的山水格局,并使之与校园景观相融合,置入游赏、集散、会客等功能。全园以水为线索,以东南廊底为源,流水潺潺,中心湖面为镜,展映园内建筑和景色,流入西园,装点幽静的一方天地。北侧靠近道路的墙面做开洞窗的处理,方便路上行人能窥见一点园内景色。南边叠山参考了静心斋的地形手法,高起的地形遮挡住园外噪杂的城市道路,并形成山水空间。全园东侧水面较大,空间也宽敞开阔,较好地展示了主体建筑和山水植物之间的关系;西侧如小庭院一般,更有宁静幽雅的意境。教师评语:整体布局适当。通过多个窄庭与校园通道自然过渡,园墙曲直有致,局部增加漏窗更佳。中部水面由建筑分为大小两部分,使水景兼具开阔与深远之意。南岸“平冈小坂”的平缓疏旷与北岸“亭廊楼阁”的密集景观,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建筑体量处理有所不足,两座二层楼阁体量相近、样式雷同,有主次不分之嫌。建议削减南岸二层楼阁体量,使其融入平缓疏旷的空间环境。

小组成员:严柳、周莹、董语晗、李思维、任晏希、程颖莹
设计简介:该设计根据原有的长方形场地,模仿北海静心斋,将场地分为南侧的自然场地和北侧的人工场地,中间通过长条状的水体扩大空间体验感觉,并且设置两条主要视廊,一条东西向廊贯穿全园,东西两侧各设置了石桌石凳供人休闲眺望;另一条为游园西侧的南北向贯穿一个小园中园的视廊,西南角设置半楼俯瞰园中园,东北角更设置吟风亭与与之相对,并同时与主楼大草坪形成视觉联系。衍陌园通过在南侧堆砌土石山隔绝场地与外界的视觉联系,让场地内部更趋向于一个整体,在山上设置建筑景点并用走廊连接,通过游廊、山路布置游览路线,给游人营造山林的游览体验;在北侧平地部分,通过建筑群的布置,院落的套叠,控制空间关系和视线廊道,增加空间层次感,且仍旧留有空旷场地供学校举行平日的学习活动,让游人在建筑与院落的回环往复中,张弛有度地体会游园韵律。教师评语:池岸很有特色,东侧池岸低平而水面开阔,西面山石壁立而有峡谷之象,山势绵延起伏向西逐步抬升,与主楼前土丘遥相呼应。叠山意象取法静心斋枕峦亭假山,兼具居游行望之意。山水走势与主楼前土丘暗合,西南高而东北低的建筑布局即可障景高层住宅,也可借景学研大厦,一举两得。整体布局亦有山林气息。

小组成员:黄河翔、吴卓遥、蒋珈琦、孙洪喆
设计简介:北京林业大学东南一隅,引以清溪,置以岩岫,环以花木,为园营沼。园西有邈云亭缥缈峰上,可安邈云之志也。循径而下,奇石峥嵘,名木葳蕤,其中设流杯亭,羽觞轻泛,灵泉屈曲,更有明月入怀,清风在抱,足以怡志洗心。顺流而东也,北有春晖堂,南有秋旻斋,命其春秋代序。绮寮轩临湖而建,正可敛柳色荷香也。风台月馆,竹户松关,实儒者之居。凡为堂三,亭三,为轩、榭、阁之属众,名曰芳林园。教师评语:建筑尺度适宜,建模精致,鸟瞰图地形和山石表现较为真实,总平面图表达深度不足。主要建筑布局错落有致,但相互间缺乏有机的廊道连接。石拱桥对视线有阻挡,会削弱水面扩大空间的效果,宜用平板桥。东侧的二合院尺度偏大,与主空间之间缺少过渡。北侧园墙过于平直呆板,校园通道与园林空间完全隔绝。

小组成员:郝思嘉、赵然、林艺晴、王渊松
设计简介:“芸”指芳草、亦指众多,“逸”指安逸、悠然,“芸逸”之名,意指众多正值青春年华的学子在此园中探得一处适合自己的地方,暂得歇息于繁忙的课业当中,找到一丝安逸、悠然之感。园子水体布局模仿寄畅园,进门可观长水面,有“深远”广阔之感。假山部分延续西北侧草坪起伏,在设计场地南侧堆出山脚;西侧做山涧,中部挖山洞,东侧与楼相接,增加空间变化。园子整体东侧人工化较多,西侧自然景观较多。中部堂为主体建筑控制全园。东侧楼为双层,硬山接半亭,因其体量较大,与水体过近会显得水体变小,固堆假山,控制整体结构的同时塑造小空间。教师评语:主建筑尺度过大,宜改为三开间;缺少对景,宜增加山石变化。游廊宽度略大。建筑数量偏少,宜在东北角或西北角增加部分建筑。总平面图的山水环境表达较好,但鸟瞰图的山体部分缺少尺度感,宜有林木掩映。与校园通道间宜有园墙分隔,仅用空廊,无法阻隔视线,有一览无余之感。

小组成员:胡昊纯、符毓迪、李聪平、刘悦、姜帆
设计简介:清许园主要通过相地选址,筑山理水,建筑花木几个方面进行构思,由“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起意,塑造了一座寄情山水,崇尚深远自然之感的园林。清许园山为土石山,山脉延续主楼大草坪山的余脉,在园区南侧筑山设计爬山廊道,创造丰富园区竖向变化的同时,有效屏蔽外界声音;顺应山育水的自然规律,水头设计在园区的西北侧,整体水长为东西向,意在营造水深不尽之感,园区西侧南出扇面亭,北出滩涂将水收束,创造变化;建筑设计有亲水、望水、探水与山水构架充分结合,形式多样种类丰富;在造园过程中为了减少损失尽可能保留了原始场地的悬铃木,创造林荫大道,曲径通幽的效果;在园内假山之下种植竹,透过漏窗形成框景,在假山之上种植松柏,一是适宜北方气候,二是形成青绿延绵,松涛不尽的效果。教师评语:山水布局甚为可取。水体东面开阔,突出主要建筑,有开阔之意;随之蜿蜒西北而去,隐与主楼前土丘有脉象相连,具深远之感。南侧叠山尤佳,敢于增加高度,这是遮挡南侧高层住宅的必然要求,临水汀步形成环状游览路径,高下、远近、明暗等对比强烈,很好的利用了现有林木,整体设计颇具城市山林气息。西侧建筑尺度略大,鸟瞰角度选择从北看向南,更能体现山水布局的优点。

小组成员:柏和君、孙薇阳、李雨桐
设计简介:守一园,其名取自《庄子》“我守其一,以处其和”之句。全园由校园现有道路分隔为南北两部分,主要建筑也均集中于南园,而北部则更具有山林野趣。南北两部分通过水系而连为一体,为平地之路,增添了越水之桥的趣味。就南园来看,建筑布局较为疏朗,大多坐北朝南以获得最好的光照。通过水面横向划分,自然山林与人工建筑隔岸对峙却又稍有渗透。以亭观山之险势,泉瀑之清越;以堂观湖水之浩浩长远,以榭观山水清荣峻茂,以屋轩观院落之清净花木,处于园中,建筑本身亦是景色。教师评语:可能是由于校园通道的尺度出现了问题,整个建筑、亭廊的尺度均偏小。水体形状适宜,突出了主要建筑。水的“来龙”在西南,此处虽有叠山,但与主楼前土丘的走势未能完全相合;“去脉”在东北,与学研大厦的水景有了联系,不失为一种选择。平面图的山地部分表达不够清晰,鸟瞰图图幅过小,说明文字图幅过大,影响设计意图的表达。

小组成员:王洋澜、曾柏林、吴一凡、孔涵闻
设计简介:园名为“莘”,莘莘,众多也,取“莘莘学子”意。自园西门入,见游廊浮水,加之木石掩映,水色不可尽览。北行则游廊回折至落铃闻风堂,复行数十步,经折桥登岛,岛上方亭临水,名“得真”,与园外得趣亭相应。由汀步至水东岸,园东叠石若干,有山林野趣,初极狭,而后豁然开朗;水口藏于山石下,水流有尽而意蕴无穷;拱桥跨水,与山石下步道相连,自山石下出,可至园北门。若自西门南行则至含辉望山楼,园南叠石为丘,意在障景。丘上有亭翼然,名“翊椆”,自爬山廊而下,池西南有清音独远榭,复经游廊可至园东南角小院。教师评语:建筑布局错落有致,整体呈U字形,开口朝东,这是将主要视线引向学研大厦作借景,从而弱化南侧高层住宅的影响,这种设计思路值得称赞。叠山一部分选择在南侧偏西位置,应是考虑对高层住宅的障景,另一部分选择在东侧,作为学研大厦的前景,但两部分的叠山宜有一定的联系。廊与墙若即若离,形成的局部小空间有一定趣味。用色大胆,有青绿山水的效果。

小组成员: 徐舒、刘一玮、张瑾宜、张雪虹、滕慧佳
设计简介: “渌”,取水之清澈、淡泊、涵远意,兼以水比喻美好的德行。园内引水其中,渌水荡漾,风亭月榭,环以游廊。建筑布置围水面展开。水体北侧的澹泊堂作为主体建筑统领全园气势;沿游廊西去,为小型庭院,院内狭小的水面与院外形成对比,是院外宽阔水体的延续,别有一番天地;园南叠石为山,游廊沿石而上;假山制高点为园东南角的扇面亭飞晴亭,与园内多处建筑互为对景,形成丰富的视线层次;游廊的终点为园最东侧的二层建筑清胜楼,高楼与学研大厦形成园外借景,以此收束全园的游览。教师评语:建模细致。建筑布局较好,用建筑分隔水面,使水面空间有了一定变化。游廊几乎环水一周,人工造作过多,不利形成人工与自然的对比,南侧叠山部分可以不用游廊,西北角宜增加建筑与游廊相连,体现游廊连接的必要性。园墙完全封闭,未考虑与周边环境的融合。

小组成员:江英楠 、苏钰淇、王珊、熊子恒
设计简介:寄畅山庄采用南式古建筑的样式,意在于北国校园之中再现江南园林遗风。整个园林从北到南、自东向西,建筑逐渐疏朗而景色渐次丰富。水面形式参考寄畅园,水自山庄东南处而来,水岸收束形成大中小三个水面,在收束处架设小桥、隔墙,使水面显得愈发深远。南侧借鉴了环秀山庄大假山的布置形式,不同于常见假山可登高观赏,园内一前一后两山夹一谷,游人于山下观游,有如身处幽谷之中。山庄西北角以隔墙围合出一个园中园,此间天地内有一方水池、几丛植物;东侧由楼、水榭、半亭、游廊和院墙围合出一个相对幽静的院落,这让园内景色不能一览无余,却增加了空间的丰富度和可游赏性。串联各建筑的游廊曲折萦回,制造出开敞与幽闭的空间变化。各亭榭楼堂,或倚山,或临水,或安于院落之内,建筑与景色相融,怡然成趣。教师评语:山水大体布局尚可,由北至南,形成建筑到山水、人工到自然的过渡。但是,山的平面和鸟瞰表达粗糙,水的来龙去脉缺乏斟酌,例如东南角水口通向二层楼阁的地基,不太合理,该楼阁放在东南角落,也缺乏观赏距离。

小组成员: 陆冰、张楠、王今、贾望宇、宋一诺
设计简介:自园门而入,首先是一处庭院,水景吸引游人逐渐前往园林之中。游人可选择在倚山轩休憩游乐,近观假山嶙峋之景,亦或从小桥拾阶而上,驻足远望水景,湖面开阔舒朗,使人能暂且忘掉学业工作的压力,得半日之闲,享山水之乐。沿湖漫步,于超然亭驻足小憩,择照鉴楼登楼眺望,为一处休闲娱乐的佳境。园名“畅和”出自《兰亭集序》:“惠风和畅”,期冀游人在此园能有温暖、舒适之感,可以放松身心,如沐春风。教师评语:整体布局合理,基本形成人工与自然的对比。以叠山作为主体建筑的对景,避免了与次要建筑正面相对。鸟瞰图中山体部分表达不佳,缺少山林气息。南侧游廊内凹呈规整的八字形,宜适当增加变化。园墙宜有部分漏窗。

小组成员: 周子博

设计简介:该园林场地周边为主楼、学校入口、学研以及嘈杂的交通干道,是一处面临出入口,人生的知识涵养,外界的喧嚣嘈杂,和内心情感之处。因此该园林的设计力求探索自我、寻找自我,不随波逐流,不迷失方向。从园入口处自西而东,如卷轴般展开,经历闻余书屋、鉴予亭、立通亭,阅舒和杳书山房,其间伴有廊桥与择桥,来秋池与众怪石假山,建筑布局错落有致,并与水体、植物融为一体。

教师评语:园林设计由一人完成,工作量增加很多,整体完成度较高。个别建筑和游廊尺度偏大。水体布局很有特色,西部宽阔而东部蜿蜒,自西向东的视线深远,借景学研大厦,自东向西则突出主体建筑。环水建筑布局错落有致,但四周均为游廊,多造作而少自然,南部游廊可部分取消,代之以土丘缓坡和疏朗林木,更有人工自然的对比。西侧二层歇山建筑尺度过大,与园外空间亦缺少过渡。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